热搜: 布施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观世音菩萨  佛菩萨  明心  心经  因果  正伟法师 

第003集 如何是菩萨七住不退转位?

   日期:2022-09-12    
正德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今天这个单元要来为大家探讨:〈如何是菩萨七住不退转位?〉。
今天要继续运用正法眼来为大家讲解:为什么 佛陀在《菩萨璎珞本业经》中说,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三贤位的菩萨,同样入于决定了义实相法门。入的意思就是“现观”,能够现观法界实相,是因为有大乘见道的实质,所以有明观的心能够现观法界实相,受到佛菩萨、善知识的护念与摄受,入于七住不退转,以这个为必须的条件,渐次修学的转进才能完成三贤胜解行位。在通达见道内容的过程,累积足够的福德与智慧资粮作为依持力,超越胜解行位才得以入地修道。因此,以下我们就举出经中 佛陀开示的六住位心、七住位心,乃至回向位心所明观的法,证明大乘的见道中,三贤位的六住位证般若现观、七住位不退转的重要性。
首先是六住位心,佛说:【佛子!六、为诸佛所护:所谓八解脱观闻慧,得内假外假二相不可得故。】(《菩萨璎珞本业经》卷1)“佛子!六住位正心住的菩萨,为诸佛所护念:能观的心、所观的法,也就是所谓大乘法八解脱观闻慧为前提,获得内假外假两种法相都不可得的般若现观。”佛陀特地提到八解脱观的闻慧,这个部分绝对不等同于二乘的禅定事修所得的八解脱观,因为内假外假二相不可得并不是二乘八解脱观的标的;况且这里说的是闻慧,只在听闻的层面上,而不是在禅定事修的层面上,佛陀所阐释的这个语意,它非常清楚。况且,这一段经文所说的闻慧,就是在说明这个六住位菩萨跟随已经实证般若、通达真如的善知识,修学熏习 佛陀所开示的般若波罗蜜多,如同《般若经》所说:【非空色故色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3)佛陀说菩萨修行般若解脱的时候,作这样的现观:“并不是因为空无色法所以说色空,不需要遣除色相而观色的本体即是空性如来藏,空性如来藏即是色法的实相,受、想、行、识也是同样道理。”
在修行般若之前就得先亲证般若的主体,亲证般若主体如来藏之前,必须先听闻熏习般若的正知正见;所以 佛陀说六住位的菩萨要具有大乘八解脱观的闻慧,听闻善知识讲解般若所说的:内存五阴法相、五阴所从来的真实法体如来藏与现前的五阴同时同处,如来藏心体犹如虚空,没有四大聚集的质碍色相,没有对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的领纳相,没有对六尘的取相、了知相,没有对六尘的造作相,没有对六尘的了别相。
如来藏能借缘变现生起色受想行识五阴诸法,而自体没有五阴的法性,所以称为“空性”;因此,佛陀特别说明,大乘法般若实相所说的空并不是法灭了空无所有而称为空,现前五阴法相不须予以遣除,而实相心如来藏的法一向都是空性无所有。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同样的道理,这就是六住位菩萨修学般若所听闻的大乘八解脱观,由于受到佛菩萨、善知识的护念,般若正观现在前,也就是具有般若闻慧的一念,与空性心如来藏没有五阴法相的空无所有法相应;在相应的当时,现前能够正观而不是思惟想像——现观空性心如来藏与五阴同时同处的空无所有法相——这就是般若正观。那依于如是般若正观,可以获得内假外假二相都不可得,也就是内存色等五阴法相而正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相行识亦复如是。所现观的都是如来藏的法,如来藏没有五阴相,因此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说,菩萨从空性如来藏观察依五阴自内假立的我不可得,外假立的众生不可得。
佛陀说六住位菩萨这个般若正观所观的法,必定是在诸佛所护的前提之下。“诸佛所护”,一个面向的意思,就是诸佛所说法同一味的般若波罗蜜,六住位菩萨听闻以后是信受不疑的;第二个面向的意思,就是现前教导六住位菩萨的善知识,所说的般若波罗蜜是自己亲自实证符合圣教量的自心现量,六住位菩萨是受到善知识教导、指导、护念与摄受的;那第三个面向的意思,六住位菩萨的意识觉知心一念与他的自心如来相应,是认取接受的,并且能够与所熏习建立的般若正知见互相验证的。
那这么明确的:六住位菩萨受到佛菩萨、善知识所护念,得以大乘见道证般若的道理,为什么琅琊阁们会不信受,然后退转之后又诽谤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中的主导者信受印顺的六识论思想,立基在小乘从现象界、蕴处界所观察的无常苦空,以为是佛法的全部;不信受大乘法所说的空性如来藏心是法界实相,就将小乘的这个无常空观曲解为就是大乘的般若空,主张要断除我执、法执以后才是大乘见道。就像琅琊阁在2019年10月公开在网络上的文章就这样子写着:【我们感知到的现象,确实存在,但是现象里面,其实没有任何常住、不变异,可以独立存在的本质——中论中称为“自性”。当一个修行人,破除对自我(五蕴组成的身心相续体)以及对法(组成现象的元素)有“自性”——我执和法执——后,现象继续存在,但是不会像凡夫一般在上面添加各种虚构的概念(戏论)。】(〈正觉法义辨正:《真实如来藏》一书颠倒《中论》的“空性”正理〉,琅琊阁。)那所谓感知到的现象,就是五蕴身心,所以这位写手很清楚的界定他所能感知与观察的,就是现象界的五蕴而已。现象界的五蕴没有任何常住、不变异、刻意独立常住的自性,简单地说它就是无常、苦、空、无自性。依据现象上这样观察破除了对五蕴自我有自性的执著,他说就是除我执;那对组成五蕴现象的元素破除有自性的执著呢,说这是破除法执;说这样就不是凡夫了,就是大乘的见道入初地,就是证得般若智、证空性、证真如、证涅槃实际的圣人。
因为这位写手接着说:【由此而去除我执、法执后,修行人看到的,是现象中无法通过语言形容的空性。“般若智”指的就是直接体证一切现象上的“空性”的智慧。“空性”一词等用于其他经论中“法性”、“真如”、“实际”等名词。】(〈正觉义辨正:《真实如来藏》一书颠倒《中论》的“空性”正理〉,琅琊阁。)这位写手说:观察五蕴无常、无自性能够去除我执与法执,然后修行人看到现象中无法通过语言形容的空性。那这个意思就是在说,修行人要将觉知心去除语言文字,然后不要用语言文字去分别观察五蕴,这个时候在觉知心中不出现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名词,然后把这个语言形容词舍掉了以后的五蕴诸法,呈现出来就是空性。因此,琅琊阁这位写手就说般若智指的就是觉知心去除语言文字以后,直接体证一切现象去除各种名词、形容词了,就是没有自性的空性,说这个空性就是法性、真如、实际。
这位写手的论点很清楚地表明,空性、法性、真如、实际不需要归于空性心如来藏,不需要归于本来不生不灭的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将现象五蕴诸法的无自性,去除语言文字的形容词就是空性、法性、真如,他主张这个就是五蕴的实相、证般若了。可是它的本质就是六识论的思想,是小乘部派佛教的思想产物,处处不合佛法的真实理。首先,就是不符合 佛陀在经中所说的六住位菩萨证得般若正观、入于真实法,因此他的主张是:大乘见道在初地,诽谤说六住位菩萨的般若正观没有大乘见道;诽谤经中所说的空性、真如、实际,仅是现象五蕴无自性去除语言、文字、形容词而已;诽谤 佛陀在方广唯识诸经说空性心如来藏的真实义。
诽谤不需要证得空性心如来藏就可以破除法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琅琊阁写手所写的,纯粹在现象界的五蕴法感知观察,而在现象界五蕴诸法观察、发起解脱智慧对治我执烦恼最澈底的,就是二乘圣者阿罗汉了。然而胜鬘夫人却说阿罗汉去涅槃界远,因为未断无始无明住地烦恼,也就是他没有亲证法界实相涅槃本际、没有断所知障,所以胜鬘夫人说阿罗汉去涅槃界远。涅槃界指的就是如来法身,也就是涅槃本际空性心如来藏;弥勒菩萨在大论中说:惟有诸菩萨、诸佛世尊破除对法界实相所知的障碍,从破除所知障获得的解脱智,才能入于法无我;也就是要破除所知障以后才能对治法执,破除所知障必须亲证法界实相——也就是涅槃本际、如来法身。
而声闻阿罗汉没有破除所知障,所以 弥勒菩萨说,仅仅依止于四圣谛的真实内涵在五蕴诸法如实现观,发起的这个如实解脱智慧它是这样的:【此谛现观,声闻、独觉能观唯有诸蕴可得,除诸蕴外我不可得;数习缘生诸行生灭相应慧故,数习异蕴补特伽罗无性见故,发生如是圣谛现观。】(《瑜伽师地论》卷36)“这苦集灭道四圣谛的如实现观,声闻、独觉的解脱智慧能现观唯有色等五蕴可得,除了色等五蕴以外,没有人我可得了;这是因为数次的学习缘生诸行生灭无常所相应的无我智慧的缘故,数次的学习离于五蕴以外没有异蕴我的见解的缘故,所以发起出生了圣谛现观。”
二乘声闻、独觉数数学习如实的圣谛现观,都不能断除法执入于法无我了,而琅写手却大妄语地说他不需要破除无始无明所知障,只要在现象界五蕴诸法观察无常无自性,就可以除我执与法执了。觉知心不生起语言文字去观察没有形容词的五蕴,就是证得空性,这是何等荒谬的戏论;因为 佛陀早在经中说了:【名字是空,空无所有,无所有者非第一义,非第一义即是虚妄凡夫之法。】(《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1)在世俗法以虚妄假名的言说而说有说无,这个本来就是无所有,根本就与第一义无关,佛陀说那是虚妄凡夫之法,结果这琅写手直接否定 佛陀与妙觉菩萨的开示,说他的意识妄想是经中 佛所说的第一义、般若智、空性法性、真如实际,这就是诽谤 佛陀了。现在我们知道琅琊阁的思想完全违背 佛陀在三转中的教导,邪见与见取见坚固难坏的缘故,所以如同 佛陀所说:如果被恶因缘所影响、不接受善知识的护念,退转于般若正观不能入于七住位,就无恶不造了。
为什么六住位进入七住位需要诸佛菩萨、善知识的护念呢?因为 佛陀说入于住位的菩萨必须依止菩萨善知识受学菩萨戒,能除一切大恶,包括我见、邪见、常见、断见、疑见以及贪爱瞋痴等,从无明所产生的七见六著烦恼。那 佛陀在《解深密经》中也说:【若诸菩萨经无量时,修行施等成就善法,而诸烦恼犹故现行未能制伏;然为彼伏;谓于胜解行地,软中胜解转时,是名波罗蜜多。】(《解深密经》卷4)“佛说诸菩萨经无量时劫修行布施、菩萨戒等成就了善法,但是种种无明所产生的烦恼还是一样现行,不能制伏烦恼而都被烦恼所伏的,就是在胜解行地的菩萨,依持般若空软品或中品程度的胜解力而转变,就称为波罗蜜多。”换句话说,胜解行地三贤位的菩萨见道证般若,但是在烦恼还不能完全制伏的情况下,随着对般若空的胜解力有软品或者中品的转变,因此必须紧跟着善知识听闻讲解 佛陀经中的佛法要旨,继续修学熏习,以便能够达到上品胜解力的转变,这是非常明确的。
所以进入七住位不退转,指的就是对般若的总相不退转,这是习种性菩萨将来能够入于性种性乃至道种性的重要关键。佛陀在《华严经》中、在《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中都有说到,七住位菩萨于佛法中心不退转,所以称为不退转住菩萨或者不退住菩萨,与《菩萨璎珞本业经》说的不退心住,指的同样都是七住位菩萨。不退转于所证的般若实相,不系著于两边,所以听闻到非有佛非无佛、非有法非无法、非有菩萨非无菩萨、非取非不取、非离非不离、非生非不生等等实相含摄现象的般若中道法相,于佛法中心不退转。而这些法都是因为在佛菩萨、善知识护念之下,大乘见道亲证法界实相如来藏,发起般若中道智慧,现观自身如来藏就是五蕴的实相,有为法不离无为法、无为法含摄有为法,所以能知的这个般若智与所知的实相不二境界,和合无乖地现前观察就称为现观。
那般若实相就是进入佛法核心的门户,因此七住位菩萨必须接受善知识的持续教导与护念,才能够于七住位不退转而继续修学,才能到达波罗蜜多的上品胜解力。所以,佛陀说七住位菩萨应当学十种法:【何等为十?所谓: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随味知义,随义知味,知非有是有,知有是非有,知非相是相,知相是非相,知非性是性,知性是非性。何以故?欲于一切法方便具足故,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悟。】(《大方广佛华严经》卷8)七住位菩萨应学的十种法:就是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指的就是要学习如何了知实相法的面向,例如《般若经》中常常出现的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等等,皆是法身如来特具有的属性;一切众生界即是一界——也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即是法身;这样的学习了知就能够随味知义、随义知味,知道真如实际就是说如来藏,除了如来藏以外别无他法可称为真如实际了;学习了知法身如来藏非有就是五蕴有的本源,五蕴有就是非有如来藏所变现的;没有见闻觉知性的如来藏法性能现见闻觉知性,而见闻觉知性就是没有见闻觉知性的如来藏所变化的。这样的学习了知,就是为了从如来藏所生的一切法为方便,了知如来藏本来无生而能生万法的真如无我本质,借着这些学习了知,在善知识座下听闻决定了义实相法门,就能够随闻入观自心如来藏的胜义境界,由此而能自己一分一分地开解,不需经由他人点悟。
这就是七住位菩萨不退转于所悟的实相般若以后,必须跟随善知识学习的内容,那 平实导师带领着正觉教团,就是如实不虚地遵从 佛陀的开示,护念摄受进入悟后起修的七住位菩萨,讲解大乘方广唯识经典以及《瑜伽师地论》,为的就是帮助七住位的菩萨,能够从习种性进入性种性乃至道种性,培植福德与智慧资粮,然后成就支持力,以便能够超越胜解行位。如今琅琊阁退转者不愿意接受善知识的护念摄受而退于七住位,同时不能安住于六住位的正心住,却大言不惭地造下大妄语以及诽谤三宝恶业,主张不必破除所知障就能够除法执,不需要证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就能够证真如空性,就是大乘见道位在入地,诽谤六住位菩萨没有见道证般若。如今所举经文处处证明 平实导师所弘传教导的,完全符合 佛陀的开示,正理不辩自明。
《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的七住位心所观的实相法,我们就在下一个单元为大家继续说明,今天就到这边了。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mp3
 
更多>同类佛法mp3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mp3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