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仁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今天我们要评论的琅琊阁文章标题为〈略析正觉会萧平实对于“福德资粮”的谬解〉。
作者在文章中说:【在正觉会萧平实居士的各种关于开悟证道的说法中,时常表示说要修集“福德资粮”才能开悟,否则就不能开悟,即便悟了也会退转,等等说法。】作者接着说:【萧平实居士《宗通与说通》第四章中说:未修集福德资粮者,谓是人行菩萨道以来,由未见道故,于外门修六度万行,而偏重般若与禅定,于布施持戒忍辱三度未曾用心修集,导致求悟时之种种障碍,乃至匪夷所思之障碍一再出现,即说是人欠缺福德庄严,无福亲炙真善知识之共住共修法益,无福领受众多真悟者之护持共修。】作者接着引用《方广大庄严经》卷第1 佛开示:【福德资粮是法门,饶益一切众生故】;【智慧资粮是法门,圆满十力故;奢摩他资粮是法门,证得如来三昧故;毗钵舍那资粮是法门,获得慧眼故】;作者因此下第一个结论说:【看见没?福德资粮是用来饶益一切众生的,并不是所谓用来求悟的条件!!!智慧资粮才是圆满十力的条件。两者不一样的!】没有福德资粮就不会有智慧资粮,有情众生不会只有智慧资粮而完全没有福德资粮。
首先,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第一个结论:“福德资粮是用来饶益一切众生的,并不是所谓用来求悟的条件!!!智慧资粮才是圆满十力的条件。两者不一样的!”关于《方广大庄严经》卷第1 佛的开示:【福德资粮是法门,饶益一切众生故;智慧资粮是法门,圆满十力故。】这一段经文是在说明成佛的境界,有了成佛后的无量无边福德,就可以饶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有了无量无边的智慧,就可以成就佛的十力。诸佛又称为福慧两足尊,福德和智慧两者互为助缘而增上圆满,是不可以分开的。另外,为何 佛会先说福德资粮,然后才说智慧资粮呢?这是因为“福德资粮”是前提,有福德资粮才会有智慧资粮;福德资粮不够,就会导致智慧资粮不牢靠。以六道轮回为例,往生人道和畜生道决定的因素为福德资粮,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即使非常聪明有智慧,但因为造了一些恶业而减损福德资粮,舍寿后就会往生到畜生道去;生为畜生之后,它上一世所拥有的作为人的智慧也就完全消失了。这个例子就说明了没有福德资粮支撑的智慧是不牢靠的。同样地,回到证菩提这件事,即使某人侥幸经由善知识引导而开悟证得菩提,如果福德不够,也会因自己欠缺福德庄严、不信善知识而退转,失去证得菩提的智慧。因此,无论成佛或是见道,“福慧”都必须两足,福德和智慧是同等重要,同样要具足。
接着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第二个结论,作者引用《大般若经》中如下的内容:【时,舍利子便白佛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若菩萨乘善男子等,远离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虽具无量福德资粮,而于菩提或得、不得。是故菩萨摩诃萨众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决定不应远离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48)作者因此而下第二个结论说:【看见没?“虽具无量福德资粮,而于菩提或得、不得”,福德资粮并不是智慧得证的充分条件,所以“菩萨摩诃萨众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决定不应远离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作者在这里断章取义,故意把 佛所说的前提“远离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删除掉,而只说“虽具无量福德资粮,而于菩提或得、不得”。
关于有无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和有无福德资粮对于菩提得或不得的状况,我们用以下的表格来说明四种不同根器的修行人。在这表格中最上面这一行,由左往右是:有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没有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表格中左边直的这一栏,由上往下是:有福德资粮、没有福德资粮;这样子的组合四种不同的状况之后,就会有四种不同状况的修行人。对于上上根器的修行人来讲,他是有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而且他也有福德资粮;这样子上上根器的修行人,他得到菩提了以后,他就不会退转,就是“得而不退”。那另外一种下下根器的修行人,他是没有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而且他也没有福德资粮;这样子的下下根器的修行人,他就没有办法获得这个菩提。
在这上上根器的修行人和下下根器的修行人当中,还有两种不同根器的修行人。在这两种修行人当中,有一种修行人他是没有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但是他是有福德的;这样子的修行人,他对于菩提就是“或得、不得”,也就是得或是不得是不一定的。在《大般若经》中所说的“远离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虽具无量福德资粮,而于菩提或得、不得”,这个指的就是这一种修行人。
那最后一种修行人,他是有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但是他没有福德资粮;这样子的修行人,他证得菩提了以后,他就容易退转;侥幸经由善知识的引导,有了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而开悟——证得菩提,但是因为自己欠缺福德庄严,不信善知识而退转。这种人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也有提到说:【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见及五逆,无恶不造,是为退相。】
以上琅琊阁作者所引用的经文说明“远离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虽具无量福德资粮,而于菩提或得、不得”,这个是《大般若经》里面所说的,在表格中就是右上栏的状况。而《菩萨璎珞本业经》则说“如果没有善知识摄受,若一劫乃至十劫会退菩提心”,这和 平实导师说的“无福亲炙真善知识之共住共修法益,终究会退转”,则是在表格中的左下栏的状况,就是得到菩提了以后还是会退转,以上两者并没有冲突,讲的是两个不同的状况。因此,琅琊阁作者断章取义所下的第二点结论:“福德资粮并不是智慧得证的充分条件”是错误的。
总结以上的说明,《方广大庄严经》:【福德资粮是法门,饶益一切众生故;智慧资粮是法门,圆满十力故。】(《方广大庄严经》卷1)这是在说成佛的境界,有福德资粮才会有智慧资粮,福德资粮是前提;有福德资粮支撑的智慧资粮才是牢靠的。无论见道或是成佛,都要福、慧具足。《菩萨璎珞本业经》里面说:“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没有善知识的摄受,即使以方便善巧开悟证得菩提之后还是会退转。因此,平实导师在《宗通与说通》说:【未修集福德资粮者,谓是人行菩萨道以来,由未见道故,于外门修六度万行,而偏重般若与禅定,于布施持戒忍辱三度未曾用心修集,导致求悟时之种种障碍,乃至匪夷所思之障碍一再出现,即说是人欠缺福德庄严,无福亲炙真善知识之共住共修法益,无福领受众多真悟者之护持共修。】(《宗通与说通》,正智出版社,页185。)
以上 平实导师的说法并没有错误,琅琊阁作者引用佛经内容来证明 平实导师所说错误,但这些经典的内容却正好证明 平实导师所说的法义和 佛所说的是完全一致的。琅琊阁作者这样的论议水平,实在是低估了读者的判断力。
今天我们就说明到这里。非常谢谢大家的观赏!
敬祝各位菩萨: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第081集 “福德资粮”在证道上的重要性
2022-09-12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