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布施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观世音菩萨  佛菩萨  明心  心经  因果  正伟法师 

第059集 涅槃本际(一)

   日期:2020-07-06    
正洁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兼论唯识学之探源”。我们今天所要演说的题目是“本际”,是相对应于 平实导师《阿含正义》第六辑,首页开始的第三节“本际”。
  说到本际的话,我们一开始会先帮它下一个定义,这一个定义的建立,我们大致上依据小乘以及大乘;小乘的部分我们会举用《中阿含经》,大乘的部分我们举用一论、一经,论是《中论》,经的话是《胜鬘经》。虽然有大、小乘经论上对于“本际”这一个名词定义的不同,可是实际上我们先下一个结论:这个本际指的就是“涅槃本际”,所谓的“实际”,也就是第八识如来藏不生不灭法。我们要证成这个是 佛所说法,前善、中善、后善,三转即使在字面表面的意义看起来似乎是不同于初、二转,实际上仍然是吾道一以贯之,佛演说法一样都是依于圆成实性心,而来施设祂所说的不同教理。不管如何,从始至终都一样以涅槃心真如实性,而来演说、贯串所有一切的,成就大乘佛法的义理。
  那我们先来念念看,小乘经里面的《中阿含》《本际经》是如何来定义本际的,我们念一下经文:【有爱者,其本际不可知;本无有爱,然今生有爱,便可得知。所因有爱,有爱者则有习,非无习。】(《中阿含经》卷10)这里的本际,如果我们根据一些作梵文、巴利文研究的学者,来作一个直接字词的翻译的话,这个本际有时候就翻译成前际,或是翻译为最初点,或是说第一点。
  在小乘经《中阿含》里这个本际的定义看起来的话,似乎跟不生不灭法没有关联,这个部分我们先留到后面;先知道小乘的本际的定义,它只是依于生灭法的流转。譬如说我们引用缘起“十因缘、十二因缘”来讲说的话,“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样子的十二因缘循环无端,根本找不到一个最初点,小乘经《中阿含》所说的本际,它的定义似乎是在这里。这个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小乘阿罗汉他只要能够断掉生灭法、生灭相,他不需要证得圆成实性心—所谓的涅槃本际如来藏—他一样可以证入无余涅槃,灭尽五蕴、十二入、十八界,证入寂静、清凉、无余涅槃。
  那以大乘论《中论》我们再来解说一下,它对于本际的定义是如何?跟菩萨们预先说明一下,在《中论》这个定义它虽然是大乘论,可是它的定义好像跟前面的《中阿含》相当接近,难道说 龙树菩萨不承认有一个涅槃如来藏吗?它的本际为什么跟小乘《中阿含》里面所说的所谓的最初点、第一点、根本点一致呢?我们还是先念完《中论》的论文,再把后面的《胜鬘经》的经文念完之后,我们再来一起作一个融通,来说明一下。
  《中论》在〈观本际品〉,龙树菩萨说:
  问曰:“《无本际经》说:‘众生往来生死,本际不可得。’是中说有众生有生死,以何因缘故而作是说?”答曰:“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中论》卷2)
  从《中论》 龙树菩萨回答外人的质疑,他这边所说的“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终”,很清楚的跟前面的《中阿含》所谓的小乘经似乎是一致,然而这里并不代表 龙树菩萨不赞同。后面的《胜鬘经》来讲说,本际所指其实就是这个涅槃心如来藏,因为 龙树菩萨在其他他所造的论里面,他认同一切唯心所造,认同有一个入胎识的证据在;而且最重要的,《中论》的目的并不是在破斥大乘唯识,而主要是在对于《胜鬘经》里面所说的这些空乱意众生、或是执著身见的、或颠倒见的众生。换句话说,《中论》所破斥的对象,主要是对于小乘的我无、法有,乃至大乘初学中一些颠倒、空乱意的大乘修行人错误地执著一切皆空;《中论》著作的目的是要来破斥对于生灭法、在生灭法的层次,就已经有颠倒错误见解的这一些大、小乘人。
  所以严格讲《中论》的话,我们刚刚所引用这个论文,虽然看似相应于、相同于《中阿含》所说的本际,是以最初点、一个根本点、一个前际而来说这个本际,可是实际上 龙树菩萨真正的本意,特别是如果我们引用他的这一个四生偈,所谓的【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中论》卷1)从以前我们单元里面所说过的,也可以证实在十八界生灭法当中,找不到一法能够出生这一些生灭法;生灭法如同海浪波涛不息,您当然找不到一个原始点、一个最初的本际、一个根本,祂所出生之处;这一定是要依于二转已经逐渐地显说,乃至到三转究竟圆满显说的这一个涅槃心、如来藏、第八识,才能够如实地来圆满三乘的前后的义理。
  好!那《中论》之后,我们再来引用大乘的一本非常重要的经典——《胜鬘经》;《胜鬘经》关于本际的讲法,那可以底定了。《胜鬘经》〈自性清净章〉:【世尊!生、死者依如来藏,以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世尊!有如来藏,故说生、死,是名善说。……】后面又说到了:【如来藏者离有为相,如来藏常住不变,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这里还有一句重要的:【如来藏者,无前际,不起不灭法;……如来藏者,非我、非众生、非命、非人;如来藏者,堕身见众生、颠倒众生、空乱意众生,非其境界。】(《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换句话说,真正要讲本际的真实义,那一定是要依于如来藏而来建立。
  如来藏是一切法出生之所依,这一个圆成实性心如来藏,三自性里面的不生不灭法,祂能够出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生灭法。而众生却又在这一个生灭法上面,依于这样子的颠倒、身见乃至所谓的空乱意,而错取了生灭法上面的一法,而建立了我执相、法执相;而错解说这一个本际是不存在的,而建立蕴处界里面,特别是以意识心乃至意识心的种种变相,而来说为是佛法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根本实义。譬如就像有些人以缘起性空,乃至喇嘛藏密的话,以意识心住于乐空不二的境界,而来说是能够成就报身佛。这些都是《胜鬘经》胜鬘夫人向 佛禀白,而蒙 世尊应许她所说是正确无误的经文,已经明显地作了一个明白的驳斥。
  好!解说完这样一个小乘对于本际的定义,还有大乘一论《中论》、一经《胜鬘经》对于本际的定义。观众菩萨们或许还是会有一些质疑,因为就您现在所修学的佛法来讲,“大乘非佛说”这样子的错误见解,就要根据我们前面所说的这样子的小乘、大乘的定义,再藉由我们以前已经约略讲述过的,而现在是要用一个比较有次第的,把它浓缩在一起而再来证成。
  以两个原因来证成,为什么只有《胜鬘经》所说的这个本际的定义,才是真实正确无误、才是 佛的究竟的本怀?我们要依据的两点,之前大概都有断断续续地分布于各个单元已经讲说过了,这里的话我们把它浓缩成还是两个:第一个,我们要以“阿罗汉非佛”作为第一点,来证明大乘所说才是正真无误。第二点,我们要依于大乘是佛说,就是引用《成唯识论》卷3,弥勒菩萨为我们这一些大乘的修行者提出了七个建立的理由或根据,来证成大乘是佛说。
  再总成这两个,小乘阿含只是成就阿罗汉、缘觉之道,它并不是能够让阿罗汉的智慧等同于 佛;再加上《成唯识论》的圣慈氏,就是 弥勒菩萨的七个证据,我们总结在一起,要来证成小乘所说的义理,比诸于大乘成佛之道,那是远劣、卑浅于后者。基于这样的理由,当然我们不会以《中阿含》这个经文表面的字义-这样子对于本际的定义-为准,而应该要依于《中论》背后所影射的,有一个无生之法在这蕴处界之外,能够让蕴处界生灭法虽然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可是又是不无因生,当然也能够顺便就成立了《胜鬘经》所说,如来藏才是一切众生的生死本际,也是阿罗汉入于无余涅槃之后,不成断灭所依的真实法。
  好!我们就来看看第一点“阿罗汉非佛”,这以前讲过很多,我们现在很简短地一个一个地把它带过去。第一点,我们之前说过了,如果阿罗汉是佛,那 世尊的十号具足,阿罗汉也应该十号具足,而不应该只有 世尊十号当中的阿罗汉;没有一个阿罗汉敢说他是天人尊,敢说他是无上师,敢说他是佛、世尊。第二点,佛有十大弟子,各个有他所专长、独胜的部分,譬如舍利弗的智慧第一,目揵连的神通第一,迦叶尊者的苦行头陀行第一,乃至阿那律尊者的天眼第一,阿难的多闻第一等等。从十大声闻弟子各个所证,上下殊劣有所不同,我们也应该可以了知,诸佛如来所证必定皆等,因为都是究竟无上正等正觉;可是十大弟子这些阿罗汉却各个所证有所高低上下,当然由此可证阿罗汉绝对不是佛。
  另外之前也已经有提过了,我们曾经引用《中阿含》卷28的《瞿昙弥经》,经文里面讲到 佛跟阿难说:【当知女人不得行五事。若女人作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及转轮王、天帝释、魔王、大梵天者,终无是处。】换句话说,佛在这里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佛十号里面的调御丈夫,乃至 佛三十二相里面的马阴藏相,虽然 佛其实不是如同欲界的凡夫一样,真正有一个不净的男根相,可是这一个殊胜的马阴藏相,它譬喻的我们之前有讲过,它实际上是一个殊胜的法会相,是以莲花而为呈相。不是世间还堕落于淫欲贪爱境界的欲界男子相应的所谓的马阴藏男根相。不管如何,从这一个 佛的十号乃至这个《瞿昙弥经》,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知道,必定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女人成佛——没有女佛,这个其实在大乘经《楞严经》也已经破斥过了。男佛、女佛都不是正确的讲法,因为 佛早就远离男女欲,佛早就已经不可以男女身而来说祂,更何况真正的佛是法身佛,是无形、无相、无所住而能够出生万法,住于涅槃如如境界的真实佛。
  既然 佛不可能是女人能够成就,问题是在 佛当世的时候,有没有阿罗汉比丘尼?很显然的,非常众多!乃至 佛在十大声闻弟子,刚刚所说的阿罗汉比丘之外,佛也有在这个〈弟子品〉经文当中,一一地为大众讲说了祂的阿罗汉比丘尼弟子当中,各个有哪一些是多闻、哪些是福德、哪些是修学禅定第一。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反证过来,既然女人不能成佛,女人有五事不能成就,而依这个《瞿昙弥经》,阿罗汉却是有女众阿罗汉。反过来证明就可以知道“阿罗汉不是佛”。
  好!再来,我们曾经也引用过《杂阿含经》卷30(第830经)里面的话,迦叶尊者虽然也是三明六通大阿罗汉,可是他对于 世尊制定戒法,然后极力地希望弟子们来遵守所立下的戒律来自净其意,来让自己的修行能够圆满(虽然只是小乘法),迦叶尊者对于 世尊这样子的作法,却是有所不满;可是终究已经是三明六通大阿罗汉,远离我爱执藏,没有烦恼障现行了,而且了知 世尊对于这些二乘声闻无学的大恩德,所以他托钵乞食回来之后,他洗手足,然后 佛前顶礼。那我们之前也说过了,如果阿罗汉是佛,三明六通的大迦叶不应该跟 佛顶礼,舍利弗、目揵连这样子的阿罗汉,也不应该跟 佛顶礼,因为佛佛都是相同的——所证圆满。很清楚的,单从阿罗汉必须向 佛这样子的师父和尚顶礼,我们就知道阿罗汉不是佛,而迦叶不仅是向 佛顶礼,他还说了很重要的几个字,请菩萨们记得,迦叶【白佛言:“悔过!世尊!悔过!善逝!我愚我痴,不善不辨!”】(《杂阿含经》卷30)请看清楚,这里迦叶尊者跟 佛忏悔,说他自己愚痴,没有正确的知见而来怀疑 佛制戒,而怀疑 佛为什么要弟子众很努力地来修持这样的净戒,从这里我们也可以证明,阿罗汉不是佛,虽然佛一定是阿罗汉。
  好!再来我们引用一些新的数据。在《杂阿含》卷22(593经),这里有几个偈文:【一切世间智,唯除于如来,比舍利弗智,十六不及一。如舍利弗智,天人悉同等,比于如来智,十六不及一。】换句话说,这里告诉我们,即使是十大声闻弟子里面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以他这样的智慧,即使普天下的天人,还有人间的世俗人他的智慧都跟舍利弗一样,而总共加起来的智慧,仍然跟 如来所证得的智慧比较起来,尚且不及十六分之一。当然这已经是客气话的讲法了,就我们大乘弟子所知,佛的十力圆满,而单独就这其中的天眼通、宿命通来说,即使是三明六通大阿罗汉,他的所证比之于 佛仍然是极为有限。
  这个之外,我们再来举用一下《杂阿含》卷3(第75经):【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如来应等正觉未曾闻法,能自觉法,通达无上菩提!】后面的经文,时间的关系,我们先简略过去;简单讲,佛跟阿罗汉最大的差别就在于 佛是无师自悟,而阿罗汉却都得是声闻人。即使所谓的辟支佛这样的缘觉人,他所修学而能够实证的缘觉乘法,必定也是从 佛或是从菩萨那一边听闻得来,绝对不是无师自悟,无师而成为阿罗汉、无师而成为辟支佛。
  再来我们再举用一下《杂阿含》卷15(第404经),之前我们有说过了,这一部经有另外一个翻译叫作《升摄波叶喻经》,佛用这个升摄波树整个大树林的树叶,跟祂手中从地上抓起的落叶,祂问弟子们(这些声闻比丘弟子们),问他说:“我手上的叶子多呢?还是这整片大树林里面的叶子多?”这毋庸置疑,当然大树林里面的叶子多。可是重点来了,佛是如何来形容这个大树林的叶子,而来说这个是祂成佛所自知自证的正法,却不为声闻人说的呢?我们来看一下经文:【如大林树叶,如我成等正觉,自知正法所不说者,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明慧正觉、正向涅槃故。】
  这里的话,一般这一种否认大乘真的是佛说、否认有不生不灭法第八识如来藏存在的修行者或学者,必定于此难以来作一个前后能够文义通达的演说,因为这里明明经文是说“佛自知的正法,却不为声闻弟子说”。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一些是阿罗汉,他要入无余涅槃,他不需要了知、不需要实证第八识如来藏;因为阿罗汉如果是定性声闻人,他悲心小、他愿力小,他只求自己解脱三界烦恼。三界烦恼无外是所谓的烦恼障、所知障;当中的烦恼障,相应于分段生死,而不相应于成佛所需要断除的法我执,或是所谓的无始无明,或是所谓的所知障。因为只有证得一切种子识——阿赖耶识如来藏,再依于这一切种子识,证得一念慧相应之后所成就的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依之而上修增上戒、增上定(增上心),然后增上慧学,满足十地所需的福德智慧功德—所谓的六度、所谓的四摄—才可能成就佛道。那阿罗汉既然不是佛,阿罗汉的目的既然只是要解脱自己,他只是要解除这一个蕴处界,能够让他不再继续流转生死,他当然只要能够灭掉依他起的蕴处界,乃至在依他起上面所建立的我爱执藏相,人、我、众生、寿者相,所谓的遍计执性、遍计执相;他当然于三自性当中,成佛所必须要实证的不生不灭法圆成实性心,他是不需要实证的。就是因为他不需要实证,所以 佛已经实证的,祂成就佛道必定早就在七住位满足实证的自知正法,就是这个如来藏正法、这个涅槃本际法,祂所自知而依之。而三大阿僧祇劫成就佛道之所依的这一个涅槃心如来藏,祂当然不需要为这一些只求以声闻法、或是说以缘觉法而来证得二乘解脱的这一些弟子们来演说。
  好!那在最后一个,《中阿含》卷30〈大品福田经〉,这里面有说到:【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这里《中阿含》的〈大品福田经〉里面,有讲到两个名相“思法、退法”,时间的关系,我们就等到下一个单元再来为菩萨们解说。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mp3
 
更多>同类佛法mp3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mp3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