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正钧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今天要和大家谈谈“持戒生天”。今天要看的是〈护戒品 第2〉中的一个故事,还是要说的是:故事说的是过去所曾经发生的事,而不是编造出来的事情。这段〈护戒品〉是被收录在《大藏经》第四册 No.211《法句譬喻经》卷第1之中。
【昔佛在舍卫国祇桓精舍,为诸天人宣演经法。时罗阅祇国有二新学比丘,欲往见佛。二国中间旷无人民,于时旱热泉水枯竭,二人饥渴热暍呼吸故,泉之中有升余水,而有细虫不可得饮;二人相对曰:“故从远来欲望见佛,不图今日没命于此也。”一人言曰:“且当饮水以济吾命,进前见佛,焉知其余也?”一人答曰:“佛之明戒仁慈为首,残生自活见佛无益,宁守戒而死,不犯戒而生也。”一人即起极意快饮,于是进路;一人不饮遂致殒命,即生第二忉利天上。思维自省,即识宿命:持戒不犯,今来生此,信哉福报其不远矣。即持华香下到佛所,为佛作礼,却住一面。其饮水者,道路疲顿,经日乃达。见佛神德至尊巍巍,稽首礼毕涕泣自陈:“我伴一人,于彼命终,感其不达,愿佛知之!”佛言:“吾已明矣!”佛以手指曰:“今此天人则汝伴也,全戒生天又先至矣。”于是世尊披胸示之:“汝观我形,不奉我戒,虽云见我,我不见汝也;去我万里奉行经戒,此人则为在我目前。”】(《法句譬喻经》卷1)
经文中所描述的情景,是罗阅祇国有两个新学的比丘,想要去拜见佛,然而要到舍卫国祇桓精舍的路程是很远的,而且又加上当时正值旱热,泉水多已枯竭的季节,两个人眼看著就要因为饥渴的缘故,没有办法继续行程;正当这个时候,看到了还有升余水的泉池,无可奈何地,水中还有细虫活著,所以就没有办法饮用。各位听到这里,也许突然会想起,佛世的时候,出家人不是都会随身带著滤水囊吗?那为什么不拿出来用呢?问题是,在这么干渴的情况下,仅剩下来的升余水,尚且不一定足够他们二人所饮用;再者,即使使用了滤水囊把细虫过滤了,这些细虫又该倒回哪里?对啊!因为升余水已经被他们二人所饮用啊!所以真的很难办。即使少喝一点水,那一些细虫的寿量,一样因此会提前终了。所以此时二人相对而谈,其中一个人就主张:“且当饮水以济吾命,进前见佛。”因为他觉得说,诸佛是难值难遇的;另外一个人则是:“宁守戒而死,不犯戒而生也。”之后,每一个人就随著自己不同的看法而那么去作了。
故事发展到这里之后,到底谁可以见得到佛呢?话说“且当饮水”那个人,因此能保全性命而继续旅程;另一个人因不饮水而渴死之后,却因为坚持不杀生戒的福德,而生到了欲界天的第二忉利天上。忉利天的相貌,上一集之中已经简略地说明过了。这里说到,那一位因为持戒而殒命,而且又能够自己知道生天因缘的比丘,立刻持著华、香到了佛前,为佛作礼;而因为饮水而能够保全性命的那个人,终于经过数日的疲顿而见到了佛,并且向佛禀白旅程中所发生的事情。世尊当然是早就知道所发生的事情,就对他说:“旁边这个天人就是你当时的同伴,因为全戒而生天,并且又比你先见到我。”最后世尊又说:“汝观我形,不奉我戒,虽云见我,我不见汝也;去我万里奉行经戒,此人则为在我目前。”
这个故事的表面显示出来的,是因为坚持不杀生戒而生天的事实,然而那只是当世的果报,世尊最后不也说:“汝观我形,不奉我戒,虽云见我,我不见汝也。”这就好像说《金刚经》中不是也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一位因为饮水破戒而能保全性命的比丘,前来见到了佛,只是见到示现出来的应身佛,而不是“真佛”;另外一方面,那位奉行经戒而生天的比丘,世尊在这里说“此人则为在我目前”,表面上的意思是说,持戒的比丘早一步到达佛前,其实另外一个层面的意思则是说,持戒可以作为见到真佛的本因,而生天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分善报。为什么这么说?接下来就进一步向大家作一个说明。
菩萨从七住位开始,就说见到真佛,也就是说见到法身、第八识、如来藏、异熟识,祂是有种种的异名;成佛之时是究竟证知其性用,所以称为得一切种智。而在七住位之前,或听闻、相信有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或者是也开始在寻寻觅觅,然而都没有真正地见到。而从因地,在外门修学对三宝的净信开始,就已经要开始或多或少地熏习,乃至是修学六度之法,所以其实六度万行都是见佛的因;只是在这个故事里面,主要讲的是持戒,那么就依于持戒这个法,来说说它为什么是见佛,乃至是见究竟佛的因。
持戒,说的是持什么戒呢?是五戒、八戒、比丘戒,还是比丘尼戒,或者是持菩萨戒?实际上都是,更具体地说,其实五戒等的种种戒,其实是含摄于菩萨戒之中;而菩萨在三大阿僧祇劫之中,示现种种的身分,再加上当时的证量差别不同,为了要满足持戒度所应当修证的种种功德以及福德,因而所持的戒相会有所不同。何以为证?《瑜伽师地论》卷40之中弥勒菩萨开示说:【云何菩萨一切戒?谓菩萨戒略有二种:一在家分戒,二出家分戒,是名一切戒。又即依此在家出家二分净戒,略说三种: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律仪戒者,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律仪,即是苾刍戒、苾刍尼戒、正学戒、勤策男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如是七种,依止在家出家二分,如应当知,是名菩萨律仪戒。】(《瑜伽师地论》卷40)
弥勒菩萨已经开示得很明白了,在家分戒、出家分戒都含摄于菩萨戒之中。不能够像一些人硬要扭曲戒法,就把在家戒、出家戒说成两种不相干的法,或者是甚至于说出家的声闻戒才是正解脱戒,而在家的菩萨戒却说成别解脱戒;其实究其心态而言,都显示出极为严重的声闻性,而不是真正的菩萨。因为在这里弥勒菩萨已经开示,在三大阿僧祇劫修学的过程之中,菩萨有时候会示现出家的声闻相,有时候则是示现在家的身相,而律仪戒的部分,是说菩萨所受七众的别解脱律仪;七众的内容,弥勒菩萨已经开示得很明白了,就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譬如佛世的时候,文殊菩萨不示现声闻相,不妨也是出家人,也与僧团一起游行;当时的弥勒菩萨则是示现出家的声闻相,协助世尊来管理僧团;而维摩诘菩萨示现的是在家相,却是道地道地的僧;这一些都是圣位的菩萨胜义僧,全都受持菩萨戒,或是受持其中的在家分戒,或是一体受持菩萨戒。所以,不能够像那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的把在家分戒、出家分戒说成两种不相干的法,因为在家戒、出家戒都是菩萨戒中的一部分,只是随著菩萨当世的示现,有著分受的差别不同罢了。能够有这样的基本认知,知道真正的持戒,指的是持菩萨戒,而且包括了在家分戒、出家分戒二者,这才可以进一步说明,为什么持戒可以见佛,乃至是成究竟佛的原因了。
弥勒菩萨又开示,菩萨戒除了有在家分戒、出家分戒的区分之外,还可以区分成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个大项目,但是仍然是含摄于在家、出家二分的净戒。出家分戒的律仪可就多了,在这里我们就不谈它。而在家的菩萨也有应当要受持的律仪,譬如说随顺世间良善的礼仪、应对、穿著等等,或者如一般所说“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再者,受持了五戒以后,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也一样是律仪,更何况是又受了菩萨戒呢!受持律仪的一分目的,是为了要降伏或粗、或细的烦恼,作为来世能够进一步现观蕴处界虚妄的一个因缘。试著想想看,若是心心念念都在五欲的攀缘上用心,所以对自己有利的,自己喜欢的尘境、物品,当然就会多分的去摄取一些,也就可能因此会作伤害众生的事,这都是因为以蕴处界为实的缘故。而出家分戒的律仪更是针对这个部分而施设,所以有时候会说,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要更快速地修证解脱果。
然而,律仪不好的菩萨,想要修学善法的心念,相对而言就会比较不猛利;因为这两者可能会是相违逆的,譬如说,某甲的心心念念都想要吃众生肉,表现出来的眼神,说出来的言语,也都围绕著这么一个前提,那么在这么样一个情况之下,你要叫他如何听得进去“不杀众生、不食众生肉”的这样的一个善法,乃至是进一步还可以受持而履行这一种善法?所以,此时就可以理解,对于这一类的菩萨而言,摄善法戒的受持就比较不容易成就了。
而菩萨所应修学的善法是什么呢?这样子提问,其实是有一些不妥的,原因是菩萨有哪一种善法是不应当修学的?应当是说随著当世的因缘,举凡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斋,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等,都是应当修学的。再者,修学种种的善法目的何在?当然是为了自利利他、共成佛道。菩萨修学善法自利之外,就是为了要饶益有情,所以从因地起一直到成佛为止,所要修学的善法可是很多的;也因为说,会来求法的众生,其实也是会有很多层次的,当然就应该随著菩萨的修证,而利益这一些来求法的众生。同样的道理,律仪不好的菩萨,众生会愿意去亲近他吗?可想而知,要能够饶益有情的速势就没有那么快;况且如前面所说,这一位菩萨修学善法的精进度也就比较不好,相对而言,可以拿出来利乐有情的善法就相对会比较少,或者是说层次会比较低,这都会影响到饶益有情戒的受持的。反过来说,当这一位菩萨不太想要去履行饶益有情戒的时候,当然就可能因此会在律仪戒、摄善法戒的受持上,也不会是很精进的。
所以,这么一思维过后,就可以明白,菩萨戒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是随方便而分为三,三者其实又是一体,不能说单单只持律仪戒,乃至只持饶益有情戒;三者都是互为因果,互有含摄的,只是随著菩萨的因缘,也许偏在某一方面努力,其实是不能偏废的;这个道理同时也可以从四宏誓愿上面来了解。也就是说,律仪戒的部分偏在“烦恼无尽誓愿断”,摄善法戒的部分偏在“法门无量誓愿学”,而饶益有情戒的部分则偏在“众生无边誓愿度”。随著众生的因缘,先令其能够于此发心,将来因缘更成熟,能力更加具足的时候,就要开始一分一分地去实践。实践这三者的同时,依然是不离开原来的发心,甚至是更加坚定,然而随顺一世世菩萨的因缘,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有在家分戒、出家分戒的区分,也是随菩萨示现而施设;就这样圆满三聚净戒,圆满了在家戒、出家戒,其最终的果证就是成佛,此时当然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完成了。
最后还是要借著世尊所说的:“汝观我形,不奉我戒,虽云见我,我不见汝也;去我万里、奉行经戒,此人则为在我目前。”与学人一起共勉,经由持戒圆满而共成佛道。
今天就说到这里。
祝愿大家幸福、健康!道业猛进!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034集 持戒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