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5、相似佛法(二)【共121集】
第039集 实证与静默
2024-06-14
正伟老师

  各位萤幕〔屏幕〕前的观众们:阿弥陀佛!
  各位现在所收看的节目,是由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制作的“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
  在上一次的节目中我们讲到,请各位看看 世尊在这一篇《阿含经》中的交代:“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要得须陀洹果。”(《杂阿含经》卷31)对于断结证果这一件事,世尊的交代很直接、也很肯定,彷佛是桌子上拿橘子(桌顶拿柑)那样的简单与直接。那么,我想请问各位观众:在 世尊走了以后,佛教到现在这两千多年以来,要证得初果须陀洹容不容易?非常、非常、非常(因为很重要,所以要说三次),非常的不容易!或者说,证果的弟子在全部的佛弟子当中,他的比例高不高呢?不是不高,而是很低、很低!这与 世尊在经中所说的“未得须陀洹果,要得须陀洹果”是不是相差很多?那请问大家,问题出在哪里呢?明明 世尊说断结证果是很容易的。但实际上,我们光是想要证得初果,最起码的沙门果都很难、很难,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先撇开福德、定力那一些附属条件不论,记不记得 平实导师说:“佛法虽易证,无明成障!”就好像太阳本来就在,一直都在,阳光一直照在我们身上,但是那一些把眼睛闭起来的众生却高喊著:“阳光啊!你到底在哪里啊?救救我吧!永恒处于黑暗这一个可怜的瞎眼人吧!”所以在旁边的明眼人(善知识)就要告诉他:“你把眼睛睁开就看见阳光了啊!”但由于这个众生从来就不知道自己有眼睛,自己的眼睛是可以张得开的,他的动眼肌肉也从未使用过,所以众生还是无法睁开眼睛。这时候,善知识就得一步一步地带著这个众生,先告诉他“每位众生都有自己的眼睛”这样的道理。但这个众生因为从来不知道自己有眼睛这种器官,所以善知识还得牵著他的手,去摸自己的眼睛、去摸他的眼睛,引导著告诉他“眼睛是怎么样动作”的道理;甚至要带著这个众生,一起去按摩眼睛的肌肉、穴道,还得帮著他一次又一次地点眼药水滋润;最后终于有一天,这个众生懂得如何睁开自己的眼睛,那就能够看到本来就存在的阳光。
  也就是说,虽然证得须陀洹果的道理是法尔如是,但是众生的无明深重,无法与它相应。这中间必须要有著善知识,以亲身走过的经历,再加上曾经侍奉过前面的善知识所习得的智慧,还要再加上自己长久度人所累积的甚深智慧,这样子才能够对众生应病与药。不同的众生要施予不同的对治良药,才能够一一让他们打开慧眼,见到佛法的光明;这其中的步骤差一点点,都可能会导致众生不但见不到阳光,甚至会损害眼根而更难以睁开眼睛。
  就好像现代医学很进步,外科手术的教材早就已经图片化、影片化,甚至是3D解析化;可是我只问各位一句,我们会让一个从来没有开刀经验,但是却看过很多教学影片的实习生来帮我们开刀吗?或者说一个从未下过水,但是看过很多游泳教学影片的人,请问他到底算是会游泳,还是不会游泳?这样子答案就很清楚了!虽然 世尊已经在经中,尽力地将文字能讲清楚的部分,讲到非常清楚了,可是无论我们看了再多的经典、看了再多的教学影片,我们终究是旱鸭子,一下水就会被淹死,那些影片的知识无法救得了我们的命。所以,我们需要一位好的教练,他不但自己很会游泳,还得在教学上面很有经验,才能够把我们教会如何的游泳;只有在一位好的教练的引导下,配合我们自己的用功,加上教学影片从旁辅佐,才能够让我们用最快的速度学会游泳,并且进修更高超的泳技。
  所以,两千年来为何证果的人不多?最实在的原因在于很难找到一个好的教练来引导我们。众生的天性是一下水就会按照过去的习惯想要大口地吸气,于是就会溺水;而要游泳则是要闭气,这两者是背道而驰的。众生依著身见、我见而存活,佛法却要我们丢弃身见、我见,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指导,众生就算是把佛经背得再熟,看过再多的教学影片,一下水的下场就是会溺水。在我们学会游泳后,会觉得游泳很简单、很现成、很理所当然,好像是自己的本能一般,但回想过去为什么会怕水?为什么会溺水?可能自己也会觉得有一点好笑!只能说以前的自己很笨,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怕成这样子,这就叫作“佛法虽易证,无明成障”。
  琅琊阁一向主张 世尊所说的佛法之中,并没有任何的秘密可言,这句话看似正确,但实在是错误!世尊对于佛法本无隐瞒,但众生无明成障,自己障碍了自己,便会误解 佛所说的妙法。从凡夫地到成佛,佛已经将一切的道理都已经讲清楚了,可是两千年以来,有谁自己能够看著经典而成佛?有谁能够看著经典而入初地、而开悟?可以说一个也无!所以,佛法的实修需要有经验的善知识教练来引导,他是没有办法自修成功的,越是有关于断结证果的部分就越是如此。世尊也早已经说明了这个道理,也就是众生会于内有恐怖、于外有恐怖。虽然经典上讲得很清楚,但是众生就是会误解佛经的道理,会走上叉路而无法断除身见、我见证得初果。
  换个角度来说,如果自己看佛经就可以断结证果,那么佛法就不需要三宝,众生只要有佛宝出世、有法宝住世,就可以自己证得果位而得到解脱了。但佛法流传了两千多年,这种事情从未发生。即使是 平实导师,此世为了因应末法时代的特殊状况,将解脱道的见修行果全部讲解清楚,写成了《阿含正义》这一套书;导师也殷切地期盼能有会外的读者,能因为熟读《阿含正义》,依照著书中所教导而身体力行,能够于“诸法增上观察”而能够断除身见、我见证得声闻初果。但事实上多年以来,几乎没有一个人可以作到这一点;由此可知,众生无始以来的无明是如何的深重了!所以叫作“佛法虽易证,无明成障”。
  因此,世尊在世的时候,弟子能于诸法起增上观行,这都是依于 世尊,依于僧团中的亲教师的指导,才有可能在观行中断除三结而证果。那不是两个凡夫借著彼此互相讨论法义就能够完成的,从来都不是!这又好像是打高尔夫球,打完第一个洞,再打第二个洞,虽然十八个洞一直在那边,大家都看得见,但是如果没有教练的指引与教导,初学者想要靠自己完成十八个洞的课程,没有这个可能性。明白了以上的道理,就会了解为什么正觉讲堂规定,学员不应该讨论彼此观行的内容,而应该要向自己的亲教师去请教,如此道业才能够事半功倍,不会走上歧路与冤枉路。这也是 世尊在世时的教导,应该向自己僧团中的长老阿罗汉求救,而不是师兄弟每天闲聊、闲聊就可以证果的。
  我们再从另一个事实来看这一件事。在南传中部阿含的《法庙经》中说到,有一次波斯匿王在达难伽罗的森林,发现这个地方非常的安静适意,就好像波斯匿初次去拜见 世尊的情况,所以他决定要立刻前往 世尊现在所在的弥达隆园林拜见 世尊。当车辆到了路的尽头时,波斯匿王下车徒步进入园林。这时候,一些比丘在空旷的地方行禅;于是波斯匿王走到那些比丘那边,问他们说:“大德们!现在释迦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祂在哪里呢?我想去探望祂。”“大王!就在那个闭著门的房子。你沿著走廊静静地、慢慢地走到门前,作声轻轻地咳嗽和敲门,则世尊、阿罗汉、等正觉便会开门了。”于是,波斯匿王就把佩剑与头上的庄严饰交给迦罗延。迦罗延想著:“哦!大王现在要独自一个人进去,我就在这边等他吧。”波斯匿王就这样沿著走廊,静静地、慢慢地走到闭著门的房子,在房子前轻声地咳嗽、敲门,于是 世尊就帮他开了门。
  请问各位:在这一段的经文中,有看到僧团之中的众僧人在讨论观行内容吗?在讨论佛法吗?都没有。因为佛法的实证,如果佛法的实证,是可以依靠彼此的讨论而成就,那僧团中就应该像菜市场一样的吵杂,因为越吵杂就越容易证果啊!但实际上却是刚好相反的。
  又像是在《增壹阿含经》中,说到阿阇世王在御医耆婆菩萨的引导下,最初拜见 世尊时,在夜晚驾驶著一千头的象,点著五百个灯光,走到半路的时候,由于 世尊所在的贫聚园非常的安静,阿阇世王心中因为曾经杀害了父亲的不安作祟的原因,所以走到半路,在很安静的环境下,就生起了大恐怖的心情。国王担心有人要害他,吓到汗毛直竖,转头去问耆婆:“你该不会是要害我吧?你是不是要领著我去赴仇敌的埋伏呢?”耆婆说:“大王啊!没这个道理啦!希望大王能够再稍稍地往前进一点,如来所在之处距离这边不远了。”
  可是这个时候,阿阇世王心中仍然怀著被害的恐惧心,再一次地问耆婆说:“你该不会是在骗我吧?我明明听说如来率领著一千两百五十个弟子,可是为什么到现在一点都没有听到他们的声音呢?”耆婆回答:“如来的弟子恒常地住于三昧之中,根本就不会有胡乱的意想与语言。唯愿大王再往前稍稍前进一些吧,就能够看到他们了。”阿阇世王随即下了车,走入大门、走入讲堂之前,默然而站立,他仔细地观察诸位如来弟子圣众们,然后回头问耆婆:“如来世尊现在在什么地方呢?”恰巧就在此时,一切的圣众弟子都进入了炎光三昧,光明照耀整个讲堂四处,靡不周遍。
  此时,耆婆就在国王的面前长跪,伸出右手指著 如来所在的方向,说:“那儿便是如来所在的精舍,在最中央的地方,就好像太阳在天空的中央,四周则布满了各式的云朵。”此时,阿阇世王告诉耆婆说:“太奇特了!甚奇特啊!现在这个地方的诸位圣众们,心住于禅定竟然到了如此的程度。以什么样特殊的因缘,此处能有这样的光明周遍呢?”耆婆告诉国王说:“这正是诸圣弟子们的三昧之力,所以会放出这样周遍的光明。”
  阿阇世王说:“正如我现在观察这里的圣弟子们,他们真的是非常的安静、寂然无声。”此时,阿阇世王双手互相交叉,自己称颂著说:“希望世尊您能观察到并接见我。”于是 世尊回答:“来得好啊!大王!”阿阇世王听到 如来发出的声音,满心怀著欢喜。此时,阿阇世王进入到 佛所在的精舍,五体投地,用自己的双手轻触著 如来的双脚之上以表示恭敬,并且自己称说:“希望世尊您能垂愍于我,接受我忏悔过失。我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并没有犯罪,而我竟然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唯愿世尊接受我的忏悔,从今以后我绝对不会再犯,我会自行地修正直到未来永不再犯。”世尊告诉阿阇世王说:“现在正是最适合你忏悔的时刻,你应该把握时机忏悔过去所犯下的过失,不要再让这一件事更有新的过失。一个人处于世,有了过失懂得自己悔改,这一个人可以叫作是上人。我的佛法极为广大,能够包容一切,所以你应当适时地忏悔过失。”这个时候,王顶礼 如来的足下,却坐一面。
  好,从以上两段《阿含经》的叙述中,请问各位:在佛世的僧团中,是否如同琅琊阁所说的,要能多多地攀缘、多多地讨论观行,多多地交谈、多多地讨论佛法,乃至于多多地发表意见呢?不但不是,而且是刚好相反的。真正的实修,从来都是来自于自心的内观与内证;教法的传承来自于法主,疑惑的解答也是来自于法主与法主所指定的亲教师群。特别是实修证果所应该经过的路,这只有法主与僧团中的过来人——亲教师,才能够依著经验去指导学人。这就是佛世时候的实况,只有证得须陀洹果以后的四双八辈,他们能够依著自己亲身的经验,才能够完全明白 世尊所施设的这一些规矩,是对学人修学最近的一条路。
  所以实修的僧团之中,证果的人他现观于一切都是梦幻泡影,向上之路唯是能求取法主与亲教师的指导,横在眼前所急待完成的福德、慧力、定力、除性障等等,没有一件事情是能够在与同修闲聊之间而完成的,哪有那个时间去讨论观行、去攀缘呢?所以实修僧团所在之处,必然是安静得令外人为之惊讶;如同阿阇世王他不能够理解,为什么 佛的僧团之中没有什么声音,没有人在讨论佛法,没有人在发表意见,没有人在讨论观行。因为证果的人,他必然会转依于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必然会转依于本来清净如来藏,所以我们才说“法尚应舍,何况是非法”。
  相反的,如果像琅琊阁那样认为彼此要互相多多交谈、要讨论佛法,要发表意见、要讨论观行,那一些与修行不恰当、不应时的事情,就叫作非法,那不是证果之人所应用心的事情。那一些非法必然会沦于凡夫之间的清谈与闲聊,徒然是彼此之间的攀缘与浪费双方的时间。所以从琅琊阁的一段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只能以化名发文的琅群,他不但不是证果的四双八辈,他也根本不奉行于 世尊所施设的法教。
  好,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先为各位介绍到这一边。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