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龄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门──空性中道真实义”节目。
今天要看的这段经文内容,是从 平实导师《维摩诘经讲记》第一辑第165页开始,由于经文很长,我们不念,直接从内文看起。这段经文主要在叙述:有一个时候,释迦如来在毘耶离城,弟子四众及天人云集;长者子宝积菩萨与五百位经常在一起论法的同学,也来到 佛陀所在处所,由于能见到应身佛是很难得的因缘,宝积与五百位长者子非常恭敬地顶礼佛足、瞻仰 世尊,以他们各人手中的七宝盖来供养 佛陀,佛以祂的神力让这501个宝盖合成一个非常大的宝盖,可以遮覆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位报身佛所化的世界,相当于一个银河系那么大;有缘值遇应身佛,除了瞻仰 佛陀、作种种供养外,同时也要记得赞叹如来的种种功德,今天要看的经文就是宝积菩萨赞叹释迦如来的内容:从“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开始,前面说宝积与五百位长者子,各以手中宝盖供养如来,因此宝积也将这个情况以偈赞诵出来;在这同时,释迦如来也显示了诸佛的威神力,将他们供养的501个小伞盖合成一个大宝盖,可以遍覆一个娑婆世界,一个银河系那么大;在 佛所显示的这个三千大千世界里,可以看到诸天、龙、神等的宫殿,也有欲界天的音乐神及夜叉等等,这个世界里所有的景物都因为 佛的十力而显现出来,在场所有看到的人都赞叹 佛陀的威神之力,宝积因此就赞叹并稽首三界至尊。
在这里要提出两点提醒各位菩萨注意:第一点、由经文我们可以知道,释迦佛陀所显现的这个三个千的娑婆世界里面,除了人类之外,还有天、龙等的有情——就是所谓的天龙八部,这些众生也会常常来听应身佛说法,也就是说,世间不是只有我们眼睛看得到的人类、以及畜生道有情,还有天人与阿修罗,甚至三恶道中另两道有情——也就是饿鬼道与地狱道有情,都是属于欲界世间的有情;而除了欲界外,还有色界及无色界,这样才是完整的三界世间;如同在经典里说的:“有三界。云何三?谓欲界、色界、无色界。”(《杂阿含经》卷17)所以说三界世间,并不是人为施设出来的名词,是真实有这三个不同层次的世间境界存在,只是我们目前还没有禅定证量,所以无法到达色界及无色界的境界,而我们也没有天眼通,因此不知道饿鬼道与地狱道有情的境界相。
第二点、天人除了欲界六天的天众外,色界与无色界众生也属于天的范围,因此诸佛十号中,都有一个“天人师”的名号,诸佛世尊是三界中最尊胜的,无所不知而可以成为三界所有众生的导师,所以称为“天人师”;由于诸佛十号都有不同的功德,只要具有正知见的众生,见到 佛陀都会油然生起崇仰的心而恭敬地瞻仰、礼拜,由衷地赞叹 佛的功德;因此宝积菩萨赞叹 佛是众生所归命的大圣、法王。因为 佛是四圣法道中最尊上的,所以说 佛是大圣;而法王的意思是说,佛于一切法得自在;所谓得自在是说:诸佛对三界世间一切法、一切境界相,如何形成的、如何存在、如何坏灭等等,都能完全了知,无一不知,所以称为法王。
我们来看 平实导师在《法华经讲义》中如此说:
法王不是那么容易当的,能够王于三界,对三界一切诸法无所不知,才能称为法王;三界一切境界,以十法界来看,上自诸佛、诸菩萨的境界,中及诸辟支佛、诸阿罗汉,下至于无色界、色界,与欲界天众、人间境界,甚至三恶道的境界,都无所不知,才是三界至尊,才能称为法王;因此法王的智慧力,不是我们所能揣测而知的,法王是要对三界世间的“四圣法道”以及“六凡业道”有情的境界都能具足了知,无一遗漏或不知,才可以称为法王。
我们应当知道,法王不是任何人就可以随便被称呼或是自封的,如果有人自称法王,或被别人称为法王,那么就需要看看他有没有这个实质,他的智慧够不够,是不是对于一切法都了知、都自在。宝积菩萨赞叹、稽首释迦如来,为众所归止的大圣法王之外,还赞叹如来四个不共法,也就是 佛以一种音声演说法义,众生会觉得 佛是在为自己演说这个法义,还会因为众生各自的根性,而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与信受,以及加以履行所得到的利益与受用;当然 佛出世间说法,对于不同心性的众生也会有不同的影响。声闻心性的人,听到五阴苦、空、无常、无我,如果能确实思惟其中的道理,并加以观察而能够确认不移,那么这位听法者,就可以获得声闻法的果证;但是如果有人,听了五阴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后,不但没有深入思惟其中的道理,更没有依著去观察这些法的涵义、也不实修,那么就不可能证得二乘解脱道的功德与受用,而有一些人则会因为不知五阴生灭无常,执著“五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法是真实有的、是一直存在的法,对于 佛所说的解脱道法义,就会产生恐怖畏惧的心,这是因为他们不相信也不愿意接受“五阴十八界等等法是生灭会变异的法”,又害怕如果将这些每天在运作能够吃喝玩乐的法都灭掉了,就没有一个自己存在了,因此而有怖畏心产生。
其实 佛在阿含时期讲解解脱道法时,除了告诉大众,五阴十八界这些法都虚妄不实之外,也隐覆密意地说了还有一个“本际法”是一直存在的;这个本际法与五阴十八界诸法,是同时存在,非我、不异我、不相在,这个“我”指的就是与五阴不即不离,同在一处受熏的“本际法”。只是一般众生都不能如实了解 佛所说法的涵义,又信受了错误的教导,以致于对听到解脱道法-说五阴十八界诸法是生灭无常、会变异,要解脱三界生死必须将这些法灭掉-就心生怖畏。针对这种情况,佛陀在《杂阿含经》卷2,教导弟子们要如何观行,佛陀如是开示:我们应该去观察所有的色法,不论是过去色、未来色或现在色,内色、外色、粗色、细色,好的色、丑陋的色,还有久远前的色或近世的色;这些色法都不是真我、也不异于真我,与真我不相在;同时也像这样,来观察受、想、行、识四阴,都非真我、不异真我、与真我不相在。经文接著又说,还要观察这“五受阴”非我、非我所有,而断尽我所的贪著,多闻圣弟子能够这样如实观察,接受如实观察的结果之后,就可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知道自己不会再有未来世的出生。
因为“五阴”只是五种会遮蔽我们智慧的法的聚合,不是真实常住的法,因此不论如何好或殊胜的五阴,都不是真我;这五阴是会坏灭、不是恒存的,而也不异真我。因为五阴由真我出生,也要有真我共同和合运作,五阴才能有自性可以显现出来;另外五阴与真我也不是混合在一起,没有办法分开、分辨的,所以说不相在。
这初转解脱道法义,是很明确地说明了众生除了五阴诸法之外,还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我”与五阴同在,这个真我与五阴非一非异也不混滥;如果是声闻种性的人,对于 佛说的解脱道法义,虽然不会有恐惧,但是对于 佛在二、三转所说的大乘法义,也会因为心趣寂灭,或者对于般若及方广唯识深妙法,听不懂而心有恐惧,众生由于听闻 佛说法,就有欢喜或恐畏,对法就会因根性不同,而有断疑或厌离的情况显现出来。
我们简单说明如下:对于三转的法,不同根性的人听了会有不同的结果显现出来。声闻种性者,听闻解脱道出离三界生死之法,由于与心相契,能够深入思惟、观行,对五欲之法不再爱著、且能确定蕴处界诸法的生灭性与过患,而生起厌离之心,因此可以断我见、薄贪瞋痴,进而断五下分结与五上分结,而有解脱道的智慧与解脱功德;菩萨种性的学人听闻解脱道法,同样也能厌离五欲,淡薄对蕴处界的贪爱执著,但由于心性的关系,不会像声闻行者急于断尽我执入涅槃,反倒是厌离声闻心性、发起菩萨性。对于二、三转般若及唯识法义,声闻种性者由于作意在出离三界,因此不乐听闻、也听不懂,无法成就念心所,所以没有办法忆念听闻的法,而加以修习;菩萨行者因为发起菩萨性,愿意无止尽地利乐众生,并且努力修学而证悟实相法本际如来藏,为了想要更加了解实相法,因此乐于听闻、熏习,精进修学般若慧学,以及唯识种智一切妙法无有厌倦,最后终能成就佛道。因此也验证了一句话:善知识出兴于世有利也有弊,利者是说能信受的人,可以因为善知识正确的开示,而获得法益,道业可以快速增上;弊者是不愿意信受的人,会因此而怀恐畏之心,而加以排斥、抵制,非但不能受益且会加以诽谤。
各位菩萨!您愿意信受诸佛如来以及真正善知识的开示而受益吗?那就要谨慎选择善知识,不要被一时的表相所迷惑,三乘俱通的善知识才是我们应该跟随的师父。
接著宝积菩萨又说明他向 佛稽首的原因:佛三大无数劫来精进修行,而获得十力威德,佛对一切法、一切境界无所畏惧,以及 佛一直都住在不共法中。“十力”后面经文会说到,请继续收看后面的节目。至于 佛有十八不共法,这十八不共法是不共凡夫,连解脱道圣者——人天应供的阿罗汉,不论是慧解脱、俱解脱,或者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都不共,甚至不共菩萨;佛地的境界不是等觉菩萨所能知,诸地菩萨也不知,二乘圣人与凡夫更是无所知。
宝积菩萨因为 佛的这些功德而稽首于世尊,佛还有哪些功德而让宝积菩萨如此恭敬地稽首于世尊呢?因为世尊是一切世间众生的大导师,只有 佛才有这种功德;另外只要众生愿意接受 佛的教导,都能因为 佛的开示教导,而断除种种结使、种种系缚而获得解脱,当然 佛是究竟到解脱彼岸的。阿罗汉是人天应供,但是阿罗汉只断我执的现行,并未断除我执的习气种子随眠,也未破、未断无始无明随眠;虽然说阿罗汉入了涅槃了,但是涅槃中并没有一位阿罗汉存在,只有阿罗汉的本际单独存在著,而阿罗汉并不知道本际独存的境界是什么,因此方便说阿罗汉入涅槃,其实只是不再出生五阴十八界诸法,不再存在于三界中。反之 佛究竟到达彼岸,阿罗汉所未断的一念无明烦恼随眠的种子与无始无明,佛都究竟断尽了,阿罗汉所不知不证的,佛也都亲证而且具足了知,更重要的是,阿罗汉将自己的五阴十八界全部灭掉了,而说他入无余涅槃,不再能对众生及自己的道业有何利益,而 佛是不灭除五蕴诸法,就恒住无余涅槃界,不必消失于三界中,又可以永无止尽地利益众生。
最后接下来就是说,佛能够度尽一切三界众生的有情世间。每一个有情就是一个五阴世间,上至菩萨种性的人,中及声闻种性者,下至三恶道有情,这些有情世间 佛都能度;相较之下,阿罗汉只能度声闻种性以下的有情众生,因此宝积菩萨稽首 释迦如来。当然,如来永离生死,由于 如来已断尽烦恼障及所知障,断尽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因此 佛可以依十无尽愿一直利乐众生,不贪也不厌于三界中受生而利乐众生;阿罗汉只断烦恼障,不再有分段生死,但未断所知障且未证本际法,又由于胎昧的关系,除了三明六通大阿罗汉之外,其他阿罗汉们怕来世再受生,会忘掉此世所证解脱果,加上悲心不够,也不愿意为众生永留世间,因此只想自己能够解脱三界生死,而害怕再来三界受生。对比来看,诸佛如来才是永离生死者。
同时 佛能够知道一切众生的来去相,如经中说,阿罗汉最多只能看到过去未来八万大劫的事,佛就没有这个限制,因此所有众生的一切过去因缘,以及未来会如何,佛都可以知道。
另外 佛也善于了知一切法,因为对于 佛所具足了知的般若、唯识、一切种智,二乘圣者是不懂的,故说他们不懂、不善于诸法。同时 佛不执著世间任何法,虽有威神力可以延寿乃至一小劫,却不会因此贪恋世间的生死,所以说 佛如清净莲花一般,不被三界世间所染。当然 佛善入空寂行,诸佛如来灭尽一切种子的变异性,因此不会贪著五尘境,而安住在五尘境中,更不会喜爱喧闹吵杂的境界。最后是通达诸法相并且无所依,诸佛对一切法的相貌都已通达,无所不知而无所罣碍,诸佛所住智慧境界犹如虚空般地广大,而且无所依,是究竟的自在解脱,因为 佛具一切种智,对如来藏无垢识的功能具足圆满了知,因此说 佛是究竟自在解脱。
再说不论是因地的阿赖耶识,或佛地无垢识都无所依,无所依才是究竟法,否则就会像七转识一样,必须有所依才能出生、存在、运作,这样就是有生灭变异的法,是虚妄不实的法。七转识须依如来藏才能有功能、有作用,而且七转识也无法入涅槃,无余涅槃中没有十八界任何一个法存在,只有如来存,不须依其他法就能够单独存在;但是诸佛因为四智圆明,因此佛地的七识心与无垢识,可以完全相应,这时候也是无所依的,宝积菩萨因为 佛有以上种种功德而稽首于 佛陀。宝积菩萨说完这首偈后,五百长者子都发起了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发起了菩萨性,想要了解应该如何修行才能证得佛果,才能于未来成就清净佛国土,于是宝积菩萨就请 佛开示成就净土的种种修行道理与方法。
有关净土,我们都知道有四种净土,就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以及常寂光净土,这四种净土并不是分开四个地区,像一个国家中有什么省、什么省的,而是个人智慧所见与解脱不同,因此所能相应的境界相就不同,其实四个净土是同在一起的。以极乐世界来说,除了常寂光净土是阿弥陀佛所证、所住境界外,其他三个净土,各有相应的众生往生而安住;大概情况如下:实报庄严土具菩萨种性者才能往生,相当于上品三生的人所住境界——是 弥陀世尊摄受有福、有慧的菩萨根性人;方便有余土,这是二乘根性畏惧生死苦,但不会造作恶业的人所往生,是中品三根人所住;凡圣同居土,这是造作恶业但具大乘根性者所往生,如极乐世界的下品三生者,虽然造恶业,但在世时不会诽谤大乘方广经典,也不会诽谤如来及胜义菩萨僧。时间的关系说明到这里。
敬祝各位菩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福慧具足,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第011集 礼赞如来功德
2020-07-06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