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布施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观世音菩萨  佛菩萨  明心  心经  因果  正伟法师 

第114集 兄好道谊 弟爱家业

   日期:2018-07-12     作者:三乘菩提    

吴正洁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我们今天要说的故事是引用自《杂譬喻经》这一部经典,因为《杂譬喻经》相似的经名这样子的佛典有很多种,那这一部的话,特别是后汉大月支的沙门支娄迦谶所翻译的,这取自于这部经的第十一则。
  我们来看看这个经文:【昔者兄弟二人居,大势富贵,资财无量。父母终亡,无所依仰,虽为兄弟,志念各异,兄好道谊,弟爱家业、官爵俸禄,贪世荣色。】(~《杂譬喻经》)这个意思是说:从前印度有两个兄弟,他们家族原先是有大财势、大富贵,广有资财无量;父母命终死亡了之后,只有这两个兄弟互相依靠。虽然是兄弟,可是各自的志向所念、所看重的各个不同,大哥喜欢修道,而弟弟是贪爱俗业;这样子的不同,就产生了后面我们要说的,未来世一个际遇的不同。
  我们看下去:【居近波利弗,鸡鸣精舍去之不远,兄专行学,咨受经道,不预家计。其弟见兄不亲家事,恒嫌恨之:”共为兄弟,父母早终,勤苦念生活,反弃家业,追逐沙门,听受佛经,沙门岂能与汝衣财宝耶?家转贫狭,财物日耗,人所蚩笑,谓之懈废,门户绝灭。凡为人子,当立功效,继续父母功勋不废,乃为孝子耳。”】(~《杂譬喻经》)这一个弟弟,因为哥哥这样子好于修学解脱之道,而对于这世间的财色名食睡,对于父母所留下来这一些财产,这些家族的名声都不在意;于是他就很生气,经常跟这一个哥哥抱怨说:”我们同样是兄弟,父母早早就过世了,应该要互相努力来振扬家族的财势,让父母所留下来的名声、财物、财产愈来愈炽盛,这样子才叫作是孝顺啊!结果你反而掷弃这个家业,去追逐在这个沙门、这些出家人的旁边,去听受这些佛法、这些佛经,难道这些出家的沙门,能够给你这些好衣服,给你这些财富,给你这些宝物吗?你如果继续这样子下去,我们家族因为缺乏人经营的话,如果以后财物越来越少,势力越来越弱,让别人来嗤笑说我们是不孝子,那你应该怎么办呢?”
  【兄报之曰:”五戒十善、供养三宝、行六度,坐禅念定,以道化亲,乃为孝耳!道俗相反,自然之数,道之所乐,俗之所恶;俗之所珍,道之所贱。智愚不同,谋犹明冥,不可共处,是故慧人去冥就明以致道真。卿今所乐苦恼之我,一切空无,虚伪不真。迷谬计有,岂知苦辛?”】(~《杂譬喻经》)这大哥,既然弟弟用这样子的不孝的道理来指责他了;于是他回答说了:”真正的孝顺是应该要以这一个难得的人身道器来修学佛法、来求得解脱;不只求得自己解脱,也要帮助自己父母、兄弟这样的亲友,能够也跟自己一样解脱三界六道轮回之苦,这才是真正的孝顺。所以,应该要来修学受持三归五戒,修行十善——身三、口四、意三这样子的十种善行;应该要来供养三宝,培植自己未来世修学佛法,乃至在世间的一个福德;应该来广行六度。从这一个广行六度,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哥哥他所修学的佛法是大乘佛法,因为小乘人他不注重六度——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
  那我们再看下去,这个哥哥就说了:”应该要再行六度,然后坐禅念定(这里的坐禅念定并不是通于外道的四禅八定,而是以禅定这样子的静虑的般若波罗蜜;以静虑跟般若波罗蜜合在一起这样子的静虑,才能够叫作静虑波罗蜜,才能够真的到彼岸。),以道化亲。”真正的孝顺父亲、母亲,或是说对亲友真正的慈爱,其实是要依于修学佛法,而能够解脱自己,也能够帮助这些亲友解脱,才是真正的慈悲孝顺。”道俗相反,自然之数”底下这些道理,我们以前的单元也曾经说过,我们简单的就带过去。简单来说,修道之人跟世俗之人,他所追求的必定是完全相反的。世俗之人,特别以欲界之人来讲,他是财色名食睡,他各个都要去追求。贪财的人就容易犯什么?不与取,犯盗戒;那贪色的人就容易犯邪淫戒。财、色、名,贪名的人就容易因为没有实质,他就用谎话,说大妄语方式来博得名声。财、色、名、食,那您如果要有这样子的饮食,特别是不可能说不杀生,要不然那一些市场当中的鸡肉、鸭肉、鱼肉,如果没有人杀生,怎么可能有这样子的一个尸体让人类所食用呢?最后一个财色名食睡的睡,其实睡,这里是指贪爱睡眠,或是贪乐于睡眠的境界;乃至于贪爱于世间,譬如说饮酒作乐,而那样子昏沉沉的,觉得飘飘欲仙的状态是很可以去追求的。那世俗人贪爱财色名食睡;相反过来,您修学佛法,您第一个就要先对治欲界当中这五个最浊重的烦恼——所谓的杀、盗、淫、妄、酒这样子的五个戒。因于三归之后,遵行 世尊所定下这样子的五戒,而来对治欲界最浊重的、最明显的烦恼——财色名食睡;乃至进一步,在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一直往上修行上去之后,才能够一步一步的经由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而来断身见、断我见;乃至依于大乘法而来成就佛道。能够成就佛道,这样子又能够广度过去的无量无边的父母兄弟姊妹;乃至这一世已经过世的父母兄弟姊妹,这才是真正的慈悲孝顺。
  这是哥哥跟弟弟讲的道理,弟弟听完这个道理以后:【其弟含恚俾头不信。兄见如是便谓曰:”卿贪家事,以财为贵。吾好经道,以慧为珍。今欲舍家,归命福田,计命寄世,忽若飞尘,无常卒至,为罪所缠!是故舍世,避危就安。”】(~《杂譬喻经》)弟弟听到哥哥这样子讲了以后,他心里还是很瞋恚的,可是他头低下来,他根本就是说一个轻慢的心、一个姿态,他根本不相信。哥哥看到这样子,心里有数,他就说了:”好吧!钟鼎山林,各有心性。”哥哥因为认为生命,我们人活在这个世间,犹如飞尘托寄在这个世间;无常的一个道理,是没有人能够去违背的;财物也好,性命也好,家族的这一些亲情也好,终究所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必定各自飞。不只夫妻如此,一切的亲友乃至您自己的五蕴身心,不是也是同林鸟吗?只是相聚集在一起,必定有因缘和合和因缘分散的一天。于是哥哥就舍离城市,然后要求得永久的安宁而去归依沙门出家去了。
  【弟见兄意志趣道谊,寂然无报。】弟弟听了以后,也就没有再回答他这个哥哥的话。哥哥呢,【兄则去家,行作沙门,夙夜精进,诵经念道,一心坐禅分别思维,未曾休息懈怠,即具根力三十七品,行合经法,成道果证。】(~《杂譬喻经》)哥哥出家了以后非常精进,日夜都行于六度,日夜都依于静虑思维佛法而如是知、如是见,如是知见而如是的实证。他终于依于佛所施设的三十七菩提分、五根、五力这样的一个四圣谛、八正道的道理,而终于成就了一个道果。根据后面的经文看起来,他就是成为阿罗汉了。那要提醒菩萨的是:大乘有四念处,小乘也有四念处;小乘有三十七菩提分,这里所谓的三十七品,大乘一样有三十七品;并不是只有小乘才有四念处,小乘才有三十七菩提支。
  那我们继续看经文:【往到弟所劝令奉法:”五戒十善生天之本,布施学问道慧之基。”弟闻此言瞋恚更盛,即答兄曰:”卿自应废,不亲家业,毁坏门户!可独为此,勿复教我。疾出门去,莫预我事!”兄便舍去。】(~《杂譬喻经》)成为阿罗汉的这个哥哥,知道弟弟这样子下去的话,未来世果报堪虞;于是就回去劝他:应该不要这样子贪恋俗世的这一些带不走的东西,应该要趁著这个有用之身来修学佛法,证得解脱。可是弟弟不听劝,哥哥没有办法就只好离开了。
  【弟贪家业汲汲不休,未曾以法而住其心,然后寿终堕牛中,肥盛甚大,贾客买取,载盐贩之;往返有数,牛遂羸顿,不能复前,上坂困顿,躃卧不起。】(~《杂譬喻经》这个可怜的弟弟,他一样不听兄长的劝,他继续在有生之年,继续一样贪爱家业,在这个世间的财色名食睡,努力地去赚取、去营谋,从来就不把解脱三界六道轮回的苦,修学佛道挂在心上;他寿终之后堕落到畜生道去了,因为在生前,没有培植什么广大的福德。那这一只牛呢,它堕落到畜生道变成一只牛,这只牛肥盛甚大——就是身躯很庞大、很有力量,于是就有商人把它买了去,买来去载盐来贩卖。那”往返有数”,就是来来回回很多次;”牛遂羸顿”,没有休息的时候,这只牛疲乏困顿走不动了;在一个上坂,在上一个山坡的时候,累到趴在地上”躃卧不起”。这个【贾人策挝,摇头才动】必须要这个商人拿个鞭子、拿个棍子去鞭打它,它才勉勉强强忍著痛,要走不走的样子。
  【时兄游行,飞在虚空,遥见如是,实时思维,知从何来。观见其本本是其弟,便谓之曰:”弟汝所居舍宅田地汲汲所乐,今为所在?而自投身堕牛畜中!”即以威神照示本命,即自识知泪出,自责本行不善。】(~《杂譬喻经》)当这一只可怜的牛被商人鞭打,上坡很辛苦的时候,刚好这个哥哥是阿罗汉,证得神通飞在虚空,遥遥地、远远地看到这样子的事情;他依于他的那个神通——宿命通,知道这只牛过去就是他的弟弟,于是他就下来跟这个弟弟,已经是堕落到畜生去的这样子一个牛说了:”你呀!弟弟呀!你过去世所贪爱的你所居住的那个广大田舍、田宅,你所汲汲营取的那一些带不走的财富,你现在是一只牛了,这一些财富,这些名声,这些势力对你来讲有什么利益?又在哪里呢?能够帮助你吗?你自己却这么可怜地堕落到这个畜生道当中。”他又用神通,然后让这一只牛—这个弟弟—过去世的弟弟,了知这样的宿命。这只牛流泪了,自己忏悔谴责自己过去世没有好好地修行、没有布施、没有持戒,还是继续的【悭贪嫉妒,不信佛法,轻慢圣众,快心恣意,不信兄语。】对于三宝,对于能够解脱轮回的法不产生信心,也不愿意布施,不愿意救济贫困,所以这一世才会堕落到这一个牛中。
  所谓的【违戾圣教,抵突自用,故堕牛中,疲顿困劣,悔当何逮!】后悔都来不及了。【兄知心念,怆然哀伤,即为牛主说其本末事状如是:”本是我弟,不信三尊,背真向伪,悭妬自恣,贪求不施,堕牛中,羸瘦困劣,甚可愍伤。今已老极,疲不中用,幸以惠我,济其残命。”(~《杂譬喻经》)】这个哥哥跟弟弟这一只牛讲过之后,他知道他心中已经忏悔了,于是他就求这个商人,把这只老牛,既然都已经这样子载盐这么久了,可能已经相当一段时间,好几年了,它都已经疲累、老残到这样程度了;他哥哥同样地依于这样的宿命神通了知,然后告诉这个商人,用神通让他了知这个弟弟,它是他往世的弟弟,它过去世造作了什么样的恶业,而这一世才堕到牛中的道理。那这个商人听闻之后,也算是他有善根,于是干脆就把这只老牛布施给它过去的哥哥。
  【贾人闻之便以施与,即将牛去,还至寺中。使念三宝;饭食随时,其命终尽,得生忉利。】(~《杂譬喻经》)这一只牛被带回去了,有点类似以前在大陆的丛林,在寺庙里面所谓的放生牛,放生鸡,放生鸭—就是人家布施了以后—这个耕牛犁田一辈子,那这个主人不忍心,老了拖不动了,要把它宰杀变成牛肉面了,他就把这样的牛,然后布施给寺院,养在寺院让它终享天年,就类似这样的道理。带到寺院之后,这哥哥不是只是供应这只牛饮食而已,他还告诉它一些道理,就跟我们在受三归依之后,也应该都知道遇到一些畜生,我们都有责任,有义务,身为菩萨都有责任要跟它讲说:”汝是畜生,发菩提心!”甚至为它传授三归依,希望能够为它开启这样子的福田之路;能够远离畜生道,能够往生善趣,修学佛法。
  那这样子的事情,这些众贾客,这些众多的商人,都经由这个哥哥阿罗汉知道了这一项的故事,这样子的道理之后:【我等勤治生无厌,不能施与,又不奉法,不识道谊,死亦恐然不免此类!】(~《杂譬喻经》)想一想我们现在所作的、贪爱的、营谋的、所求的,都是这些世间的财色名食睡,世间的财宝;跟这个弟弟一样,也不知道说要遵奉 佛所立下的能够解脱生死的佛法,也不知道何谓真实的解脱道?何谓佛菩提道?我们死了以后,恐怕福德不足,搞不好很不幸跟这个弟弟一样,堕落到畜生道去。
  于是呢,【便共出舍,捐其妻子,弃所珍玩,行作沙门,精进不懈,皆亦得道。】(~《杂譬喻经》)这些商人过去世必定也有善根,要不然不可能只是因为这样子的一个因缘,只以听说这样的一个故事,就愿意出家作沙门了。而这些商人出家之后,也一样,跟哥哥一样的,类似他这样子的精进不懈于佛法的修行,最后终于证得一样子的道果。
  经文最后说:【由是观之,世间财宝不益于人!奉敬三尊,修身学慧,博闻行道,世世获安。】(~《杂譬喻经》)其实这样子的道理,就提醒我们了,我们刚刚也说到了,哥哥所修学的是大乘佛菩提道,我们修学佛菩提道必定要依于三归五戒,乃至而受菩萨戒。三归五戒是因为佛所说的道理,它是远胜过一切世间所谓的世俗的宗教,特别是一神教乃至于一些世间的哲学。佛把三自性讲对了,佛把生灭相、生灭法、不生不灭法,把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讲对了;就是因为佛讲对了,我们才有办法依于这个遍计执性,是我们堕落轮回的根本——所谓的身见、我见、我执,是我们应该要修学佛法,要在解脱烦恼障的部分,所应该要了知的。佛把圆成实性,把依他起性等清净分讲对了,我们才能够依于这一个圆成实性心,这一个一切种子识——阿赖耶识而来修证一切种智,成就四谛、四智圆明,佛地的所知障、无始无明完全断除。
  我们既然是要解脱轮回的苦,因为必定是信受轮回,信受轮回是苦,信受一切轮回当中,你所享用的这些财色名食睡,欲界的这财色名食睡,都只是虚妄无常的,不可能常住久安的。那知道有生老病死,有怨憎会,有爱别离,有求不得,五阴炽盛诸苦,所以愿意看清楚世间的无常,而要来求取法身的常,求取涅槃解脱的常住安乐。
  就因为这样的道理,可是遍寻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哲学,就只有佛把生灭法、不生不灭法讲对了;把众生之所以堕于轮回,就是起了人相、我相、众生相,把这人、我、众生相当真了,有这样的颠倒,而起了这样子的财色名食睡;依于贪瞋痴而继续造作无量的恶业,这是在三界六道轮转不息。这样的道理,换句话说,这个人、我、众生、寿者相相应的遍计执性,这样的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所谓的遍计执相,《金刚经》所说的这四相正是我们轮回的根本;而要解脱轮回,就必定要能够先断掉相应这一个人、我、众生、寿者相的身见、我见,从它为入门、为根本。
  然而遍寻所有的哲学,所有的宗教、儒家,不知道何谓我见。道家在老子《道德经》当中,顶多讲到身见的部分,连我见是轮回的一个根本,也都没有去详实的说到。这边之所以说,有时候说身见是轮回根本;有时候说我见是轮回的最基本的,该断除的,是因为能够执著五根身为我的,毕竟还是意识。所以有时候我们说证须陀洹、证初果,有时候说是身见、疑见、戒禁取见;这里的身见,其实不是很狭隘的只是以五根身、以色身为我,而是兼指了这个意识执著自己为我。有这样的我见,这意识再执著五根身为我,执著这样的身见,依于身见、我见,而执著我们一眼望出去有人、我、众生、寿者相;而错误的把这些人、我、众生、寿者相这些遍计执相,这些绳子上面根本不存在的蛇相,把它当真了。所以,一睁开眼睛,马上就五根触五尘落入剧情,打开电视就落入剧情,落入轮回的剧情,因为取像为真,执梦为实。
  就因为佛讲对了,所以我们才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因为只有佛能够告诉我们解脱的道理。三归之后,既然您三归是为了要解脱轮回,轮回不外是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轮回的,那必定不可能有人爬不上一楼,却说他能够爬到三楼的道理;换句话说,我们既然要解脱三界的烦恼,必定是从最底下的第一层楼的欲界烦恼先下手。
  那之前的单元我们也说过了,欲界的烦恼表现最浊重的,就是在哪儿?在财色名食睡。依于这样的道理,因为信受轮回,信受轮回是苦,因为我要解脱轮回的苦,我要离苦得乐,我也希望一切众生,父母兄弟姊妹,过去无量无边的兄弟姊妹,乃至这一世无量无边的父母兄弟姊妹也能够离苦得乐。我去遍寻能够帮助我离苦得乐,解脱三界六道轮回的法门,发现就只有佛所说的三自性的道理讲对了;就因为这样的道理,所以我来三归依。三归依之后,要来解脱轮回的苦,先从第一层楼——从欲界开始。佛依于财、色、名、食、睡而施设了杀、盗、淫、妄、酒这个五个戒,这也正是我们要修学佛法,以三归五戒而后四种修四证净这样一贯的道理。
  时间的关系,我们先演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114集 兄好道谊 弟爱家业)
 
 
更多>同类佛法mp3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mp3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