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3、入门起信(二)【共130集】
第79集 破参前后修止观的正确知见
2018-07-15
周正铭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首先祝福大家心想事成、福慧增长!
《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今天我们要来介绍“破参前后修止观的正确知见”。之前,我们依照马鸣菩萨在论中所说的:
其修止者,住寂静处结跏趺坐,端身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虚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灭皆无相故。(《大乘起信论》卷2)
分别介绍了前面几个单元,这几个单元是依于似有真如的概念来修止观。
也就是说,凡夫或二乘圣者回入大乘法中,在还没有证得真如心以前,先在觉知心里面建立一个知见:有一个心真如——也就是第八识心体;而心真如是离六尘见闻觉知性的心,不是六识心,祂自己的功德是不与六识所了知的六尘相应的。所以 平实导师常常开示说:“法离见闻觉知。”但是外道们以及佛门内的心外求法的外道们听了也不懂,就向 平实导师质疑说:“你说实相离见闻觉知;见闻觉知灭了以后,那你还修个什么行?”他们从来都是误认为觉知心意识就是实相心,心里想的是如何将觉知心修定,变成一念不生而变成真心,不肯让见闻觉知性消失;听到法离见闻觉知,就误会我们说的是把见闻觉知心变成无觉无知,就认为这样子是不可能修行的。但是我们讲的是:用这个能觉能知的妄心,去寻找同时存在而又本来就离见闻觉知的真如心,这个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心才是真心。可见,心真如是离六尘见闻觉知性的心,所以马鸣菩萨教我们说:不依见闻觉知,也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地水火风等法而修止观,应依第八识心真如来修止观。
在这个阶段中修般若的止观时,当然是事倍功半;因为这时候还根本不知道真如心是怎么回事,总是在妄想第六意识觉知心住在某一个状况的时候,就会变成第八识真如心。所以这时候要修般若实智的止观,确实是不容易修的,必须假借真善知识为我们建立正知正见,才有希望建立自己真正的正知正见;建立正知正见以后,才有可能实证心真如第八识。在未悟之前,或是在悟后尚未转依第八识如来藏之前,以及在初转依而尚未修除性障之前,想要修禅定都是不容易修的;因此到这个阶段为止,在佛法中修学止观都是事倍功半的。
接下来,转入另外一个阶段,也就是当我们破参了。马鸣菩萨告诉我们说:
前心依境,次舍于境,后念依心复舍于心。以心驰外境,摄住内心;后复起心不取心相,以离真如不可得故。(《大乘起信论》卷2)
也就是说,当我们破参了,破参开悟以后就得这么修了:我们要藉著四禅八定把自己的三界执著性灭除掉,也就是要把三界心的心相都灭除掉,渐次转变成佛地的出三界心相。所谓的三界心的心相就是凡夫的七转识心相。
“前心依境,次舍于境”是说:当我们已经知道悟前所知的见闻觉知心都是依于六尘境界而有,悟后进修就是要设法取证离三界境界的圣境了,所以说“次舍于境”。既然见闻觉知性都是依于六尘境界而有,那么前六识的见闻觉知性当然要依六尘境界才能存在、安住;可是依境才能安住时,我们就会落在欲界的五尘相中;乃至初禅中还有三尘相也都离不了啊!那我们就得要舍离三尘境,想办法取证二禅的等至位,只住于二禅定境中的定境法尘境界;这样子,境界就变少了,就只剩下定境法尘了。
接下来,“后念依心,复舍于心”,就是要往上升进,越来越深、越来越细。在悟后进修之前,觉知心还是蛮强烈的;但是,到了这个地步时,觉知心已经很微细了;还要依如来藏离六尘见闻觉知的体性,把自己一直往回家的地步推进,也就是渐次地迈向如来藏自住的境界。所以后念应该依于这个微细的意识心,再舍掉对微细意识自己的执著,所以对微细意识的自己也不再观照了,不再害怕自己消失掉,这样次第进修而渐次证得无所有处定;也就是经由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最后证得无所有处定。但是无所有处定中的微细意识觉知心,对自己是否仍然存在,还是很清楚的;也就是微细意识觉知心仍然清楚自己存在,也就是仍然放不下自己,这也是我执思惑还没有确实断尽的证据之一。换句话说,这就是微细意识觉知心用证自证分来观照自己住在无所有处定中。
当我们住在无所有处定中,还得要把微细意识的觉知心对自己的观照也舍离了,才能够进入非想非非想定中;但这其实只是不观照自己的存在或不存在,并不是真的把自己舍了,因为这时候仍然没有能力把自己舍了,只是把微细意识觉知心的证自证分停掉了,不再观照自己、不再了知自己的存在,这时候就进入非想非非想处了。但是,这时候意识觉知心还在,所以还有极微细的觉知,可是这个极微细的觉知心已经不会再留意自己是否仍然存在,也不会再返照自己是否住在这个境界中;也就是说,觉知心住在非想非非想定中的证自证分都不会再生起了,这样才能够入住于非想非非想定中。如果这时候,我们再有个心返照自己,比如说,起个念:“我现在是不是住在非想非非想定中啊?”或者更微细地观照非想非非想定中的自己是否还存在,我们将会立即退回到无所有处定中,我们就没有办法住在非想非非想处了。
这就是说,“前心依境”是先以意识觉知心相应的外六尘境来摄住觉知心;“次舍于境”是说我们藉由外六尘境摄住觉知心以后,也就住在欲界定中了,再依此法进修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进而进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定跟非想非非想定,所以能舍外境了。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能舍外境,只是似乎舍了,其实依旧还有非想非非想定中的定境法尘境界存在的。“后念依心,复舍于心”是说,能安住于内心境界以后,还要舍弃觉知心的自己及处处作主的意根自己;也就是还必须把前七识这些妄心舍掉,才有可能取证无余涅槃。因为觉知心总是驰骋于外境六尘的,所以得要摄住觉知心、安住于自己内心境界中,不要向外攀缘。所以,马鸣菩萨才说“以心驰外境,摄住内心”。
接著就是“后复起心、不取心相”,也就是说,我们得要再起一个觉知心中的作意,再起一个念:不取觉知心自己。因为我们知道觉知心自己是虚妄法,第八识真如心才是真实法。我们在证悟第八识真如心以后而作观行时,自己已经确定了:离开心真如的话,一切法都不可得;确实观察到:一切法都依心真如而直接或间接或辗转出生。所以说,“以离真如不可得故”,真正确认离开心真如,一切法都不可得。所以,必须依照所证悟的法界实相现观,而作这样的次第渐修,才能实证灭尽定,成就解脱道的俱解脱境界;也得要依此次第进修,才能够发起诸地的无生法忍智慧境界。证悟之后进修止观,就应该这样修行,这样安住自心。这只是概略的说,详细的说明,就留待后面的几个单元介绍。
这一段论文是说,已经证得如来藏的人,他已经确定离开心真如时,一切法都不可得;他能够这样去修观行,这就是已经有般若智慧了。刚悟的人还不懂得这样修,悟了以后,想要实证佛地的功德,还得要了解三界六道一切法与一切种智间的关系,要懂得假借三界六道中的一切法来修证一切种智;也得要了解九次第定、灭尽定的修法;了解这些以后,才懂得悟后要怎么去修行。不了解也不知道禅定要怎么修的话,悟了也只是悟了,只有般若智慧而不懂如何在悟后起修无漏有为法;般若智慧也是只知道总相,可是对于打坐的时候,禅定境界要怎么修证?不晓得!对于无生法忍要怎么修证呢?也不晓得!所以得要有智慧、有方法、有次第。这就必须对三界九地的境界相有所了知的智慧,才能够迅速地进修,超劫精进;但是这可就要有大善知识能够在悟后给予指导,才能突飞猛进地迅速转进初地,一世过完一大阿僧祗劫,名为超劫精进。所以,真正修止观的人是依于法界实相如来藏来修止观的,而且是有智慧、有方法、有次第的。
所以,马鸣菩萨说:【云何修止观门?谓息灭一切戏论境界,是止义;明见因果生灭之相,是观义。】(《大乘起信论》卷2)也就是说,怎么样是修止观门呢?“止”就是息灭一切戏论境界;什么是息灭一切境界呢?也就是进入如理作意的实断见惑与思惑的智慧境界,也就是实证解脱境界和进入如理作意的实证般若实相境界。“观”就是明见因果生灭之相;那什么是明见因果生灭之相呢?也就是现前观察到万法都是由实相心心体第八识中所出生的,一切善恶业都由第八识自心如来记存而昭昭不爽。
所以,有很多大法师们都误会了止观法门,他们认为修止观的法门就是每天静坐,求一念不生,这些人并没有真正了解止观的道理;因为修习止观的内容不是只有禅定,禅定只是止观中的极小部分。另外,马鸣菩萨也说:【初各别修,渐次增长;至于成就,任运双行。】(《大乘起信论》卷2)也就是说,破参前刚开始入门时,一定是各别的先修止,然后再各别的修观,不是止与观同时合修的。随著我们止观的增长,一直到我们找到心真如以后,体验了衪、领受了衪的体性,证明衪确实就是真心如来藏之后,从此开始就是又止又观、并行双运了。
另外,我们也针对“一切法不生不灭”作个简单的说明。从现象界来看,一切法事实上有生有灭;但是,把一切法转依如来藏、摄归如来藏以后,一切法既然摄属如来藏心体,由于如来藏不生不灭的缘故,所以一切法当然也就不生不灭了。我们绝对不可以离开如来藏、否定如来藏,而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也不可以单从缘起性空而念念生灭的一切法自身,而说一切法都不生不灭,而说一切法有真如法性。因此,一切法在现象界看来是有生灭的,可是从不生灭的如来藏来摄一切法,就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了。因为见闻觉知性在今晚眠熟时灭了,明天又可以从如来藏心体中生起来;见闻觉知及一切法在今生死了、灭了以后,中阴身中的一切法又生起来了;投胎后五根满足了,见闻觉知等一切法又渐渐生起来了。所以,如果不入无余涅槃的话,一切法将是无穷无尽的;除非我们成为定性声闻而入无余涅槃,永远不再出现于三界中。否则的话,不论是诸圣或是凡夫,一切法都是永远无尽的;既然永远无尽,又怎么可以说一切法有生灭呢?所以说一切法不生不灭。
了解了一切法之所以不生不灭,是因为把一切法转依如来藏、摄归如来藏以后,由于如来藏不生不灭的缘故,所以一切法也就不生不灭的道理后,我们继续回到止观的课题。由前面几个单元,我们知道不真正了解佛法而修止观的人,大约可分为几类:第一类是依形色而修止观的:依形色而修止观的人,往往会落入依于欲界定、未到地定,进修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或依于觉知心、想阴来修止观。第二类是依虚空而修止观的:依虚空而修止观的人,不是落入依于空无边处来修佛法,就是落入虚空外道来修止观。第三类是依地水火风而修止观的:依地水火风而修止观的人,会落在地水火风上面去学,所学的那些东西都是有漏有为法;这些有漏有为法学得来的东西,对于佛菩提道、解脱道的修证,完全没有帮助,只是在浪费我们的生命。第四类是依见闻觉知修止观:依见闻觉知而修止观的人,往往会依见闻觉知的六识心作为修证的目标;但是,真正修学佛菩提道,是要用见闻觉知的心,来寻觅我们本来就在的、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心,那个第八识心真如才是诸法的实相。修证大乘法的人,绝不可依见闻觉知的六识心作为修证的目标,应依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如来藏作为修证的目标,这才是真修实相法的有智慧的人。
所以,真正修止观的人,是不依形色、不依虚空、不依地水火风、也不依觉知心而修止观的;真正修止观,就必须寻求明心,也就是找到这个真实心如来藏,是依法界实相本源的第八识如来藏而修止观的。所以,必须依于法界实相如来藏来修止观,才是真正修止观的人。
今天《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破参前后修止观的正确知见”,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到这边。谢谢大家!
也敬祝大家色身康泰、学法无碍!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79集 破参前后修止观的正确知见)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