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布施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观世音菩萨  佛菩萨  明心  心经  因果  正伟法师 

第018集 阿赖耶识不是如来藏吗?

   日期:2022-09-12    
正龄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节目,今天我们要谈的子题是:〈阿赖耶识不是如来藏吗?〉
这个主题主要是借〈琅琊随笔(43)〉说到的内容,来谈谈其中所提到的一些问题,琅琊阁这篇贴文中对同修会的质疑处包含以下几点:【一、佛陀在菩提树下是“证得阿赖耶识”?正确的说法是:成佛时转识成智,转阿赖耶识为无垢识,证得大圆镜智。二、萧导师以前很少提“唯识相”、“唯识性”这些名词,请先搞清楚《成论》里面“真如”和“阿赖耶识”的定义,搞清楚哪个是唯识性,哪个是唯识相?三、《成唯识论》哪里有“如来藏”这个概念和名词?】(〈《琅琊随笔》(43):三地菩萨的心胸气度?──萧平实导师6.23周二听经时段的讲话〉,琅琊阁。)以下针对这三个质疑稍作说明,但是对于名词定义必须先作确认,才能正确说明,因此我们先谈“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之间的关系”。
在《入楞伽经》卷7中 佛陀对大慧菩萨说:【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佛陀对大慧菩萨说:“阿梨耶识名为如来藏(阿梨耶识就是阿赖耶识的另一个译名),而这个阿梨耶识如来藏,因为与无明的七转识同在一起,犹如大海经常有波浪生起没有断绝。”这是说有阿梨耶识如来藏识,就可以因为无明烦恼而不断生起七转识,因此七转识与如来藏是同时存在,就如同有大海本体,才有海水因风起浪;因此有无明业因,就有七转识不断从阿梨耶识中现起。这意思也是说:这个阿梨耶识如来藏,就是执藏七转识种子及七转识相应的无明烦恼种子的心识;且阿梨耶识如来藏与七转识和合并行运作,就如因风而有海浪,海浪是海水的一部分;同理,七转识及相应的烦恼种子都是如来藏的一部分。
所以,阿梨耶识、阿赖耶识与如来藏是同一个心体,是众生因地时的第八种子识,如《解深密经》卷1中 如来说:【广慧当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有情众生在六道中受生,有卵生或胎生、湿生,或者化生,不论是哪一种身分生起,在最初开始,都因一切种子心如来藏识业因成熟,才能展转变异、和合、增长、广大而成就色身。……这个种子心识又名为阿陀那识……,也名为阿赖耶识;为什么呢?由于这个识对于这个色身有摄受、执藏,隐覆存在,与色身同安危的道理的缘故。”由以上两段经文 佛陀的开示,可以确认:阿赖耶识或阿梨耶识,就是如来藏。
再来说明唯识性与唯识相。所谓唯识性是指八识心的真实与虚妄两种体性,如《成唯识论》卷9云:【谓唯识性略有二种:一者虚妄,谓遍计所执;二者真实,谓圆成实性。】唯识性包含虚妄唯识与真实唯识两种体性,虚妄唯识是谓第七末那识的遍计所执性,而真实唯识则是说第八阿赖耶识的圆成实性。所以唯识性是指能够圆成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实自性,其中须有末那识的遍计执性,才能令阿赖耶识出生显现一切世出世间法,当然也一定有能出生这些诸法的阿赖耶识心体本身与心体所含藏的诸法种子。因此,虚妄唯识性说的是七转识会相应种种虚妄法的体性,而真实唯识性所显现的是如来藏清净、不变异、不生不灭等真如性。这正是《大乘起信论》中一心二门所说的心生灭门与心真如门,心生灭门与心真如门和合运作似如一心,而令众生不知不觉八识心王各有体性,真妄和合才是具足“万法唯识”所说的唯识性。
而唯识相是说在阿赖耶识现行的种种法上作真如性的观察。由于阿赖耶识能够出生有根身及器世间,且流注色法与心法种子而使八识心王能在三界中现行运作,由此显示六无为等法,并有三界六道及四圣六凡乃至万法。而在这些法中可以显示出阿赖耶识心体的真如法相,同时也由这些法相显示出真如心体阿赖耶识具有无量无边功德性,因此能够出生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所以,唯识相与唯识性都依于真如心体阿赖耶识而有,唯识相依唯识性的现行位而显现,唯识性则可以由唯识相来显现与证知,二者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相由性显,性由相证”。
既然唯识性与唯识相是一体两面,那么真如与阿赖耶识间就如同唯识相与唯识性一样,真如性是阿赖耶识显现的第八识真实体性,如《成唯识论》卷10说:【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别有法。】“真如是阿赖耶识的真实体性,除了显示这个真实如如的自性外,就没有别的法了。”所以 平实导师曾在书中举例说明:真如性,犹如美丽是花的自性,是花所显示出来的,不可离于花而有花的美丽可说,因此也不可离于阿赖耶识而有真如性可言。所以真如性是说阿赖耶识真实不灭、恒常存在的体性,除了说明阿赖耶识心体的清净自性永不变易外,也隐含阿赖耶识从因地到佛地都是同一个心体,一直都具有真如性。有唯识性的本体阿赖耶识,才能由其所生显的一切法中观察一切法皆唯识所现的法相。为防有人误解因地阿赖耶识含藏不净种子,是仍有染污的心体,而否定阿赖耶识是佛地无垢识的前身,在此要特别声明一点: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从因地经由诸地的修行,最后到达佛地,虽然因为内含种子的染净性有所差别,所以别立不同的名称来指称真如心体如来藏,但心体的真如性并没有差异,都是第八识所显示的真实又如如不动的清净自性。
接着,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琅琊阁说:【佛陀在菩提树下是“证得阿赖耶识”?正确的说法是:成佛时转识成智,转阿赖耶识为无垢识,证得大圆镜智。】(〈《琅琊随笔》(43):三地菩萨的心胸气度?──萧平实导师6.23周二听经时段的讲话〉,琅琊阁。)这是琅琊阁在质疑同修会说“佛陀成佛时所证也是如来藏阿赖耶识”。姑且不论他们是否认为阿赖耶识与无垢识是同一个心体,单就他们认为“成佛时转识成智”这一项来看,这个须不须要先证得阿赖耶识,才能转阿赖耶识为无垢识而证得大圆镜智?显然是要!成佛时也是要证得第八识心体,才能发起根本无分别智以及后得无分别智;然而,因为成佛时已经完成诸地的修行,所以成佛时第八识心体中所含藏的各类种子都已经不再变异,加上 佛在示现成佛前已经跟随诸外道师修学四禅八定,由这两点显示 佛陀的一念无明及无始无明早已断除,所以当世明心见性时,就能够显现佛地第八识的所有功德而成就四智。
所以佛地所证,还是第八识心体,会称其为阿赖耶识,是为了让大家可以知道,即使佛地所证第八无垢识,依然是因地的第八识,只是因地的第八识含藏着各类不清净,还须透过修行转变种子;而佛地已经历经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佛地第八识的种子已完全清净,不须再修行,也不会再变异,所以称为无垢识。经由佛地的明心、见性,才能转为上品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而成就大圆镜智与成所作智,这就是琅琊阁说的转识成智,显然是要先证得第八识心体,才能说转识成智。但是佛地所证不单只是第八识无垢识的心体本身,还包含无垢识中所有含藏的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所以此时的八识心王,与因地的阿赖耶识及七转识,所显现的八识心王的功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所以,佛陀在菩提树下方便说是证得阿赖耶识,与佛地无垢识本就是同一个心体。唯有证得这个心体,才能说转识成智,证得大圆镜智。这里我们也要鸡蛋里挑骨头,佛地所转的是异熟识,因为任何种子都不会再转易,所以是“转异熟识为无垢识”,并不是琅琊阁说的“转阿赖耶识为无垢识”。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萧导师以前很少提“唯识相”、“唯识性”这些名词,请先搞清楚《成论》里面“真如”和“阿赖耶识”的定义,搞清楚哪个是唯识性,哪个是唯识相?】(〈《琅琊随笔》(43):三地菩萨的心胸气度?──萧平实导师6.23周二听经时段的讲话〉,琅琊阁。)在同修会里一直都以亲证如来藏为明心、开悟,也一直都说开悟是真见道,只证得根本无分别智;开悟后,须依这个真见道所证的根本无分别智,继续观察如来藏的种种自性与别相,发起后得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则须要等到通达位才会发起初分道种智,也就是相见道的修习完成,要到初地的住地心才算通达位完成,此时也才算是进入唯识五位的修道位。真见道与相见道都属于通达位,所以说真见道证唯识性,相见道证唯识相,如《成唯识论》卷9所说:【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二中初胜故颂偏说;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
通达位中必须先有真见道证得第八识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体性,换句话说,在真见道时必须透过证悟所得的根本无分别智确认第八识自体,此时只知道阿赖耶识自身的真如性总相,还不能了知阿赖耶识自体的种种别相,所以这属于根本无分别智;之后必须修习相见道等法,在真如心体阿赖耶识所生的种种法相上,现观万法唯阿赖耶识所生、所显,作非安立谛三品心与安立谛十六品心的现观,就是要对阿赖耶识真如心体及所生七转识心体之别相作更深细的观察,确认万法皆是“唯八识心王”所显现的法相。同时也要确认七转识及一切我所,都是从阿赖耶识所执藏的种子现行而直接或间接出生。所以相见道,是观察真如心体阿赖耶识,在万法上配合七转识所显现的种种法相;三贤位要在如此阿赖耶识心体上作唯识相的现观,才能完成相见道的修习,之后才能入地。因此,唯识性与唯识相都依于阿赖耶识心体的亲证之后,才能现观与证实,同时也要依于相见道的观行,才能具足见道位的修习而得以入地。
依上面所举《成唯识论》卷9所说: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唯识性乃亲证阿赖耶识时,确认万法皆由阿赖耶识所生而说此时是实住唯识性位;之后须对第八识心体的真如法性作深入观察,则是相见道位所摄。真见道之智慧虽较相见道的智慧粗浅,然而相见道的修习须依真见道而有,非无真见道而有相见道可说,所以证阿赖耶识之唯识性为先,才有唯识相的观察与证验。所以,虽然有虚妄唯识与真实唯识的分别,二者都依真如心体阿赖耶识的真实性而有,不可将阿赖耶识与真如相分割而说。
再来看第三个问题:【《成唯识论》哪里有“如来藏”这个概念和名词?】(〈《琅琊随笔》(43):三地菩萨的心胸气度?──萧平实导师6.23周二听经时段的讲话〉,琅琊阁。)我们查过CBETA,在《成唯识论》中的确没有“如来藏”这个名词,但是没有出现如来藏这个名词,并不表示《成唯识论》所说法义没有如来藏的概念。先举《成唯识论》卷2内容来看看:【识所变相虽无量种,而能变识,类别唯三。一、谓异熟,即第八识多异熟性故。】这是说:“八识虽然可以变现无量无边的法相出来,然而能够变现的识,区分种类只有三种。第一种是异熟识,因为第八识体性是属于异熟性的缘故。”因为如来藏中所含藏种子皆须经由变异才能成熟、成就果报,或流注种子而现行,所以论中说三种能变识中,第一种是因为第八识具有异熟性,由于有这个异熟性,加上所变现的第二、第三能变识,接着由这三种能变识变生出世间诸法。这里很清楚地说了众生都有三种能变识,其中第一种能变识是指第八识,第八识心体即是如来藏心,因地又名为阿赖耶识。
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 佛陀说:【大慧!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非外道所说。大慧!五识身者,心、意、意识俱。】“不论善法或不善法,都由八识心王所生、所现。而八识心王指的是如来藏,又名为识藏;细分则是如来藏心、意根、意识,及眼、耳、鼻、舌、身等五识身,如来藏并非外道所知所说的我。而眼、耳、鼻、舌、身五识,与如来藏心、意根及意识同时存在和合运作。”如来藏又名识藏,系因为众生不知不证如来藏,故不知第八识如来藏具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体性,也不知如来藏具有能成就佛道的功德力,所以说众生的如来藏名为识藏。这样的识藏,与众生的第八识具足收藏分段生死种子的阿赖耶性完全相同,因此名为识藏。可知因地如来藏由于含藏有不清净的种子,因此又名为识藏,这与众生因地第八识因为具有阿赖耶性,所以收藏七识心相应的染污种子而名为阿赖耶识,意思是一样的。所以,众生第八识心名如来藏,因地又名识藏、阿赖耶识。
接着来看如来藏有什么功德。《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说:【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这是胜鬘夫人向 佛陀禀白如来藏的功德,大意是说:“如来藏是一切种种法的功能差别的宝藏,也就是一切法的种子都含藏在如来藏中;又因为一切诸法都以如来藏为身,因此说如来藏是法身藏。二乘圣者能出三界所证智慧还不能称为上上之法,而大乘行者证得如来藏后继续进修,乃至诸地菩萨到最后成佛时,所修证的一切法都含藏在如来藏中,所以称为出世间上上藏。如来藏出生一切法,却不对一切法加以执著,也不会作虚妄的分别;又如来藏离见闻觉知,不起善、恶心所,所以说如来藏是自性清净藏。这个自性清净的如来藏却被客尘烦恼及上烦恼所染污,但如来藏并不会与这些烦恼法相应,能够究竟了知这种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如来境界。”
从上面所举经文可以知道,如来藏就是一切法的根本因,是诸佛无上宝藏的收藏者,因此从因地到佛地能够修行成就佛果,是必须要有这个如来藏心体不断不灭,才能执藏所修行转变的一切有漏法种不会遗失。就如《央掘魔罗经》卷4所说:【众生知有如来藏故,精勤持戒,净修梵行,言:“我必当得成佛道。”复次,文殊师利!若无如来藏者,空修梵行,如穷劫钻水,终不得酥。】因为知道有如来藏而精勤持戒,修清净行,就可以自知将来一定会成佛;如果没有如来藏心体常恒不变异,将会空修梵行,就如穷尽无量劫钻水求酥,终究是不可得的。所以,即使《成唯识论》里面没有“如来藏”三个字,并不表示《成唯识论》所说的第一能变识不是如来藏;而论中处处所说都与如来藏有关,请大家以后再请阅 平实导师所著《成唯识论释》。修学佛法不应执言取义,名相只是方便沟通的工具,论中的义理是否正确才是应该计较的,相信各位菩萨也是这么认为的。
时间的关系,说明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萨:色身康泰、一切无碍、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mp3
 
更多>同类佛法mp3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mp3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