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超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兼论唯识学”的最早根据”,本节目是平实导师所著作的《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这部书的导读。在前面几次的节目中,我们探讨到该书的第十二章:杂说的部分;这一集探讨第十三节〈二乘无学的五分法身不名五分法身〉的部分。
首先我们想要了解五分法身,就需先要知道何谓“法身”?各位菩萨都知道如来有三身,那就是法身、报身、应化身。所谓如来的法身,就是指佛地的无垢识,祂有两个特性:第一、那就是佛地的无垢识,与一切因地的有情的真如如来藏都是本性清净,本身离见闻觉知;以及第二、佛地的无垢识所含藏的种子究竟清净,不像一切因地有情的真心如来藏所含藏的种子,有清净的、也有染污的。
所以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有提到:
法身体遍诸众生,万德凝然性常住,不生不灭无来去,不一不异非常断。法界遍满如虚空,一切如来共修证,有为无为诸功德,依止法身常清净。法身本性如虚空,远离六尘无所染,法身无形离诸相,能相所相悉皆空。如是诸佛妙法身,戏论言辞相寂灭,远离一切诸分别,心行处灭体皆如。
从经文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这个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非断非常,离一切分别的空性心就是诸佛的无垢识,也就是诸佛的法身、与一切因地有情的真心如来藏,皆是本性如虚空,而不是说祂就是虚空。
所以真如如来藏不是虚空,只是体如虚空而真实有性,所以称为空性;因为如来藏具有无量无数的微妙功德,但是却远离了一切烦恼及一切众生五阴的缘故,所以才称为空性;因为祂的体性是无为无作,不起世间杂染作意,就如同虚空,对一切法也都无为无作,不起作意一样,所以说祂性如虚空,说祂是解脱空;也就是说,如来藏具有真实的自性功德,不是断灭空。
在《央掘魔罗经》卷2中说:
若实若谛者,所谓如来藏。第一义常身,佛不思议身,第一不变易,恒身亦复然。
经中说的是:若要说真实不虚、若要说万法的根源--祂的真实义理,那就是如来藏了;如来藏是不生不灭,永不失坏的常住法身,是佛不思议的自性法身,是一切法的第一因,永不变易。依据经中所说的第一义,指的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本体虽然本无言说、体性寂灭,但却是一切能差别的本体,所以称为法身。因为是一切法的第一因而永不变易,也就是如来藏含藏一切法种而成为一切法出生现行的第一因;这个角色是永远不会改变。如果二乘阿罗汉、以及在三贤位中的菩萨,因为听闻了诸佛菩萨所开示的正法,知道解脱道所要证入的灭尽蕴处界法,仅余如来存的无余涅槃境界,或是佛菩提道所要证知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性的无念心如来藏-祂的体、性、相、用-都和会起念的意识妄心是不同的;因而舍离了能取六尘境界的六识心粗品分别,找到了这个本觉-也就是一切众生心如来藏-而进入到大乘佛菩提道五十二位阶的七住位,这时候就称为明心。
在平实导师于《人间佛教》一书中也有开示:
阿罗汉断除我见、我执,证得有余涅槃,将来舍寿后,十八界全部灭尽入无余涅槃,唯入涅槃前名色所缘的如来存不灭;明心的菩萨,透过现前观察而如实了知如来藏的四种体性: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与涅槃性,这四个自性合起来就称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不回心的阿罗汉无法证知这个涅槃,唯有菩萨方能证知;菩萨亲证了实相心如来藏后,次第进修,在三界中继续利乐有情,历经五十二个位阶,断尽一切习气种子随眠及所知障,到达佛地时,如来藏中一切种子不再变异,于如来藏心中的所有种子都已经具足了知,成就了一切种智;不再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这时既不住于生死中,也不住于无余涅槃中,达到了无住处涅槃的境界,诸佛具足了四种涅槃,这第四种涅槃就叫作无住处涅槃。诸佛已经圆满一切种智,具足了佛地的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及大圆镜智等这四种智慧,具足了这四智,才能具足四个涅槃,才称为“大般涅槃”。所以,大乘佛法的成佛之道,就是需以亲证如来藏为根本,那以后再继续进修而次第实证,无生法忍的道种智才能够完成,所以仍然是依如来藏来修、来证,证得大般涅槃及圆满五分法身。各位菩萨想要实证佛法又能快乐地学法,必须先要了解实证三德。所谓的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及解脱德。所谓法身是以五法为身--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这五法是以如来藏为身,才能够存在及作用;法身在因地就已经具足了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因此这四种涅槃的本质,是本有非修来的,所以法身就是如来藏,这就是菩萨七住位明心时,所证的第一分法身德。复又观察如来藏心体不断,而心中所含藏的种子不常,同时具有不断亦不常的功德,成就了中道的正理,不落两边,永远是中道性;而中道观行实证所产生的智慧,就是实相般若智慧,这就是第一分的般若德。进而观察:如来藏祂本身就是涅槃,不生不死、不断不常、不生不灭;所有的有情都在自己的如来藏当中生活,都住在这个涅槃中;涅槃的实证就是解脱,这就是第一分的解脱德。这样实证如来藏以后就有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等等的三德,才能够快乐地修学佛法,不被外道邪师、邪见所误导。
因此一般初地以上的菩萨,就称为法身菩萨,这是因为地上菩萨已经具有五分法身,也就是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因此称为法身菩萨。而这样的法身菩萨,其实他在证悟实相以后,经由十住、十行、十回向的修行与利乐众生的过程,经历种种智慧现观之后才能进入初地的入地心中,才算是法身菩萨。因为地上菩萨能够依于真心如来藏而证得这五分法身,所以能够觉照到:无论是有念的心体、还是无念心体,全部都是无相的,因此能够逐渐舍离修所断惑的中品分别,逐步增长五分法身;然而二乘无学也有五法,虽然也同名法身,但与大乘诸地菩萨的五分法身有异有同,不可同等视之。
如《杂阿含经》卷42第1145经中说:
佛言:“大王!如是,沙门、婆罗门远离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福利、得大果报。何等为舍离五支?所谓贪欲盖,瞋恚、睡眠、掉悔、疑盖,已断已知,是名舍离五支。何等为成就五支?谓无学戒身成就,无学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是名成就五支。大王!如是舍离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果报。”
以上经文说的是声闻五法,是指无学位的阿罗汉五法,是指阿罗汉位的道共戒、决定心、解脱智慧、解脱受用及解脱知见的功德。由于二乘圣者有这五法,而无真实身的缘故,所以他们的五法,从大乘菩萨来看不可称为五分法身。
为何二乘圣者不可称为五分法身呢?各位菩萨要知道:四阿含诸经是由二乘圣凡众人在第一次五百集结时所集结的,虽然他们与菩萨同时听闻大乘经典,却无法结集大乘法义,而以二乘法义的解脱道内容结集起来,然而仍保留著大乘经中的五分法身名相。譬如在《增壹阿含经》卷41中说道:
“是时,彼佛、声闻,到时著衣持钵,入村乞食。是时,婆罗门村人民供给比丘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不令有乏;皆前捉僧伽梨,以物强施。是时,彼佛与众声闻说如此之法:‘夫利养者,堕人恶趣,不令至无为之处。’汝等比丘莫趣想著之心、向于利养,当念舍离;其有比丘著利养者,不成五分法身、不具戒德。是故比丘!未生利养之心,当使不生;已生利养之心,时速灭之。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这是阿含所载的声闻解脱道中五分法身之说,为何说声闻法中的五分法身“唯有五法而无其身”呢?这就是说,声闻圣人只能断除我见与我执的缘故,都未能实证五法所依之本识如来藏的缘故,所以说他们有五法而无身,不能称之为五分法身,徒然保留著大乘经中菩萨所证的五分法身名相。所以要知道,声闻圣人所证的戒身、慧身、定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等五法,其实都是依于蕴处界而施设的;然而蕴处界都是生灭无常、虚妄无我的法,怎能说是常住法呢?既非常住法就不能称为法身啊!这个原因要从大乘法中的五分法身来先作说明,各位菩萨才容易真的理解其中的差异。大乘法中的五分法身,同样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法,但由于大乘诸地菩萨所证的这个五法,都是以无生法忍为基础而说的,无生法忍则是以这五法的根源,本识如来藏的常住性而说的,由于本识常住不坏的缘故,所以这五法才真实有身,因为本识是常住不灭的,所以这五法就永远不灭而有其功德,永远在运行不断,而说这五法是身,名为五分法身。
在大乘法中的五分法身,说的其实就是本识如来藏的常住功德,是由于如来藏藉由五法为身,才能使诸佛、及诸地菩萨现行人间或天上利乐有情,这才被称为五分法身。所以五分法身的修证是否圆满,正是是否能成佛的关键;当五分法身修证圆满了,一切种智就具足了,就进入了四智圆明的境界,就是究竟佛地。所以菩萨的五分法身与二乘菩提是有所不同的,这主要是发心、愿力、行门与智慧证量上的差异所造成;譬如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8中,经文开示:
菩萨摩诃萨菩提心树亦复如是,所发大愿功德之香,一切二乘无漏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诸功德香悉不能及。
这里主要是说,菩萨因为愿力广大,深发菩提心,一切慈愍众生为主;因此,菩萨将远超胜二乘圣人--在这五个方面所成就的功德。而且菩萨以亲证的常住本识为依,勤修六度与无量善法,因此令此五分法身成就及逐渐清净圆满,这是二乘圣人所无法比拟的。另外,二乘圣人单纯成就断我见及我执的一念无明四种住地烦恼、与菩萨所成就的五分法身,它的时间也有差异;前者最多只要七次人天就可以成就,而后者从初住位算起,需要一大阿僧祇劫的长远时间来修学,因此二者所证的内涵有很大的差异。事实上,二乘圣人所成就之五法是依蕴处界而施设的,然而蕴处界都是生灭无常、虚妄无我的法,不是常住法;因此与菩萨依如来藏来修证的五法有所不同。所以从这里可以知道:二乘圣人之五法与法身菩萨的五分法身功德有很大的差别,而菩萨从入地起,就成就的五分法身,会随著修证的层次提升而令此五分法身功德地地增上,乃至成佛而究竟圆满,并且诸佛与诸地菩萨依据十无尽愿与五分法身的功德可以利乐无量众生。譬如在《大宝积经》卷48中开示:
又舍利子!证得法身菩萨摩诃萨,亦以大愿自严持身为法良药,善能息灭无量众生三毒热恼,乃至息灭不可说不可说无量众生贪瞋痴等诸热恼病。
经中所提的法身菩萨,因广大的愿力及五分法身功德,所以能够尽未来际利乐无量众生,这仍归因于五分法身所依靠的如来藏心为不生不灭之本住法的缘故;所以证悟如来藏心,就成为菩萨入门修学的第一步。反观二乘人所学的内涵,虽然听闻了佛陀对大乘比丘开示的法义,但他们所修证的法都是断灭性的蕴处界无常空;而他们所谓的五分法身,都是依于无常的蕴处界而存在、都不涉及五法所依身本识如来藏,所以当他们舍寿入无余涅槃时,这五法就跟著灭失了,所有的功德也不再现前。也就是说,他们生前有解脱道中的五法,但这五法的所依身是蕴处界的无常空,并没有亲证常住的本识作为所依,因此而说声闻人这五法,都是有法无身,当然不可名为法身;因为二乘圣人所证的这个五法与所依的本识不相应,只能存在一世而非常住法,所以说五法而无常住法身,当然不能名为五分法身。
所以各位菩萨要了解:由于二乘圣凡诸人也与菩萨同时听闻佛说的大乘经典,曾听到佛说的五分法身的修证;这是佛陀对出家与在家菩萨们一起宣讲的,但因声闻人也参与闻法,所以他们也将自己所听闻的大乘经典集结起来,但是他们所知的五分法身的义理,却与佛陀所说的菩萨分证五分法身的义理有所不同。这是各位菩萨在修学佛菩提道或解脱道时,应该要了解的,以免修成解脱道的五法时,就说与大乘诸地的菩萨所证的五分法身相同。这样不免就会成为妄说大乘法的谤法行为,正因为五分法身,它的法不是声闻道中主要的法义,所以不列入阿含主要的部分,而是在集结即将完成时,一再由声闻人提出,一一增说而至满十、满十之后又一再地增一,所以名为《增一阿含》;这都是属于声闻人所听闻的大乘法典,由于不忍舍弃,也由于增一部大多是在说本识法常住;能藉此而巩固声闻法,使声闻法不被断见外道所攀缘、也不被常见外道攻击为断见者,所以声闻众接受了这些大乘经的法义,集结成《增一阿含》。这是修学四阿含解脱道的学人,一定要必须认知的,否则将会在学法上面产生障碍。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只能说到这里。
最后祝愿所有的菩萨们: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福慧增长。
阿弥陀佛!
第100集 二乘无学的五分法身
2020-02-24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