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6、法华经讲义(二)【131集】
第018集 断离诸漏,心得解脱
2025-01-12
正慈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这个主题我们是依据 平实导师所述着的《法华经讲义》这部书来为大家说明。
上两集说到 大通智胜如来受十方诸梵天王以及十六位王子的请求开始转法轮,先三转十二行法轮,将四圣谛的法义,各以示现、劝修、实证,这样说了三遍,弟子们便得以实证解脱果成阿罗汉;然后再宣演十二因缘法,来帮助弟子实证缘觉的功德,这样就圆满解脱道的实证了。这个时候有六百万亿的无量无数人,因为不受一切法的缘故,就在诸漏中“心得解脱”。
我们上集有说到,诸漏指的是欲漏、有漏、无明漏,在见道之后的修道位中第一个要断除的是欲漏,然后是断有漏,最后是断无明漏。首先我们来看“欲漏”是指什么?就是对欲界法有所贪爱。因为对欲界中的五尘以及男女欲的贪爱,使解脱功德不断的漏失。学人在见道位中,也就是证初果以后,这时已经有解脱的见地了,对于五阴的虚妄性确定而不怀疑,不会再认五阴中的任何一阴为真实。接着继续努力修道,而对欲界爱所引生的贪瞋痴转为淡薄了,就称为二果人,这个境界称为薄地,也就是薄贪瞋痴的意思。
而在解脱道中,真正说起来,二果人还不算是圣人,他的心境还留在欲界法中,欲漏还没有断尽。真正的圣人是从三果人以上,因为他们已经断除了欲界爱,于欲界爱得解脱,也就是永远离开欲漏了。但说到断除欲漏,并不是自己认为已断就是真的断;也不是与配偶分房睡而没有欲行,就是断除欲漏了,不是的!是否真的断了,要以亲证为凭。什么是亲证为凭?就是从心中确实断除了。当心中确实断了的时候,初禅就会自动现前;必须以此为验证,才是真的“梵行已立”的清净行。所以,是要以“初禅”的发起为证,再以初禅的不退为验,才能叫作已离欲漏。当然,欲漏的习气种子不在此限,因为即使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欲界爱的习气种子都还是继续存在的,现在所讲的是现行。这是“诸漏”的第一个部分叫“欲漏”。
已断欲漏之后,接着是“有漏”,“有”是指三界有,就是要实质上去理解:“三界有”到底是什么内涵?欲界有已经断除了,那色界有是什么?无色界有是什么?要去了解;并且要能够确定自己不会再受生于色界有、无色界有之中,这样才是断除了有漏。而这个断有漏,是要在初禅发起之后,自己实际上去体验、去进修第二禅,然后以第二禅的证境就可以推论三禅、四禅以及四空定境界中的名色有,对色界有及无色界有就可以推知出来了;然后自己可以确定不去受生,那就是真的断有漏,这时五下分结便断除了。
然而,断了有漏,是不是就可以不再受生?不见得!自己确定不受生了,其实还是会受生,还会生到色界或无色界的境界中;为什么呢?因为无明漏还没有灭除。那么无明漏是欲漏、有漏断除之后,剩下的最后一分有漏,另外称为“无明漏”,又叫作“我慢”;这不是一般所说的与别人相比较而引生的慢。这是由于心里面还有一个想,想又叫作了知,了知什么呢?了知“我已不受生死”,他还有这样的舍心存在,就会继续出生在上二界中。如果他只有初禅,那他死后还会生到初禅天去;如果他具足四空定,死后会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去;是因为他还有舍心,死后就无法随即入无余涅槃,得要受生于上二界中,然后在那边舍寿时才能取涅槃,这表示他的无明漏还没有断尽。
当他把这个舍心给断除,我慢就不存在了。这个我慢,就是还有一点点自己感觉不到的“喜乐于微细意识自我的存在”,也就是微细意识自我的觉想了知还在;这个了知还愿意继续存在时,就是还没有断尽无明漏,这叫作我慢。所以,当他最后发觉到这一点,而把这一个我慢也断尽的时候,就是无明漏断尽了,五上分结才算是全部断尽。所以,要解脱于生死没有这么简单,必须经得起现量与圣教量上的检验。
因此,“诸漏”的内涵应该要了解,把欲漏、有漏、无明漏都了解了,并且都断离了,那就是“心得解脱”,这样的“心得解脱”就是《阿含经》中说的慧解脱者。这时,大通智胜如来这样讲完二乘菩提的时候,大众于诸漏心得解脱,亦“皆得深妙禅定”。表示他们这时四禅八定都具足圆满了,也证得灭尽定;并且他们原有的天眼通、宿命通和漏尽通都增进了,成就了三明、六通;也都具有八解脱,也就是对于欲界能背舍,对初禅、二禅乃至四空定境界也都能背舍;这样对三界境界都能背舍,显然就是三明六通大解脱。
这是第一次四圣谛的三转十二行法轮以及因缘法,就有“六百万亿那由他人”获得这样的境界。接着还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也是同样的说法,因此当时有了“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同样是闻法以后“不受一切法”的缘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那么这里特别要了解一点,就是必须以“不受一切法,才是于诸漏心得解脱”。心中还有一法继续领受,就不能得解脱,连舍弃自我的舍心都不能够有,何况去执取细意识的自我呢!意识不论多微细,还是意识,只要细意识一存在,就是诸法全都具足了,哪能叫作“不受一切法”?所以得解脱是必须要“不受一切法”的,才能够“于诸漏心得解脱”。
接着:“从是已后,诸声闻众、无量无边不可称数。”(《妙法莲华经》卷3)这时说的是声闻众,不是菩萨众。因为缘觉的功德也是从听闻 佛陀说法的音声而证得,所以也是声闻众。这也表示“三转十二行法轮”所说都只是声闻与缘觉法,所以他们得证的果报都是声闻的解脱果。那么 大通智胜佛前后总共四遍的三转十二行法轮与因缘法以后,当时的“诸声闻众、无量无边不可称数”。没有办法计算他们究竟是多少人,因此也了知 大通智胜如来度人是无边的广大。
接着经文说:【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俱白佛言:“世尊!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皆已成就;世尊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等闻已,皆共修学。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念,佛自证知。”尔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见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听许。】(《妙法莲华经》卷3)
释迦如来接着继续开示说:“当时十六位王子向大通智胜如来请求出家,他们刚出家时是沙弥的身分,而且是以童子身出家,而不是以声闻身出家,所以都不受声闻戒;可是这十六位王子沙弥,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因为他们在往世无量劫以来曾经供养过百千万亿诸佛,而且都是清净地修习梵行,而他们这么久以来一直都是在求证无上正等正觉,不是求证声闻解脱,所以他们同时向大通智胜如来请求说:‘世尊!在座这么多的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他们都已经成就了声闻果;世尊也应当为我们演说无上正等正觉之法,我们大众听闻以后,都会共同来修学佛菩提道。世尊!我们无量大众的志愿,是想要具足证得如来的所知与所见,而不是只想在声闻法上面具足所知所证;对于我们深心之中所祈求以及所忆念的法,佛陀您自己可以证明而确实知道的。’这时转轮圣王随从而来的,他所携带过来的大众之中有八万亿人,由于看见十六位王子已经以童子身出家了,也就同样地请求出家,而转轮圣王也随即听许他们出家。”
这一段 世尊的开示是说,这十六位王子当时都还没有成家,因此就以童子身出家,成为 大通智胜如来座下的沙弥。又因为他们过去无量劫以来已经很精进修学菩萨法,努力修行六度波罗蜜而不曾终止,这样的异熟果报一定是非常好的,所以他们的果报就是“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就是六根很通达而且很伶俐,都不暗钝,这是有他们的往世因缘。他们往世“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这数目是很多的。曾经供养过这么多佛,被这么多佛所摄受过,结果当然就是依教奉行而“净修梵行”。这样的因缘,到了这一世的果报就是“诸根通利,智慧明了”,不论学什么法都很快。那他们既然是这样无量劫来不断地“净修梵行”,所求的一定是无上正等正觉,而不是求证声闻果急着要入涅槃。如此一世又一世都不证阿罗汉果、不入涅槃,继续在三界中等待诸佛出现,想要亲自奉事供养。
所以这十六位王子当时看起来好像仍然是凡夫;其实不然!只是因为那一世的法缘在 大通智胜如来出现之前还没有成熟;而他们正就是为了配合 大通智胜如来,才在这个地方以这个因缘而受生的。那么这十六位王子既然“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却一直都没有证阿罗汉果,表示他们是求无上正等正觉,世尊这段开示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这十六位王子看见 大通智胜如来,三转十二行法轮及演说因缘法以后,“诸声闻众、无量无边不可称数”,他们就知道说,接下来应该会演说大乘法了,因为诸佛常法是先讲声闻法,不会先说最胜妙、最难懂的佛菩提妙义。所以,先度一批人证得声闻果,证明确实可以出离三界生死,由这一些声闻众出来证明 佛陀所说如实无二,那么大家当然全部都信受了。当大家都信受了,最胜妙、最难解、最难证的佛菩提道,就可以开始演述了。这十六位王子此时知道演述大乘佛法的因缘成熟了,就向 大通智胜如来请求说:“世尊!这一些无量千万亿的大德声闻都已经成就了,世尊既然您为这一些人演说声闻法、缘觉法,让他们证得解脱果而成为大德声闻;我们这一些人是求无上正等正觉的人,所以世尊您应当为我们这些人演述无上正等正觉的胜妙法;当您演述过了,我们大家听闻了,都会共同来修学。”这时候提出这个请求是很合理的。然后又特别加以说明:“我们这些人心中的志愿,就是如来的所知与所见,我们不志愿于声闻人的所知与所见,而我们深心之中所忆念的法,佛陀您已经亲自证实,已经很清楚地了解,我们是怎么样忆念于法的。”。
这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当然就听出这个道理来了,因为 大通智胜如来才这么几遍三转十二行法轮以及因缘法,就有这么多人证得阿罗汉果,并成为三明六通的大德声闻了。可是这十六位王子竟然都不要那种法,可见这无上正等正觉是非常的珍贵,是至高无上的法。所以他们八万亿人也就跟着请求出家。
所以《法华经》不是依文解义的人所想的说:“很容易懂的,每一个字我都懂,意思也都懂。”问题是,有没有了解到《法华经》的真实义?其实《法华经》不是容易理解的经典,必须依据当时的时空环境,才能了解其中的真实义。由这里,我们就应该要对佛法作一个整体的思考,不要落在一个知解片段里面,就把片段的知解拿来作为判断佛法全部内容的准绳,这样必然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而 佛陀演述《法华经》的目的,是要开示悟入诸佛的所知与所见,这个内涵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现在不会改变,过去无量劫不曾改变,未来的无量劫后仍然不会改变,因为诸佛的所知所见是永远如一而不可能改变的。像这样不会演变、始终如一的妙法,才能说是真正的佛法。
那这集就先谈到这里。谢谢您的收看!
祝愿您:身心安乐、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