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布施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观世音菩萨  佛菩萨  明心  心经  因果  正伟法师 

第002集 五百陀罗尼

   日期:2018-07-12     作者:三摩地    

叶正纬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要继续跟大家讲到的佛典故事,是我们之前谈到的“共相怨害喻”。如果您忘记这个故事内容的话,可以简单地提醒您,这个就是有一个人为了要报复另外一个人的毁谤,所以他一直心心念念要报复对方;另外一个人就跟他讲说,有一个毘陀罗尼咒可以伤害对方,但是这个毘陀罗尼咒有一个祸患,就是它还没有伤害对方之前,它会先害到自己;这个人听了之后,不仅不会畏惧,反而心里觉得很欢喜跟这个人说:我只求可以伤害对方,其他在所不惜。这个就是我们从这个故事来给大家讲的起源。
  在给大家讲的时候,上一讲次我们有跟大家提到了这个故事里面,出现了一个关键词叫作毘陀罗尼咒。那毘陀罗尼咒这几个字里面,我们从陀罗尼这三个字跟大家讲起,所以我们上次有跟大家讲说,陀罗尼就是总持的意思,就是于一文、一法、一义当中,持一切的文、一切的法、一切的义。这个比喻,我们上次曾经从世间学习的角度来跟大家讲,这是世间的众生学习一切法会掌握的方法。另外一种的比喻,就是说总持就好像是一团的粽子,好多个粽子的时候,其实它们绑在一起,当你把核心的这个结把它提起来的时候,你相对地就把所有的粽子就给提起来了。所以陀罗尼讲起来,也像是你掌握了中间的这个关键之后,提起来之后,就可以把相对应的法、或是文、或是义把它给提起来。
  那今天我们要继续来告诉大家,在《大般若经》里面谈到的陀罗尼有更深入的陀罗尼。比方说在《般若经》里面谈到的,有所谓的五百陀罗尼,这个五百陀罗尼有好些个 有五百种不同的陀罗尼,比方说有所谓的闻持陀罗尼。所谓的闻持陀罗尼,就是听闻诸法而不会忘失。这个方式,很显然地跟我们前一个讲次讲的陀罗尼的入门的意思是一致的,它就是一种记忆的方式。也就是说,当你听闻了亲教师或者善知识讲了许多的法之后,你自己发展了一套记忆的方式,使得每一次听完了亲教师或者是善知识讲的内容之后,你都不会忘记。这个我们前面也举过一个比喻,比方说大家以前在考试的时候,如果是考文科的考历史、地理,那都有许多要记诵的事情,有许多的考生就会为了这个事情,发展了自己的一套记诵的方式,这个也就是闻持陀罗尼的本意。只不过这里的闻持陀罗尼一定是对于佛法而言,不再是讲世间法了。也就是说,听闻了诸佛法,而想办法发展了一套记忆的方式,使它不会忘失,这个叫闻持陀罗尼。
  接下来,还有一种叫作分别陀罗尼。这个分别陀罗尼的意思又更再进一步,主要讲的就是分别了知诸法,或是分别了知众生的心行;那么这个分别的部分,如果以分别了知诸法这个意思来讲,很显然它讲到的是你找到了一些关键的方式,使得你很容易在听亲教师或是善知识讲解新的法义的时候,你很容易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它;把新听到的这些佛法,把它分门别类吸收,然后归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换句话说,就是在听闻的时候,很容易就能够上手,然后把这些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这个部分显然它所谈到的,就不再只是记忆的方法而已,因为它还得要有善于分别的妙用。所以这个部分的分别的陀罗尼,显然就是一种理解的方法——理解吸收的方法。这个部分,也显然地比前面讲的记忆的方法要来得更为深入,因为它涉及了你对于之前所吸收到的法义,能够作有效的了解;并且以这个了解,让你能够对于未来听闻的法义能够分别无碍。当然这个部分,在前后法义的衔接的部分,是需要花一些心力的;所以掌握了分别的陀罗尼,它的境界其实比闻持更加地深入。
  接下来,下一个有提到了所谓的音声陀罗尼。音声陀罗尼,什么样的音声能够总持呢?其实它不是在总持所有的音声,音声陀罗尼讲到的意思,其实是闻诸言音;就是听到了别人说什么样的话,或是发出什么样的声音,都不会因而特别的高兴,也不会因而特别的生气,也就是听到他人所发出的音声,不喜不瞋,这个叫作音声陀罗尼。所以这个部分陀罗尼跟它字面上的意思,稍微有一点差别,实际上它谈到的就是一种忍辱行。音声陀罗尼所牵涉到的,就是如何能够行忍辱的方法,这个部分当然就是说,你可以用各式各样的方法去达到忍辱行。
  比方说,对于音声陀罗尼这件事情,你也可以循著 佛陀在《优婆塞戒经》里面的开示,佛陀说:当听到别人骂你的时候,你应该要仔细地思惟。就是说这个音声,当别人骂你的时候;比方说骂一句话的时候,这一句话在你听的那个瞬间,其实每一个字跟它的字音,都是分别抵达你的听觉系统的;所以说这个音声本身都是一个一个,它是单一一个存在的状况。那么到底是谁把这些音声给连起来,才形成这些音声统一的内涵跟意思,以至于要因此而生气了呢?那当然就是我们自己的妄心嘛!所以如果能够认知到音声彼此之间它的关联性,以及妄心把这些音声连起来的这些特性的话,我们就晓得实际上听到别人的音声,会因而喜或是因而瞋,全部都是我们自己后续的心行而已。常常这样观察的话,我们对于别人的毁谤,当然也就不容易生气起来了,这个也就是其中的一种音声陀罗尼。
  那么再接下来还有其他的,比方说寂灭陀罗尼。这个寂灭陀罗尼讲到的就是说,我们如何在行住坐卧的观行里面,能够适当地把我们对于,我们 真心所自在拥有的寂灭的那些性质,在我们的行住坐卧中,让它能够透过观行,能够一一的体现。能够这样作的话,常常这样作的话,我们就会使得我们的妄心,越来就越能够追随著真心的层次,越来就越不会执著著境界,而达到了我们所谈到的寂灭的这些状况。所以,寂灭陀罗尼这个陀罗尼的方式,又跟前面所讲的闻持、分别、音声又是再进一步,并且有再更深入一点的法义的内涵。
  当然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陀罗尼,比方说随地观陀罗尼、威德陀罗尼等等等等的许多的陀罗尼;乃至于说到最后总数,乃至于有五百项的陀罗尼这么多,当然我们就不一一介绍。可是从刚才的讲述的过程中,各位可以发现从我们上一次讲的最原始的陀罗尼的意思,只是单纯一种记忆方法,到最后它逐渐地深入演进,所以有分别陀罗尼,这是一种理解的方式;音声陀罗尼,变成一个忍辱的方式;寂灭陀罗尼,变成一个观行的方式等等;那你就会发现陀罗尼的意思,其实已经超过了原始的记忆的方式。所以我们在佛法里面,才会讲说陀罗尼其实讲的最正确的描述的方法,就是它是一个总持。你从简单的概念,或是简单的闻持,用它来帮你驾驭更复杂的概念或是更复杂的闻持。
  附带要提的就是在《大智度论》里面,龙树菩萨曾特别针对陀罗尼有讲到,他说:“譬如人声闻如果渴的话,说声闻渴得一掬水则足,不须瓶器持水;若供大众人民,则须瓶瓮持水;。菩萨为一切众生故,须陀罗尼持诸功德。”(《大智度论》卷28)龙树菩萨告诉我们说:声闻人如果口渴的话,他只要两手掬——把这个水两手环状掬一掬水来喝就够了,就可以解渴了,不需要特别去拿,一定要特别什么瓶子来持水。什么叫作声闻人呢?我们给大家作一个最简单、最简单的定义,声闻人就是随佛修学,但是只注重在自己解脱的人。换句话说,当他修解脱道之后,他就不会想要再修菩萨道了,所以当他修得解脱果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到最后到阿罗汉之后,那么他接下来就等著要入无余涅槃去了。一旦他入无余涅槃之后,三界里面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他就自己在无余涅槃的境界里面解脱自在了。这就是我们给大家下的最简单的声闻人的定义。
  那菩萨跟声闻人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菩萨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觉有情。换句话说,菩萨是从来不会弃舍有情的,菩萨会为了一切众生,为了一切的有情,所以生生世世的自度度他;自己想办法精进道业,同时在精进道业的过程中,也一直在为著众生著想,怎么样来帮助周围的众生,让他周围的众生跟我们自己一样,也能够解脱成就、将来成佛。这个就是菩萨。所以,谈到声闻跟菩萨这两种人者很大的区别,就是声闻最主要就是为了自己解脱,而菩萨不仅自己解脱,更心心念念的为著广大的众生的解脱在修行、在度人。
  按照这样的道理来说,龙树菩萨为什么继续又把陀罗尼这件事情,比喻成好像是装水的容器呢?这是因为声闻人渴的时候,只要自己的双手去掬水,就能够解自己的渴;可是如果你要解其他人的渴的时候,显然你需要更有效的方式。菩萨就不像声闻人这样子了,菩萨不是为了自己解渴而已,更为了一切的众生要解渴,所以菩萨就需要瓶器持水,甚至需要瓶瓮持水,甚至需要更大的方式来为众生解渴。所以用这样方式,就是用来比喻说声闻人因为只要求自己解脱,所以他学到的法就够自己解脱就可以了;既然是要够自己解脱的话,表示说他所学到的法不会太复杂。
  从另外一个方式也可以看到的,声闻人从证初果开始,如果不退转的话,那么七返人天就可以证阿罗汉了;这样子一个时间,显然不管七返人天算起来到底是人间的多少年,总是七返这个数字,就已经放在那边了。而菩萨,如果大家稍微有点印象的话,大家应该会知道菩萨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光是一个劫,这个劫所代表的时间,就远远大于七返人天的过程了,何况是无量无数的劫呢?所以我们说菩萨成佛三大阿僧祇劫,那个时间跟声闻人比起来,可以说是长得无法想象的久远了。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时间呢?那表示说菩萨要学的法是非常非常多的。
  简单来讲就是菩萨学的,就是要学我们的真心如来藏里面的一切种智;既然是一切种智,当然就是无量无边,这个就是为什么菩萨要成佛,要花这么长的时间。然而菩萨要成佛、要为众生、要自度度人,要面对这么多、这么多的法,要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当然在广修六度万行的同时,就得要面对许许多多不同的法,那么这一些个法都需要有效的方式,让菩萨可以在学既有的法学了之后,再能够有效地继续学新的法进去;所以在菩萨修学的过程中,陀罗尼特别、特别的重要。声闻人因为学到的解脱的方法,非常的单纯而简单,所以声闻人不需要特别的陀罗尼。而菩萨特别讲究陀罗尼,如果用世间人所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说,正因为菩萨要学非常多的法,所以菩萨学法的时候,特别讲究得要有阶段的目标;每一个阶段的目标,也得要有循序渐进的方法,这些阶段目标跟循序渐进的方法,它的内涵都可以用陀罗尼来代表。所以龙树菩萨才讲说菩萨特别、特别的需要重视陀罗尼。
  另外,在《大智度论》里面也有谈到从陀罗尼开始,有带出另外一种比较特别的陀罗尼。我们来看看《大智度论》里面龙树菩萨怎么说:“诸陀罗尼法皆从分别字语生,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菩萨若闻字,因字乃至能了其义。是字:初阿,后荼,中有四十。得是字陀罗尼菩萨,若一切语中闻阿字,实时随义,所谓一切法从初来不生相。”(《大智度论》卷48)这一段这个论里面,龙树菩萨提到了特别的一种的陀罗尼。
  龙树菩萨说:诸陀罗尼法皆从分别字语生。因为每一种—包含闻持陀罗尼、分别陀罗尼、音声陀罗尼,种种的陀罗尼—其实它都有代表性的名相,所以才说诸陀罗尼法皆从分别字语生。接下来,下面一句就讲说四十二字是一切字的根本。他说有四十二个字是一切名相的根本,因为这些字所以才有了语言,有了语言才有了名字,有了名字之后才有了义理。为什么讲这四十二个字呢?它的意义非常像是——比方说我们在台湾地区所用到的注音符号;又或者像英文字母一样,拼音的文字系统里面都有所谓的字母,由这些字母拼起来之后,就可以形成所有的字词。
  在当时的梵语体系里面,就是有这四十二个字的拼音在,从这四十二个字演进就可以拼出名相。那当时这些四十二个字它所包含的范围,比方说前面包含说是用“阿”,然后用或者罗、遮、波、那等等,这些都是当时梵语的根本音。所以龙树菩萨才会说:初阿,后荼,中有四十,总共是四十二个根本音。用这四十二个根本音如何组成陀罗尼呢?龙树菩萨举的例子是说,比方说“阿”这个字来讲,大家要记住在当时的梵语的体系里面“阿”是一个根本音;所以从这个根本的“阿”这个字,我们就赋予它“阿”这个字,让它代表一切法不生这个意思。
  什么叫一切法不生呢?不管是从二乘或是从菩萨来讲一切法不生,其实所谈到的最根本,得要从所谓的无生忍谈起。那么无生忍最根本的,就是我们所认知到的平常我们所认知到的妄心,也就是我们常常觉得很真实的这个我;其实它的本质是虚妄的,它并没有名,并没有像我们所以为的真实性;甚至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生起“我”这个真实的意义在,所以所有你所感知到的,不外乎是蕴处界的运作而已。这个就是无生忍这个部分。
  对于人我的这个部分所察觉到的一个事实,在声闻人或是在菩萨都可以在无生忍方面有所修证,他们都共同的对于一般世间人所执著的我相,能够予以有效的破斥。可是声闻人跟菩萨在无生忍这方面有根本的差别,就是声闻人最多只有看到蕴处界的运作,因此破斥了我人虚妄的存在;可是菩萨就不只是如此,菩萨实际上是证悟了本心如来藏,证悟了实相心之后,从实相心的立场,再反过来看看我们虚妄的这个世间凡夫的我,所以这个中间的胜妙,远远不是声闻人所能够比拟的。
  所以就这个“阿”字门来说,谈到的就是一切法不生,谈到的就是无生忍这个范围;当然它还有详细的其他的意思,我们就留到下一个讲次再来跟大家说。
  今天我们就先上到这里。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002集 五百陀罗尼)
 
 
更多>同类佛法mp3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mp3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