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纬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继续收看《菩萨正行》,我们今天继续来跟大家说菩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八辑。
然后我们从第191页这个段落开始,我们说上次讲到的是能忍,讲到的是出世忍的部分:【“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瞋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难忍、难施、难作’,名出世忍。”】“《优婆塞戒经》卷七”这个部分我们上次花了一些时间来跟大家解释,为什么把“信”这个字放在前面,其实我们在修行的开始的时候,“信”的确是一个很必要的条件。各位不妨想想看:我们在世间法中,学习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是不是在学习的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对敎授的老师要有所信任,不然的话,你如果没有基础的信任的话,你又怎么能够跟著他一步一步的学习呢?所以世间法都是如此,何况是出世间法。
所以我们说,各位学佛法来讲的话,这个信的地方一定要特别的注意,要让你的信根变成信力。从信根变成信力,有一个关键的地方就是,凡是我们所学的每一样的事情,不是只是听闻、只是熏习而已,凡是佛所讲的这些圣言量,或者是善知识开示的内容,要透过自己回去之后,反复的思惟、整理;然后要内化变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乃至于内化变成自己在念念之间可以依持的根本,这个才叫作我们讲说从信根发起信力。具体的表现就是说,我们说佛所说的圣言量,有许多的事情是目前在我们这个位阶,很多事情我们不能够直接去体会的;可是尽管如此,随著我们努力修行,必定有我们在修行的路上,必定分分有分分的体会;像这样子的体会,你每次有所体会的时候,你就不由得会生起对佛的尊敬,因为你自己亲身体验了佛教的事情。
比方说,佛教给大家说修定怎么修,你真的按照佛讲的方法去修了之后,你才知道说,这些确实是如此。又比方说参禅,我们曾经在另外一个讲次的系列里面,跟大家谈说参禅这件事情,一般外面有许多的书籍,谈到了参禅,都是让大家只是放下而已,但是这个放下,说实在只是我们整个修行里面的起信的步骤而已;实际上,参禅有它一定的方法跟行门,这些东西都要善知识的敎导。你如果能够一开始,能够忍于善知识的敎导,好好依据这个教导把参禅所需要的功夫锻炼起来,并且按照善知识的开示,用善知识所教导的方法,朝著善知识所开示的方向,努力去参究的话,您终究是会参得本心自性的。那个时候,一旦您参到了本心自性,回过头来再来看佛所开示的经典,比方说《金刚经》,为什么说《金刚经》呢?因为《金刚经》有一个很出名的地方,就是禅宗的五祖传法给六祖慧能的时候,是用《金刚经》当作一个传法的依据,六祖正是在五祖演示《金刚经》的一路演示之下,到最后言下大悟;所以我们说《金刚经》肯定谈的都是本心自性的事情。
《金刚经》既然是谈本心自性,《心经》也必然都是谈本心自性,所以如果您能够按照我们刚才说的,按照善知识的敎导、参禅,然后有一天你真的找到本心自性的时候,那个时候您再回头来看《金刚经》跟《心经》,我想大部分的人在那个时刻的话,一定心里面对佛的仰敬会异常的激动、异常的深沉,乃至于说会当下,在当时就跪了下来跟佛顶礼。你如果有这样的经验,你就知道佛所敎给我们的,佛不跟我们讲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情,佛所敎给我们的,必定都是跟我们的修行有切身相关的这些行门。所以当你确实按照这样的方式,体验了佛的教法之后,您说您对佛的信心,是不是就会因此而大增呢?当您对佛的信心大增之后,那么对于佛所教的其他更胜妙的东西,比方说诸地菩萨——从初地、二地、三地乃至于到十地,这些诸地菩萨所具有的智慧以及功德,虽然说我们连想象都很难想象,可是您有了这个前面讲的参禅,见到了本心自性的这个经验之后,相信您一定也能够对于佛所说的事情——诸地菩萨的境界,您必定也都会先能够安忍,然后暂时先把这个当成圣言量,将来自己再努力去求证。所以这个是在我们说信的部分,摆在第一位的一个重要的理由。
接下来佛继续讲说,希望佛子们能够忍戒跟施,就是持戒跟布施。在《优婆塞戒经》里面,前面都有花相当的篇幅讲布施跟持戒。最重要的就是说,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最好能够了解整个布施的道理,布施这件事情就不是只是分成财施、法施、无畏施,甚至我们应该要连布施里面的因缘果报的关系,以及布施里面所牵涉到的施主、福田这些观念,以及布施对象的种种差异,包含有情众生、包含鬼道众生的这些种种的差异呢,我们都有一些基础的了解,那才能说我们对于佛所教导的布施,有了一个基础的掌握。那样子的话,我们在行布施的时候,虽然说我们不必罣碍著布施的当下到底是布施给谁,可是当我们了解这一切的时候,我们所作出来的布施,不是更符合佛的敎导、更符合智慧的布施的原则吗?
那像戒的部分也是如此,戒不只是戒条的表相而已,实际上每一条戒都有它的意义跟精神。所以佛子们在学习戒的时候,不应该只是把戒条背起来而已,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受戒,特别是受菩萨戒之前,应该要找正信的道场,从善知识先听闻整个菩萨戒的内容,善知识跟你讲清楚了这个戒,每一条戒的精神跟意义之后,你能够掌握之后,接下来你在持戒的时候,才能够真正掌握到戒的精神,也不会流于戒相的束缚,变得寸步难行。这个就是我们说,要能够忍戒跟忍施。
那后面的闻跟智慧,正见无谬等等,这个除了说希望大家要把所听闻的,要思惟整理成自己的之外,另外当然也跟我们前面讲的互相呼应。也就是说我们要知道佛法,佛的这个智慧是非常的深广难测。所以我们在菩萨道里面,往前学的时候,我们说菩萨六度里面,这个六度其实它的最核心就是智能,其他的五度就整个在绕著这个智慧度转。所以我们说在学法里面,有所谓的次法跟主要要学的法门的区别;次法虽然说它不是主要的法门,可是它却是辅助主要法门成就的根本。所以我们说菩萨六度里面,虽然说智慧是里面的核心,可是其他的五度非作不可,因为如果你其他五度都不作的话,光是有智慧度那就变成了干慧,没有办法运转。智慧度这个事情往前学的时候,给大家一个建议就是说,佛所教导的这些法门,有非常非常多智慧的法门,所以如果您在听闻这样,您愿意接受了,能够忍这样子我们刚才跟大家讲的这句话的时候,以后如果人家告诉你说,学佛只是放下就可以了,这个时候您可能就要生起自己的这个智慧,好好去判断一下。如果您记得我们刚才跟您说的话,那您应该还会记得说,佛法的智慧是很多、很广、很深的,绝不是“放下”两个字。相反的,许多时候在求法上面,求这个佛法的智慧上面,我们不仅不能放下,而是要努力的修学才对。
接下来佛继续讲到说,出世忍还有所谓的“忍佛、法、僧”。忍这个佛的部分,我们前面在讲信的部分已经讲了,法的部分也约略提了;所以这个部分,可能稍微需要在僧的这个方面,跟大家稍微补充一下。忍这个僧,大家觉得说僧有什么好忍的呢?大家殊不知说僧这个事情,“僧”这个字所讲的并不一定是出家的僧人。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僧这个字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浮现,脑中会浮现的画面,就是一个已经剃度了,然后身著袈裟的出家人;可是实际上呢,佛在经典里面的开示,僧除了一般的出家众之外,还有所谓的胜义僧。如果各位手边有佛典,特别是有电子佛典可以查阅的话,您不妨直接用“胜义僧”这三个字,您直接去搜寻看看,您就知道说佛确实有说过所谓的胜义僧。那么什么是胜义僧呢?简单来讲,就是对于佛法的第一义有所掌握的人,这个人并不一定是现出家相的。因为这个胜义僧判断的标准,就在于说他能不能掌握第一义的精神,而不在于说他现不现出家相。
所以这个部分,如果按照这个道理来讲的话,您如果再把这个道理再继续延伸的话,您想想看《华严经》里面的善财童子,童子五十三参,这个五十三参里面,请问参的出家的这个僧众,到底是出家僧众多呢?还是在家僧众多呢?您如果仔细去算一算的话,您会发现善财童子所参访的对象,绝大多数都是在家人,应该直接来讲,参的对象是在家的胜义僧;换句话说,他都没有现出家相的。所以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说,对于眼前的这个,我们如果是要判断他是不是善知识的话,应该要基于他对于佛法的掌握,特别是对第一义的掌握。那么第一义的掌握,它的核心就在于如来藏的掌握;也就是说能够知道如来藏的种种的功能体性,并且能够带领著学人,想办法让他们能够透过参禅,找到如来藏、亲见自心本性的这样子的一个人,哪怕他没有现出家相,也是叫作胜义僧。像这类型的僧,因为没有现出家相这样的关系,所以你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这种状况佛特别有讲说要忍,忍这个佛法僧。可见在这里,忍佛法僧指的这个僧,不仅仅是出家众的意思,因为佛在讲这部经的时候,对象本来就是佛弟子了。佛弟子对于出家的僧众来讲的话,没有什么哪一个佛弟子,会对出家僧众不尊敬的,除非是这个僧众本身,已经逾越了他的僧众的本际,作了一些五逆、七逆的事情;除此之外,只要他是现出家人的身分的话,我相信没有哪一个佛弟子会不尊敬的。所以可见这里要特别交代这个菩萨优婆塞等,要能够忍佛法僧的僧,指的特别的意思就是说,你在表面上面没有办法直接看出来,而是你必须透过听闻他所讲的事情,透过你自己的智慧判断之后,然后你能够安忍于他没有现出家相这样的本质,然后去尊敬他、去亲近他、去跟他学习。这个才是佛在这里讲忍佛法僧里面,这个僧的主要意思。
接下来我们再继续看到,佛说:“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瞋痴等悉能忍之。”这里面讲的是什么样的状况?其实是众生对我们所施加的恶事,前面骂詈挝打恶口恶事等,这个在世间法上,大家都很常能够看到;不过就是说,既然我们讲的是说你要能够行这个菩萨道,要作出世间的忍的话,当然这些世间忍里面很常会碰到的境界,你在出世间忍的时候,也必须要能够甘之如饴。那贪瞋痴指的是众生的贪瞋痴,这个部分倒是要请大家要特别注意,要能够安忍。比方说虽然我们自己学佛了,可是周围的许多人都没有学佛,那你等于是说,你知道了这个学佛所谓的贪的界定的时候,你就不免会看到周围的众生,每天在你的旁边演出一出又一出贪得无厌的戏码;如果是你没有修忍的功夫的话,就不免会对这一些众生有所怨言,甚至会生起了憍慢,看不起旁边的这一些人。但是不要忘了,我们身为菩萨是一世又一世修的,姑且不论说这些人将来可能跟我们的法缘,我们说即便是我们自己来说,在我们还没有入门修学佛法之前,我们不是跟一般的众生一模一样吗?今天怎么可以因为我们自己先走一步,先学佛法了之后,反过来对还没有学法的这些众生,他们所在你面前所展现的这些贪得无厌的心行,你就因此而生起憍慢看不起,乃至于生起了这个瞋心。所以像这一些东西,是我们必须要告诉自己“众生本来如是”,我们应该要接受的!
瞋也是如是啊!你看众生会为了许多的事情而引起瞋心,但我们要能够包容;即便这个瞋心是针对我们,我们应该要常常要在自己的心念上想说“众生本来如是”,他本来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才会对你起了瞋心等等。如果诸位同修对于这一件事情,你还有任何一丝疑虑的话,你不妨就想一想看,如果一个天真浪漫的小孩子在对我们生气的时候,你说你会对这个小孩子有计较多少呢?然而如果是一个成人的朋友对你生气的时候,你往往就会因此而气得不得了,觉得说:“他凭什么这样对我!”所以可见就是说,瞋这件事情的话,在你面对这个对象,会因为你面对的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可见瞋这件事情到最后来,还都是落在自己的心念上面,你觉得他是瞋,你觉得自己应该生气,那你就会生气;可是你如果觉得说犯不著这样生气,或是觉得众生本来如是,他就是不懂才会这样作的,如果这样想的话,你就觉得说,自己也没什么理由要生气。这样心念一动的话,你再怎么也气不起来啊!所以瞋这件事情,还真的就是我们内心在运转而已。
痴这件事情,各位菩萨们又要特别、特别的要能够忍。我们说整个的世间,如果我们的眼光放大来看,这个世间里面修行的人,有千百样的这个修行的人,真正跟佛道比较有关系的,也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像回教、基督教、天主教这些人,可是目前跟佛道这个缘是比较浅的,所以他们可能动不动就得要跟你谈上帝如何如何如何。那我们身为佛弟子,也许我们会觉得很难接受,就是说,明明就是自己要求自己的智慧,要发起智慧,自己要断烦恼了,怎么可以说什么事情都推到上帝身上,叫上帝要给你什么、给你什么、给你什么。又或者是说,明明这个世间,整个的三界轮回、整个的有情世界之所以构成,就是因为有情各个都有自己的如来藏,因为如来藏的种种的功德受用,然后他现起了万法之后,所以才叫作“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可是如果是一神教信徒的话,他只能够动不动就跟你讲,一切都是上帝所造,乃至于说他目前的起心动念,都是上帝让他要这样作的起心动念。所以身为一个佛弟子,可能会觉得这样子谈下去的话,是会相当令你受不了的事情。可是这个时候别忘了佛有交代我们,像这个就是我们在出世忍的时候,必须要修的部分。你在面对众生的痴行的时候,你得要包容他,因为他就是不知道,所以才会这样嘛!
这个是贪瞋痴的部分,所以佛在出世忍,有继续讲说:能忍“难忍、难施、难作”。这个三个范畴,难忍的部分能够忍;难施的部分能够心里忍下来,并且继续布施;难作的部分,比方说对方明明就是信受了邪见的法义,可是你想要告诉他真正的道理的时候,他不仅听不下去,还反过来痛骂你一顿,那这个法的结缘,这个缘就很难作得下去。像这样难作呢,佛要告诉大家就是说,真正的出世忍是包含这些难忍、难施、难作的这个事情,一件、一件都必须要安忍,然后这个才叫作出世忍。所以其实这一部分的内容,刚好也可以让我们可以来检讨一下,到底我们的菩萨六度里面的忍辱波罗蜜到底修得如何?
今天这部分,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120集 世忍与出世忍(下))
第120集 世忍与出世忍(下)
2018-07-15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