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2、相似佛法【共130集】
第065集 独觉道
2022-09-12
正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节目。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有关“独觉道”的相关法义,成就独觉道者又称为辟支佛,主要是修学因缘法而解脱生死;而独觉种姓的修行人,有他很特殊的地方,因此特别称这一类的修行人为独觉。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要善观根器,因此也要了解有关独觉种姓的相关法义。
本节目的因缘,是因为在琅琊阁网站上转载了一篇名为〈我的天啊,萧平实居士这可是诽谤所有的辟支佛啊!〉,作者的化名是“平凡世界”(后面我们就简称为平凡先生),这篇文章以错误的知见对于 平实导师所弘传的法义进行毁谤,因此我们需要在此进行辨正,以免平凡先生误导一般的修学大众。
我们先来看在《瑜伽师地论》卷34中关于独觉的相关开示:【云何独觉种姓?谓由三相应正了知:一者,……有薄尘种姓,……于愦闹处心不爱乐,……;二者,……有薄悲种姓,……于说正法利有情事心不爱乐,……;三者,……先未证得彼菩提时有中根种姓,是慢行类,……深心希愿无师无敌而证菩提。】也就是独觉种姓,最主要就是他“一向趣寂”,喜欢寂静,因此论中开示说,可以从三个面向来作观察:第一种就是独觉他对于六尘境界不喜欢,所以通常会选择远离愦闹喧扰的环境,喜欢处在寂静的处所。而菩萨虽然有时候在寂静之处有利于专心修学,但是在愦闹喧扰的环境有时候反而是有利于观行种种的法;并且菩萨在五浊恶世中利乐众生,也通常是要随顺众生之缘而处于愦闹之处,因此对于菩萨来说并不会刻意排斥某种环境,主要是以利益众生为主要考量。
第二种独觉种姓的特性是属于“薄悲”,也就是他的悲心薄弱,所以对于利益众生之事不会爱乐,喜欢自己安住于寂静之中;而众生无法解脱之苦,并不是他所最关切的事情。当然这与菩萨种姓有很大的差异,而菩萨从大悲中生,因此诸位菩萨也可以从独觉种姓的特性,来提醒自己应当增上对于众生的悲心;若是发现自己的菩萨性不足,就应当设法令其增长。
第三种独觉种姓的特性就是说,有这样的独觉他是属于慢心比较明显的,而且慧力不差,属于中根种姓,不是钝根。在《瑜伽师地论》卷26中开示:“若慢增上补特伽罗,名慢行者。”因此他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深心希愿无师无敌而证菩提”:他深切希望证果的那个时候,是没有老师,也没有敌对的人与他对抗;也就是他想要在无佛之世,透过自己的觉悟而证独觉果。虽然有这种心行的人确实是比较少见,但是有些独觉种姓的修行人确实是存在着这种心性;所以,他希望成就菩提的时候,不想要有师父,让别人以为他是靠自己的能力就可以成就,因此说他是“慢行类”。这里当然大家要留意论中特别有说,“先未证得彼菩提时有中根种姓,是慢行类”,也就是说,他的慢心是在证得菩提之前才存在的,当然成就菩提时就可以把三界爱烦恼中慢心的现行断除了。
由上面的说明,诸位观众再比对《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53中的开示:【是菩萨摩诃萨若有此身不得正念,不能悔过,不舍慢心,不乐亲近真胜善友,彼定流转生死多时,后虽精进修诸善业,而堕声闻或独觉地。】也就是在说明菩萨应舍离慢心、亲近善知识等,否则是很容易跟声闻或独觉地相应的。因为有慢心,对于善知识就不容易恭敬,要修学胜妙的法义及依教奉行就有困难,众生也很难亲近他,因此对于成就菩萨道就是一种很大的障碍。而如果“不舍慢心,不乐亲近真胜善友”,就容易被恶知识或邪见所误导而作错误的修学,因此造成“流转生死多时”而难以成就。因此,诸位菩萨当然一定要乐于亲近善知识,并且对于真善知识一定要有殷重的恭敬心;也要把这个习惯带到未来世,这样就可以生生世世值遇真善知识而令修学快速成就。
而在《瑜伽师地论》卷34中也开示了独觉的修学法道:【云何独觉道?……谓有一类安住独觉种姓,经于百劫值佛出世,亲近承事成熟相续,……。复有一类,值佛出世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复有一类,值佛出世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证法现观得沙门果。】也就是独觉的修行之道有三种,第一种“经于百劫值佛出世,亲近承事成熟相续”,第二种与第三种都是“值佛出世亲近善士”,因此都是需要从佛菩萨或善知识闻熏修学才能于未来世证得四果;而实际上三乘的修学者都是要从佛菩萨闻法,才能正确修学而成就。虽然这一世看起来好像没有老师,其实是因为多世以来已经从佛菩萨闻法了;而这些多世以来熏习的种子,由其如来藏执藏,此世遇缘而等流出来,因此能够在此世成就辟支佛果。
从上面所述“慢行类”独觉种姓的特性,以及三种独觉的修学法道,我们就可以了解 平实导师在《涅槃》中所开示之法义是正确无误的:【即使是无佛之世出于人间的独觉辟支佛,也不是自己觉悟而出三界的,而是他们心中有慢,不愿在有佛之世从佛得果,是故迟迟不愿证得出三界果,而要留待未来世无佛住持人间正法时,独自觉悟而成辟支佛,受人崇敬供养,然后舍寿入无余涅槃。】(《涅槃》下册,正智出版社,页409。)所以 平实导师开示的道理,与《瑜伽师地论》的法义完全吻合。
包括在《优婆塞戒经》卷6中亦开示:【是十善法,除佛无能分别说者;过去佛说流转至今,无有漏失,智者受行。】也就是完整正确的十善业道法义,除了诸佛以外,是没有人能为众生分别说明其中的因果道理与业道差别;包括三乘菩提要能够修学成就,都是要有佛菩萨等善知识的因缘,这是大家必须要相信的。而这也显示出正知见的极为珍贵难得所在,所以 佛世尊开示说祂在往昔修行时,曾经为了求一句正法而愿弃舍身命,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而有独觉发愿“深心希愿无师无敌而证菩提”,而且这个愿是很深的,故说“深心希愿”。而假如他的独觉种姓坚固,也没有遇到转变的因缘,那这样的独觉一定会在无佛之世成就辟支佛果。所以即使在佛世,他已经可以证菩提了,但是因为强烈愿力的关系,他就不会真正断除所有的思惑,如此才可以待未来世无佛之世成就独觉菩提。所以 平实导师开示的“他们心中有慢,不愿在有佛之世从佛得果,是故迟迟不愿证得出三界果,而要留待未来世无佛住持人间正法时,独自觉悟而成辟支佛”,正是形容这样的独觉。而实际上,有些人在师父那里得法之后,因为心中有慢,以为是跟师父差不多了,因此便想离开师父,自立门户;并且也不愿说出其师承,实际上这样的心态也是有少分类似,而这当然是菩萨所不应当作的。事实上这样的行为也是属于“不知恩报”,在学佛的过程中势必引生很大的障碍。
可惜平凡先生不晓得论中已经有开示“是慢行类……深心希愿无师无敌而证菩提”,而竟毁谤 平实导师说:“他的这段话就是对所有辟支佛的攻击和诽谤了!”所以建议平凡先生应当要去恭读上述所引《瑜伽师地论》卷34中圣 弥勒菩萨的开示,就可以解决心中的疑惑了。
另外,在《瑜伽师地论》卷73中也开示:【又觉法性故,谓于一切安立谛中,多分修习怖畏行转,由此因缘证得圆满。如声闻乘,独觉亦尔,出无佛世而证正觉,与此差别。】也就是独觉与趣寂声闻,其实他们有很多地方是一样的;佛世时有很多声闻弟子,也是从 佛闻熏而修学及实证因缘法,虽然二者都是修学安立谛,并且畏惧生死而欲入涅槃,但是独觉有一个明显的特性,就是“出无佛世而证正觉”,这是独觉与趣寂声闻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不能否定有这样心性的修行人,他真的是会发“无师无敌而证菩提”这样的愿。所以说,建议平凡先生还是应当多闻熏经教及亲近善知识,没有十全的把握之前,千万不要评论善知识,而这也是大家所要引以为戒的。
同样在平凡先生的文章中,琅琊阁也以“按”的方式特别加了一个说明:【辟支佛通过观察缘起证悟无我,一个无我的人,何来我慢?单看萧导师对辟支佛的认知就可见他对解脱道的最基本的道理都不通,……。】(〈我的天啊,萧平实居士这可是诽谤所有的辟支佛啊!〉,琅琊阁。)这也是完全误解 平实导师论述的重点,因为《涅槃》一书中说的“他们心中有慢,不愿在有佛之世从佛得果,是故迟迟不愿证得出三界果”,这是说希望在无佛之世证独觉果;在未证果之前,三界爱未完全断除,当然是有可能还有慢现行,说的不是证独觉果之后还有慢心现行。所以在《瑜伽师地论》中,特别慈悲说明“先未证得彼菩提时有中根种姓,是慢行类”,论中已经先作说明了,无奈琅琊阁在这里还是弄不清楚;而这么明显的道理,琅琊阁还会误谤,真是令人不解。而实际上,即使已经证二乘极果也还是有三界爱习气种子的。
而由《瑜伽师地论》中的开示也可以提醒我们:发正确的愿是非常重要的。独觉因为发“无师无敌而证菩提”这样的愿,造成他将来会在无佛之世成就菩提,那这就得要等到未来世,虽然往世修学的无漏种子仍然存在,但是也要有因缘引发才能流注出来;但是往生到未来世的时候,因为有隔阴之迷的关系,所以也可能会有与染污法相应的机会,那要证菩提可能是要很久以后的事了。所以发这种愿,反而延迟了自己的道业。然而,菩萨总是希望生生世世值遇与奉事诸佛如来,在佛世尊座下熏闻及修学各种胜妙的法义,这样的修行才是最快速的;除了最后身菩萨成佛是在无佛世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其他的时候,菩萨都是发愿追随佛世尊的。
因此在《菩萨地持经》卷3中开示:【十方世界有无量菩萨,俱发大愿故。……是故十方无量世界,随其所净空无佛处,同行菩萨各各成佛。】也就是因为“无一世界二佛俱出”,所以最后身菩萨成佛时,一定是在“空无佛处”,也就是在无佛世界成就佛道;然而,这与独觉之在无佛出世时而证菩提是完全不一样的,不可混为一谈。又譬如,在《大智度论》卷17中开示:【此人求禅不得,即生瞋恚:“我当尽杀鱼、鸟!”此人久后思惟得定,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于彼寿尽,下生作飞狸,杀诸鱼、鸟,作无量罪,堕三恶道。】也就是说,有个修行者,因为在修禅定的时候,受到周遭的一些鱼类与鸟类的干扰,因此发了将来要杀尽它们的恶誓愿;结果在他禅定修成之后,往生到非非想天,等天寿尽了之后,便因恶誓愿而投胎成为飞狸,杀害了许多鱼和鸟,因为这样的缘故便下堕三恶道。所以由这个典故,大家也就可以知道要发正确的愿之重要性了;因此,发愿在佛菩提道修学过程中是极为重要之事,而在发愿的当下,这个种子就已经种进如来藏之中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9中的开示:【此般若波罗蜜多,非即蕴、处、界,无依无止、不生不灭,不内不外不在中间。是故般若波罗蜜多不可思议。】也就是菩萨修学的般若波罗蜜多,重点不只是在观察蕴处界法是依因缘而生灭的,也要去亲证这个无依无止的本住法,祂就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心;需知要亲证般若波罗蜜多是不容易的,因为一般修学者大多落在蕴处界里面,所以说般若波罗蜜多是不可思议的。
而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32中也开示:【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如实知无明乃至老死无生无灭、无染无净、自性本空、远离二法,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能学十二缘起。】这里的意思就是如上述所说,般若波罗蜜多所探讨的核心是不生不灭法、是第一义谛。然而,如果只修学十二因缘法,这十二支都是生灭法,那如何能会通般若波罗蜜多与十二因缘法呢?这就是在说明必须修学十因缘法,也就是要了解十二支都是直接或间接由如来藏出生,而十二支也可以摄归于不生不灭的如来藏中道心,因此说“无明乃至老死无生无灭、无染无净、自性本空、远离二法”,这样同时修学十因缘与十二因缘才能成就因缘观;这也就是《华严经》所开示的:【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7)而独觉能够成就因缘观,也是因为他能够推知有一个本住法常住不灭,虽然尚未亲证,但是这样已经可以成就因缘观而证独觉菩提了。但是菩萨因为亲证如来藏的缘故,因此可以配合如来藏的观行而深入十二因缘法,包括六地菩萨所要修学的十二因缘细相观,当然六地菩萨的智慧是远远超胜独觉的。
而说明上述内容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要提醒平凡师兄与琅琊阁:应当先要去处理“误解第八识是有为生灭法”的问题,这样才有可能成就因缘观,这比去关切独觉种姓的修行人是否是“慢行类”,或是他们是否有“深心希愿无师无敌而证菩提”更重要,因为这个与他们的法身慧命更有切身的关系。
而在琅琊阁的贴文中的“按”中诬谤 平实导师:【从未证得解脱道的初果的“五蕴无我”,当然更不可能亲证大乘真见道的“人无我”和“法无我”。】(〈我的天啊,萧平实居士这可是诽谤所有的辟支佛啊!〉,琅琊阁。)而琅琊阁的“五蕴无我”,在否定第八识是不生灭法的基础下,很明显地变成是断灭见。因为五蕴是因缘所生,剎那生灭变异,加上误认第八识是有为生灭法,那在灭尽有为法的时候,不就成为断灭了吗?这有可能是二乘的“灭、静、妙、离”的“灭谛”吗?因为琅琊阁诸人所说的“真如无为”只是所显法,不能离开八识心王而存在。所以琅琊阁的说法,并不是正确的“解脱道的初果的‘五蕴无我’”,更不可能是“大乘真见道的‘人无我’”;同时他说大乘之真见道有亲证地上菩萨的“法无我”智慧,也完全是戏论,因为尚未完成相见道,怎么会有初地“法无我”的智慧?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来作几个简单的结论:
第一点,确实有独觉种姓发愿于无佛之世而证独觉菩提,然而菩萨应当远离慢心,发愿生生世世追随诸佛菩萨、善知识修学而能快速地地增上。
第二点,菩萨应当发愿于五浊恶世中利乐众生,能观察众生之种种苦而令慈悲心增长,不应远离众生独处,这样也才可以吻合菩萨戒中的“摄众生戒”。
第三点,菩萨不应当堕于二乘声闻、独觉的心性或心态,因而障碍菩萨道的修学,因为菩萨种姓才是最尊贵的。
第四点,修学因缘法,必须要知道十二支都是不能离开如来藏而存在,这样子修学因缘观才能成就,而且才能贯通般若波罗蜜与因缘法。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祝您身体健康、道业增上!
阿弥陀佛!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