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洁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延续上一个单元,我们要把剩下的上一集念过的经文短短几行,再把它简单的把它稍微带过去一下,解说一下。
“是菩萨道”,菩萨具足如是四法之后,上一单元所说的,如实的修行,如实的作意之后,还要莫忘要保持这样的正念:要知道这样子一个《优婆塞戒经》现在讲的这样子一个戒,这个戒已经不是很单纯的三归五戒的杀、盗、淫、妄、酒的五戒了,是指我们从五戒一直讲来的这样子的如法住、非如法住,四种修,三种坚固、三种不坚固,乃至现在的菩萨要具足四法,能够坚固、能够趣向菩提;依这样子的一个心得决定,以这个心得决定为自己未来无量世所依、所遵循,绝对不违背于它,这是这里所说的戒,要记得这个是广义的戒了。这样的戒,特别是已经是深心的发下四宏誓愿,虽然还未曾断我见、明心,可是依这样子的对于佛菩提道绝对不退转的这样子一个戒,这就是“佛菩提道的初根本地”。菩萨从大悲心生,是指想要离苦得乐,自知苦、自欲离苦得乐,亦知他苦、亦欲他离苦得乐;因为自他不二,全部都是我们如来藏中出生的这一个自性众生;更何况从现象界来说,一切众生皆曾互为父母兄弟姊妹,怎么只可以作这一世的孝子而不作永远的孝子呢?菩提道初根本地依于这样,这就是戒,这个戒不是很狭义的五戒。
而“如是戒者”,像这样子一个心净戒,又叫作初地、又叫作导地。初地、导地,其实就是说,从菩萨初发心,能够继续的不断地引导你,引导你向何处而行呢?向真正的、究竟的平地、等地、慈地、悲地而行;这些平地、等地、慈地、悲地,就是诸佛如来——过去、现在、未来无量诸佛,他都所要走过的这些道路,就称为“亦名佛迹”。
“平地”,如来藏最平,不高不低。我们现在心性——妄心七转识,因为可能未断我见,可能未曾明心没有转依,我执还俱在,对于五欲五尘的贪爱都还有,心地经常不平;那我们要效法一些世俗法当中有一些很善心的,虽然未必是佛弟子,但大多数都是佛弟子,要铺桥造路,希望大家都能够走得很好;经典里面也有类似的这样一个菩萨,专门在平整这个地面,他平整的时候,也希望众生能够修学佛法,心地也能够平。
然后“平地”之外,还要能够“等地”,平等布施一切众生,这也是“等”。转依一切如来藏(虽然还没有实证),转依一切众生都是各有如来藏,都由如来藏所出生,如来藏平等,所以我们要慢慢地远离人、我、众生、寿者上的不平等见,而平等的布施,而对众生平等的持戒,而平等的忍辱于众生。这是刚刚有讲过的,虽然你是大富大贵之人,能够修习忍辱,不会说:“我是董事长!你这小小工友,你居然不知道我是董事长!我在门口,还让我等了那么久!”类似这样子的。乃至之前有菩萨们听过了,国父——所谓的孙中山先生,他曾经要进入一个演讲的会门的时候,这个看门人不晓得他是国父,把他挡了下来,让他等了很久,最后才能够有因缘进去;看门人知道他是国父后,吓了半死!可是国父主动就找他、安慰他;这也是我们刚刚类似讲的,虽然孙中山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佛弟子,不过我们方便以世俗法的例子,来解说刚刚那一个等地。等地,主要就是因为你有初地、有导地、有平地的、有依四宏誓愿要修佛菩提道的,要成就佛法;也知道要以明心、以见道,以证得这一个最平、最等、最慈、最悲的、一切诸佛所依的这个如来藏,为您所一念慧相应明心的对象,乃至明心之后修学别相智乃至道种智、成就一切种智的这样子的一个所依的,你要悟前、悟后都要转依。如来藏平,所以我们心也要平;如来藏一切平等,一切众生平等具有;如来藏出生五蕴十二处一切法,如来藏不管是出生哪一界的—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有情身心,他都是平等对待,依业报、依法毘奈耶而平等运作。
然后平等,如来藏最慈,如来藏最悲;慈则予乐,悲则拔苦。转依如来藏而断我见而明心,乃至我们说,不讲那么高层次,以目前一个初新学的优婆塞,都知道发下四宏誓愿的菩萨从大悲心生。悲要拔苦,比较困难,因为你必须入于苦处、难处,你本身也是生在苦处、难处,就好像你要去帮一个可能菩萨掉到粪坑里面——三界火宅粪坑里面,你自己要进去拔他的苦。慈比较容易,比较像是锦上添花,不是说像那一个悲的这样的雪中送炭。“亦名慈地、亦名悲地”,从最基本的一个优婆塞入门来讲是这个样子。
从这样子一个“如是戒者,亦名初地、亦名导地”,一路这样子引导我们过来这个戒,从三归五戒、八关斋戒,乃至包括所有的律仪戒,乃至最上的、无上的菩萨戒——成佛大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特别是最重要的摄众生戒,也就是所谓的饶益有情戒,这都是依于所谓的佛性常住、孝顺心、慈悲心而发,终究我们就能够循著诸佛如来所走过的这个迹——道迹,而能够成为一个成就我们佛地的果位。那能够这样子作,当然就一定会知道,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戒也是福田之所由。“以是因缘”,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有智慧的人应该要受持,不要去毁犯。从最小的三归五戒的五戒,乃至不管是在家、出家的这些八关斋戒、沙弥、比丘尼、沙弥尼、式叉摩那尼、还有这个比丘这些所谓的三坛大戒,这些出家的戒,我们都不可以毁犯,才能够具足道戒,逐渐具足修学三乘菩提,乃至以大乘佛菩提为依归,这条路才不会走不下去。
底下的经文,我们来谈到这一大段的话,基本上是佛在讲污戒跟净戒,何谓污戒、何谓净戒的道理。我们经文简单地先挑重点说一下。佛说了:【复次,智者又作是念:“戒有二果,一诸天乐,二菩提乐。智者应当求菩提乐,不求天乐。”】“《优婆塞戒经》卷六”这也是我们提醒菩萨们,不能当佛法当中的不孝子——不能当定性声闻人。你无妨现在修学的是声闻法、缘觉法,可是你要发心:“我必定是要回小向大,我必定要以大乘成佛,我必定不只要度这一世有缘的众生,我还要度过去世乃至未来我成佛之前,所遇到的无量无边的父母、兄弟、姊妹、亲友乃至一切有情众生。”依这样的精神,这是菩萨戒、心地戒的精神,是所谓的佛地佛性常住、孝顺心、慈悲心的精神;换句话说,先当菩萨,再扮演任何所有的身分。
那戒有二果,我们刚刚讲到,第一、这个系列第一个单元有讲到有报有清净,就是解脱清净的果,就是五果当中最后一个果。可是也提醒菩萨们,千万不要把这一世所修集的福德,因为自己的不正确知见,而不知道要回向于佛菩提道的福德资粮之功德,却把这样子依于遵守戒而造作的这一些福德善业,却回向于诸天的快乐!而不晓得要回向于菩提去实证,特别是佛菩提实证如来藏“真常、真我、真乐、真净”佛地所证的涅槃四德真实快乐,就是所谓的佛性四德或是说如来四德。这一段《优婆塞戒经讲记》的重点就是在这里。戒会造就两种果:一个是诸天的乐,一个是菩提乐。前者就是我们一般提醒菩萨们的,所谓的轮回当中世间的世俗的福德;后面是三乘菩提相应的功德。记得!我们每一天造作任何善事,在回向发愿的时候,菩萨们应该都知道,四种修里面的所谓的修集福德,如果要把它具体的说,就是所谓的礼拜、供养、忏悔、随喜、劝请、发愿、回向。您这一天在临睡之前,您礼佛、供佛了,您要跟佛禀白了,您带著忆佛念入眠,您在这个礼佛、供佛,然后把这一天所造作的相应的佛菩提善法缘、善法事,可能会产生的这一些福德果报,未必是今世报或来世报,你都要记得要回向、发愿于来世乃至这一世可能有断我见、有明心、有见性,乃至未来世相应于大乘佛菩提成佛的一个功德,这才是真正的在修集福德,佛菩提道的福德是真实功德。
佛在底下的话又提到了:我们应该要远离把这一个福德回向于世俗的有灭的、有生的之乐;要回向于最后转依如来藏清净法身的无上菩提的真常、真我、真乐。所以我们受戒以后,所不应作者就不应作,所不应思的就不应去思,不是只有在身口上去严格规范自己,乃至在思想、在脑海当中的这些所谓的“口行”;因为口行,并不是诉诸于语言文字声音的、别人听得到的才叫作口行,脑海中的这些妄想妄念,也都归属于口行的范围。因为菩萨守戒,不是只有在身上守、在口上守,菩萨是“摄心为戒”,心地上触犯的就算是违戒,就应该自责其心,在佛前忏悔,不应该有这样子一个染污种子,再让它落谢回去,再让它加强它的习惯性,来遮障自己。
那除了不应作、不应思之外,还要不可以懈怠、懒惰,不可以乐于睡眠,不可以有念恶觉观,不可以像我们之前单元有讲到的发邪恶誓愿,乃至于从事于不正当的、伤害众生物命的这样子的一个职业;如果这样子作,那你就是污戒;你把自己所受的这一个三归五戒的五戒(就狭义来讲),乃至你之前依四种修,你要发菩提心四宏誓愿,以菩萨戒、以菩萨的饶益有情戒要摄受众生、摄受佛土,以此为戒的这个戒,你就染污于它,虽然不是舍戒了,可是已经染污于它了,戒已经不清净了!好像一个人刚洗完澡,又去玩了泥巴,去沾了这个五尘客尘烦恼了,那就是非常不如理的事情了。
那佛又讲了底下的:【若受戒已心生悔恨,求人天乐多诸放逸,不生怜愍,是名污戒。】“《优婆塞戒经》卷六”很简单来说,你受戒以后:“我是菩萨人了!我要成佛!”后来听到菩萨难!要三大无量数劫;乃至别人、乃至所谓的这些别人的干扰、恶知识的干扰:“唉呀!大乘非佛说,小乘佛法就是佛法的一切!八识?第七识、第八识都是从第六识出生的,都是所谓的细意识。那大乘佛法只是差别在福德多一点,其实我们要求解脱,只要修那个小乘人的小乘法四阿含就够了!”因为像类似这样的恶因缘,或是自己本身的福德不足现前的贫穷:“我都供养佛了,福德怎么都没有?这个供佛没有什么福德,不用修学什么佛法了!”不了解因缘果报的道理,不是有因直接就有报,中间还要具足很多的缘;不是早上插秧,晚上就收割。这些道理不能信受,可能产生疑了,然后自然就不会如实修行,产生放逸,对众生自然不信受业报,也就不会怜愍可怜的、需要你帮助的众生。不会说像刚刚所说的,菩萨具足四法能够坚固菩提,自己虽然贫穷了,终究还能够挤出一块、两块;自己能够吃一碗饭,还会挤出三分之一碗、半碗的给更贫穷的众生有情。如果像这样子受完戒以后,心生悔恨,不求菩提乐了,转求人天乐了,这个都叫作污戒。
然后以下,佛又说了:【若畏贫穷,若为恐怖,若为失财,若畏作役,若为身命,若为利养,若为爱心,而受禁戒。】“《优婆塞戒经》卷六”换句话说,你种种的当初受戒的原因,事后检讨起来,你是怖畏贫穷,譬如有人说:“你去受戒的话,我就来雇用你当员工。”“你受戒的话,我就每天一个便当给你,你不用怕饿到了。”“你现在是乞丐没关系,你跟我三归依、守五戒,我每天都供养你饮食、衣服。”如果是因为这样而受禁戒;乃至说为了恐怖,譬如人家拿刀恐吓你;譬如说为了怕失去钱财。或是说畏作役:以前还是那一个封建时代的话,出家的话您去受这个比丘戒、比丘尼戒,您可以远离劳役,因为国王是圣王,即使他没有实证,我们方便的尊称他是圣王,因为他信受佛法,他依于这样子的佛经里面讲的道理,他不让这一些出家众出来跟平民百姓一样服受劳役;可是有一些平民百姓,他却不是为了要修学佛法,他只是畏惧被国家征召去服役,去劳碌生命。或是说乃至于为了利养:“国王是信受三宝的佛弟子,那我若是信受三宝,国王跟我是师兄弟,国王或许会对我另眼相待,会特别提拔我。”乃至说最后“若为爱心”:我要追这一个女孩子;或是我的老公、我的老婆用这样子的来逼迫我(信佛教),我实际上我没有想要去(信)。这一些问题,我们就不去说了。总归一句,佛禁止我们因于这样子的种种畏于贫穷、因于恐怖、失财而来受禁戒。乃至像这样接受了禁戒以后,对于戒、对于戒相应的菩提道能够让我们实证菩提道的道理,乃至相应于禁戒能够让我们远离三恶道、往生到恶处的道理,对于因缘果报产生了疑惑,半疑半信,不是清净的信心;没有这样的建立,当然也不会如实精进地去修,对于恶法有可能就会犯,或犯、或不犯;对于善法或修、或不修,乃至就是停顿下来不修,这都叫作污戒。那污戒的话,讲到这里。
我们再来看看,在净戒的部分,佛又是如何来开示我们?佛说了:【善男子!若人不乐久处生死,深见过罪,观人天乐、阿鼻狱苦平等无差;怜愍众生,具足正念,为欲利益无量众生使得成道,为具无上菩提道故,为如法行故,受持是戒,心不放逸;能观过去未来现在身口意业,知轻知重,凡所作事先当系心修不放逸,作已、作时亦复如是修不放逸。若先不知作已得罪,若失念心亦得犯罪。若客烦恼时暂起者,亦得犯罪,若小放逸亦得犯罪。是人常观犯轻如重,观已生悔及惭愧心,怖畏愁恼,心不乐之,至心忏悔;既忏悔已,心生欢喜,慎护受持,更不敢犯,是名净戒。】“《优婆塞戒经》卷六”那这一边要讲到的道理,之所以会把这整段长经文念完,因为净戒很重要!如果你知道如何清净持戒,让这个戒永远清净下去,心地戒——菩萨戒心地戒,你这一个心地,这个菩萨戒所依的如来藏,所要证的—实证—佛地果位的这一个第八识心,能够受熏持种的如来藏第八识心,他的清净的种子就越来越多。因为菩萨们也都知道,所有的戒,所谓的戒体,都是指如来藏中持的相应于当时身口意造作,所持的、所建立的这一个戒体,就是种子,是依如来藏而有戒体可说。
好!那佛说了污戒,如同我们之前所说的;净戒又是如何呢?当然是反其道而行。污戒之人必定是贪著五欲境界,污戒之人必定是乐于生死过咎,乐于著相,乐于在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去建立财色名食睡相,建立我得他失、我高他低,建立相对的一切境界相。而在上面就如同一盘棋子,先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生灭法出现了,有黑子、有白子,种种的白子物质色法,种种的白子产生了这些色法上面的表色、无表色、显色、形色,建立了这一些这样子的一个田,这样子的一个围棋的形。深著过失之后,因为在五尘境界上不能离相而乐于著相,乐于建立人、我、众生相之后,所以张开眼睛根尘触,不见五阴生灭法,而马上在生灭法上落于剧情,落于这个人男人、这个人女人,这个是漂亮男人、这是漂亮女人,这是有钱、这是没钱,这个对我好、这个对我坏,完全落于五尘客烦恼的现前运作,这样的著相,当然就是所谓的“乐住生死,不见过罪。”这样的众生,当然也不会去说要“观人天乐、阿鼻地狱苦,两者平等无差。”人天之乐,终究没有解脱,仍有轮回,天人终究要五衰相现,要堕落到地狱。乃至经论里面讲得很清楚,天帝释因为天人五衰相现了,明知自己要下堕到人间去了,又依于他目前有那样的神通,知道要往生到驴胎了,要堕落到畜生道去了,赶快求取能够修集福德,能够免于堕落到畜生道的道理;最后有善知识告诉他:“归依于佛、归依法、归依僧。”于是广修供养,依于他目前还是天帝释之天身这些福德,赶快归依于佛,自称为三宝弟子,广设供养;而能够在一时之后堕入驴胎,在驴子一不小心践踏了主人的瓦器,被主人鞭打了之后,这个驴子里面的这个驴胎,就因为这样子流产了、死掉了,马上又恢复成为天帝释之身。这样子的一个道理,就了知到所谓的人天之乐,世俗人所谓的人天之乐,其实如果没有办法解脱生死,终究还在轮回当中,终究难免你有一世因于身见、我见,因于还是著相,因于贪爱五尘境界相,贪爱于人、我、众生、寿者相的运作,于中不见生死过咎,当然不知何谓涅槃安乐了;这样的著相、这样的执著,您即使今世是色界天人,乃至你欲界天人继续享受五尘的快乐,你天人五衰相现,你堕落到三恶道,三恶道当中的地狱,地狱当中的阿鼻地狱;那你眼前的受乐,结果终究是要往这个地狱去,这两者从广远来看,从长劫来看,还不是堕在轮回当中,有什么差别?原因就出在于不了解这是世俗乐,所谓的一个人天的福报是所谓的世俗乐,而不是前面所说的菩提乐。
能够了解这样的过失之后,你转过来讲,又能够对于众生这样子的不具足正知见,对众生身处轮回当中不知轮回之苦,你就能够悲愍自己又能够悲愍他人,自己想要求离苦得乐,也希望众生离苦得乐;越来越信受轮回,不只要孝顺这一世的父母,要慈悲这一世的兄弟姊妹乃至子女;又深知只有三宝、只有戒,才是真实解脱轮回之因。当然就自己也愿意去奉行持戒,去修学这个四种修,也愿意今世的父母兄弟姊妹依这世的善缘,你扮演菩萨之后,再来扮演儿子;扮演菩萨之后,再来扮演丈夫、夫妻、兄弟。而依于要大爱——菩萨大爱的精神,不是只爱这一世,而是要永远永生永世的大爱,来让众生成就佛道,这才叫作菩萨的大慈、大悲、大爱。
那时间的关系,我们先演说到这里,下一个单元再继续。
祝愿各位菩萨福德智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076集 三归五戒始修学(八))
第076集 三归五戒始修学(八)
2018-07-15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