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5、相似佛法(二)【共121集】
第042集 “六经注我”的平实导师(二)
2024-06-14
正祺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今天这一集我们继续来讨论一位善知识必须能够“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在上一集当中,提到僧人法达向六祖求法,这一件事情可以来说明一位真正的善知识所显现实证的智慧是学术思想者所无法想象的。首先,六祖不识字,五祖又说六祖是岭南獦獠,六祖三十九岁于广州法性寺正式剃度出家;僧人法达则是七岁就出家,而且诵念《法华经》三千遍。一个诵念《法华经》三千遍的僧人法达,不懂得《法华经》的宗旨意趣,竟然还得请问不识字的六祖;六祖听僧人法达诵念《法华经》到〈譬喻品 第3〉时,就可以告诉僧人法达《法华经》的宗旨意趣。琅琊阁们是否应该批评六祖“无视经论的理论架构、梵文原意、语境、定义差异”,并且“若对佛法教理、名词、体系的源流历史变迁没有丝毫概念”,凭著僧人法达诵念一小段的《法华经》,然后就“粗暴解读经论”?
  或许有人会认为琅琊阁们是通达的,他们通达“经论的理论架构、梵文原意、语境、定义差异”,以及对“佛法教理、名词、体系的源流历史变迁”概念具足。对于这一点,我们从《楞伽经》当中 佛的开示以及《坛经》中六祖对僧人法达的对话,便可以了解琅琊阁们是否真正的通达于佛法的宗旨意趣。在《坛经》中六祖对僧人法达说:【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六祖说若是能够听闻开示,便能够悟入佛的知见,本来的真如自性就能够显现出来。听闻谁的开示?当然是善知识的开示。所谓“本来真性而得出现”,并不是说开悟以后真如自性才显现,而是亲证本来的真如自性,因为真如自性既然是本来的,真如自性就不会有出现或者隐没,也就是真如自性是本来无生、将来也是无灭的,所以说是亲证本来的真如自性。
  六祖接著说:“你应该要相信,佛的知见,就是你的自心,除了你的自心以外,没有其他什么心是佛。”这个心就是六祖所说要悟入的真如自性,这个真如自性就是如来藏。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2〈一切佛语心品〉中,佛告诉大慧菩萨说:【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著。】佛说:我所说的如来藏,不同于外道所说的我。大慧!我有时说空、无相、无愿,有时说真如、实际、法性,有时说法身、涅槃、离自性,有时说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就这样以种种的言句说明如来藏之后,为了断除没有智慧的人畏惧“无我”的语句的缘故,为他们说远离虚妄想像无所有境界的如来藏法门。大慧!未来以及现在的大菩萨们,不应该将如来藏法门当作“我”的见解一样而起错误的认知跟执著。
  经中 佛说如来藏就是不生不灭,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本来无生、将来也无灭的真如自性;这个如来藏真如自性,就是悟入佛的知见所证的自心。《楞伽经》四卷是依第八识如来藏来说菩萨的证悟,是悟后起修、转进然后地地增上的道理,是禅宗初祖达摩大师传给二祖慧可,作为印证所实证真如自性所使用。如来藏就是第八识,所以《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一切佛语心品〉中,如来告诉大慧菩萨说:【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非外道所说。大慧!五识身者:心、意、意识俱,……。】经上说,善法与不善法者,是说八识心王。这八识心王,如来藏称为识藏,这八识心王具足第八识心、意根、意识以及前五识等法;不是外道所说只有六识心。大慧!五识身的意思是说,这五识心,必须要有第八识心、意根、意识作为俱有依,才能够生起而现行运作;这五识心,通于善法,也通于恶法,所以具有善相与不善相。
  从《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的经文可以确定如来藏就是第八识,第八识就是阿赖耶识,这如来藏阿赖耶识不是外道所说的我,不是对六尘能知能觉的意识心,当然不是梵我;因为如来藏阿赖耶识是无我性,是不能错误地将如来藏阿赖耶识认知或者执著为“我”。平实导师依《楞伽经》以及许许多多的经典,讲第八识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如来藏就是“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这第八识如来藏就是众生的“本来真性”,是《法华经》上所说学佛人应该要悟入的标的,因此六祖说:“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然而,平实导师如实的依著《楞伽经》讲第八识如来藏,琅琊阁们则是批评:萧平实的“第八识如来藏”是典型的“梵我见”;这是不是在指责禅宗是梵我见的外道?这是不是在暗示 佛也是梵我见的外道?如此琅琊阁们何曾通达“经论的理论架构、梵文原意、语境、定义差异”,以及对“佛法教理、名词、体系的源流历史变迁”概念具足呢?琅琊阁们何曾通达佛法的宗旨意趣?诸法本来是通达的,只是琅琊阁们的心不能够通达。因为琅琊阁们的心不能通达,所以将大乘佛法分成般若中观系、唯识体系、纯粹如来藏系跟心性如来藏系四大体系,然后坚持不同体系的理论架构完全不一样、不可以混为一谈。如琅琊阁们说:【不同的经论体系不但采用不同的名词,对同一个佛法名词(比如如来藏、阿赖耶识、真如)的定义并不一样。甚至即使同一个体系的经论,界定名词时也未必完全相同,可能出现广狭义之分。】(〈正觉法义辨正:张志成——萧导师错解如来藏、第八识、真如(上篇)〉,琅琊阁。)可是《楞伽经》中明明说如来藏就是第八识,就是“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这一以贯之,完全以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来贯串佛法的核心,这样子才是大乘佛法的宗旨意趣。
  琅琊阁们在佛法上的认知,其实远远不如诵念《法华经》三千遍的僧人法达,琅琊阁们完全不知道佛法的宗旨意趣。当时僧人法达肯向六祖忏悔,并且以弟子的称呼向六祖请问佛法,最后僧人法达在六祖的帮助下,同样悟入真如自性;而琅琊阁们却是干没于“经论的理论架构、梵文原意、语境、定义差异”,以及“佛法教理、名词、体系的源流历史变迁”之间,侥幸的贪得一点点自己认为的利益,然后以像是蛆虫一般的见识,洋洋得意、沾沾自喜,然后以无比的慢心来批评 平实导师这个不懂、那个错解。
  达摩祖师在《少室六门》当中说:【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有出期。】达摩祖师在《少室六门》所说的见性,是指证悟真如自性,不是《大般涅槃经》中的眼见佛性,是《坛经》中六祖所说【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中的证悟真如自性。达摩祖师说:如果没有见到真如自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都没有益处;念佛可以种下未来成佛的因果,诵经可以得到聪明,持戒可以得生天,布施可以有福报,可是想要寻觅自性佛却是永远不可得。若是自己不明了,必须寻找参问善知识,如此才能够了却生死的根本。若是不见真如自性的人,不能够称为善知识。若是不见真如自性,纵然可以说得十二部经,也不免生死轮回,在三界当中受苦,永无出离的时候。
  《坛经》中僧人法达在六祖的帮忙下证悟自性真如,当时法达说:【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僧人法达说:今天六祖您让我这个凡夫悟得自心真如,这便是悟入佛的知见。不是上根器的人,对能够悟入自心真如这件事,难免怀疑诽谤。大乘佛法确实是如僧人法达所说,一个凡夫经由善知识的帮助,在因缘具足的情况下,就可以悟入佛的知见,证悟自心真如,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就是禅宗“明心开悟”的事实,这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琅琊阁们曾经在〈《我的菩提路》(一):被“明心”绑架的修行路〉一文当中质疑过:【“明心”是自证的智慧境界,是别人可以给你的吗?……如果开悟可以直接送,为什么佛菩萨这么慈悲,不直接送给那些辛苦求法的人?】从琅琊阁们这个质疑,就可以知道他们对于善知识与弟子们求悟的过程,这个师徒之间的互动,是完全不清楚的。从僧人法达向六祖求法的过程,是可以知道“开悟明心”这个智慧境界,是善知识“可以送”同时也是“无法送”的一件事情。
  所谓“可以送”,是如《坛经》中六祖说:“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是说如果能够听闻善知识的开示,便能够悟入佛的知见,就可以证悟本来的真如自性,这个时候就可以“开悟明心”。善知识慈悲,当然愿意送这个智慧境界给求法者,可是要看求法者是不是承受得下来,也就是求法者是否具足开悟的条件。而所谓“无法送”,是求法者应该具备“开悟明心”的基本条件,平实导师在《禅——悟前与悟后》这本书当中早已经提出开悟条件的五点,也就是:信心、福德、知见、功夫(也就是定力)以及无慢。这五个条件若是具足,在善知识帮忙下开悟明心非常的容易,所以说善知识“可以送”;若是五个条件之一有所缺漏,即使在善知识帮忙下勉强有所解悟,然而却是很容易就退转,琅琊阁们就是最好的案例。想想如果僧人法达慢心高涨,不愿意向六祖忏悔,僧人法达能够开悟吗?
  开悟明心的五个条件中有“知见”这一项,这个知见就是已经先确定证悟的标的就是如来藏阿赖耶识,因为“开悟明心”就是悟入佛的知见;佛的知见就是自性真如,也就是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这是历代禅宗祖师以及《楞伽经》中 佛陀的开示。然而,琅琊阁们在〈“已入见道诸菩萨能证解阿赖耶识”的真义〉一文当中认为:【不要以为自己的“明心”能现观、证解阿赖耶识。见道的方法不是去找阿赖耶识。】(〈正觉法义辨正:张志成——已入见道诸菩萨能证解阿赖耶识”的真义〉,琅琊阁。)琅琊阁们在其他许许多多的文章当中,也是不断的在否定七住位菩萨有证悟真如自性的见道功德;这是违背禅宗祖师以及《楞伽经》中 佛陀的开示。如此,琅琊阁们在知见不具足又慢心高涨的情形下,即使善知识有心帮忙,最后还是无法送出这个智慧境界。
  达摩祖师提出修学佛法,实证真如自性是最为关键与重要的事情,如果没有实证真如自性,就必须寻觅善知识来参究,这个善知识也是必须是实证真如自性的菩萨。祖师们都非常重视实证真如自性,也都是非常重视善知识,唯有琅琊阁们否定实证真如自性就是触证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也不断地诽谤曾经帮助过他们触证第八识的 平实导师。
  《坛经》当中六祖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心如果迷惑了,就被《法华经》所转;心如果悟入佛的知见,就能够转《法华经》。《法华经》所说的内容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既然已经悟入佛的知见,《法华经》的内容甚至是许多其他经典的内容记载,都是在叙说这个 佛的知见,这也就是陆九渊所说“六经注我”,也可以说是“《法华经》注我”;当然六祖就可以为僧人法达说明《法华经》的宗旨意趣,六祖可以说是“《法华经》注我,我注《法华经》”。《法华经》既然与我所实证的内容相符,我所思、所言、所行符合于《法华经》的宗旨意趣,当然就能够运转《法华经》,所以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是指僧人法达诵念《法华经》三千遍,却是不明白《法华经》的宗旨意趣,就像是跟《法华经》的义理有冤仇一样。琅琊阁们多是高等学历、在世间法上是某一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对于佛教经典能够研究“经论的理论架构、梵文原意、语境、定义差异”,并且熟悉“佛法教理、名词、体系的源流历史变迁”,但是琅琊阁们就像是僧人法达,诵得《法华经》三千遍,因为无法悟入 佛的知见,所以根本不知佛法的宗门意趣。所以六祖说“与义作雠家”,也就是完全无法悟入 佛的知见,与佛法的义理有仇一般。
  从以上的说明知道,琅琊阁们实在是心迷被经典转,研究经典久不明,“与义作雠家”。
  今天这一集就为各位菩萨说明到这边。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