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0、识蕴真义【共130集】
第001集 略说「识蕴」与「阿赖耶识」的差异
2020-07-06
杨正旭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接下来正觉教团将为各位讲解《识蕴真义》。我们所说的内容,都是依照平实导师所写的《识蕴真义》这一本书的内容跟次第来加以阐释。在说明 平实导师著作《识蕴真义》这一本书的缘起之前,我们首先对“识蕴”跟“阿赖耶识”的差异先作一个概略的说明,让大家可以比较容易了解我们接下来所要说的义理。
  首先来说明“五蕴”。各位对于《心经》的经文应该都是耳熟能详,“照见五蕴皆空”经句中的“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识蕴被摄归在五蕴当中。五蕴简单地说,就是组成“人”的基本要素,也就是身与心的组合,在佛法中又称为“名色”——“名”指的是心;“色”是五根身,也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五蕴函盖了十二处、十八界。“蕴”的意思是积聚,也就是堆积而成的意思,所要表达的是无常的意思;“处”指的是识蕴六个识生起的处所,也就是六根与六尘总共十二处;如果用“界”,指的是功能,也就是世间一切法总共具备了十八种主要的功能,当然细分的话可以有无量无边的功能。因此蕴处界是依照不同的角度跟目的来定义人的身心。“五蕴”在还没有成就阿罗汉果之前,又称为“五阴”;“阴”是遮盖的意思,遮盖了五蕴无常、苦、空、无我的真相,遮盖了生命的实相。众生把五蕴当我,把识蕴当我,不知道五蕴或识蕴是第八阿赖耶识藉缘而出生,阿赖耶识才是生命的实相,这个实相被五蕴遮盖了,所以称为五阴。
  那讲完五蕴以后,我们接下来说“识蕴”。前面已经说明蕴是积聚的意思。识蕴函盖了七个识,前六个识是藉由六根跟六尘为缘而出生,第七识意根是无始以来,以无明为缘而从第八阿赖耶识中出生,因此识蕴总共有七个识,都是因缘所生之法,都是可灭之法。而五蕴中的受、想、行三蕴,是识蕴的心所有法,依于识蕴而存在,也都是可灭之法。
  接下来说第八阿赖耶识。有许多有名的法师都说阿含诸经中 佛只说六个识,没有讲第七识、第八识,因此我们在这里就以十因缘法来说明,佛确实在阿含诸经中就已经有说第七识、第八识。“十因缘法是 佛陀观察世间法自觉自悟的”,世间的人都有老死,而会有老死的原因,是因为有五蕴出生在世间,如果没有五蕴出生在世间,就不会有老病死忧悲苦恼伴随而来。而会有五蕴出生在世间,是因为过去世造作后有的业;会造作后有的业,是因为对世间法有所执取;而执取世间法,是因为对世间法有爱。那为什么对世间法生起爱呢?因为看见世间法而产生了觉受,生起觉受是因为心去接触了世间法,心会去接触世间法,是因为有六入处——也就是人有六根,外有六尘,因此先有了外六入而引生了内六入。而六入处的圆满,来自于人最开始在母胎中的名色,因为有最初的名色,名色不断地增长,六根才会圆满,才能接触六尘而有六入处的出现,因此而说名色是六入处的缘。而最初在母胎中的名色,六根当中只有两根在运作,名指的是意根,受精卵是不圆满的身根,受精卵在佛法中称为羯罗蓝。最初的名色只有两根在运作,这里有经典为证。《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1:“初受生时六处未满,唯有身根及意根转。”
  那为什么会有母胎中的名色呢?我们来看经文怎么说。《杂阿含经》卷12,佛说:
  
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

  这一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因为有第八阿赖耶识的缘故,所以有最初的名色,称为识入母胎。如《长阿含经》卷10,佛说:
  
“阿难!缘识有名色,此为何义?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

  也就是说,因为有阿赖耶识入母胎,才会有名色。而名色的增长、还有出胎,乃至往后的成长、老化、老死等,都是因为有阿赖耶识的缘故。那么推到阿赖耶识也就是说,阿赖耶识之前没有一法,没有一法可以来出生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十因缘法后面九法的根本。因为阿赖耶识本来而有,所以佛说“齐识而还,不能过彼”,阿赖耶识就是一切众生生命的本源。
  那么从前面所说十因缘法的内涵,我们就可以理解 佛在阿含中已经说了第七识跟第八识。那为什么十因缘法中的“识”,不是指前六识,而是第八阿赖耶识?因为我们六识的生起,须要有圆满的六根去接触六尘。而刚入母胎的时候,六根当中只有意根跟不圆满的身根,前六识不能存在,因为祂必须依据六根接触六尘祂才能存在,所以十因缘法中的识一定是第八识,因为这个识能造作五蕴,所以可以确定就是阿赖耶识。而刚入胎时的名色当中的名,指的是心,而这个心既然不是前六识,也不是第八识,那当然就是第七识了。所以,佛在阿含里面就已经说了第七识、第八识。
  那么佛法中最重要的是必须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常住法作为根本,否则就会变成断灭论,如果佛法是断灭论,那我们为什么要去学佛?学佛岂不就是变成戏论。所以我们来看看,佛为什么要讲十因缘法?因为必须建立一切世间法的根本,三乘菩提依这个根本来开演,才不会变成断灭论。而这个根本,就是三乘菩提四种涅槃的本际。而这四种涅槃是成佛过程中所必须亲证的,没有这个根本,四种涅槃就不存在,就没有成佛这件事情。而这个根本正是十因缘法中阿赖耶识的心体,又名如来藏。
  那么我们前面简单地说明十因缘法之后,各位或许听过十二因缘法,在前面十因缘法中,佛已经说了“齐识而还,不能过彼”,也就是阿赖耶识的前面,不能再有一法来出生阿赖耶识。那为什么十二因缘法中的识的前面,还有“行”跟“无明”这两个法?十二因缘法中的行缘识的“识”,经中说是六识身,我们来看看《缘起经》卷1,佛怎么开示:“行缘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许多人就因此把十因缘法中的“识”,也当作是识阴的六个识。然而如同前面所说,在建立十因缘法的过程当中,需要先观察世间法的现象来建立九因缘,最后推求名色的出生是以第八识为因。然而建立十因缘法,仍然无法脱离三界的系缚,因为仍然不知道如何让名色不在下一世出现而出离三界,也就是不知道如何破坏“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关系而入无余涅槃。那么推求的结果,是因为这一世的六识配合意根造作福行、非福行跟不动行才会有下一世的名色出生,因此建立六识身是下一世名色出生的缘。依于这个缘,第八识才会入母胎制造名色。而造作福、非福、不动三种有漏行的原因,其实是来自于七转识跟无明相应,因此要使下一世的名色不再出生,解脱于三界的系缚,只需要灭除无明,所以十二因缘法将无明列为第一支,而后有行跟六识身加上十因缘法中后面的名色等九个因缘,而成为十二因缘法。由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十二因缘法并不是将十因缘法加上行与无明而完成。由于推求时的目的不同,因此十二因缘法中的“识”,指的是六识身,与十因缘法中的“识”是第八识,是截然不同的。然而可以知道的是,十二因缘法必须依于十因缘法才能成立,否则十二因缘法仍然是断灭法。因为无明灭了以后,十二因缘法全灭了,名色不存,无有一法存在,如果不是因为先建立了十因缘法,名色灭了以后还有第八识的心体独存,否则岂不是成了断灭空?从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六识论者必然是断灭论,因为六识身是可灭的。
  古代宗喀巴所造的《广论》就是断灭论,我们来看看六识论者宗喀巴怎么说。 宗喀巴在《广论》中解说十二因缘法中的“识”这一支的时候说:
  
识者,经说六识身。然此中主要,如许阿赖耶者,则为阿赖耶;如不许者,则为意识。(《菩提道次第广论》卷7)

  宗喀巴的意思是说:瑜伽行派唯识行者允许有第八阿赖耶识,而宗喀巴自己所弘扬应成派中观则不允许有第八阿赖耶识。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瑜伽行派唯识行者是很清楚地认知十二因缘法中的识支,指的是六识身,而不是指阿赖耶识。而宗喀巴在否定了阿赖耶识以后,为了怕他所说的法成为断灭论,因此建立了“意识是一切染净法的根本”,这样的论点仍然无法成立,原因简单来说有四点:
  第一点,意识是生灭法,很明显的无法去到未来世,如果能去到未来世,我们的意识就是从过去世而来,那既然意识是从过去世而来,我们为什么不知道过去世?
  第二点,意识如果是“一切染净法的根本”,那么十二因缘法中的意识应该是在无明之前,那为什么经中说无明与行之后才有六识身?很明显的,宗喀巴所说的违背佛所说的意旨。
  第三点,经中说诸所有意识,都是以意根、法尘为缘而出生,意识既然是缘生法,又是十二有支之一,无明灭了以后,入无余涅槃的时候,意识必然随之而灭,因此不能将意识建立为本住不坏法。
  第四点,意识在刚受生时无法现起,要等五色根粗具的时候才能生起,然而这时候所生起的意识极为昧略。因此宗喀巴建立意识为能生名色的识,而称为一切染净法的根本,不符合十因缘法中“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道理。
  从以上的说明,我们就可以知道宗喀巴所说意识是一切染净法的根本,以及某位法师在他的著作中说 佛在《阿含经》中只说有六个识,而自行指称第八识是意识的细分,也就是将第八识摄归于可灭的识蕴当中,这样的论述都是无法成立的。同样的,如果有人说阿赖耶识是由真如所出生,这样的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十因缘法当中,佛已说阿赖耶识之前,不允许有一法存在的缘故。那么以上“识蕴”跟“阿赖耶识”的差异,就简单说到这里。因为后面还会探讨“真如”与“阿赖耶识”的关系,因此在这里我们先介绍有关“真如”的一些知见,让各位比较容易听懂我们后面所要说的义理。
  首先来看《成唯识论》卷9: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亦言显此复有多名,谓名法界及实际等。

  论文中说,真如非虚妄,于凡夫位、圣位、受生位、出生位,乃至老死位等等一切位中常如其性,故名真如。而真如不是缘生法,是真实法,是一切缘生法所依的本际,故名实际。那么世间一切法的功能都依于真如而有,因此真如又名法界,界就是功能差别。然而真如并不是只有这些名称,真如无我,无有世间一切相,永离一切相,因此《心经》说为“空”或名“空相”,这个空是真实法,不是空无。又因为“空”有作用,所以又称为空性。依于真如能成就如来的缘故,真如又名如来藏。而由于世间一切法是此岸的缘故,真如就是《心经》所说的彼岸。
  那么今天因为时间已经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的收看!
  阿弥陀佛!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