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9、胜鬘经讲记(一)【共130集】
第073集 「取」函盖三界有
2020-02-24
正翰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而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题目是〈取函盖三界有〉。
  延续上一段的节目,我们继续来讨论这一段经文:
  
世尊!又如取,缘有漏业因而生三有;如是,无明住地缘无漏业因,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此三地,彼三种意生身生,及无漏业生;依无明住地,有缘,非无缘;是故,三种意生及无漏业,缘无明住地。世尊!如是有爱住地数四住地,不与无明住地业同;无明住地异,离四住地,佛地所断,佛菩提智所断。何以故?阿罗汉、辟支佛断四种住地,无漏不尽,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证;无漏不尽者,即是无明住地。(《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其中的“取”,也就是欲取、见取、我语取以及戒禁取。众生会轮转生死的取,必须函盖欲界爱、色界爱及无色界爱等三种取;因为分段生死的取,导致后世的三界有,必定是要包括欲界爱、色界爱及无色界爱在内,所以取的范围是很广的。
  但是三界的“取”导致后世有的存在,都是缘于有漏业因而生的三有。所以“取”字应该是包含取有,“有”字则是包括三界有所说的有,因取而产生了有,所缘的都是以有漏业为因。什么是有漏业的因呢?那就是说,有漏业是属于三界爱。而见一处住地只是见惑,与业因无关,是邪见而不是业因。业因,是因为曾经造作了身行、口行的有记业或无记业,成就具足身业、口业中的一种,并且还要有意业的配合,才能成为后世的业因,这也是取。又譬如在欲界中,造作种种唱歌、跳舞、琴棋书画等贪爱事相以后,因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的结果,因而熏习成种,虽然属于无记业,但也会成为欲取所摄的有漏业因;若是造下害人之业,那当然更是业因了。
  如果造作色界境界的贪爱事相——喜爱每天打坐,住在初禅或是二禅境界中,熏习成种,这也是色界取的有漏业因;这都是属于欲取或色取的境界,仍然属于取。多劫的熏习成种以后,这种习气种子就很难转变,这些都是因为欲取或是色取而产生的这种有漏业因,也有可能是无记业。又譬如喜乐禅定的觉受,所以造作色界爱——不断地修禅定,喜乐住于初禅乃至四禅的境界中;这个喜乐经由无量劫来熏习的结果,使他贪着于色界境界,这个觉知心种子就一直存在于阿赖耶识中,未来世遇缘时就会现行,现行时就会特别喜欢证得禅定而喜爱定境;舍报时就会出生于色界天中,这也是有漏业因,所以出生了色界有。虽然修禅定是善业,但它是良善的有漏业,这个有漏业因导致他舍报之后出生到色界天去,就是色取。
  如果不断地熏习无色界的种子,这个习气种子积集之后,将会使他爱乐四空定;证得四空定以后,就会喜欢四空定中的境界,所以舍报后就会往生无色界天去,出生了无色有,这就是无色取。但他往生无色界天,也是有漏业因;是由于对于无色界的境界贪爱,造作了来世往生无色界的业果——都是由于每天不断进入四空定中加以熏习,所以这个习气种子存在了,舍报之后就生于无色界中。这个固然是善业,但还是属于有漏业;因为这种无色界境界,不可能长时间的永远保持不失;因为无色界有情的生命,还是会有寿尽终了的时候,然后就会下堕而失去无色界的境界,无法永远不坏,所以是有漏的善业。当他生到无色界去,天福享尽以后就是定福享尽了,他的善有漏业也就不存在了,还是要下堕;所以,修习无色界定—也就是所谓的四空定—仍然是有漏业。因此说,凡是出生在三界中而持有三有之身,或如无色界持有名色中的名—受、想、行、识四阴,都是缘于有漏业因而生的。所以说,众生会出生三界有,不论是善性或恶性的业因,全部都是缘于有漏业因而出生三有,这就是取的真实意涵。
  但是无明住地并不属于三界中的有,所以已能出离三界生死的阿罗汉、辟支佛、八地的菩萨们“起惑润生”,仍然可以因回小向大而再起一分思惑以润未来世生;或者如初地满心至七地心菩萨们的“留惑润生”,特地留下一分思惑不断而润未来世生,再度出生在人间或天上,继续广行菩萨道。这样故意起惑润生或留惑润生,都是缘于无漏业因而再度出生于人间,并非是由于有漏业因而再度出生于人间;而他们都还有无始无明住地上烦恼尚未断除或是断尽。由此缘故,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他们在人间的色身,是由自己的意志力而重新再受生于人间,名为“由意所生的色身”,不因为他们已经能出离三界生死,就无法再受生于人间了。所以说,这三种圣者都同样还有无始无明住地,但却无妨已解脱三界生死,也无妨继续乘愿世世受生于人间;而他们在无明住地仍然存在的情况下的受生,不是一般人缘于有漏性的善恶业因而受生,而是缘于无漏性的净业因缘。
  至于意生身,是从另一种层面来说。譬如,有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辟支佛、或是八地大力菩萨,都拥有无漏妙定意生身,可以运用神通示现意生身,一直到他舍报入无余涅槃才会永远的失掉;这三种人的意生身,都是可以在三界中现行的,但他们都有能力出离三界,也都能够灭掉意生身而只依色身继续住于三界当中。不论是二乘圣人或是八地菩萨,当他们有意生身在三界中现行时,这三种意生身的出生,也都是缘于无明住地无漏业因而出生的;这个表示他们的无明住地还存在,但无明住地是缘于无漏业因而有的,不是缘于有漏业。所以无明住地的存在,无关三界分段生死,只与变易生死有关;这个无漏业是依无明住地而有,若离无明住地就没有这一个无漏业因存在。无漏业有缘,不是无缘的;而无明住地也是有缘,不是无缘的。也就是说,无漏业与无明住地互为因缘,因此导致阿罗汉、辟支佛、还有大力菩萨的三种意生身继续存在于人间,不会立即舍寿;由于这个缘故,说三种意生身以及无漏业都是缘于无明住地而有。
  接下来的经文说道:
  
世尊!如是有爱住地数四住地,不与无明住地业同;无明住地异,离四住地,佛地所断,佛菩提智所断。(《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其中有爱住地数四住地及无明住地这两个部分,我们先来探讨它的内涵。“有爱住地数四住地”就是指一念无明,也就是烦恼障所应断的见惑与思惑两种起烦恼;“无明住地”讲的就是无始无明,是所知障所应断的种种尘沙惑上烦恼,这些都是属于烦恼。起烦恼——一念无明之四种住地烦恼,总言三界惑。把众生常常会生起的烦恼,或者说声闻、缘觉解脱道中修道所应断的烦恼,都叫作下烦恼,也可以叫作起烦恼;因为这一些烦恼,都是与众生心剎那剎那相应的,所以是与觉知心及意根一直相应着的,是一直在众生的意根与意识心中生起的烦恼,所以就称为起烦恼。凡是在觉知心中生起以后,已经成为觉知心可以觉察的烦恼了,就叫作起烦恼;更深入的说法,就是从上烦恼而引生,而与觉知心相应的烦恼,就称为起烦恼。一念无明烦恼有很多种:从人的众同分这个角度差别来看,凡夫众生的烦恼是财色名食睡,那是世俗法的烦恼;禅定的修行者天天努力打坐,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就是发不起禅定,于是心中就生起了疑问的烦恼;若断不了我见,证不到初果的烦恼,这是佛法中二乘人的烦恼;大乘人的烦恼是悟不了,找不到如来藏,明不了真心。这都是一念无明所含摄的。
  如果找到真心如来藏了,又对佛性要怎样才看得见,佛性无形无相要如何才能看得见呢?悟了以后知道自己还不是佛,因为还没有佛的智慧功德啊!那要如何才能成佛呢?所以心中就生起了烦恼,这才是无始无明所含摄的。这种烦恼不可以轻贱轻忽,因为是世出世间的善法贪、善法欲,断了这样的烦恼就无法成佛了。而在世间法上,若是遇到喜欢、不喜欢的人、事、物,就起了贪瞋痴的烦恼,那这种烦恼就应当要轻贱忽略,要把它丢弃,不可以一天到晚抱着这一些烦恼不放。
  所以,烦恼法大略来说不过就是三种:见惑、思惑、尘沙惑。见惑烦恼是三乘见道所应断的烦恼,思惑烦恼是三乘道修道所应断;所以见惑与思惑是摄属于一念无明,见道所断与修道所断的烦恼,能够障碍有情出三界,束缚有情不得解脱,但与成佛无关。而尘沙惑就不是二乘之人所能断,因为它属于无始无明的上烦恼,与成佛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烦恼就是讲烦恼障所断的见惑与思惑两种烦恼,也是讲所知障所应断的种种上烦恼尘沙惑,这些都是烦恼。那因为烦恼障只障碍三界生死的解脱,都是在五蕴身心上面所生的我见、我执、我所执的烦恼,都是执著于我所、执著于自我,因此而产生起烦恼,摄属于一念无明。
  当你证得如来藏,认定如来藏才是真实心而不怀疑时,当时就不再认定意识心是真心了,我见也就断了;思量的心—意根—也是当场就自我否认掉,不肯再认祂为真心了。从那时开始,总是认为自己虚假不实,如来藏才是真实的存在,这就是打破一念无明烦恼障,断除了少分的烦恼障;但是仍然需要继续在修道所断的烦恼上来努力,直到阿罗汉位或是大乘八地菩萨,才能够断尽。证悟以后也同时打破无始无明所知障,开始与这一个无始无明上烦恼相应,也就是开始与如何成佛的所知障上烦恼来相应了。相应以后才能正受上烦恼,要在你悟后继续进修以后,去一步一步证得;你每深入一部分的法义,就得到一个智慧。不论你悟后是听经的,或是悟后是自己读证悟善知识的著作,或是读经典、读论典,每深入一部分法义就生起一分的智慧,你就多了一个作意;多了一个作意,你就多了一个正受,这就是悟后去圆满你的见道功德。渐次去圆成相见道位的般若正受,乃至入地以后进入修道位去圆满成佛所需的一切正受;这一些正受将会陪伴着你同时存在,永远不会消失,只是你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可是当你需要用的时候,它就会出来,让你可以用来利乐众生,并且用之不尽,这就是正受。诸佛都是正受圆满具足了,所以已经没有正受上烦恼;诸地菩萨则是由于这个正受的不具足,所以才会继续存在许多正受上烦恼。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课程只能上到这里。
  阿弥陀佛!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