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元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这个单元继续跟大家介绍“《广论》止观非佛说”。
上一集我们谈到,佛教的止观是必须舍离欲界的爱染,不是像密宗金刚上师宗喀巴所说的“男女淫欲双身法的大乐禅定,可以成就止观的”,也证明宗喀巴援引根本论的文字来解释双身法的止观,是扭曲论意的攀缘附和,藉以欺骗一般学佛人。
介绍了止观中九种心住以后,当行者证得初禅离生喜乐地以后,虽然已降伏欲界贪等五盖烦恼—最主要的是男女欲贪—已得身心轻安,由于色界天人已不需欲界的抟食,已经舍离饮食而以禅悦为食,已经没有鼻识、舌识,但是尚有眼识、耳识、身识及意识。当行者入于初禅等至位中的止观定境时,尚能觉知五尘中的色、声、触等三尘,也还能够被定境法尘所动,所以说初禅为有觉有观三摩地。住于初禅等至位的定境中,欲界的香与味二尘已经不现行了,更已经断除男女欲贪及降伏欲界五盖烦恼,已经能离开欲界系缚,才能发起初禅。来世可以不再出生于欲界,名为已离欲界生,所以说“离生”;一切欲界烦恼皆已除遣心生欢喜,获得广大轻安、身心调畅,有乐受随逐的清净身心,故言“喜乐”。
初禅天人化生于色界天中,不是入于胞胎中受生,是因为断除男女欲爱而得受生色界天;故初禅天人都是化生,不藉男女相交而受生,全都没有男根女根,都是中性身。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广论》说,修双身法时,一心不乱可以证得初禅,显然他是不懂禅定止观,也是被坦特罗密教祖师所诳惑,自己又迷信密教祖师,而无因缘受学正确的禅定止观,才会写出违背天界真相的《广论》止观。
当学人已经证得初禅,欲修学二禅时,必须继续修学定力,当意识于定境中观察时,虽然仍有色、声、触等三尘相,但能不为所动,一心系念安住于定境法尘中,寂静极寂静;这时是有间缺运转作意,这时住于无觉有观三摩地,已经离初禅身心之喜乐,而还不能进入二禅,故称为二禅前的未到地定。学者继续修定,来伏除更微细的五盖,最后不观定中的法相,不觉察五尘境相,意识完全离开五尘的觉观;于无寻无伺的二禅等至位定境中系念安住,达到无间缺运转位时,意识心专注一趣,所有初禅的烦恼品以及所有粗重悉皆远离,能获得广大轻安,身心调柔有细定随逐,故说为“定生喜乐地”。此即是二禅的境界,从二禅到四禅的等至位,乃至四空定中,都是无觉无观三摩地。
学人有鉴于二禅有心喜的相貌而深见其过患,仍继续修学定力。当娴熟二禅境界以后,为欲证得第三禅,而离开第二禅定境,伏除二禅心喜的欲心所,进入三禅前的未到地定,并以离喜作意摄持其心,渐渐证入三禅等至位中。于二禅已离五尘之觉观,此复离喜,所以说为安住于舍,因此说三禅中有舍;由于有舍故能安住在所有正念,即便有时会失念,然而能正知随起;由于正知正念的修学,喜受便得舍除,离喜寂静、最极寂静,这时候身识意识又复领纳乐受及轻安乐触,所以说三禅有身受乐及无间舍,称为“离喜妙乐地”。
行者继续修定,所有苦乐受都能够加以伏除,能够于念渐渐清净,能够于舍渐渐清净,此后息脉自然停止,进入四禅前的未到地定。最后到念究竟清净,舍也究竟清净以后,由这个因缘渐次证入四禅等至位,能够住于无动乱中,一切动乱皆悉远离,超过寻伺喜乐三地的一切动乱,是故此时舍清净、念清净,称为第四禅为“舍念清净地”。以上略说修学禅定的正理。
《广论》373页说:舍总有三:一受舍、二无量舍、三行舍。此是行舍。(《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5)
所谓舍总有三,《广论》却没有说明是哪三种,以及它们的道理?修学禅定的“受舍”,乃是远离五尘相分,是二禅以上等至位的无觉无观境界。宗喀巴说的欲乐禅定的止观是双身法的境界,不离五尘相分,与佛教禅定的止观没有关系。“无量舍”是菩萨修四无量心的舍无量心。而“行舍”是离沉掉,乃是第四禅境界,所谓舍、念清净,是修所得的果。
佛教根本论〈声闻地〉说:云何舍时?谓于奢摩他毘钵舍那品,所有掉举心已解脱,是修舍时。(《瑜伽师地论》卷31)
于三禅时尚有乐受,有乐受则会有掉举,故在四禅未到地定时应修舍。但是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的止观,却是久行乐空双运之后落入昏沉中,或是时间久了以后,产生掉举现象而想到别的事情去;所以要如前勤修,断除微细沉没掉举,继续回到乐空双运中,观察乐与空不二,而说其心便能平等运转因而得止,依旧是攀缘佛法中所说禅定止观的名相。
然而所谓修“舍”,不是以舍法来除沉掉。
如《大乘百法明门论》说:行舍者,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谓即四法令心远离掉举等障,静住名舍。平等、正直、无功用住,初中后位辨舍差别。(《大乘百法明门论纂》)
文中,行是五蕴中的行蕴,行蕴有两种,谓心相应之行蕴及心不相应之行蕴。譬如:念念相续名为行,身口意造作也说是行;前者是诸识之行,后者是身口意等造作之行。这里所说的“行舍”,是指念念相续之行,是舍诸识之念,谓之行舍。而精进三根中—三根是所谓无贪、无瞋、无痴—若再加上精进就名为四法(即是善心所的四种善法),又名为四善根。由此四法,能令心远离掉举等障碍而得静住,静住名“舍”。所谓“平等、正直、无功用住,初中后位辨舍差别”者,谓初位舍掉举等障,心得平等;中位舍不直,心得正直;后位舍有功用行,得无功用住。得行舍时,即是进入四禅等至位了。
此外宗喀巴等密教的传承,一向都是否定佛教第八识如来藏正法,说有意识细心流转不灭,认定离念灵知为常住不坏之法;又将双身法境界的止观,说为禅定的止观而写在《广论》中,显然我见未能断除。何况又以《密宗道次第广论》鼓吹双身修法,所以《广论》说:“若功用行是修定过,于此对治应修舍等。”这是太高攀了喇嘛们奉行大乐禅定的双身修法,而说能次第修得初禅乃至四禅,是自欺欺人的诳语;乃至认定意识在淫乐中不起一念时,就说成是第四禅中的舍与念的清净,实在是不知禅定境界的真实义。
假定欲贪不能稍稍舍除,而又说能修得一念不生,这不起一念而远离五尘境界之时,仍是欲界未到地定过暗。实际上是不可能不舍五欲,而能修得浅或深的未到地定,若住在过暗中的未到地定,只有止而失去观的作用。又淫乐中不起一念的意识,必定尚有微细的心行存在,否则就不能安住在一念不生的境界中,何况能觉知自己正处在不起一念的境界。又因欲界贪等五盖没有断除的缘故,未到地定中不起一念的念,仍是微细的欲界虚妄心行。于欲界爱尚不能舍离,与前面所说的无贪、无瞋、无痴及精进四种善法,是相违背的。虽方便说离念、离沉掉、离苦乐,但实际上是已失正念,所以称为过暗,舍寿后必定仍在欲界中。
佛教根本论〈声闻地〉说:为离欲界欲,勤修观行诸瑜伽师,由七作意方能获得离欲界欲。何等名为七种作意?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瑜伽师地论》卷33)
这里是 弥勒菩萨解说:如何离开欲界烦恼的教导?首先要正确的观察思惟欲界的粗相,譬如欲界有多种过患,损恼、疫疠、灾害等等;又观察思惟有贪欲等烦恼引生种种苦;又观察思惟诸欲为堕黑品所摄;又观察思惟过去、现在、未来,有多种过患、灾害等等;又观察思惟诸欲必须由追求劳苦,及种种行业才能获得。这些都是欲界粗相,于这一些欲界粗相能够如理的了解,又闻熏而知相对于欲界粗相,于初静虑中没有可厌恶的粗相,故说初静虑中有静性。由如是正确的了知欲界为粗相,初静虑为静相的作意,称为“了相作意”。
所以未到地定具足时,已经降伏淫欲双身法等五尘的贪爱了,直到真的从心里断除欲爱,便会发起初禅。了相作意也是作意于想要发起离欲界法的善法欲,进而想要藉此而证解初禅静相的基础,因为初禅中没有欲界粗相,故说初静虑相是静相,此等闻思乃是能生起实证初禅的善法欲。但两种《广论》所说的止观,都只是双身法的淫欲乐触境界,都只会增长对欲界法的贪求而成为恶法欲。
经由对正确止观的闻思而了相之后,生起了离开欲界境界的善法欲,有了闻思层次,对于欲界粗相及初禅静相的了解,就依了相作意而发起修行的事相,数数作意于奢摩他、毘钵舍那所缘相,发起了胜解;也就是确实现量观察欲界种种粗相,与比量思惟初禅的静相,这是名为“胜解作意”。于粗相、静相殊胜了解后,善修习而生起欲断淫欲,及其他欲界烦恼的作意,起而渐断欲界烦恼,称为“远离作意”。
修得远离作意后,烦恼粗重性排除了,这时了知断除欲界烦恼的殊胜功德,而触证少分远离烦恼的喜乐,时时作意喜乐,时时作意厌离欲界烦恼,而除遣昏沉、睡眠、掉举等盖障,名为“摄乐作意”。由于喜欢断诸烦恼,喜欢修奢摩他、毘钵舍那,欲界诸烦恼于行住中不复现行,于是起念反观:“我于欲界贪烦恼是否已经断除了,或者只是对欲贪不起觉知。”为了证知是否已断,于是随举一种可爱净相为例:譬如饮食贪、财物贪或淫欲贪等等来验证,结果发现还有贪的烦恼随眠未永断;此时发现原来贪等烦恼仍非永断,而是暂时压伏不现起而已,那就要今当为永断诸随眠而正勤安住、乐断乐修,如是名为“观察作意”。而后更加倍精勤,乐断乐修奢摩他与毘钵舍那,郑重观察修习对治欲界烦恼,时时观察各种烦恼是否已断,财色名食睡等欲贪是否已断,而作种种加行。由于如是观察及对治,于欲界烦恼心得远离系缚;但这只是暂时伏断烦恼的现行,并非永断。此时初禅地前的加行道未到地定已经完成,一切烦恼对治作意已生起,是名“加行究竟作意”。得加行究竟作意时,再起决定作意而生起无间功用,而证得初禅;继续深入初禅定境中的各种止与观,次第圆满而坚固不退,然后方能入于等持位俱行作意中随意出入初禅,此时名为“加行究竟果作意”。
由于时间的关系 ,我们简单作一个结论:《广论》三士道后面所说的止观,本质即是密宗的大乐禅定。密宗金刚乘所说之禅定止观,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是以正统佛法之止观名相,包装了坦特罗佛教的外道双身修法,是以男女性交为入定,名欲乐禅定;实行男女淫欲和合之大定,名大乐禅定。
正统佛法之禅定名“三昧”,三昧又叫“三摩地”。三昧有分止的三昧与观的三昧,也就是一心三昧和智慧三昧;止的三昧名“奢摩他”,观的三昧名“毘钵舍那”。《广论》所说之止观,便是以这些佛教名相李代桃僵,欺骗广大佛弟子,误以为密宗广论也是佛教。
我们这个单元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各位菩萨的收看。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47集 广论止观非佛说(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