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正文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集继续要跟各位说明的“常见外道法——广论”,当中的这个道总建立;也就是说,宗喀巴把修学佛道建立为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这样子的一个谬误。
上一集讲到说,宗喀巴把这个二乘解脱道,归到毕竟决定胜这样子的一个谬误。毕竟决定胜其实是在指佛地,毕竟决定胜者,唯有 佛能得,二乘解脱道它不是究竟的佛法,所以不能称为究竟决定胜。毕竟决定胜这一部分,《广论》把它并入到这个地方,这个是很大的问题。我们上一集有讲到说,真正的佛法,其实最主要是只有两个法道:一个叫作解脱道,一个是佛菩提道。所以《央掘魔罗经》里面说,道有二种:声闻道、菩萨道。
那菩萨道指的是什么?菩萨道指的就是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也就是说,这两个法道必须是要依止著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一切众生都有本际,一切众生都有有分识,一切众生都有齐识而还的这个第八识;这个其实都是同一个心,只是 佛在开示的这个法的前提不同之下,所以作不同安立的名字。所以一切众生都有这一个第八识如来藏,必须以这个前提,解脱道才能够建立起来;佛为声闻众讲解脱道的时候,其实也是依著这样的一个道理为众生开示。所以在《法华经》的时候,才会进一步地去说明,有所谓的大乘,有所谓的中乘,有所谓的小乘。也就是说,继续再把解脱道再分成小乘跟中乘,小乘就是声闻道,中乘就是缘觉,其实声闻、缘觉同属解脱道。也就是说,《央掘魔罗经》这个地方合并起来说,道有两种:谓声闻道及菩萨道。所以真正的修学佛法是只有三乘菩提,这三乘菩提全部都是必须要依止著 佛所开示的,这个才是真正修学佛法的次第。
这种次第的前提,就是必须要先建立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就是菩萨道为基础,这样子才有办法让一切佛法都能够建立起来,所以真正要修学佛法,我们是必须要依止著真正这样子的道理,才不会偏差掉了。所以这当中佛菩提道函盖了解脱道,因此修学佛法真正说起来,其实只有一种道次第,其实就是只有佛菩提道。因为解脱道是必须要摄入佛菩提道的,因为离开了佛菩提道的话,解脱道就会落入了断灭见;因为菩萨能证解脱,而不希求解脱速入无余涅槃,而要留惑润生,以作利益众生之事,直至成佛,这样子才是究竟决定胜。那二乘的解脱果还有余苦待知,仍有余集待断,仍有余生待灭,仍有余道待修,所以仍称不上是毕竟决定胜。
二乘阿罗汉虽然已经断了我执,也就是说证了四圣谛八正道,但是这个二乘的四圣谛八正道,其实不是真正的究竟的解脱;究竟的解脱必须要是依止著佛菩提道、依止著菩萨道去修行,那个才是真正究竟的解脱,所以毕竟决定胜者唯佛能得。也就是说必须要依止著佛道的修行,依止著佛道修行,证悟了以后悟后起修,悟后起修进入了这个三贤位,就把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圆满了以后,必须要修集各种智慧、福德,乃至于断除分段生死的烦恼,还有分段生死的烦恼习气种子,还有无始无明上烦恼,无始无明烦恼的这一部分,都必须要断除掉,还有尘沙惑的烦恼断除,圆满了一切种智,这样子才算是究竟决定胜。
所以如果依《广论》的三士道修学,下士道修完再修中士道,中士道修完再修上士道,上士道修完再修密咒乘,这种道次第其实是颠倒的道次第。为什么这么说呢?依 佛在第三转法轮所说的法来看,表面上《广论》是把人天乘归于下士道,把初转法轮解脱道归于中士道,但是进一步简择《广论》所说的内涵,我们却发现《广论》一方面说一切法缘起性空、一切法无自性,一方面又将蕴处界中缘起缘灭的意识心,建立为常住法,这是公然违背阿含解脱道的。然而三界一切法,就是蕴处界诸法,而蕴处界所摄的一切法,全部都是缘起缘灭的生灭法,乃因缘所生法。
识蕴,特别所指的是意识,本是根尘为缘所生的生灭法,那《广论》却把缘生法当中的这个识蕴所摄的这个意识,把祂建立为常住不灭法,是根本就不了解蕴处界诸法,更不知道蕴处界、四圣谛、十二因缘诸法根本因——第八识如来藏,不知道蕴处界诸法、四圣谛,还有十二因缘,其实是依著这个根本因才能够出生的,依著这个第八识如来藏这个根本因,才有办法出生的。宗喀巴在对意识虚妄的本质都不了解的情况下,他如何能够对蕴处界如实地了知呢?他对蕴处界都不如实知了,又如何有这个正确的四圣谛以及十二因缘的缘起性空的修行?如何有十二因缘缘起性空可修可证呢?佛在阿含所说的四圣谛以及十二因缘、所说的缘起性空,如果依著《广论》来说的话,那不就变成无因论的断灭法了吗?如此不是很颠倒吗?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依著宗喀巴所说的缘起性空法,他是以意识心为常住不灭的法,那意识心常住不灭的法,在十二因缘里面,无明缘行,行缘识;“识”支这一支最主要就在指六识,乃至于六识的现行、六识的种子啊,那这一支是要断除的啊!十二因缘支里面全部都要断除的啊!十二因缘支里面,无明乃至于生老死忧悲恼苦十二支里面,全部都是必须要断除啊!如果没有如来藏,这十二支断除了以后,那不就成为断灭了吗!所以就变成无因,无因论的断灭法了。
所以我们要讲十二因缘之前,一定是必须得依著 佛所开示的十因缘为道理;也就是说,佛先开示了识缘名色,那识缘名色的这个“识”,其实是在指齐识而还的入胎识,是在指我们第八识阿赖耶识。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先从流转门里面的阿赖耶识,从黑品法里面的阿赖耶识,去观察阿赖耶识:去顺观阿赖耶识,去逆观阿赖耶识。也就是说,为什么一切众生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是因为有三界有,乃至于有三界爱,乃至于六入,乃至于触受爱取有等等这样子的一一支,那这些从什么地方来?是从名色来。那名色是谁出生的呢?名色不会无因而有,那名色会是意识出生的吗?名色不可能是意识出生的,因为过去世的意识灭了以后,过去世的意识就灭了,所以怎么会是意识出生的呢?你这一世的意识,还得要依因待缘,依著依他起性的这个法,才会有意识出生,所以你这一世的名色,当然是由一个法出生的,有另外一个本住法来出生,是谁呢?就是我们齐识而还的入胎识。
这个前提必须确立了以后,再来回头观察,为什么我们会生生的有识缘名色,乃至于生老死忧悲恼苦呢?就是因为这个入胎识集藏了过去不断生死的这些分段生死的染污业种,就是集藏了过去世的无明,还有业行、还有六识的业种;因为无明、行、识,过去世的无明、行、识的造作,所以会有这一世名色的再度出生。过去世的无明,还有身口意行,还有过去世的六识的业种,都已经灭了,放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储存在如来藏里面,所以必须要依著这样子,才有办法去灭除过去世所含藏的(过去五阴所造作的)这些业种,必须要依著这样的道理所说的十因缘跟十二因缘,才不会落入断灭论。
另外,二转法轮的般若经,是宗喀巴认为最究竟的了义法,所以在《广论》里面把般若放在上士道当中。但是 佛在《解深密经》说,般若经是有上有容的,不是究竟了义之法,因此《广论》所说的教判,显然是违背三转法轮究竟了义经典所说,而宗喀巴又不解般若经义,硬把般若解释为一切法空,说为空正见。但是 佛宣讲般若经,祂的目的是为了让二乘人回小向大,在说蕴处界等一切法空时,却同时说有一个真实不空、有真实体性的如来藏,并以种种善巧方便,不同的名称,说为非心心、无心相心、不念心、无住心、菩萨心,所以这个是般若系经典里面,佛经常在用的名相。非心心、无心相心、不念心、无住心,都是在指我们这一个心,祂是没有一个我们七转识心的心相,祂不像我们七转识心,所以叫作非心心;这个心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祂是不念心、祂是不住心;祂是我们菩萨必须要依止著祂去修行的这个菩萨心,所以又叫作如来藏、又叫作菩萨藏。用这样子来说明常住的第八识如来藏,教导二乘人要回心转入大乘法中去亲证祂,如此实相的般若智慧才能够出生。
但是宗喀巴把般若经中明说应该要亲证的非心心、无心相心否定了,这个使般若经成为有名无实的虚妄法,成为与解脱道内容相同的世俗谛的经典,那如此般若经的法义,就成为多余的戏论了,也就是他所说的性空唯名。这个根本就是戏论,那这样子不是很颠倒吗?可是一些可怜无智的法师,正是因为信受、乃至继承了宗喀巴这样的邪见,所以把般若系经典定位为性空唯名;那意思就是说,般若诸经所说都是同于阿含解脱道的缘起性空之法,所以没有需要再说般若,只要解说阿含道的缘起性空那就足够了,所以般若经是全然同于阿含的,是唯有名相而无实质的说法,所以他们就把般若经说为性空唯名。但是三转法轮的唯识方广诸经,佛在《解深密经》中说为无上无容的究竟了义法,却被宗喀巴判为不了义。所以唯识方广诸经的极胜妙义理,也是成佛最重要的依据,但是在《广论》中的定位,却被颠倒成不入流的法。
但是唯识方广诸经是菩萨悟后起修、增长般若智慧的法门,也正是地上菩萨所应修的一切种智增上慧学,能否成佛都看一切种智的修学是否圆满而决定。但是宗喀巴因执著断灭论的这个邪见,不承认第八识,反而弃舍之,且又否定如来藏,则其所谓的学佛,就永远只能停留在世俗的意识层面了,同于佛学研究的学问一样,如此不是很颠倒吗?唯识方等经典中所说的唯识增上慧学,是成佛所凭借的一切种智内容,是证得般若中观以后才有能力实修的法义,宗喀巴却判为方便法,判为更下于般若中观的不了义法,如此不是很颠倒吗?
宗喀巴将一切种智修证的根本(也就是实证第八识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种子的智慧,也就是第三转法轮种种唯识系列经典所说的这个如来藏)加以否定之后,那在《广论》中再作出如此的主张,主张什么呢?就说:
“谓修种智方便有二,谓密咒大乘及波罗蜜多大乘,此二摄入上士法类。”(《菩提道次第广论》卷3)
这是有背后原因的,不可单从文字表相上来判断他的说法是否正确。若单从他这三句话的文字表相来看,他的说法其实也没有很大的问题;因为波罗蜜多大乘,是修种智的方便,但在密咒乘中修学密咒,却绝对不是成就种智的方法,而且是完全相悖离的法。但宗喀巴在《广论》中,混水摸鱼、鱼目混珠,在《广论》中把这些东西把它加进去。那《广论》中为何会说密咒乘的修学,也是修学种智的方便呢?原因就在于他将种子的曲解,想要引导学人进入密法当中。宗喀巴所说的种子的智慧,是指双身法中,喇嘛能使明妃佛母怀孕,将一切种智曲解为知道精液即是种子,把精液看成如同植物种子能出生植物一般的这样子的智慧,认为这个就是一切种智的智慧。宗喀巴因此而说密咒乘的修学,也是证得种智的方便之一,因为密咒乘修持密咒的结果,就是要实修双身法,最后则是要知道种子(也就是精液)能出生人类,有了这种智慧,而能控制自己要不要射精,就是获得一切种智而成佛了。这根本就是外道的邪淫的邪法。
但是 佛所说的一切种智中所说的种子,却是指第八识如来藏中含藏的一切种子,也就是八识心王的一切功能差别;这个指的是,如来藏自己的功能差别,以及如来藏所含藏的七识心的功能差别等等。所以种子又名为界、又名为功能差别故,具足证知八识心王一切种子、一切功能差别,那就是具足证得一切种智而成佛。但是宗喀巴将种子移植到双身法中的精液,以及明妃的淫液来说,是完全曲解佛法,是以外道法取代佛法的破法行为。
又《广论》后面,占有一半的篇幅的别学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宗喀巴又搞错了!奢摩他与毗钵舍那,汉译为止与观。所谓的止,除了世间修四禅八定之法门以外,更重要的是于实相正法,或解脱真实义心,得决定不动摇;观是观行,对于解脱之理、般若之理、种智之理,如实观行而发起智慧。但宗喀巴却把奢摩他当成禅定波罗蜜,把毗钵舍那当成般若波罗蜜,不知佛法中的奢摩他与毗钵舍那二法的修行,都是兼含禅定与般若在内的;并且宗喀巴《广论》所说的止观双运,乃是为了替他另一部的《广论》——也就是《密宗道次第广论》这样子的一个双修法来作铺路,导引读者进入密宗道去修学乐空双运。所以他在《广论》说的止观,也是双身法中在瑜伽时,也就是说在动作时,应该要止或继续动作的这样子的观察。他有如此天大的误解,这难道不是天大的颠倒吗?
那又依于《广论》三士道次第修学的说法,下士道修学圆满才能修中士道,则密咒与密咒乘行者,永远都没有办法修习中士道,因为宗喀巴的说法是:下士道是修人间善法,必须要修到佛地才圆满。故除非成佛,否则下士道的修学就永远不能圆满。若说下士道圆满而成佛以后,才回来补修这个中士道的声闻法解脱道,这种说法难道不是颠倒吗?而且福德资粮永远都不应嫌多,所以应该要继续修集不断,所以 世尊成佛以后,也仍是继续修集福德,这个在 世尊的《本生谭》里面多有记载。另外,《广论》所说的:中士道修习圆满再修上士道,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中士道修完就成为阿罗汉而入无余涅槃了,如果未能入涅槃,就表示思惑烦恼尚未断尽,就是中士道尚未圆满,那中士道既然还没有圆满,如何修习上士道呢?甚至《广论》主张:上士道圆满才可修密咒乘,而上士道修完时已经成佛了,那又何必再修密咒乘呢?所以这个都是很多的矛盾的,这些问题都是《广论》矛盾的问题。
我们下一集再继续跟各位作分享,今天先跟各位分享到这个地方。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34集 三士道总建立之谬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