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正钧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今天要和大家谈谈:修六波罗蜜的相貌是什么?
上一次的“菩萨正行”说到菩萨开始能够有一分的布施到彼岸。接下来世尊又开示说:【乃至小罪,虽为身命尚不毁犯,是故名为戒波罗蜜。】“《优婆塞戒经》卷四”既然叫作乃至小罪,这表示这一位菩萨,在持戒的修持上,也是经过一定的过程。譬如说:修五戒的时候,五戒是一般学佛人,所应该守持最基本的戒律,因为对于学佛人而言,是最基本的不外的就是要保住人身。当然有时候也会说三归依才是最先要守持的归依戒,因为若不是受持三归依,莫说是进一步的清净三归依,只要说这个人对于三宝,已经开始有了仰信,而不是还在迷信的阶段;那么这样来说,就说他是学佛的人,但这是最低层次的定义;而一般广泛所称是在学佛的人,绝大部分是还在迷信的阶段罢了,其实说来,都还不能说是开始在学佛的人。回头来说,要是这个人开始对三宝有了仰信,可是常常观察到的状况是,要叫他能够去守五戒,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可能会有什么状况呢?他也许会说:“哎呀!心存善念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持戒呢?要把自己束缚成那个样子呢?”你从他这样的一句话之中,就多少可以了解到,他现在所安住的心境。一方面,其实他于持戒的因果,是有一分信受的;但是在另外一个方面,又可以看见,其实他仍然发不起勇猛之心,不愿意远离五欲多分的贪著。所以只好在表面上说一句:“心存善念就好了。”那么这里,我们就不必打破砂锅问到底,去追究说,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心存善念了。
接下来,发心受持五戒的众生之中,又有很多状况,然而佛示现住世的时候,众生多是善根淳厚的,所以在佛前自誓三归依的同时,往往也就一并受持五戒。而到了现在,所谓的末法时期,要说是方便施设的话,其实也没有错,因为现在一些众生的心量,真的也没有办法一下子就受持这样的法;若是你一昧降下大法雨,可想而知的,结果就会把这一些刚刚发了芽的小苗,全部都泡烂了。所以,这个人虽然也愿意受持五戒,可是他又同时听到善知识开示说:“你可以具足受、多分受或者是少分受。”他一听之下可就乐了!为什么?他心里面就这么想:“哎呀!我对饮酒那件事情,一下子还没有办法戒掉,那要不然,我这一戒暂时不受好了。”而另外一个人也许想:“我作生意的过程中,免不了要妄语几句,要不然就赚不了钱了啦!那所以我不妄语这一戒,我暂时不受好了。”这就是五戒的多分受的情况。当然,实际上的情况也会有少分受,或者是甚至只受其中的一戒,不过在这里,我们就不必再继续举例了,免得时间过于冗长了。
各位看官从这样的情形之中,是否体会到了什么事情?那就是,连对于学佛人而言,是最基本而应该要受持的五戒,初机的众生都尚且是这样斤斤的计较。而既然说是初机的众生,就表示说,他们从表相上的发心,到进一步开始是修学佛法,乃至也受持戒律的时劫,就还不是很久远;这也有一个可能是,他们往昔所修布施的福德资粮,是还不足够的;所以使他们此世,面临持戒度的时候,自自然然就心里面心生犹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假如有了基本的福德资粮,你就比较不会担心:“哎呀!这个方法也不能用,那样方式也不能用,因为统统都跟戒律相违背,那么我还能赚什么呢?”因为尽管你所用的,不会是违背戒律上的方法,看起来好像是比不上那一些其实是用了有害众生的方法,但是在表面上,却又被人家说是运用小聪明的这些人;然而依于你往昔所修的福业,自己今世所应当领受到的福报,依然可以使得在五欲的受用上不至于会有所缺乏。至于说,你假如还想要比一般人,有更殊胜的五欲的受用的话,那你就可以在持戒的基础上,然后再回到布施度来加强。所以,若是能够开始持戒,最基本的基础,还是要从布施度开始著眼,这就为什么说,菩萨的六度之中,是以“布施度”来排在首位的原因之一了!
从最基本的持五戒来说,各位就可以了解,持戒度也不会是可以一蹴可几的。菩萨从持五戒开始,到了某一世,福德资粮更加成熟,心量更加广大了以后,他愿意去受持戒法;然而不管是五戒,不管是开始受菩萨戒,这一些都是从“心地”来受持的。换句话说,是从“起心动念”来观察的!但这一位菩萨,得要先从戒相上来受持;若只从身、口两方面,只在戒相外相上来说,依于《梵网经》而言,就是十重四十八轻的戒相。可是善知识一定也会开示说:若依于起心动念而言,乃至有八万四千,或是甚至是无量无边的戒。问题是刚开始受持菩萨戒之时,能要求众生这样子来受持吗?莫说是能不能作到的问题,单单众生一听到,是要这样子来持戒,只恐怕都吓得不敢受持了。而能不能真正的去了解受持菩萨戒的义理,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菩萨戒不是只有表相上的戒条,若进一步从根本、方便、成已,或是从摄律仪、摄善法、摄众生等观点来看,这又有种种的差别相可能会出现,真还不是一劫两劫就可以究竟成就的。
布施度不是一件小事情,持戒度也不是一件小事情,乃至六度、十度万行,都不是一件小事;所以成佛之道的时劫,要那么的久远,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因此菩萨在一世又一世,反复的熏习与受持戒律之后,有一世终于可以明心,而进入七住位,可是这个时候若要叫他“乃至小罪,虽为身命尚不毁犯。”只恐怕他仍然作不到。因为此时此刻,虽说已经断了我见,但我执仍然俱在;既然是这样的话,一定会在持戒与维护自己的身命上,会有一番的犹豫而取舍不定;但毕竟是有一分清净的转依,只是还不是完全的转依而具足戒波罗蜜。
从上面布施与持戒的道理来看,大家就可以明白,在向著满分的布施与持戒波罗蜜前进的过程,前面说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时劫之中,会遇上的考验可就多了。世间法上说有种种的考验,当人们通过这些考验的时候,一者就会更加肯定自己的能力;一者大家也同时会对他在社会上的那一分的贡献,有所认同。既然是要通过考验,那表示世间法上也会有忍辱,但却偏在为了谋取世间法上的利益而言。然而佛法上忍辱的目的,又有所不同。菩萨在三大阿僧祇劫,修学忍辱之初,当然也会有一些世间法上的忍辱,而在世世熏修六度之时,他开始体会而观察到,为了达成佛法上的亲证,他忍辱的内涵应该是会要有所改变。以前忍辱是为了不要丧失太多的利益,或者甚至于是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所以才会有所谓的“好汉不吃眼前亏”的这个谚语。但是现在是为了修证佛法,就要开始忍著不要过分的贪著五欲,有时候明明知道对方是无理取闹,也要忍著不发脾气,因为不想要让无明火再成为障碍;因为这个时候,已经熏习了“断我见”的知见,知道了“出离生死”是怎么回事,这才是应该追求的目标啊!进一步修学下去以后,发起了菩萨性,乃至也亲证了法界实相;随著一世一世的转依,我执更加的淡薄,这个时候,修忍辱的角度又不一样啰!一分是为了借著被众生侵扰的缘,来断除掉更细的烦恼;另一分是为了藉这个缘来摄受众生,让他们也能够回向佛菩提道,共同来成就佛国净土。所以此时难忍能忍,才能够难行能行;乃至也示现“恶人来割其身,忍而不瞋”,这个时候就把它当成布施,当然就更具足忍辱,而同时也有波罗蜜。
菩萨在久远的三大阿僧祇劫之中,所以能够坚持下来,而逐渐具足布施、持戒、忍辱波罗蜜的历程,其实就是世世不断地精进向佛道的实现。然而,尤其是有著世智辩聪的这些众生,往往稍微读一下经典,就会觉得说:“哎呀!佛法只不过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可是随著菩萨世世的证量,越来越高的时候,更加知道诸佛的功德真的是不可思议,所以他就越发的赞叹诸佛的功德,甚至于是在三月之中,持续地以偈颂来赞叹而不休息。而菩萨从位不退,进到行不退,再进而到念不退的时候,当他能够继续往佛菩提道迈进的时候,其实内心的深处,就是完全没有一刻停止地在赞叹诸佛!最后才具足了精进波罗蜜。
“菩萨具足获得金刚三昧,是故名为禅波罗蜜”。既然说的是金刚三昧,表示这不是世间的禅定,因为世间的禅定,一定是有入有出的,那是有生有灭的法;而金刚是说有不入不出、不生不灭等的金刚性,这种定是不可被破坏的,这样才是真正的定,有时候又叫作“大龙之定”。此处世尊又说是“具足获得金刚三昧”,表示这一位菩萨不是刚刚证得这个三昧,刚刚证得这个三昧的菩萨,只说是位不退,但是他仍然需要有上位的菩萨,或者是诸佛的摄受;没有错啊!你看乃至是十地菩萨,即将成满的时候,还要佛放光从其顶上灌注加持,更何况是七住菩萨,能够没有善知识的摄受而可以快速地在佛菩提道上前进吗?当刚刚证得这个三昧的菩萨,在善知识的摄受下,继续在佛道前进的时候,他也要随分修证世俗的四禅八定,不过此时是用来作为深入实相法的证知,所以进一步亲证别相智、道种智。而整个过程,是从亲证法界实相的人无我、法无我,入地之后并修一切种智,是一连串透过静虑的清净转依,每一个阶段的清净转依,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心得决定,最后乃至净除二障,才能够具足获得金刚三昧。
世尊随后又提到说:【善男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具足成就六波罗蜜,是故名为智波罗蜜。】“《优婆塞戒经》卷四”单从六度的修证来看,不管从布施,乃至是到静虑的修证,若是同时能够兼有一分波罗蜜,譬如说有布施也有波罗蜜等等,这得要从七住位开始亲证了第一分的般若波罗蜜开始。这意思是说,原来在外门勤修前五度,并且熏习第六度般若的正知正见,都是为了将来可以亲证第六度的般若波罗蜜,只是那个时候还只是六度而已,并没有波罗蜜;一旦亲证了以后,却反而回头以般若智慧的见地,再用于前五度的修学,这样子“有布施也有波罗蜜”等的这一些功德才能够发起。可是却也正是由于开始内门广修五度的缘故,不但是有波罗蜜的功德,福德更加日进千里,也同时使得第六度的般若波罗蜜更加圆满。这个时候说:开始内门六度万行,因为以前是没有亲证法界实相,叫作外门六度万行;所以世世辗转地增上,一直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终于具足成就了六波罗蜜,究竟圆满了智波罗蜜。
《优婆塞戒经》卷第四的这一段经文中,世尊最后作了一个结论:【善男子!菩萨有二: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能净六波罗蜜,是不为难;在家能净,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优婆塞戒经》卷四”若是单就表面上,或者是世俗上的道理来说,佛世时候的出家人,真的是比较好修行,因为不但是心性调柔,而且真的是为法而出家;而在家人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生活上的琐事所牵绊,是比较不能够成就道业的。然而,真正容易成就道业的菩萨,应当是说,从开始亲证了出家法的出家人,因为分证了出家法,转依的过程之中,开始减少一分一分的束缚与无明;而仍旧贪著于五欲的在家人,当然就比较不容易成就道业了。
今天就说到这里。祝愿大家幸福健康,道业猛进!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018集 修六波罗蜜的相貌是什么)
第018集 修六波罗蜜的相貌是什么
2018-07-15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