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5、相似佛法(二)【共121集】
第041集 “六经注我”的平实导师(一)
2024-06-14
正祺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今天“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这一集,将借一些错误批判 平实导师的文章,来说明一位善知识必须能够“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琅琊阁在〈正觉法义辨正:萧导师错解如来藏、第八识、真如〉一文当中,将大乘佛法分成般若中观系、唯识体系、纯粹如来藏系跟心性如来藏系四大体系,然后坚持不同体系的理论架构完全不一样,不可混为一谈。他说:【不同的经论体系不但采用不同的名词,对同一个佛法名词(比如如来藏、阿赖耶识、真如)的定义并不一样。甚至即使同一个体系的经论,界定名词时也未必完全相同,可能出现广狭义之分。正觉同修会萧平实导师,无视经论的理论架构、梵文原意、语境、定义差异,同时混肴不同体系的名词和理论,六经注我,粗暴解读经论,结果就是对每一个大乘体系的解读都有严重错误。】琅琊阁并批判说:【若对佛法教理、名词、体系的源流历史变迁没有丝毫概念,拿著汉语经论臆想文意,结果可能不是一知半解,而是搅和成一团颠倒错乱的概念。】(〈正觉法义辨正:张志成——萧导师错解如来藏、第八识、真如(上篇)〉,琅琊阁。)
  琅琊阁上述对佛法错误的认知,已经有许多亲教师们提出辨正,在这一集要说明的是:琅琊阁们不只对佛法的认知有严重的错误,甚至对一般儒家的“六经注我”这个名词,也是含糊笼统的认知,就随意地引用,想以“六经注我”来批判贬低 平实导师,然而却反而是赞叹 平实导师。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页399。)这一句名言是出自宋明理学家陆象山,也就是陆九渊先生的语录《陆九渊集》,陆九渊先生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页395。)陆九渊是儒家,他认为一个学者应该是要明了人生的道理,也就是应该发明本心,探明宇宙天地人生的道理,与圣人同心,也就是知本。六经是儒家圣贤(如孔子与孟子)的体悟,是圣贤所言所行的注脚;陆九渊认为我的体悟与圣人相符,我的身口意行也与圣人相符,因此六经也就是我的身口意行与体悟的注脚,所以说“六经注我”。既然我所思、所言、所行已经符合于圣贤,也为《六经》作出诠释,所以是“六经注我”。而“我注六经”则是:我已经与圣人同心,我已经知本,因此我可以为六经作最为贴切的解说。
  陆九渊又说:【非明实理、有实事实行之人,往往干没于文义间,为蛆虫识见以自喜而已。安能任重道远,自立于圣贤之门墙哉?】(《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页186。)陆九渊认为未能明白真实的道理,未能将道理真正实践的人,往往只能够干没在《六经》的文辞义理之间。所谓“干没”是说侥幸地贪得一点点自己认为的利益;也就是侥幸贪得六经的词句,然后就像是蛆虫一般的见识,却是沾沾自喜。陆九渊说这种人怎么能够任重道远,自立于圣贤门徒之列呢?
  陆九渊提出“六经注我”的见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大气魄跟大气度,是重视实践、知行合一的一种学习态度。这个见解隐含学者不应该为了学习而学习,不应该在六经的文字上去依文解义,即使对六经能够倒背如流,却不能够明白真正的道,不能行于真正的道理,也就是不能够实践真理的人,这跟没有学习是一样的。所以陆九渊说这种人像是蛆虫一般的见识,这蛆虫还沾沾自喜。这种人是无法任重道远,是无法成为圣贤的门徒。陆九渊还提出:“一意实学,不事空言,……。”(《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页160。)也就是一心一意地真实修学,不要去讲不实在的空言虚语。陆九渊学习的精神,若是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就是佛法必须是实证的,佛法不是学术思想,不应该将佛法纸上谈兵作学术思想的研究;儒家儒学都不是空言空谈,更何况是重视实证的佛法。
  琅琊阁批评 平实导师“六经注我”,他并不懂“六经注我”的真正意思,可是他却是以“六经注我”来批判 平实导师,希望贬低 平实导师,奈何所学不精,却反而是赞叹了 平实导师。其实,这也显现出琅琊阁们是如何地以简单以及疏漏的态度,来从事佛教学术研究了。琅琊阁们以“六经注我,粗暴解读经论”来批判 平实导师,这背后所隐含的意义,就是他们不肯脚踏实地地修证,专作文字训诂,因此完全无法理解 平实导师在佛法上注重实证的精神与态度;这种实证的证量以及由证量所显示出的精神与态度,是琅琊阁们所无法理解的。
  平实导师讲解经论的时候,一向只携带经本上台,并不会另外准备讲义或是文稿,就直接一边反观所实证的如来藏,一边将经论的内容讲解出来,因为这是实证者现观的结果,也是证量的呈现。平实导师就是这样依于实际的证量,通达佛法的实相,然后解说大乘经典,如《楞严经》《胜鬘经》《维摩诘经》《金刚经》《实相经》《妙法莲华经》《大法鼓经》《佛藏经》等等,平实导师将经典文意详细地阐述,何曾有一字一偈曲解经典?何处曾经有“粗暴解读经论”?
  琅琊阁们许多批评的文章之中,从未将上述完整的经论文句与 平实导师经论讲记当中解说同时呈现出来,而常常断章取义甚至是断句取义,就这样子来批评 平实导师不懂佛法。大乘佛法许多的经典所诠释的内容,都是 平实导师所实证的总相智、别相智以及道种智,所以说是“六经注我”;平实导师也以所实证的智慧来讲述大乘经典,这个时候则是“我注六经”。在佛法中能够“六经注我”并且“我注六经”的人,才有资格称为一位真正的善知识。
  类似陆九渊“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精神,《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当中也记载六祖惠能大师一个“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的真实事件。事情是这样子:《坛经》中记载有一位僧人法达,是洪州人,他七岁就出家,常常诵念《法华经》。法达前来顶礼六祖,可是他头不点地。六祖诃责法达说:“你来顶礼,可是头又不点地,那不如不要顶礼!你心中必然有障碍。你平常修习什么功课呢?”法达回答说:“念《法华经》已经三千遍。”六祖说:“你若是念到一万遍,能够得到《法华经》的真义,同时也不会因为这样觉得自己优越胜利、高人一等,如此就可以来跟我共同修学了。你今天以为念《法华经》已经三千遍有所功德,你却是不知道自己有贡高我慢的过失。你听我说首偈颂:‘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六祖说:顶礼本来是要折服高举的慢心,你的额头为什么顶礼时不点地呢?你心中有我相,这就会出生过失,因此就会丧失无量的功德与福德。
  法达听闻偈颂后,悔谢说:“从今以后,我会谦虚恭敬一切人。弟子诵念《法华经》时,未能理解经意,心中常常有疑问。和尚您智慧广大,希望您能够为我概略的解说经中的义理。”六祖回答说:“法达!法本来是很通达的,是你自己的心不能通达。经本上也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地方,是你的心自己怀疑。你诵念这《法华经》,知道《法华经》的宗旨意趣是什么吗?”法达回答说:“学人根性闇钝,从来就是依著经文诵念,哪知道《法华经》的宗旨意趣?”六祖回答说:“我不识得字,你拿《法华经》诵念一遍,我可以为你解说。”法达当时就高声诵念《法华经》,诵到〈譬喻品〉时,六祖大师就说:“停止!这部《法华经》的宗旨就是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纵然后面还有许多的譬喻,也不会超过于此。那是什么因缘?《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就是佛的知见。佛就是觉,《法华经》的宗旨意趣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若是能够听闻正确的开示,便能够悟入,也就是悟入佛的知见,这个时候就是证得本有的真如自性。”
  六祖跟法达开示一番以后,法达请问说:“如果是这样,只要明白经典的义理,就不用诵经了吗?”六祖回答说:“经典有什么过失,怎么会障碍你诵念?因为是人本身有迷有悟,所以会有不同的损失与利益。能够嘴巴诵念、心确实体悟然后去修行,这就是转经;若是嘴巴诵念,心无法确实体悟、无法修行,这就是被经所转。”六祖接著说一个偈颂:【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六祖说:心如果迷惑了,就被《法华经》所转;如果证悟佛的知见,就可以转动《法华经》的妙义。不断的诵经,可是不明白《法华经》的义理,就像是跟《法华经》的义理作仇家。自性真如是无念的,能够证悟无念的自性真如,是真正的正念;有念的心是落在意识思惟上面,这个是邪念。自性真如的真实理地中,无三界中一切的法,没有“有”也没有“无”,要如此的去转依,对有念、无念完全不执著,就这样驾驭大白牛车迈向成佛之道。
  法达听完六祖的偈颂后,不自觉地悲泣起来,就在六祖的开示下大悟,就告诉六祖说:“法达从过去以来,实在是未曾运转《法华经》,而是被《法华经》所转。”接著法达再请问六祖说:“《法华经》上说:‘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天让凡夫就如此证悟自心,便是悟入佛的知见;如果不是上根的学人,未免会怀疑毁谤。又《法华经》上说有羊车、鹿车与牛车三车,这三车与大白牛车是如何来区别呢?希望和尚您能够慈悲开示。”
  六祖大师说:“《法华经》的意思已经说得很明白,是你自己愚痴违背经中的义理。三乘人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他们不能悟入佛的知见,过失就在意识思惟度量上;任凭他们用尽意识思惟,共同思想推测,越加的追求却是越加的远离。众生们不知道自己已经坐在大白牛车上面,却是往外寻找羊车、鹿车与牛车三车。《法华经》中已经明白的说明:‘只有一佛乘,就是大白牛车,没有其他的乘,或者是声闻、缘觉二乘,或者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或者无数的乘。’这些声闻、缘觉、菩萨乘都是方便法,只是种种的因缘、譬喻和言词而已,目的都是为了唯一佛乘的缘故。”
  六祖说:【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你为何不了解声闻、缘觉、菩萨这三车是假施设的呢?是为 世尊当时度众方便而说的;唯一佛乘,也就是大白牛车,才是现在所说的真实法。《法华经》中的道理就是教人去除三乘的权教,而归于真实的唯一佛乘,归于真实以后,这个真实法确实存在的想法也应该遣除掉。你应该要知道,所有一切的佛法珍宝,都是归属于你自己的自性真如,都是任意你受用,你根本不用想说,这是我父亲给我的财宝;也不用想说我是儿子,应该承受我父亲的家业;也没有想说正在使用财宝,就是直接受用,这样就是受持《法华经》。如果能够如此,就是从现在至未来,从现在这个大劫至无量大劫以后,你的手从来没有离开经卷;从早到晚,你没有一刻不是在诵念《法华经》。
  法达蒙六祖启发以后,踊跃欢喜,以偈颂赞叹说:【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僧人法达说:我诵念《法华经》三千遍,曹溪却是一句话也没有,未能明白出世法的宗旨,如何能够休歇累生累世的虚狂呢?羊车、鹿车、牛车都是权宜方便的施设,是初善、中善、后善称扬赞叹佛法的方法,可是谁知道三界火宅之内的自性真如,原来是一切法中之王。
  六祖回答僧人法达说:“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表示僧人法达已经悟入自性真如,所以这个时候开始可以称为念诵《法华经》的僧人;而以前的僧人法达,即使念诵《法华经》三千遍,在六祖实证者的标准下,仍然是不会念诵《法华经》。《坛经》中接著说:“僧人法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僧人法达这个时候已经悟入《法华经》玄妙的宗旨,能够受持《法华经》,可是他仍然不停止诵念《法华经》。
  从以上《坛经》中僧人法达与六祖大师间的对话,其实可以来譬喻于琅琊阁与 平实导师之间许多的差异。这一集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跟各位谈到这里,后面几集将跟各位菩萨继续说明。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