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3、法与次法【共130集】
第012集 学佛之基本观念(四)
2022-09-12
正莉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所制作的《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系列节目。今天我们仍然延续上一集的主题“学佛之基本观念”,我们继续来谈谈菩萨性。
首先,我们看《菩萨善戒经》卷1〈善行性品〉的开示:【复有四事,虽有菩萨摩诃萨性,亦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四?一者不值善友、佛及菩萨不谬说义者。二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错谬解义,不学菩萨所有禁戒。三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随顺解义,不能学持菩萨禁戒。四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随顺解义,学菩萨戒,善根未熟,未得具足庄严菩提,是故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虽有菩萨之性,若不具足如是四事,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复具足如是四事,无菩萨性而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无有是处。】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又有四件事可以说明,一个人虽然具有菩萨性,但是也不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哪四件事呢?第一,不能值遇善友、佛以及菩萨不谬说法义,也就是没有因缘可以遇到真善知识正说大乘法义。第二,虽然能值遇善友、佛以及菩萨正说法义,可是自己错解了法义,也不学菩萨所有的禁戒。第三,虽然能值遇善友、佛以及菩萨正说法义,自己也能随顺了解法义,却不能学持菩萨禁戒。由此可见,学持戒法是学佛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佛戒有五戒、八关斋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等,这里明讲的是学持菩萨戒。第四,虽然能值遇善友、佛以及菩萨正说法义,自己也能够随顺了解法义,也能够学持菩萨戒,但是善根还未成熟。这个善根就是讲五根,也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与慧根。由于这五根还未成熟,还未发起五力,不能具足庄严佛菩提,所以不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接着,经文作个总结说:菩萨虽然具有菩萨之性,可是如果不具足这四件事;这四件事,就是值遇善友、佛以及菩萨正说法义,自己也能随顺了解法义,并且学持菩萨禁戒,善根也已经成熟了,也就是五根已经成熟了。最后经文总结说:菩萨虽然具有菩萨之性,如果不具足这四件事,终究还是不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反过来说,如果菩萨虽然具足这四件事,却没有菩萨性,而说能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无有是处,绝对没有这个道理的。这里所谓“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义来说,就是明心证真如,因为明心证真如是成佛的一个起步,也就是一个起始点。
从以上经文所说,我们可以知道:能不能明心证真如,不是单一条件就能够达到的,而是要有许多条件来共同配合的。这就属于次法的部分了,也就是说想要得法,必须具足次法,然而次法的范围,那就很广泛了。我们简单来说,明心证真如有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定力、慧力还有福德。如果能够值遇真善知识演说正法,这时候三个条件当中,就以福德来得重要了,因为所欠缺的往往是福德的部分。也许有人说:“我家里很有钱,子很好过,如何说我的福德不够呢?”可那是世间法上的福德,这里讲的是出世间法上的福德与功德。
我们看《佛说法集名数经》卷1的开示:【云何七种最上供养?所谓礼拜、供养、忏悔、随喜、劝请、发愿、回向。】这七种最上供养,乃是累积福德与功德的殊胜行门,而这个出世间法的福德与功德,同时也会带来世间法的福德,比方说有钱、有好的名声、好的色身等等。
我们再来看一段《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8的开示:【复次,须菩提!六波罗蜜是菩萨善知识,六波罗蜜是菩萨大师,六波罗蜜是菩萨道,六波罗蜜是菩萨光明,六波罗蜜是菩萨炬。须菩提!过去诸佛皆从六波罗蜜生,未来诸佛皆从六波罗蜜生,现在十方无量阿僧只世界诸佛皆从六波罗蜜生,又三世诸佛萨婆若皆从六波罗蜜生。何以故?诸佛行六波罗蜜,以四摄法摄取众生,所谓布施、爱语、利益、同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文中的萨婆若,就是讲一切智或一切种智,这是诸佛究竟圆满果位之智,也就是佛智。这段经文的大意是说:六波罗蜜是菩萨的善知识,六波罗蜜是菩萨的大师,六波罗蜜是菩萨的法道,六波罗蜜是菩萨的光明,六波罗蜜是菩萨的火炬、火把。过去诸佛,都是从六波罗蜜出生;未来诸佛,也都是从六波罗蜜出生;现在十方无量阿僧只世界诸佛,都是从六波罗蜜出生。又三世诸佛的一切智、一切种智,也都是从六波罗蜜出生。为什么这么说呢?诸佛如来力行六波罗蜜,是以四摄法,所谓布施、爱语、利益、同事来摄取众生的,最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那由此可见,菩萨六波罗蜜以及四摄法的重要性。我们前面节目中也曾经讲说过,一个人是否有菩萨性,要用六波罗蜜来印定,现在这里说: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无量诸佛,都是从六波罗蜜出生;因此,我们说修菩萨道者,有必要勤修六波罗蜜。我们所修学的是菩萨法,想要亲证的是菩萨法,因此是否有菩萨性就显得很重要了;因为有了菩萨性以后,才能跟菩萨法相应,也才能跟传授菩萨法的善知识相应。而聪明伶俐、世智辩聪,书看得很多、名相懂得很多,那未必就能够相应,很重要的就是心性,也就是菩萨性。
什么是菩萨性呢?我们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愿意伸出援手来帮助别人,而不是那种自扫门前雪的人,不是那种世间法说的“家事国事,关我何事”的自了汉。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在一个团体里面,没有私心,愿意为这个团体付出的人,就是具有菩萨性的人。那如何才能具有菩萨性呢?菩萨性不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的,有的人生来就具有菩萨性,那是他过去生修来的。但是菩萨性也可以由后天慢慢培养起来。那么要如何培养菩萨性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没有私心,多为众生做事情。
再说,所谓的修行,就是把自己如来藏中的染污种子,逐渐汰换为清净种子。所以,在为众生做事情的时候,如果有遇到事相上的问题,不起烦恼,因为那正好是汰换染污种子的最好时机。想想看:如果不是有那个因缘,自己的染污种子不会现起,也就无法看清楚自己,无法了知自己如来藏中还有那么多的染污种子。再想想看:就是因为自己如来藏中有相应的种子,才会生起那个作用,如果自己如来藏中没有那个相应的种子流注出来,也就不会有感觉了,也就不以为意了。有的时候,外境的现象往往是自己如来藏中染污种子的影现,所以说,得要历缘对境去修除性障。因为如果没有那个外缘,如来藏中的染污种子不会现起,它就永远眠藏在如来藏中。因此说,修行就是要让境界来磨练自己。如果性障不除的话,无法断我见,也就无法明心证真如。换句话说,必须借事练心,历缘对境中来磨练心性、调柔心性。
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菩萨性呢?不是的,不是每个人生来都有菩萨性,但是菩萨性可以培养。一切众生的如来藏中,本来都具有成佛的种子与功德,可是这个种子与功德,必须经由不断地熏习增长发起菩萨性之后,才能渐次进修,最后到达究竟佛地。换句话说,一切众生本来都具有菩萨性的功能,但是必须以无量的善业因缘,才能发起菩萨性。事实上,菩萨就是要在不断利他之中,来成就自己的道业,这就是菩萨正道、菩萨正行。
自古以来,禅师不太喜欢声闻心态的人,例如黄檗希运禅师,他曾经和一位天竺来的僧人行脚。有一天,下大雨河水暴涨,那位阿罗汉有五神通,就在水面上凌波而行,走到河中间时,向黄檗禅师招手:“来来来!一起过河来。”黄檗禅师招手要他回来,继续一起行脚,那阿罗汉不肯回来,于是黄檗禅师说了:“早知道你是个自了汉,就把你的脚后跟剁了。”
又例如,洞山良价禅师座下,有一个弟子禅定很好——修得四禅,有一天他开悟了,跟洞山禅师告长假,然后回到寮房就入灭了。于是,洞山禅师吩咐底下的人,准备三两面粉供养这位僧人。为什么呢?因为对自了汉觉得不屑,认为他只值得三两面粉的供养。
所以,我们得要发起菩萨性,才能跟善知识、跟菩萨法相应。但是菩萨性也未必完全是天生的,它可以借由熏习而慢慢培养起来,乃至增长广大。正觉所弘传的法道,是佛菩提道的菩萨法,正觉禅净班的课程讲六度波罗蜜,先说布施的内容、布施的因果,先培植福德;接着,持戒度说不可侵犯众生,忍辱度进一步说六念忍,说慈忍观修慈无量心,说悲忍观修悲无量心,这样借由正知见的闻熏,渐渐发起菩萨性;最后,再说般若度,说要断我见乃至参禅,这些都有它的次第性。如果跳过次法直接参禅,一来不容易破参,因为自古以来,明心开悟不是容易的事,所以禅宗公案才不过一千多则。二来就算因缘好,得到善知识的帮助而破参,如果本身条件还不具足,性障未除、福德不够的话,有可能会退转而退回意识境界。总而言之,菩萨种性非常尊贵,只有具菩萨性的人,才能得菩萨大法;可以这么说,菩萨性越早具足,明心开悟的因缘越早成熟。
我们来看看《华严经》卷40,普贤菩萨的圣教:【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意思是说,诸佛如来的本质就是大悲心,因为对众生生起大悲,因为大悲而发菩提心,因为发菩提心而成佛。也就是说,菩萨从大悲中生,因为对众生有了大悲心而发菩提心,有了菩提心才能成佛。如果没有大悲心,不想利益众生,这不是菩萨而是自了汉,自了汉是无法成佛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看《华严经》卷40的开示:【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譬如在沙漠旷野之中,有一棵大树王,如果树根获得了水分,那么枝叶、花果都会长得繁密茂盛。同样的,在生死旷野中的菩提树王,也是同样的道理。一切众生是树根,诸佛菩萨是花果,如果能够用大悲水来饶益众生,那么便能够成就诸佛菩萨的智慧花果。为什么这么说呢?
《华严经》接着开示说:【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0)《华严经》这里明白告诉我们:菩提属于众生,如果没有众生,一切菩萨终究不能成佛。
所以,如果还不具有大悲心,那么就要赶快培养,一旦大悲心培养起来,有了菩萨性以后,在六度波罗蜜上的修学,才能有所成就。因为菩萨就是要在不断地利他过程当中,摄受未来的佛土。所以《华严经》说:佛菩提道就像一棵菩提大树,众生是树根,菩萨必须不断地以大悲水灌溉树根,也就是不断地以大悲心饶益众生、利乐众生,菩萨的这棵菩提大树才会长得茂盛,才能盛开智慧华果,这样才能成就佛道。
时间的关系,今天讲到这里。
祝愿大家:色身康泰、福慧增长、道业增上!
阿弥陀佛!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