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布施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观世音菩萨  佛菩萨  明心  心经  因果  正伟法师 

第007集 菩萨真见道是七住菩萨并不是初地菩萨(上)

   日期:2022-09-12    
正光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的弘法节目,这个主题名为:《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 》,主要是针对有一批退转者,在网络上自称是琅琊阁等人,误解经典及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的开示,以不实、歪曲的方式在网络上贴文,以此来评论正觉同修会。因为这样的缘故,正觉同修会针对琅琊阁的文章一一加以辨正,让各位菩萨知道:琅琊阁所说的种种法,不仅是违背佛菩萨的开示,而且也成就误导众生的大恶业。琅琊阁在网络上曾贴文表示:【“已入见道诸菩萨众”:指初地以上的地上菩萨,“见道”是指初地时证的真见道与相见道,不是正觉所说的明心七住位。】(〈正觉法义辨正:张志成──“已入见道诸菩萨能证解阿赖耶识”的真义〉,琅琊阁。)以此缘故,今天针对这个贴文所要讲的子题是:〈菩萨真见道是七住菩萨,不是初地菩萨〉。
也就是说,菩萨真见道证解阿赖耶识,仅是七住而已,还要进修相见道的非安立谛三品心,以及安立谛大乘四圣谛的十六品心、九品心以后,勇发十大愿,并且心得决定不退转,得以增上意乐清净以后,才能成为初地菩萨。琅琊阁认为菩萨悟了就是初地菩萨,才能证解阿赖耶识,那是琅琊阁误解及故意扭曲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的开示,所以琅琊阁才会在网络上主张:“菩萨悟了,就是初地菩萨,同时证得真见道及相见道两种,并且须先证真如,之后才能证解阿赖耶识。”他们的说法不仅违背佛菩萨及 玄奘菩萨的开示,而且也违背了正觉同修会真见道的菩萨们现前观察阿赖耶识而成为七住菩萨。以此缘故,正觉同修会提出这样的主张,那就是:“菩萨一旦悟了,得以般若正观现在前而真见道,就能现观阿赖耶识的真如性,以及转依成功以后,才能成为七住菩萨;之后,菩萨还要进修相见道的非安立谛三品心,以及完成安立谛大乘四圣谛十六品心、九品心的观行,才能成就阿罗汉的证境;接着菩萨勇发十大愿,以及菩萨对十大愿不再犹豫,得以心得决定不退转的增上意乐清净以后,才能成为初地菩萨,并不是菩萨一悟就是初地菩萨。”
由于琅琊阁对于 玄奘菩萨《成唯识论》卷9的开示有所误解,以及故意用歪曲的方式,欲来评论正觉同修会所修、所证、所能现观的阿赖耶识,不仅自曝其短,而且也证明彼等连最基本的佛法正知见也没有,会让佛教界的佛弟子们看笑话的。以此缘故,有必要针对琅琊阁的主张一一加以辨正,以下分两点来说明:第一点,琅琊阁到底承不承认阿赖耶识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第二点,菩萨从一开始修行,一直到达初地的修行次第为何?以此来证明琅琊阁说法是错误不正确的。首先谈第一点,琅琊阁到底承不承认阿赖耶识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如果他不承认阿赖耶识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在这里认定菩萨悟了,就是初地菩萨而能证解阿赖耶识:一者,显然琅琊阁的说法前后颠倒,又有何资格来评论菩萨所悟、所能证解的心就是阿赖耶识呢?又有何资格来主张初地菩萨能够证解阿赖耶识呢?二者,琅琊阁自己很清楚证明:他认定菩萨所悟、所能证解的阿赖耶识,其实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无疑。既然如此,又为什么还要否定一切有情的真心阿赖耶识呢?
为什么琅琊阁会有这样颠倒的说法出现呢?因为在琅琊阁网站上,曾刊登一位退转者名为张志成的一篇文章,主张:【阿赖耶识不是“不生不灭的常住法”,是依四缘生起的“依他起性、生灭的有为法”。】(〈正觉法义辨正:张志成──阿赖耶识不是“不生不灭的常住法”,是依四缘生起的“依他起性、生灭的有为法”〉,琅琊阁。)既然琅琊阁网站张贴张志成的文章,表示琅琊阁认同张志成的说法、认同阿赖耶识是生灭法,可是又在另一个网页上面张贴而主张:【能够证解阿赖耶识的菩萨就是初地菩萨。】前者认定阿赖耶识是生灭法,后者却认定初地菩萨能够证解不生不灭的阿赖耶识,岂不是前后颠倒吗?岂不是很矛盾吗?在经中,都证明了阿赖耶识是不生不灭的常住法,绝不会是张志成所认为的生灭法。譬如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9曾开示阿赖耶识是一切有情的真心如下:【如是甚深阿赖耶识行相微细究竟边际,唯诸如来、住地菩萨之所通达,愚法声闻及辟支佛、凡夫、外道悉不能知。】既然阿赖耶识是诸佛菩萨所通达的法,显然诸佛菩萨所悟、所证、所通达的心,就是阿赖耶识,只是阿赖耶识在不同的修行阶位有不同的名称而已。所以,菩萨未断除烦恼的现行及习气时,菩萨的真心名为阿赖耶识,此通凡夫、二乘人;待菩萨断除烦恼的现行及习气时,菩萨的真心不再叫作阿赖耶识,改名为异熟识;当菩萨究竟断除烦恼障及所知障时,此时真心改名为佛地的无垢识。既然菩萨能够证解阿赖耶识、异熟识,乃至成佛证解的无垢识,显然这个阿赖耶识是一切有情的真心,当然是不生不灭的常住法,绝不会是琅琊阁及张志成所认为阿赖耶识是依四缘生起的依他起性、生灭的有为法。
又,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2也开示:【论曰:“初能变识,大小乘教名阿赖耶,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摄持因果为自相故。”】又,玄奘在《成唯识论》卷2曾开示一切有情皆有三能变识,那就是异熟识、意根、前六识:“此中第一个能变识,在大小乘中叫作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有能藏、所藏、执藏的功能,由于众生不知道有这个阿赖耶识存在,常把阿赖耶识执为我所有的,将意识、意根当作是真实我,所以在诸法当中,造作了种种杂染之业。由于阿赖耶识执藏着这些业种带到未来世,于因缘成熟时,让众生不断地沦堕三界生死而受异熟果报。”
玄奘的开示可知:既然这个阿赖耶识能执持众生所造的业种,能让众生不断地受异熟果报,显然这个阿赖耶识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无疑啊!既然阿赖耶识是一切有情真心,退转者张志成却说阿赖耶识是生灭法,也是依四缘生起的依他起性、生灭的有为法,不仅显示张志成违背 玄奘菩萨的开示,而且他自称懂得《成唯识论》的开示,显然是违心之语。又,琅琊阁在网站上张贴张志成的文章,表示他认同张志成的说法,他又如何面对自己前后颠倒矛盾的说法呢?既然琅琊阁、张志成等人从一开始说法都错了,更不用说后来主张能够证解阿赖耶识的菩萨就是初地菩萨的说法,更是错得离谱了。像这样错得离谱的说法,连他自己都没有察觉到,显然他连自己的落处在哪里都不知道,又有何资格来评论正觉同修会所修、所证的阿赖耶识是不生不灭的常住法呢?又有何资格来说菩萨悟了就是初地菩萨呢?自己的说法漏洞百出,却来评论正觉同修会实修、实证的阿赖耶识,将自己置于长劫的生死流中,岂不是很愚痴吗?
接下来谈第二点,菩萨从一开始修行,一直到达初地菩萨的修行次第为何,以此来证明琅琊阁说法是错误不正确的。在佛门中有很多佛弟子们,包括琅琊阁、张志成等人在内,不知道菩萨修行到底有哪些阶位,也不知道每一个修行阶位当中,必须具备哪些次法与法,才能圆满那个阶位的智慧与福德资粮,导致自己盲修瞎练,乃至于走上岔路而诽谤真善知识,因而延迟了自己的成佛之道。菩萨有五十二个修行阶位,归纳起来有五种,正如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9的开示如下:【何谓悟入唯识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玄奘菩萨已经很清楚开示:菩萨悟入唯识五位的修行次第是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由于琅琊阁谈到初地菩萨,因此唯识五位仅谈到前面三位,那就是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至于后面地上菩萨的修习位,以及妙觉以上的究竟位,无关于此次法义辨正,所以就略而不谈了。
首先谈资粮位,是指菩萨开始修学佛法,先要修集福德资粮来庄严自己,以免因为生活匮乏而障碍菩萨的修行。这个阶位从十信位的初信位开始,于佛法僧开始产生信心,如是经历一个大劫、乃至一万个大劫,对三宝具足信心以后,得以圆满十信位的功德,于是开始发菩提心而转入十住位。于初住位到五住位,开始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度都是菩萨在修集福德的阶位,它能够让菩萨在未来行菩萨道时,有福德资粮来庄严而不至于匮乏。如果菩萨没有这五度修集福德资粮来庄严时,未来在行菩萨道时,无法让菩萨专心修学佛法,乃至退转于菩萨道。待菩萨有了福德资粮来庄严以后,未来就有机会遇到真善知识,于其座下熏修正确的般若知见,于是菩萨从第五度转入第六度的般若度来修般若;待菩萨一一建立般若正知见以后,于因缘成熟时才会有见道的可能。这时的菩萨虽然已发菩提心,可是为了趣向无上正等菩提而广修种种殊胜的福德资粮,以及为了广度有情,自己勤求解脱而广行六度万行,虽然尚未生起顺决择分,想去了知而证得一切有情的真心,得以安住于唯识真胜义性,也就是菩萨尚未证悟般若而明心见性。这时仍然有能取与所取这两种随眠尚未降伏及断除,仍属于资粮位所摄,尚未转进加行位,所以 玄奘在《成唯识论》卷9才会开示:【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接下来谈加行位。既然菩萨已经快圆满六度万行、已经快圆满见道的福德与智慧两种功德,但是还有能取与所取的随眠尚未伏除,在真见道之前,必须去除这两种随眠,于是菩萨开始进行四加行,也就是透过四种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去进行煖、顶、忍、世第一法的观行,所以菩萨从资粮位转入加行位中。在此加行位中,乃是学人欲进入唯识性之前、于破参明心之前,从真善知识那里熏修般若正知见的重要阶段;也就是说,真善知识为了使菩萨能够悟入唯识性,开示身中有一个真如,名为第八识、阿赖耶识,先为菩萨心中建立似有真如这个法的存在,并且宣示所有的一切法,包括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在内,都是真如所生,万法唯识即是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体性。菩萨依此正知见去完成四加行的观行时,就不会堕入断灭空,因而断除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三缚结而成就声闻初果,具足了大乘见道的资粮。如果真善知识不先为菩萨建立此观念,当完成四加行以后,菩萨就会发现无有一法是真实的,一切都无所有,因而成为断灭空,那可就不好了。
在四加行中,先了解所有一切法中,包括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在内,不离名、义、自性、差别;如实观察以后,发现这四个法都不离能取与所取,也就是菩萨在蕴处界作第一次观行时,发现能取的见分与所取的名、义、自性、差别,都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假名施设有而虚幻不实,这时菩萨即将发起般若智慧,对于阿赖耶识的真实体性,以及蕴处界之假有,有了初步的了解,故名为“煖”位。所谓的顶,菩萨有了煖相以后,再观察、再思惟所取的名、义、自性、差别,令自己能够安住于蕴处界之缘起性空,体认一念不生的灵知心是假;此见解乃是寻思的最究竟,也是三界之顶,阿罗汉的所知、所见也不过如此,故名为“顶”位。所谓的忍,即印持所取空,也就是经过第一次、第二次观行以后,发起了下如实智,有了顺决择分,能印定所取并不是真实有;由于随顺此观行,尚未找到第八识、阿赖耶识,仅能印持所取空,无法印持能取空,但于能取空得以随顺安忍,故名为“忍”位。所谓的世第一法,即印定能取虚幻不实。由于菩萨经过忍位,对于能取空能够随顺安忍,所以继续对能取的部分去作观行,最后心得决定,发起了上如实智,双印能取与所取都是空,也就是能取与所取都是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体性;于此二空能够印定,因而成就“世第一法”,圆满第六住位。
当菩萨完成四加行的能取与所取都是空性心所变现的,不再将生灭的意识心当作是真实我,不仅成就世第一法——再也没有其他的法比它更上了,而且也断了三缚结,也就是断除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而成就声闻初果的证量。当菩萨完成四加行以后,仅知道有一个第八识、阿赖耶识能够出生世出世间法,并不是菩萨已经实证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唯识性,也不是菩萨已经明心见性。由于只是真善知识为菩萨心中建立一个似有真心阿赖耶识存在,菩萨尚未实证的缘故、心中还有所得的缘故,还不能称为真实义的菩萨,所以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9才会开示:【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也就是菩萨尚未实证般若的缘故,于是透过真善知识所教导的参禅方法及方向,去实证第八识、阿赖耶识之所在;这时,菩萨已渐渐转入见道中,就待菩萨证悟的时节因缘是否成熟,如果菩萨证悟的因缘成熟了,就会一念相应慧而明心见性,这时的菩萨不仅成就菩萨初果的证量,因而位入菩萨僧数中,而且也进入 玄奘菩萨所开示的见道中。
说到这里,时间已经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敬请各位菩萨下次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mp3
 
更多>同类佛法mp3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mp3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