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03、宗门与教门
宗门与教门 第5集 正德老师
2018-07-16

那我们再来继续刚刚讲的,就是佛教的教门,刚刚讲到大乘佛菩提。从信位进入住位,一定要有趣向到信,到实证的次第,所以说,进入住位以后呢。有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波罗蜜多,对不对?
菩萨进入住位,就等于要修六度这些福德资粮以及智慧资粮,可是主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属于福德资粮。这些福德资粮具足了以后,你最后修学般若,而能进入七住位。这个才要我们刚刚讲的,水位到了以后,你的船才能够上升的道理。这个次第,佛在经典里面,其实已经把这个内容其实说了。那我们说,我们导师就依据这样的内容在教导我们的。可是今天看到刘灿梁这样子来到处开班,到处开班在讲所谓开悟的法,他根本就没有把 佛放在眼里,对 佛没有那种信根。没有那种所谓说,对佛的深信以后,对 佛的教导把衪奉为圭臬。没有!他以他自己的意思,以他一贯道的意思,来做这个事情,所以我们也感到痛心,很痛心!所以也藉这个机会要告诉大家,其实对于前面这些,所谓教门次第的内容,你要如实去履践,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们在导师的书,导师的书的这个最后面有这个佛菩提道、解脱道两个修学次第的一个表。这个表里面有提到,在入地之前,入地之前所修的就是三贤位这些,布施,持戒等等这些波罗蜜叫作远波罗蜜多。根据《解深密经》里面所说的,也就是这个远波罗蜜多,虽然叫远波罗蜜多,这叫趣向。因为我们趣向就是说,从信位进入住位也是趣向,可是一旦进入住位以后,住位到行位到回向位称为三贤位。在初地之前称为三贤位,那你要怎么趣向初地?应该怎么讲,三贤位怎么趣向初地?那一样要行六度波罗蜜,你要怎么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福德资粮以及般若智慧资粮,你要踏实的一步一步的去修学。
修学之前你要先听闻熏习,要思惟怎么样行布施?那怎么样来学菩萨戒?怎么样来修忍辱?怎么样来精进?怎么修这些静虑禅定的这些内容?怎么来修学般若内容?最后让我能够实证佛菩提,开始实证如来藏。所以这个就是次第,这些次第内容,当你要往这个方向去,往三贤位进入初地的,这个叫趣向的时候,怎么让你这个远波罗蜜多能够进入初地的近波罗蜜多,所以从大乘的佛菩提来讲,三贤位都叫趣向,都叫趣向。可是这个趣向里面呢,这个趣向里面,又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关建点,是在七住位的实证如来藏。
如果没有七住位的实证如来藏是永远进不了初地的,永远进不了初地的。不管你修集多少的福德,不管你在智慧门,慧门上的教门的文字,这些名相上你懂多少,你没有实证如来藏的话,永远在六住位之前,进不了七住位。所以我们三贤位,趣向初地的这个地方,要怎么从远波罗蜜多到近波罗蜜多,这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
进入初地以后呢,才是真正的大乘修道,所以初地开始才是修道,因为什么?初地之前从七住位实证如来藏以后,到初地完全通达这个第八识的一切,那个种种功能法通达而已,还没有证,只是通达。因为这个如来藏的法的层面又深又广,富丽堂皇。那在三贤位,从七住位实证到初地之前,你要先通达你所证的如来藏的某某层面的法是什么,某些层面的法是什么,你最后进入初地以后,才能真正修道,就大乘的修道。
大乘的修道,所以才称为在初地到八地之前,才称为近波罗蜜多,从八地以上到成佛之前,才称为大波罗蜜多,最后成佛。从这个八地之前,初地到八地之前,叫近波罗蜜多,最后成就到这个成佛大波罗蜜多,成佛之前大波罗蜜多,最后是究竟。那这样的是一个,整个佛菩提道大的方向来说,你也知道说,原来我们现在在三贤位,将来的方向是要趣向初地,三贤位的方向趣向初地。
趣向初地之前,三贤位最重要是要在七住位实证如来藏。那我们就回到实证如来藏这边来说了,现在已经知道整个大的----所谓趣向、以及近、以及修、以及证了。我们就要回到七住位,这之前来看,因这个就离我们比较近,七住位这边就比较近,那么这边应该说,那理论基础,你怎么样实证这个如来藏?为什么要实证如来藏呢,为什么?因为祂是成佛的依止,我们刚刚已经前面说了,衪是二乘人实证解脱最后真正本来自在解脱的本际,涅槃本际。对菩萨来讲不能停在二乘人的那样说,我解脱就好,然后涅槃本际是什么不用知道,那这样怎么成佛?成佛是要把涅槃本际的一切,所含藏的一切的种子功能完全清楚以后一一实证,最后要把整个里面,所有的无明染污要去除。
这就是说,今天你听到了,原来已成就一切种智是成佛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你一定要成就一切种智,所以既然要成就一切种智,那么一切种智,又是因为由第八识如来藏心所含藏一切种,你才能够从这里去知道这些的内容是什么,所以你一定要实证这个心。从七住位一定要实证这个心,之后你才能够熏习种智。如果说你都没有实证这个心,你要熏习种智,又不知道如来藏在哪里,那你能成就种智吗?就不能成就。那离佛越来越远,那就没有所谓趣向可说,对不对?因为你都不知道如来藏在哪里,你也不知道成佛需要做什么,那怎么有趣向可说呢,所以我们说,对于回到三贤位的住位来讲,以次第来说,七住位的实证如来藏,是很重要的。
那可是实证如来藏呢,又是需要什么样的基础呢?实证如来藏的基础,就是需要有前面六度的基础,要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种福德的基础。因为我们刚刚有说,佛菩提它一定要以福德资粮为基础,才能够让你的智慧能够增长,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菩萨成佛要自利利他,不是像二乘人只要自己解脱就好,二乘人自己解脱,跟其他人不相干。可是你是要成佛,成佛就需要庄严佛土,摄受佛土,摄受佛土就是要摄受跟你有缘的众生,跟你有缘的众生是哪些人?就是过去无量劫,跟你成为眷属家人。这些都是你的有缘众生,你要度他的,曾经成为你的家人的,曾经成为跟你很亲的人,这些都是你一定要度他的人,未来世你成佛的时候,这些人全部都是你要度他。
因为这个缘,系在各自的如来藏里面,就像导师,我们导师在《菩萨底忧郁》所说的,因为大家过去世,都曾经是导师的家人,过去世几百年几千年,多劫之前都是导师的家人,所以导师他今天修的是佛菩提道,他要摄受国土,摄受有情。第一个就要先摄受他过往的家属,眷属,大家就是他过去的家属亲属。他才在《菩萨底忧郁》讲,说大家什么时候能够满三地,他才能够放心地远行,因为他要提携著你,提携著你跟他远远的道业,相差这么远的我们,提携著我们往前走,到我们满三地。他现在离我们真的很远,我们真的遥不可及。导师说,他望著佛地遥远,可是我们却望著导师觉得很遥远,但是导师却说,他要提携著我们,一世一世的直到我们满三地,很久很久。这个才是菩萨,真实修证的次第,也才是真正菩萨的心量。
也因为我们过去世,跟他结的这个情缘,真的是存在的,不是假的。不是他只是说,我告诉你,你是我过去的谁,不是只有这样子,而是真正那一份情缘,所以他不舍我们,不弃舍我们。大家谨记一点:导师说过,除了你们弃舍他,否则他从来不会想要弃舍你!大家这一句话,要把它记在心里,除非你今天自己说,我不要跟萧老师了,除非你自己弃舍,否则导师永远不会弃舍你。不管你今天说,你到底现在觉得自己道业不精进,而觉得自己这个业障多、遮障多,不管怎么样,他都不会弃舍你。因为什么?过去世曾经是跟他同为眷属过,那一段情在如来藏里面,抹煞不掉的,就像你跟你很多世,很多世的父母,家人结的那个情缘,各自的如来藏也抹煞不掉。
那这些有情,都要你去摄受他们。可是你要用什么摄受他们,你摄受他们的过程,就要用布施,要用你的戒行,要忍辱,你道业前进的时候,你过往的这些眷属,还没有办法在信位满足的时候,你就要去摄受他,让他信位满足。你要修这个忍,你要修无上甚深法,这么深你要忍,你要修学,你不能说,法太深了我不学,那你忍辱修不了。你就没办法精进,你要精进了以后,你就要经常思虑佛法内容,你要修静虑呀,这些种种佛菩提道内容,二乘解脱道内容是哪些?为什么佛菩提道含摄二乘解脱道?那菩萨修道该怎么修?我可不可速修解脱入涅槃?不行!那我不是变二乘嘛,那不可以。经常要思惟这些法的内容。你自己现在跟随所学的是什么,我往后该怎么走?我的量,我的心量怎么放大?我的愿是什么?经常要思虑著,思虑著以后觉得说心很散乱,就要修一些定力,定法。可是我要怎么样让自己能够有智慧来降伏自己的烦恼?然后因为有智慧,更增广自己六度的能力,就要修般若,对不对?所以修般若的前提,是前面这些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都是什么?在利益众生中修,有摄受有情中修,这些就是在修福德,所以这个福德资粮,没办法具足,你没有办法发大心,去为了众生去摄受他,为了众生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去护持正法,你如何能够成就你实证如来藏的这种资粮呢?你如何能让你这个般若这些智慧能够修集起来,而能具足去实证如来藏呢,所以这样的一个次第内容其实佛在经典中,说得非常清楚。
导师就是用这样的次第在教导我们,我们在禅净班的教导,在这个进阶班的教导,就是这些内容,所以这个就是教门。这些教门没有离开宗旨,没有离开要实证如来藏的宗旨,没有离开。所以说大家护持正法,流通正法书籍,摄受你的家人,这些都是次第里面内容之一,甚至于我们第一天跟你讲的,你要怎么样安住于你自己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爱国爱党,对不对?怎么样让你来这里成为一个社会和谐的一个动源,动力,就是这样子啊,这个就是在,整个菩萨行的次第里面,你不能忽略掉的。所以我们说,这个菩萨的修道里面的这些福德与这些基础,其实都没有离开过你的生活,没有离开过你每一世在人间所应该做的事情,因为这样的次第以后,你的福德慢慢的具足,跟你有缘的这些眷属家人,一世一世跟他结这个情缘,将来你有能力出来住世弘法的时候,这些眷属就会在你的座下,就像现在我们大家来到导师的座下一样的道理。
那这样子的话,你说是不是就可以你实证的如来藏以后,你也证了一分解脱的功德受用,而且这一分解脱的功德受用超胜于二乘人的断我见的部份,因为你已经知道,涅槃本际是什么了,所以当你在六住位断我见到七住位实证如来藏所证断我见的这个智慧,以及所出生的般若实相智慧都超越了二乘人纯粹的解脱道初分的智慧,超越很多,但是也是没有离开宗旨,所以我们从这个方向来检查。就知道说,这个佛教教门的内容,你应该要时时当作你一个,你看这些书籍,以及说你要怎么样检验别人说的法对不对,一种检验的圭臬,所以我们说第三点:【宗门之所证乃教门理论之理体】,一定是这样子。
你今天实证了断我见,最后二乘人说,实证了解脱是阿罗汉四果,解脱的四果,那么他也是一样,他也是一样,就是理体基本上,就是以本来解脱的如来藏为理体,然后教门之实践,乃趣向宗门之实证,对不对?我们刚刚有说,刚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告诉大家,二乘大乘教门,就是这些教导你怎么履践?怎么实践的这些内容?就是你一定是趣向宗门的实证,对不对?请问大家这个道理懂了没有,懂了喔。
那因为刚刚第二点,解说了这么多,就是在证明第三点第四点,所以已经证明了以后,我们再来看看第五点:【一贯道、儒家、道家、基督教各自之教门,所到达的仅是欲界世间内之善,升天亦仅止于欲界六天,未曾有任何关于解脱初分断我见之理论及实践方法之申论】,这一点呢,你也可以检查,今天听完以后,你也可以检查,今天儒家说的这个所谓四书五经或者说道家所说的这些道德经,性命圭旨这些,它有没有这样的一个申论?我可以脱离三界生死的法,要脱离三界生死要实证什么?那次第方法论是什么?我们可以去检查,你看来看去,它就是修身养性,修身养性以后呢,甚至于可能都还没有办法到达初禅,都还不知道说证得初禅要去降伏五盖,要去离所谓的欲界爱。所以我们说这个部份,假设他们所行的这些法,你可以看,仅止于世间善,世间善的意思就是说,行于世间的这个十善,最后他们所求的是什么,所求就是生于欲界天去享福,所以对于这个一贯道,儒家,道家,基督教最高只能到达欲界天,所以我们说,假设说,一贯道的所谓无极老母,真的存在的话,也仅止在欲界天而已,可是我们不知道她是谁,没有人实证过,一贯道本身都没实证过无极老母啊,都没有实证过,不可证啊,所以我们根据他们的,所教导他们行门的内容来看,他们最多仅止于欲界善,而且呢仅是生天生到欲界六天,这个是我们以整个究竟的理论来看结果,所以我们找不到任何有关说怎么样可以断我见,实证什么的这些理论都没有。
【但是呢,各自的宗门与教门是相符合的】,他们一贯道的宗门与教门,儒家自己的宗门与教门,道家自己的宗门教门,基督教自己的宗门教门,其实他们自己是一致的,他们是一致的,好像说一贯道主张,有情是来自于理天无极老母,使原人应回归,理天无极老母之处,这个是一贯道的宗旨,那么他们的行门,他教导这些一贯道的信徒作什么呢,他们的实践方法就是这样,要求生到弥陀内院,认为就是被收圆了,就是解脱了,所以他们所行的行门,就是什么,就是行孝道,行十善,但是没有归依三宝,他们不归依三宝的,他们就是求道以后,依止他们的无极老母,他们并没有归依三宝,我请问大家,弥勒菩萨衪是三宝的圣者,对不对,衪是我们佛教的圣者,对不对?弥勒菩萨是佛教的菩萨,将来佛教会下一任成佛的尊者,成佛的佛世尊,那既然这样的话,一贯道他不归依三宝,请问他可以生到弥勒内院吗?没道理,没道理呀,所以他们都不知道说,对于三宝的意义跟内涵,你一贯道把三宝,把佛教当作是他们,无极老母所指挥指派的对象,所以他们对三宝是不尊敬的,既然不尊敬,那怎么会信受,就不依止,那这样的情况之下,怎么生到弥勒内院。
就是说,以他们的情况,他们也不可能生到极乐世界,因为他们不信受阿弥陀佛,不归依三宝,所以呢,从这个理路我们就说,不受三归依,他怎么可能说,他求生弥勒内院就可以生弥勒内院,所以我们今天从宗门教门这个道理来看,就知道刘灿梁所说的,其实很多都是欺骗的,欺骗听他课的这些,可能就是还没有机会接受这些正知正见的情况之下,而他以为说,刘灿梁所说的是真的,所以我们因为这个因缘,我们希望说,我们这一次所说的这些基础的正知正见,让他们能够了解,了解以后就能转变,就能转变。
接下来我们讲第六点:【一贯道等所立的宗旨表面上虽相似于佛教,但是仅属于借用名词,未能触及核心之理论,故其行门实践就无法到达佛教理论基础反支撑之解脱果及佛菩提果】,这一点呢,像一贯道他们也讲明心见性,也讲说,他们要明个心,见个性,可是他们所讲的,明这个心,讲到后来都是这种,明明觉了的见闻觉知心,都是属于意识心的层次,所以呢,他们呢,虽然有讲了很多这些,好像是属于佛教的名词,但是理论基础,我跟大家讲过,他的理论内容,申论的内容都没触及核心,核心就是说真实的宗旨是什么,可以履践,实践的内容是什么,这就叫核心。所以呢,他们都没有到达,没有办法到达真实的解脱,或`是说真正的开悟啦,这个是我们可以在这边下一个定论,这个我们不是在贬低它,而事实上本来如此,所以古今所有一贯道的典籍,都显示这个事实。
也就是说,从以前到现在一贯道里面,他们前人所写下来的东西,你如果说刚好有兴趣去翻翻看,根本谈不到什么一个理论构架,理论基础。我怎么样可以履践,可以断我见的,然后实证的是什么?讲不出来,看不到,因为我们目的不在于说,把它的东西拿出来研究,所以我们今天就点到这里为止。
第七点:我们说,【佛教所能到达的乃是出世间、世出世间之善,此善乃是第一义之善,没有生死之过失,没有断灭之过失,没有虚妄想之过失,能呈现真实因果之功德】,也就是我们刚刚讲的,这个宗旨。也就是佛教的宗门,所说的万法,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的这个本来自在解脱的第八识如来藏心,衪是没有任何生死过失的,没有人可以证明说衪曾经出生过,没有人可以证明过,纵然就是,曾经在我们导师座下开悟的后来退转的,否定的人也证明不了,这个第八识曾经出生过会灭,他也证明不了,没有生死之过失,没有断灭之过失,因为既然没有出生过,没有被一法出生过,就没有一法可以灭衪,这个道理大家要知道。
曾经被藉因缘出生过的法,就会因为因缘散坏而坏掉,我们的五蕴就是这样,我们是因为过去世的业因,过去世所造的业因,成就这一世的五蕴果报身。既然是这个业因,那个业就有一个什么,业本身需要成就,譬如说寿量多少,这个寿量多少以后,就让我们寿量到哪里,五蕴就要坏掉。所以既然是由业因成就,也是会因为业而去毁坏,可是这个如来藏,这个宗旨,这个理体,从来没有一个人可以证明过,衪是被哪一法出生过的。既然这样子,就不能被毁坏,没有断灭的过失,不能毁坏,就不会灭掉,不会断灭,没有虚妄想的过失,就是衪是真实可证的,而且呢,真实证了以后呢,讲出来的都一样,这叫什么,叫作宗通,叫通宗,所以我们导师有一本书叫什么,《宗通与说通》对不对?里面就讲到啊,你一旦实证了这个如来藏以后,各个实证的禅师所出来的都是同一个,叫作通宗,通于这个宗,所说的通于这个宗旨,根本如来藏。
那今天我们说,刘灿梁说白水老人,开悟了明心见性了,可是他却说,白水老人不懂得什么叫如来藏,这不是很奇怪吗,这哪有通宗呀,对不对?应该实证的,你证出来,讲出来同一个,才叫通宗,而且知道说,这个宗旨,内容是什么?那个叫宗通嘛,你了解了这个宗旨的内容,叫通宗了嘛,所以实证的人所说的,要通于宗旨叫通宗,所以不是虚妄想的,而是真实可证的,可以验证说,确实这个心是存在的,这个如来藏是存在的,因为我们刚说,这个五蕴它是虚妄的,五蕴虚妄以后呢,色受想行识一一的你在现量中去检查它,五蕴的内容没有遗漏过,受蕴,想蕴,行蕴,识蕴,都没有遗漏过,你一一地检查过以后,你发现到说,真的没有一法是真的,每一法都是虚妄都是藉因藉缘出生的,当你最后实证如来藏以后,你发现到衪,就跟五蕴法都不一样,不是五蕴法中的任何一法。不是被你误会的,不是!有的人是误会识蕴里面其中一法是如来藏;想蕴的一法是如来藏;有的人是误会那个受蕴哪一个是如来藏,可是当你实证如来藏以后,去检查,果然不是五蕴法的任何一法,果然不是十八界法的任何一法,而且果然这个五蕴十八界,都是衪出生的,不一样啊,可以验证的,然后再把经典拿出来看,佛没有骗我们,可以验证。
所以不是虚妄想,没有虚妄想的过失,能呈现真实因果之功德,这就是什么,也就是说,你有实证的,你次第修学下去以后,像我们导师,导师现在的证量呢,地上菩萨,地上菩萨本身已经有,可以因为有种智,有种智以后呢,他所修学的一切菩萨行,过去因为摄受我们,他的一切菩萨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菩萨行,依止于他所证的种智。到地上菩萨以后,成就出来的这些,就有少分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那一些相貌呈现,所以初地菩萨以上的,叫实报庄严土。这些相貌,这些内容,不是说成佛的时候,才顿时成就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不是!地上菩萨本身就能呈现出来,就能呈现少分,这就是真实呈现因果,真实呈现因果就是因为这个心,这个如来藏,衪把这些业种的内涵,如实的去按照他因为有开悟,因为依止于人无我,法无我,因为依止于要摄受有情,去去除他自己的人我执,法我执,然后因为发起慈悲心,在摄受有情的过程里面,不是求自己的名闻利养,不是求自己的喜好厌恶,而是为了法,而去做很多利益众生的事情。这样的如实去履践的结果,成就出来了,到地上菩萨以后,就能呈现这样的,少分的这些相貌,就是真实因果的功德,我们可能没有法眼,看不太出来,可是真实地上菩萨已经能成就,所以在《菩萨璎珞本业经》才说,地上菩萨实报庄严土,就是指这个。
那一贯道的无极老母呢,只是想像与施设,无人能实证,同于外道的造物主、极微、冥谛、梵我一样,也就是说,一贯道推崇的无极老母,都是他们想像,因为没有一个人实证。无极老母是什么?然后呢,我们说在佛世的时候,就有很多的外道,就有很多说大自在天,极微外道,这个冥谛外道。什么叫冥谛外道,冥谛外道讲的就是指这个数论外道。数论外道呢,他们主张有一个不可知的,不可知的是什么?不知道,然后这个不可知的法呢,它因为里面含藏了贪嗔痴以后呢,它就会去增广它这个法本身隐藏起来的法性,然后呢,就会出生很多法,出生很多法以后呢,就会产生有一个我来觉知这些法,然后这个不可知的法,是没有人可以证的叫冥谛,因为不知道是什么,这就是数论外道的主张。那这个无极老母也是一样,他们一贯道根本不知道无极老母是什么,是想像呀,所以其实跟这个佛世的时候,就破斥过的数论外道是一样的。
还有梵我,梵我指的就是大自在天,他们呢在以前,因为在我们整个娑婆,会有成住坏空的这样的劫数出现,成住坏空,那当这个娑婆毁坏的时候,毁坏的时候呢,有情就会生到初禅天,二禅天,因为娑婆毁坏了,可是呢,当时不是因为他们的业喜欢色界天,而是因为娑婆灾劫,比如说从这个火灾先,火灾来了,然后水灾来了,风灾来了,吹了以后没办法,因为整个娑婆快毁坏了,只好快速的修禅定,生到二禅天,三禅天,可是呢,当这个有情的共业,有情的共业的另外一个世界快要形成的时候呢,他们会从光音天生到初禅天。那第一个,第一个到达初禅天的那个有情,没有人在那里,只有他一个在那里,因为他的业的关系,先到那儿,他觉得说都没人在那,只有他一个人,他就想著说,赶快有很多人来陪他,等于本身的业快尽了以后,又生到初禅天的这些有情呢,就发现到说,我们来的时候他就在啦,那表示什么,那我们为什么可以来到这里,可能是他出生的,那这个先来到初禅天也认为说,他们是我出生的,因为我想念他们,他们才出现,因为他觉得他自己一个在那里很孤独,他想念著很多,可以在那边跟他成为伴侣,所以呢,后来出生到初禅天的,就称这个人为大梵,认为说我们是从他而来,不然为什么我们会来到这里,这个叫梵我。把他当作说,我是从他而来的,然后呢,就像那个一贯道讲的,说那我们再回到他那边就解脱了,这叫梵我。可是这个都是虚妄的,都是想像的,而真正的能够出生有情的,能够出生每一位有情的,不管你是欲界的人,色界天人,或是无色界的精神状态的不能说,因为看不到嘛,统统都是他自己的如来藏啊。
所以我们说,这种所谓的善,一定是属于没有过失的善,才叫善。没有什么过失?没有生死的过失,没有断灭的过失,没有虚妄想的过失的。那么这些一贯道等等,所主张的这些造物主,极微,冥谛啦,梵我都是有过失的。因为都没有离开欲界,既然没有离开欲界就有生死,他们既然有生死的时候,就是属于说,你这个法灭了以后,不就断灭吗,而且是属于虚妄想像的,不可证的,所以我们从这里要知道,佛教的这个宗旨,这个如来藏,衪是能够出生世间法,衪本身是属于这个出世间,可是衪是出世间,又能够出生世间法,又在世间,没有离开世间,这个就是所谓的世出世间法,而因为如来藏出生你以后,衪并没有离开我们五蕴世间,也没有离开大家的有情,种种有情的如来藏,并没有离开这个三界器世间,都是在你的五蕴世间里,那你的五蕴世间在三界,那你的如来藏心也住在三界,才能成就整个三界的,这个器世间的成住坏空以及我们五蕴的成住坏空。
所以我们说第八点:【依止三宝,长养善根,随善知识于教门之教导,次第修学趣入宗门,真修实证,功不唐捐。】告诉大家,其实长养善根,让我们信根具足,是很重要的,很重要的!可是前提,你要怎么样说,我能够去学正确的法,那第一个你当然要归依三宝,而三宝里面的僧宝,就是我们所依止的,这僧宝为什么我们能依止,他遵循佛的教法,他能够把佛的教法,自己实证以后又教导我们,所以善知识在教门教导我们,就是带领我们趣向宗门,所以我们在导师的座下修学,都是属于真修实证的,都不是虚妄想像的,所以一切的付出,一切的付出,这一世所有你所修学的正知正见,你所修集的福德,都是功不唐捐的。
所以呢,我们呢,就要进入下一个议题,归依三宝的真实义了,就是从前面,我们讲说宗门与教门的重要性,你怎么样能够真正进入,有这么一个可以实证的宗旨,同时它的理论基础,它的实践是有价值的,理论是有价值的。这个前提就是我们要有什么,我们要有信根,我们要有善根,那有信根怎么长养,善根怎么长养,就在这个前提,这个跟我们有关系,因为我们自己,还有我们将来要接引的人,第一个就需要知道,归依三宝的意思,那么归依三宝的真实义呢,我们就引了《优婆塞戒经》里面一段,就是上一次呢,我们讲这个《坛经辩讹》的时候来不及引用,其实这一段呢很重要,很重要。
所以我特地把这一段的经文引出来以后呢,来解说给大家了解,我们来看这一段经文,这一段经文内容:【善生言:“世尊,如佛先说有来乞者,当先教令受三归依,然后施者。何因缘故受三归依?云何名为三归依也?”】下面这一段是佛的回答:【善男子!为破诸苦,断除烦脑,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先停在这里,等一下再继续,也就是在这一段里面,善生问佛说,世尊,佛您说有来乞求我们的,乞求我们布施的,那要先教他要受三归依,然后才布施,那什么样的因缘,要来受三归依,也就是说替众生问,也就是将来你要接引别人,受三归依的时候,人家问说,我为什么要受三归依?等于为你问不是嘛,为你而问,为你问的时候,佛才能够解答出来,我们才能知道,所以其实在经典里面,很多菩萨都是为我们而问的。
因为第一个你说,我为什么要三归依?接著说,当我说,同修道友我看你很有善根,你要不要作三归依?他问说,我为什么要三归依?就在这里呀,什么因缘要受三归依,什么样叫三归依?三归,三归什么?这意思啦,佛就答覆说:善男子,为破诸苦,断除烦恼,为了把一切的苦都破除,一切的苦是什么?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苦,叫诸苦啊,对不对?要把这些苦都破除,那要断除你的烦恼,这些苦都断除,破除以后,而且要把烦恼断除,什么烦恼?刚刚讲的这些其实,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都是烦恼。这些因为无明引生了,种种在三界中的这些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也就是烦恼是属于热恼,不是寂灭,那如果说今天有苦,表示什么,有苦就不是乐,有烦恼就不是寂灭。
有的人经常就说,我要打坐,我要让我心静一静,我要求这个轻安,为什么,要想让心里,不要受这些烦恼的干扰,不要有这些热恼,希望让自己能够轻轻安安的轻下来,心很轻就是什么,不会很繁重嘛,然后能安住下来,不会什么,不会纷乱。所以很多人因为不知道,就以为打坐就可以了,所以很多人就是想,其实他的目标,也是想要破除诸苦,断除烦恼,受寂灭之乐,可是就是没有接触到善知识,原来打坐,不是真正的能够破除诸苦, 断除烦恼,不是真正能够受这个无上寂灭之乐的,那无上寂灭之乐是什么?无上喔,我们刚刚讲,只是在世间中求,我就整个名闻利养,我都不要,我都淡泊,我都放下啦,我什么都不管啦,我自自在在的,应该说我在这儿隐居,请问这有没有上,这个是有上还无上?这是有上的法还是无上的法?有上嘛!
因为它的上面是什么,因为他如果今天,他今天还在人间对不对,他的上面是什么,是欲界天,对不对?因为人间的上面是欲界天,好啦,他今天如果说,行善以后生到欲界天,请问到欲界天是有上还是无上,(有上),还有色界啊,对不对,所以有的人说,好啦,我就修禅定,那他就去降伏五盖,降伏五盖以后真的发起初禅,发起初禅以后,他觉得说,禅定有禅定之乐,他终于就,这欲界乐真的是很粗糙,他就不喜欢欲界乐,他认为说,那初禅,他以为初禅就是最究竟,可是初禅,因为他不知道初禅的上面还有什么?二禅,三禅,四禅,可是纵然证到四禅以后,我们说那个也不是无上,还有什么无色界,到无色界就无上吗,不是啊!因为无色界,它还是在三界里面,既然在三界里面,就表示什么,他还没有脱离三界,脱离三界才叫无上。在三界里面就等于,脱离三界是他的顶。
可以这么讲,他还不能超越这个三界呢,可是这里讲说,“无上寂灭之乐”表示什么,表示有没有一个五阴在受寂灭之乐,有没有?有耶!因为如果没有一个五阴在受寂灭之乐的话,那就没有啊,因为如来藏自己不领受自己的寂灭啊,对不对,因为如来藏自己本来寂灭,可是祂也不会,祂因为无我,如来藏无我啊,所以你不能说,如来藏领受祂自己的寂灭之乐,没有啊,所以领受寂灭之乐是五阴,五阴要领受寂灭之乐,表示你就要怎么样,你就要真正去实证,那个寂灭是什么?那个真正的乐是什么?远离那些苦,所以有一个五阴在受寂灭之乐。当然啦,我们说,从二乘的角度来讲,他虽然已经,二乘人虽然最后要把这个我跟我执去除掉,可是事实上,他也知道什么是寂灭,虽然他把那个我去领受寂灭都把它除掉了,把那一分我领受寂灭都除掉,可是他仍然当时知道,那是属于寂灭的,跟这个世间的种种热恼是不一样的。然后呢,跟种种苦是不一样的,因为他知道那个是远离生死,那菩萨受,菩萨也可以领受无上寂灭之乐啊,菩萨不断烦恼而证菩提,菩萨实证本来寂灭,本来不生不死,本来自在解脱的那个法是寂灭,所以菩萨在享受法乐,可以享受这个他所实证,本来具足而有的这个法,就受法乐,所以你要受于无上寂灭之乐,要断除烦恼,要破诸苦,要受三归依,对不对?所以我们刚刚讲这一句话,宗门教门都一致,对不对,这句话已经告诉我们,宗门跟教门了,教门就告诉你,你的起头就要受三归依,你的宗旨要什么,要破诸苦,断除烦恼,受无上寂灭之乐,教门的开始就要先受三归依,对不对,这个起头,我们告诉大家这起头。
好接下来,佛继续说:【如汝所问:云何三归依者?善男子!谓:佛法僧。佛者:能说坏烦恼因,得正解脱;法者:即是坏烦恼因,真实解脱;僧者:秉受破烦恼因,得正解脱】这一段,我们先来解说,那么因为,为什么要受三归,佛解说完了,对不对,因为要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然后什么叫作三归,三归是什么内容?佛说就是佛法僧,归依于佛,归依于法,归依于僧,那佛接著解释,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僧,佛者,佛是什么,能说坏烦恼因,得正解脱的,所以祂呢,能说喔,不是别人教祂的,这个地方你要知道,我们是别人教我,我们才说喔,佛本身是自己就能说出,怎么样把这烦恼的因,什么是烦恼,什么是造成烦恼的因,把你毁坏掉,所以这个苦呢,是一个烦恼,一直在三界中生死不已是个苦,可是要怎么样把,这个三界中的生死这个苦,这个烦恼,知道说因是什么,告诉你,把它说出来,然后呢,你能够把这个因毁坏掉,不是说,由人教他再教你,而自己就能说,而且呢,祂自己得正解脱,不是邪解脱,也就是佛自己,因为坏了这个烦恼因,祂佛自己坏了这个烦恼因,正解脱了,真正解脱于三界生死诸苦,也解脱于这些变异生死之苦,得正解脱的,是究竟解脱的,不是像二乘人的那种方便解脱,所以这个正解脱呢,告诉我们什么不是二乘的方便解脱,因为二乘呢,他们假设入了无余涅槃以后,就没有办法说给别人听了,对不对,所以那个不叫正解脱,那叫方便解脱,可是这里佛讲的是,衪能说坏烦恼因,如何是生死不已,这个烦恼的因是什么,能说出来,而且能让你毁坏掉,自己也能证得正解脱,究竟解脱,法是什么,即是坏烦恼因,真实解脱,也就是这个内容,把这个烦恼生死轮回烦恼的因,毁坏掉了就是法,毁坏掉就是法,而且这个法本身呢,这个法本身,没有任何生死过失的,这个法本然就是解脱的,这个法,而不是说你要修了以后,衪才转变而成的,也就是说,在告诉你根本,告诉你这个根本,法的根本是什么,也就是佛在说法的时候,绝对没有离佛教的宗旨,没有离本来自在,本来解脱这个如来藏,没有离开这个宗旨,所以祂说,它是真实解脱的法,而不是属于二乘人方便解脱,五阴坏灭这种法,不是这种法,所以这里讲的是,能够坏烦恼因是真实解脱的法,就是指如来藏这个法嘛,就是指这个佛教中的宗旨,这个理体嘛!然后,僧者是什么呢,能禀受破烦恼因,得正解脱,这个僧呢,表示他能够禀受,自己禀乘这个意旨以后领受,领受说把这个生死烦恼的因,能够坏掉,这个法能禀受,而且呢,自己禀受,禀受表示是听了,对不对,禀受不是自己说的喔,而是譬如说听闻,或是自己能够从经典里面阅读,领受了以后呢,领受这个法的内容,自己根据这些法来实证正解脱,表示这个是,不是自己能说出来的,跟佛不一样,告诉你,僧跟佛就不一样了,所以这里面告诉你一个是,佛法僧的意思就是,佛祂能够自己不经人教,自己能够说出来,而且自己实证,法呢,就是告诉你,能够坏烦恼因的是什么,这个法是真实解脱的,不是方便的,僧呢,是能够禀受这些法,领受了以后,自己去实证,也得正解脱,同时当然没有错,这里是他证解脱以后,他能够再教导给你,所以为什么叫僧宝。
再接下来我们继续讲,讲这个经文,【或有说言:若如是者即是一归。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分别者;如来出已,则有分别,是故应当,别归依佛】这里就是说,有人讲啦,这样的话,这个佛呢,就是能说坏烦恼因,佛就是僧嘛,那佛说出来的法就是法,有人这样问啦,那佛说不是啊,国为呢,若如是者,变成一归,就没有所谓三归,可是佛明明讲三归,对不对,讲三归,所以呢应该怎么样,因为如来出世以及不出世,如来有没有到人间来为我们说,譬如说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世尊示现在天竺,为我们说了四十九年的佛法,或者说,如来没有来之前,正法常有,也就是这种所谓的,能够坏烦恼因,真实解脱的法,祂本来就在,就像我们今天导师说的,这如来藏,对不对,如来藏本来就是你在凡夫地的时候,各个有情都本来就有这个如来藏,正法常有的意思就是,这个法本来就在,这个如来藏本来就是,就是众生在哪儿,那个如来藏就在哪儿,如来可是呢,没有人把这个法分别出来,讲出来,佛来之前,没有人可以说出这个法的内容,就像说佛到天竺之前,很多外道,很多外道也说了很多,说他有解脱,他有涅槃,可是说出来,都不是真的能解脱的,只有佛到人间来以后,才真正说出来,那我们呢要换带子,我们先停在这等一下继续。

(原标题:宗门与教门 第5集 正德老师)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