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2、念佛法门【共82集】
第64集 果地实相念佛(二) 正伟老师 主讲
2018-07-12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们:
   阿弥陀佛!
  上一次我们的课程进行到了 大精进菩萨的故事。
  我们说到这一位 大精进菩萨祂一心念佛,不理会父母的引诱,不理会金银财宝、不理会珍珠、翡翠、玛瑙、美女的诱惑。到了这样子祂努力的修行,到了第六天的时候,已经“断诸忆想”,一切的妄念杂念都没有了,就只是一心在念佛。最后由于天神现身说法,所以使得祂的父母同意让祂出家修行。可是 大精进菩萨仍然是不吃不动,这样到了第七天,经上说:“时,大精进不食七日,光明晖悦,颜色不变,唯心忆念正遍知身。”(《大宝积经》卷八十九)也就是到了第七天,菩萨祂发起了禅定,禅定之中发起了光明,所以呢,感得诸天散花供养。可是祂的心中,还是只有忆佛的一个念。那大家想一想,一心念佛到这种程度了,念佛念到禅定的光明照耀,一切的诸天看到,都来欢喜赞叹散花供养,这样子算不算是真的一心念佛呢?答案是:还不算!其他的众生,包括天界的天人都来供养,但是 大精进菩萨祂的心中自己知道,这还不是真的一心念佛。所以第七天之后祂离开了家,离开了大众的赞叹与供养,独自一个人去找寻答案。
  所以,以后我们要衡量一下看看,衡量看看自己、衡量看看别人,有人说:“这个某某大法师,他念佛念得很好啊。”那我们就拿来跟 大精进菩萨相比看看,到底我们有没有证得菩萨前七天的那样的程度?还差得远吧!就算真的证得了,也还只是停留在因地念佛,还不是真正的一心念佛,也就是还不是“果地念佛”。所以不要说有一点点的成绩,自己就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或者想说“那我要赶快出世弘法,跑出去做人家的老师”等等。如果对于这一点还是有疑虑,那我们就可以问问看这位法师:“请问法师,您是用什么念佛?”他会回答:“我的口中在念佛,我的心中也在念佛。”那我们再问他:“您说自己二六时中都在念佛,那请问:您晚上睡着了之后还在念佛吗?既然是睡着了,你又怎么知道自己在念佛呢?”这样一问,对方的脸就拉长了,因为知道自己晚上一入睡,念佛就断了,不管是断几个小时,或者是断几秒钟,它终究是断了,所以这样子算不上是二六时中都在念佛。如果是没有智慧,知见比较缺乏的人,就会强辩说:“我念佛已经念到晚上不用睡觉,一直都在念佛。”那这样子我们就可以问他:“那您一天如此,二天如此,可以维持几天呢?”如果他还是坚持,他的念佛是没有间断的,每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念佛。那我们可以请问他:“请问法师,您今生何时开始学佛,何时开始念佛?”就算他说:“我三岁就被送到寺庙,就开始念佛。”那请问:“三岁之前有在念佛吗?还在母亲娘胎里面的时候,有在念佛吗?”显然是没有。
  念佛,只要是有生的法,有开始的法,那就会有结束,那就是因缘之法,因缘法本来如此。可是真正的念佛,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就是本来常住的清净自性,这样才叫作自性弥陀。如果我们的自性弥陀是有出生又有消灭的法,那就不会是本来常住,如果现在证了,未来还会有消失退转的一天,这样子就违背了  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所发的本愿了。“住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不起、不灭。”“于甚深法,证无生忍。”(《大宝积经》卷十七)
  或者再换一个角度,我们问这一位大师:“佛说人有八个识,那请问法师,您是用哪一个识在念佛呢?”他会讲:“我也不知道,我就是佛号一直现起,‘ 阿弥陀佛……’这样子。”那我们就可以帮法师判断,能思又能量,还能知道反观自己,知道自己在念什么,这就是意识心在念佛。可是意识心它的本身就是生生灭灭,晚上一入睡就间断了。就算这个法师他真的不用睡觉好了,这一世的意识到了临终的时候还是会断灭,下一生会换上另一个全新的意识心;就好像我们今生一出生之后,不会知道过去生的事情,就是因为今生的意识心不是过去生、上一生的那个意识心。这样子的念佛,用意识在念佛还是会断灭,有灭就有生,刚刚说过这叫作相对之法。那如果是有灭又有生的念佛,就仍然只是在因地念佛的阶段,还没有证得那个不生不灭的自性弥陀,所以还不是在果地。
  因此,想要一心念佛,整个问题的关键就出在这个“一心”上面。纵使我们念佛念到心中一直在念佛,不管是佛号不断,还是忆佛的念不断,这都还是意识心,不能算是真正的一心。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什么是果地的实相念佛,那就要先排除一般人会把哪些错误的见解误解是自性弥陀。
  我来问问大家(过去生就不谈了):我们这一生,从我们还是一个婴儿开始,我们是怎么样去学习,怎么样去认识这个世界的?简单的来说,我们用眼睛去看影像,用耳朵去听声音,用鼻子去闻香臭,用舌头去尝味道,用身体去感觉触压冷热痛,当然还需要意识心来帮忙我们思考分辨。譬如说,为什么我们能够见到这一只手,那是因为我们有眼睛,也就是有眼根,如果我们的眼根损坏了,是个瞎子,那我们就看不见了。有了眼根就够吗?还不够,还要有色尘,也就是说,因为我们的手上有光,手反射的灯光,这个灯光、这个光就进到了我们的眼睛,所以我们才看得见。不信的话,只要把灯一关掉,我们是不是就看不见了?手上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然后穿过眼角膜,穿过水晶体,穿过水样液,最后投射在视网膜上,层层的穿过,然后进到视网膜,在视网膜上它成像--读过国中生物学的人都晓得,我们眼底的影像是倒立的影像。也就是说,各位看到的这一只手,在各位的眼睛上其实是一个倒立的手。然后这个影像再透过神经把它转成电波,再一路传到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大脑中才会有这一只手的影像。在这边不妨问问大家:“那到底我们脑中所看到的这一只手,看到的是外面的光?还是眼睛里的光?还是神经里的电波?到底我们看到的手是看到哪一个?”所以也就是说,要有色尘,要有眼根,然后就产生了眼识来分别。
  这样子就够了吗?不够,还要有意识的配合,帮我们去分辨,我们看到的是什么。譬如说,如果今天我们心里在想事情,想到了出神了,这个时候,虽然我们有眼根、有色尘,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这一只手,但是我们心中却没有看见,因为“心不在焉”,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有看没有到”。这就是因为虽然眼睛有在看,可是我们的意识没有在分辨这个影像。也就是说,我们要看到东西,需要眼识还要再加上意识。
  其实我们从小到大就不断的使用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来帮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或者我们反过来讲,请大家想想看,在我们这一生当中有没有哪一个经验、哪一个境界不是用这六个识来完成的?想想看,没有嘛!有人可能会说:“有有有,我那一天看到一个东西,可是不是用眼识和意识看到的。”或者“我听到一个声音,但是不是用耳识、意识听到的。”想一想看,这一句话有没有问题?“我看到一个东西”,既然看到了那就是眼识的境界;“我听到了一个声音”,那就是什么?耳识的境界嘛;而且“我”知道“我看见”了,“我”知道“我听到”了,这个本身就是意识的境界。有人比较聪明,他说:“那我作梦的时候,我所看到的东西,那不就是意识境界?”对,因为在作梦的时候,是纯粹的意识境界。自己的意识在想来想去,还是不超过意识的功能。所以我们从小到大、生生世世都在这个六个识的境界里面。
  众生的境界,就是在这六个识当中。所以 大精进菩萨祂忆佛,忆到了第七天一心不乱,禅定的光明也生起了,但是祂自己知道,这仍然在六识境界中,这是“有生”;既然是有生之法,那就会是“有灭”的一天,所以呢不是真正的一心念佛,这不是自性弥陀。所有的众生都是这样子的,一直一直都住在自己的六识境界中,从来没有一刻离开过。用意识心的分别思量,去配合前五识的功能,所以我们的世界就产生了。每个众生其实是住在自己的六识所建筑的世界当中,把这个东西当作是真实的。所有五识的境界,都需要意识来配合分辨。如果没有意识的人,譬如说,如果我们昏迷不醒,那就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六识的关键在于意识,用意识来贯穿整个世界;没有意识就没有了自己,就没有了理性,也就没有了世界,就什么都不用谈了。因此西方的哲学家,都同意一句话,叫作“我思故我在”,“我”要存在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有我的意识。
  我们来看看《成唯识论》怎么说:“五俱意识,同五所缘……。意不定与五受同故,于偏注境起一受故。”(《成唯识论》卷五)是说与五识共同生起的意识,它跟五识是识取共同的对象。意识也不一定和五识的感受相同。譬如说泡温泉,我们泡下去的时候呢会觉得:“好烫啊!好烫啊!”可是我们心中却会说:“好啊!烫啊!烫啊!烫得好啊!烫得很高兴啊!烫得很舒服啊!”虽然我们的身识觉得烫,但是意识却觉得很舒服,这叫作“意识不一定跟五识的感受相同”。当意识专注于五识中的某一识,就跟着那个识专注那个对象,生起了跟那个识相同的这个感受。譬如说,当我们牙齿痛的时候,这时候呢,如果我们专注在我们的牙上,过一会儿,我们就会觉得真的很痛;反过来讲,如果当我们牙齿痛的时候,我们把心转到别的地方,让我们的意识,譬如说专注于电视上好笑的节目,这时候就似乎忘掉了牙疼,甚至会跟着电视里面的情节一起在那边笑,等到了广告来的时候,又回到我们的牙齿上,于是我们又觉得:“呜!好痛啊!好痛啊!”所以六识之中,意识是主,前五识是辅助意识、帮助意识完成境界。这样子同意吗?
  可是意识的本身,也是虚妄有生有灭法。例如佛在《中阿含经》里面明白的说到:“缘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中阿含经》卷五十四)意思是说,意识它本身是由意根触法尘所出生的,就好像眼根触色尘生眼识,耳根触声尘生耳识,如果没有眼根或者没有色尘,就不会有眼识出生。同理,意根触法尘生意识,意识也只是被人家出生的法,它不是常住的法,也不是清净的法,更不是不变之法。所以,意识的本身不会是我们的自性弥陀。这也就是 佛在《中阿含经》里面说的:
  【阿难!我本为汝说六识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阿难!此六识身,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六识身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生行梵行。】(《中阿含经》卷二十一)
  意思是说,佛交代阿难说:“阿难啊!我为你说了六识身的法,六识身有眼识、耳识、鼻识、身识、舌识、意识。阿难啊!这样的一个六识身的法,你应当为年轻的、年少的比丘,把这个法交给他们。如果你能够为这些年少的比丘教他们六识身的法,这一些年少的比丘就能够得到安隐,能够得到大利,得到安乐,身心就不会烦热,于是终生都可以行清净的梵行。”如果我们能把这六个识的本质现前的观察清楚,就能够得到安乐,心就不会再为这样的六尘法、六识法而烦恼。
  总结一下,即使是像 大精进菩萨那样子的努力,七天之内,一心不乱,忆念于佛,都还只是意识心的境界,是有生之法,是有灭之法,所以不算是证得了自性弥陀,因为他还是处在因地念佛。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继续的往下看,回到书上继续看看  平实导师怎么说:
  “现在这一个阶段讲的无相念佛,是已经明白了什么是自性弥陀,但是仍然还不能够眼见,所以称为果地无相念佛。这个阶段的念佛,也可以称为真实念佛,虽然还在空的一边,但是已经真实的了知真如,所以能够称为果地无相念佛。”(《念佛三昧修学次第》187页)
  好,我们来整理一下:眼根触色尘生眼识,耳根触声尘生耳识……乃至于意根触法尘生意识。眼根、色尘、眼识这三个东西,是互相依靠在一起的--没有眼根,眼识也就不存在,色尘也就没有意义;没有色尘,则眼根就失去了作用,眼识也就不会生起;如果没有眼识的话呢,另外的这两个条件,也都变成没有意义之法。眼根、尘、识三个绑在一起,这叫作“束芦之法”。比方说,我们在高中的时候上军训课操枪,下课的时候教官会要我们三个人一组,把三把枪互相靠在一起、站在一起变成一束,然后这一束当中的三把枪就把它编号叫作A1、A2、A3,可是这三把枪里面只要有一把枪倒下来,另外的两把枪也会跟着倒下来,这时候这整束的枪就解散了,就不会再有这什么A1、A2、A3的差别了。根、尘、识三个也是一样的,互相依靠而存在,根、尘、识绑在一起成为一束,一个聚合。所以在众生的世界里面,我们的眼睛,眼的这一聚法里面,有色尘、有眼根、有眼识;耳的这一聚法里面,有声尘、有耳根、有耳识;依此类推,到了意的这一聚法里面,有意根、有法尘、有意识。眼耳鼻舌身意总共有六聚,每一聚法里面都有根、尘、识三个法,所以总共是六乘以三,有十八个法,也就是十八种功能,又叫作十八个界。每一个界都靠着根、尘、识三者和合,才有它的作用,才能够存在,所以每一个界本身,都是相对待之法,不是真实常存之法。也就是说,这样的六识,这样的十八个界,没有一个是无生无灭的真自性弥陀。
  大精进菩萨在七天之中,完全体验了这个部分,所以祂不用十八界当中的任何一界法当作是真实之法,祂决定要继续更上一层楼,去探究真正常住的自性弥陀。那离开了这十八个界,来找寻自性弥陀要怎么找呢?我们再回到书上,平实导师接着说:
  “一个念佛人,他进入到体究念佛的阶段之后,一心一意来体究‘念佛是谁?’,或者体究‘如何是归命无量寿佛?’,就是用这样的思惟观的功夫,不停的在观照、思惟,以找出这个自性弥陀。”(《念佛三昧修学次第》187页)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暂时为各位介绍到这一边。今天我们带着大家一起弄清楚了“六识法”,弄清楚了“十八界”,并且告诉大家,我们要的“果地无相念佛”,不在“十八界”当中。那到底在什么地方?请听下回分解。
  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64集 果地实相念佛(二) 正伟老师 主讲)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