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2、相似佛法【共130集】
第055集 有关第七识意根问题的辨正(下)
2022-09-12
正才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这一集继续针对张志成先生及琅琊阁网站上所写的有关第七识意根的文章来辨正说明。
那么,张先生为了推翻正觉所说意根能遍缘一切境,他在文章中说:同一个时间点,意根只能触一种法尘;也因为意根触法尘后,意识才能生起,因此每一刹那的意识也只能了别当下的法尘内容。他举了两个例子,第一是眼睛看苹果,他说:意根触苹果的显色、形色的法尘,才能生起了别显色、形色的意识。后来当意根触“这是苹果的名言概念”的法尘时,此时意识了别的内容就只是“这是苹果”的名言概念。第二个例子,他说:专心看眼前风景时,法尘只是风景的显色、形色、表色;想念情人时,法尘只是情人的容貌。意根“当下所触”的法尘只限于当时的意识所了别的内容。(〈正觉法义辨正:张志成——正觉明心密意所依的“意根理论”是另类的“愚者难分根与识”〉,张志成。)
他的意思是说:一开始看到苹果时,意识了别了苹果的显色、形色的法尘,可是后来当生起“这是苹果”的念头时,意识心中只有这个名言概念,也就是说,这时的意识是不能与眼识配合来“见到”苹果的。另外,在看风景时,如果突然想起情人,此时眼前的景色,意识也不能“见”了,因为意根只能触一种法尘,每一刹那的意识也只能了别当下的法尘内容,想念情人时,意识就只能缘情人的法尘,不能再缘风景了。这可真是闻所未闻的说法!意识固然可以因制心一处而专注一境,但日常生活并非如此;张先生的说法,显然违背一般人的日常生活经验。一般人看着苹果时,即使心中同时想着别的事情,所见的苹果并没有消失不见;每个人也都可以在欣赏美景时,又同时想念情人。当某甲跟对方讲话时,某甲不但可以看着对方,也可以同时听着对方讲话,甚至还可以边喝咖啡;也就是说,意识可以在同一个时间点了别色尘、声尘上的法尘,乃至于香、味、触尘上的法尘,这是大家都有的共同经验。从来没有人是这一刹那听、下一刹那看、再下一刹那才能闻、尝等等,所以张先生的说法是违背现量与比量的说法。
如果每一刹那的意识只能了别一种法尘,那么当锻炼成“净念相继”的无相念佛功夫时,又如何能在行住坐卧中正常生活呢?日常生活中有种种的身口意不断生住异灭,有种种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不断变化,又如何能同时保有忆佛的净念呢?但是有无相念佛功夫的人都知道,确实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带着忆佛的念,乃至与人对话时也可以同时有忆佛的清净念的,不相违背,同一个意识心是可以有两三个念同时并行的。如果不是这样,走路、开车等种种日常事都不可能完成,听经闻法等种种修行事也不可能成就。张先生的主张,真的匪夷所思!
那么,有经论的圣教可以证明一心可以缘多境吗?有的,《成唯识论》卷7就有说了,只是论文比较长,我们就另外举无着菩萨的《显扬圣教论》卷17来说:【又如依止清净镜面种种影像同时俱起互不相违,如是依止阿赖耶识有多转识,当知俱起亦不相违。又如一眼识于一时间于一事境,唯取一类无异相色,或于一时顿取非一种种相色;如眼识于色如是,乃至身识于触、于一时、一事境,或取一相,或复顿取多种境相。如是分别意识于一时间,或取一境,或复顿取众多境界,当知亦不相违。】意思是说,同一时间可以有多个识生起运作,就像镜面可以同时有多个影像现起一般;此外,眼识乃至意识也可以于同一时间同时顿取众多境界来了别的。如果这样还不够,那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卷63也说:【又一意识于一时间,分别一境,或二或多自境他境,故说意识不可思议。】这些圣教量说得够清楚明白了吧!真没想到很容易验证的法,竟然会被说得这么离谱,也真是让人不知该说什么才好!由此也可看出张先生的很多说法其实都只是出于他自己的猜测与想像。第七识作为意识的所依根,要触法尘才能生起意识,既然意识可以配合眼识、耳识而同时看、同时听等等,可以同时了别多个法尘境界,显然意根是可以同一时间缘很多的法,乃至于缘种种的法;所以,平实导师说的没错啊!意根的确可以遍缘一切法。
此外,张先生为了推翻正觉所说“因为末那遍缘一切法的关系,因此祂的了别慧很差”的这个说法,又举了《成唯识论》说:第七末那识的“慧”是“我见”,所以与了别外境无关,是正觉错解了慧心所。(〈正觉法义辨正:张志成——正觉明心密意所依的“意根理论”是另类的“愚者难分根与识”〉,张志成。)如果一样,那不就是同一个或同一类,那又何必施设为两个不同的心所法?张先生在他的文章里只提到“慧即我见”这四个字,让人以为这是正说,他也用这四个字来证成他的看法;但他在文章末尾的引文出处中,则是写“慧即我见,故不别说”,这就有蹊跷了。
那么,相关的论文到底是怎么说的呢?《成唯识论》的那一大段是在讨论末那识相应的心所有几个?第一家的主张说有九个:四个根本烦恼及五遍行;那为何不包含五别境呢?这一家就一一解释,解释到慧心所时就说了这一句:“慧即我见,故不别说。”意思是说,末那相应的四根本烦恼里已经有我见了,慧心所就是我见,所以慧心所就不须另外再列举出来了,故不别说。这第一家是主张末那识没有慧心所的,可是我们大家都知道那是错的,末那是有相应慧心所,不是没有。
如果有稍微读过《成唯识论》的人应该都知道,对某些论点,玄奘菩萨在论中会以不同的几个“有义”来说明有这样的主张,通常第一个“有义”的错误较多,随后的几个“有义”就逐一作辨正,最后再以论主或护法菩萨的“有义”来总结正确的说法。那么张先生所引用的句子正是这个议题的第一个“有义”里面的错误说法,而竟然被张先生拿来证明说末那的慧心所与了别境界无关,说慧就是我见。真的很无言!而这第一家的这个说法,马上就被第二家的“有义”给破了,最后才是论主的楷定说法,他说第七识相应的心所,包含别境慧,共有十八个。所以张先生的这部分是错误引证,他的推论当然也就没有意义。
最后一个部分是张先生还提到:【第七末那识也不会在意识现起后,可以借助意识的了别功能去“伶俐”地分辨一切法。】关于这些部分,我们就举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及其他经论来作说明。《大乘起信论》卷1说:【此“意”复有五种异名:一名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二名转识,谓依动心能见境相。三名现识,谓现一切诸境界相;犹如明镜现众色相,现識亦尔,如其五境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不由功力。四名智识,谓分别染净诸差别法。五名相续识,谓恒作意相应不断,……。】这是实叉难陀翻译的版本,另一个真谛翻译的版本,内容大致相同。
马鸣菩萨说:“意”也就是第七识,有五种不同名称,表示末那识这个法其实有很多不同层面。第一叫业识,也就是一切所造的业都与末那相关,因为末那相应阿赖耶识所含藏的无明业种,因此而攀缘种种法,不肯让自己消失,刹那刹那心动而造作种种身口意业,所以叫业识。而这个名称也呼应了我们前一集所说,末那才是真正作决定的识,也是造作种种业的识。
第二叫转识,因为末那的心动,才会有前六识的生起,共同运作来了别境界,才说“依动心能见境相”。也就是说,前六识有能够见境相的运转过程,仍然是离不开第七识,而这个被称为转识的第七识也因此能了别种种境相,尤其是在意识的配合下会变得非常伶俐。
第三叫现识,是说这第七识有能够显现一切境界相的动力。虽然一切的境界相是由阿赖耶识所现起,但却是离不开第七现识的作意;若是没有现识的作意,阿赖耶识也不会现起六尘。由于阿赖耶识要以这个现识作为先导才能运转,要由末那的作意与思心所才能令阿赖耶识流注种子,才能有三界万法的现起,才能令众生在三界中不断生死流转。所以,如果第七现识灭了,一切境界相就不再现行,那就是定性声闻阿罗汉入无余涅槃的情况。众生也因为这个识的攀缘性与执着性,所以才会促使一切境界相不断现行,所以才叫现识。这个现识的名称,《楞伽经》中佛也曾经开示过。
另外,也有经典讲到:【阿赖耶识行于诸蕴稠林之中,意为先导,意识决了色等众境,五识依根了现境界,所取之境莫不皆是阿赖耶识。】是说阿赖耶识在和五蕴诸法相续不断生起的和合运作过程中,都是以这第七识作为先导的,都是依于末那才会有种种法的现起等等,当然所有的法也都是由阿赖耶识所出生的。此外,经上还说:【众生身中种种诸法,意为先导、意最速疾、意为殊胜,随所有法与意相应,彼法皆以意为其性,如摩尼珠显现众彩。】在在都在说明阿赖耶识之所以能在三界运作、流注种种种子,都是因为末那在主导。这业识、转识、现识名称背后的另一层意涵,正是在说明阿赖耶识能够确实了解第七识的心行,因此才能配合无间而流注种子,众生也能在三界中有种种身口意行而运作无碍。这不就是第八识能了七转识心行的圣教量吗?
第四个名称叫智识,这是第七识在和意识同时现起时而说的,因为这在人间是非常普遍的情况,当前七识共同运作时,看起来这第七识便能够分别染净诸法,但其实是因为与意识共同运作才有的结果。当意识与意根一起共同运作,意根不断受到熏习,当相同境界现前时,意根可以不需要意识思惟判断的配合,便可直接决定该如何处理,反应非常迅速伶俐,所以才叫作智识。这也证明:第七末那识确实能在意识现起后,可以借助意识的了别功能而去伶俐地分辨种种法。
第五叫相续识,意思就是这第七识是贯串三世相续不断的,可以由过去世来到此世,再由此世去到未来世。这就不须多说了。
最后,我们就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因地的阿赖耶识确实能了知七转识的心行。譬如,意识、意根决定要忆佛,就可以马上提起忆佛的念,可是能流注出忆佛念的法尘相分却是第八识的事;如果第八识不能了七转识的心行,又如何能够知道该流注出忆佛的法尘让意识可以忆佛?又譬如,意识在没有预期之下突然想起某人,而能流注出那个人的法尘相分被意识了知,也是在末那的决定下由第八识来配合完成的;要是第八识不能了末那的心行,又如何能有这些事呢?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又有哪一件事不是第八识的了众生心行,并配合七转识等来共同完成的呢?有用心作观行的同修们都能了解。所以,因地的第八识不但确实可以了知七转识的心行,而且可以藉由实际的观行作确认的,不是成佛后才可以。当然,要到佛地才能究竟了知一切众生的所有心行。由此可见网站上的主张是没有道理的。
由我们以上的辨正与说明,相信大家都能了解,琅琊阁网站文章里的种种说法,常常是凭自己的妄想揣测而说,也常常是违背三量的错误说法。至于其他关于《成唯识论》的内容更详尽的解释,就等平实导师即将完成的《成唯识论释》出版,大家再来细读吧!
时间的关系,这一集就讲到这里。谢谢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成佛道!
阿弥陀佛!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