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7、阿含正义(二)【共130集】
第017集 我与我所俱断方是解脱(上)
2020-07-06
正文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各位继续再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我们《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所依止的是 平实导师所著作的《阿含正义》。
  在这个单元里面,我们要跟各位继续说明的是“我与我所俱断方是解脱”;也就是说,必须要断尽了我、还有我所的时候,才是真正的解脱。真实的解脱就是要断尽这两种执著,断尽这两种执著:一个就是我执、一个就是我所执。而我执的部分,其实有极微细的部分,这极微细的部分其实是摄属于我慢。因为我执的范围非常的广,从断了我见以后、断了三缚结以后,进入二果的薄贪瞋痴,断三果的五下分结,乃至于断四果所应该要断除的五上分结,其实全部都是摄属在我执里面。但是这里面有粗有细,最微细的部分,最微细的我执,其实就叫作我慢;那这个我慢其实是为今日诸方大师所不能理解,为今日诸方大师所误解的。
  第二个必须要断除的是两种的我所执。我所执有两种:一个是五阴身内的我所的执著,那个就是对于内五欲了知的(了知性的)这种执著;另外一个是身外我所的执著,也就是说对于外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一部分)的执著。所以真正的解脱必须要断掉两种执著,一个就是我执、一个是我所执;而我所执又函盖了两个,函盖了五阴身内的我所执,还有身外的我所的执著。我们就一一地来为各位作说明,什么是两种我所的执著?后面再来说明最微细的我慢的部分。
  我们现在说明五阴身内我所的执著,在《中阿含经》卷49里面,佛这么开示:
  复次,阿难!有五欲功德,可乐,意所念爱,色欲相应: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若比丘心至到,观此五欲功德;随其欲功德,若心中行者,所以者何?无前无后;此五欲功德,随其欲功德,心中行者,阿难!若比丘观时,则知此五欲功德,随其欲功德,心中行者,……。
  那这五欲功德是在指什么呢?这五欲功德是在指“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也就是说这五尘受的这样子的一个情形,也就是说眼、耳、鼻、舌、身,对于色、声、香、味、触领纳的了知性。所以说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在这样状况的时候,五欲跟前五识的见闻觉知性,其实是同时存在的;也就是说触受生起的时候,我们的五欲、还有五识的见闻觉知性其实同时存在的。因为五欲功德它其实是与觉知心无前无后、同时同处存在的,那这个就是大乘法里面所说的(所谓的)五俱意识。也就是说,当我们眼、耳、鼻、舌、身这五根触五尘的时候,五识在这个地方领纳的同时,在领纳这五欲功德的同时,我们的意识觉知心,其实是无前无后、同时同处的同步与这五识在领纳这五欲的觉受;那在领纳这五欲的觉受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叫作五俱意识。所以在我们明了位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处于五俱意识存在的时候。
  当我们在现实生活里面,眼触色、耳触声、鼻触香、舌触味,乃至于身触触尘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其实五识在这个地方了别,同步同时都必须要有意识觉知心同时在这个地方领纳,所以对于五欲的领受还有贪爱,其实是识阴六识同时同处存在的。这个五欲功德的领受,它的本质其实正是在识阴六识的心所法运作下而领受的;五欲功德的领受,其实已经落入了识阴六识的我所当中了。识阴六识这个六识心的心所法,其实就是识阴的内我所;也就是说识阴六识跟识阴六识自己本身的心所有法,触、作意、受、想、思,欲、胜解、念、定、慧,乃至于善十一,还有种种的烦恼法相应的时候,这个其实就是属于心所有法。那这个心所有法其实是属于识阴的内我所,由内我所而产生的眼见性、耳闻性乃至于身觉性、意识了知性等等的我所,这个全部都是摄归于内我所。
  所以修学解脱道应该要先灭除对于五欲功德的贪爱,因为五欲法使人产生贪著;因为贪著的缘故,所以就必须要世世的入胎受取人身,继续保有五阴,因为保有五阴的话,才能拥有五欲的功德;保有五欲的功德,就必然要同时接受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乃至于五阴炽盛苦。所以因为想要保有这些东西,就必须要在八苦的苦集里面,不断地搜集这些苦,不断地在这个地方去轮回。所以不能断除无明,其实就是因为想要保有五欲的功德。修学解脱道的人,都应该要先灭除“身内我所”的五欲贪爱。
  所以《中阿含经》卷49里面,佛又继续这样子的开示:
  ……彼比丘,彼彼欲功德,观无常、观衰耗,观无欲、观断,观灭、观断,舍离;若此五欲功德有欲有染者,彼即灭也。阿难!若如是比丘观时则知者,此五欲功德有欲有染,彼已断也,是谓正知。
  佛告诉我们,修学解脱道应该要先灭除身内我所的五欲贪爱,所以说叫比丘必须要对五欲的功德要观无常、要观衰耗,要对于五欲功德不再生起执著、不再生起意乐;要能够断除五欲的功德,要灭除对于五欲的贪著,乃至于对于灭,灭断的这个灭,也要把它给断除掉,而且必须要舍离。如果五欲的功德有欲有染,如果比丘观察到对于五欲的功德还有欲有染的话,就应该要把它灭除掉。所以说:“阿难啊!如果比丘观这样子的五欲功德的时候,已经确实地如实了知,对于五欲的功德有欲有染的部分,也确实地断除的话,那这个就是正知见,这个就是修学解脱道的正确的法道。”
  所以五欲功德其实是跟识阴六识心这个心体同时同处的,它并没有先后。五欲功德的领受是在六识心心体的心所法,在触、作意、受、想、思,欲、胜解、念、定、慧等等这些法的运作下,它才能够成立的。所以说六识心体拥有的心所有法——这五遍行跟五别境,它是六识心见闻觉知性的由来,因为有六识心的见闻觉知性,它才能够发起五欲领受的功德;所以心所法是与六识心同时生起现行的,不能与六识心分开的,这样子才能够有六入的产生。
  所以如果有人说,六识心的心所有法可以与六识分开,这一定是愚痴人。因为六识心祂的领纳、祂的见闻觉知性,一定是必须要跟六识心的心所有法和合运作,如果没有六识心的心所有法和合运作的话,六识心是没有办法了知这些境界的。所以这个六识心的心所有法,其实就是六识现起的所缘缘,而且不但是所缘缘,是六识现起的亲所缘缘,如果没有这个亲所缘缘的话,六识是没有办法有祂的见闻觉知性的。
  如果又有人主张性是体、心是用,所以将识阴心所有法的眼见性、耳闻性,乃至于身觉性、意知性,建立为心体的所依,那也一定是天下最愚痴的修行人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反客为主:心的心性一定是从心体出生的,怎么能而建立性为体呢?心的自性,一定是必须要以六识心的心体——眼、耳、鼻、舌、身、意,因为有六识心的心体跟心所有法和合运作,才会有心的自性的运作;而六识心的心体又必须要依著本识——真实如来藏,才有办法存在的、才有办法运作的。所以六识心的心体,是必须要依著八识的心体;六识心的自性,是必须要依著六识心的心体跟六识心的心所有法和合运作的时候,才会有六识心的见闻觉知性会产生。所以如果说,心的自性以性为体,以见闻觉知性为体,心是依在见闻觉知性上,这个是颠倒说、这个是反客为主。
  另外一个,如果这么讲的话又反主为客:因为如果建立心体是性之用,这将成为心所有法是体,而心体反而变成是用了。那这样子佛菩萨所说的心所有法的这样子的一个名相的建立,又已经是颠倒了。何谓心所有法?就是心所拥有的法;心所,所就是心的法。所以从这样子的一个名词,从这样子的名相里面,就已经很清楚地知道,见闻觉知性依著心所有法,那心所有法是心所拥有的法;既然是心所拥有的法,当然心是体,心所有法是祂所附属的东西所产生的这样子的一个性用,产生了这样子的见闻觉知性的体性的话,当然是必须要以心为体,才有办法产生这些作用。所以要灭的话,必须要把六识把祂给灭掉。那六识不灭,六识的心所有法就一定会存在,见闻觉知性就不可能灭除掉;见闻觉知性如果不能灭除,就永远离不开五欲,那就是永远落在六识我所当中的执著者,这样子当然就没有办法跟解脱道相应了。这是目前修学解脱道者,最难以修断的地方,因为大家都不了解这个正理,所以坠入内我所的执著当中。这个就是对于内我所的真正的道理,要修学解脱道,必须要真正的如实地去现观这些内我所的存在。
  另外一个是一般人大部分能够理解的外我所的执著。什么叫作外我所呢?也就是说我的事业、我的房子、我的老婆、我的老公、我的小孩,乃至于我的名声、我的面子、我的地位、我的兴趣、我的学历……。对于一般众生来讲的话,他对于“我”其实他是不了解的,他对于五阴的这个我,其实他是不能了解的,所以当问起什么是我的时候,何谓“我”?你可不可以介绍一下什么是“我”?读书的时候老师出了个题目,出了个作文题目叫作“我”,每一个人一定会写说,我的名字是什么,我家有几个人,我家有哥哥、有弟弟、有妹妹,我的兴趣是什么……这个东西就是标准的外我所。所以一切众生其实大部分都落入在外我所上面,以外我所为我;乃至于进一步发展出来的插花、茶道、音乐、艺术等等的文化活动,这个全部都是摄属在外我所里面。那身外的财物、名声、眷属,还有利养等等,这个是五阴共同拥有的我所了,而这个是外我所,不是内我所的贪著了。
  譬如说修行人贪爱,劝募钱财、广建寺院、扩大眷属、贪求名闻利养,那这个其实是还没有远离身外我所执著的凡夫。这样子我见都还没有断除,身外我所的执著都还没有断除,更何况能够断除身内我所的执著呢?又何况能真正趣入解脱道的实证呢?
  所以现在佛门大部分的大师、佛门大部分的修行人,不但对于内我所根本没有办法如实了知,甚至对于外我所也没有办法断除,就是因为执著外我所的缘故,所以没有办法如实真正地去观察所谓的内我所。那对于内我所都已经没有办法了知了,又如何的真正去了知我执的内涵?又如何透过真正佛法的修学,去断除我执的执著?所以进一步我们必须要来说明一下,什么叫作我执?
  那断我执就是前面刚刚所说的,其实断我执是从二果薄贪瞋痴开始,乃至于三果心解脱所必须要断除的五下分结,其实都是摄属在断我执的范围;但是我执有极其微细的地方,这个是今日诸方大师们所不能理解的。而我执最微细的地方,其实是在趣向无余涅槃的修证过程当中,最难修的“断我慢”。那什么叫作“我慢”呢?我慢的意义其实常被大师们错解,大师们如何错解呢?大部分都会说,我慢是面对他人时生起的慢心,所以如果有人稍微傲慢一点,大师就会跟你讲说:“喔!你的我慢很重喔。”或是说有的人因为对某些事情比较贪爱的话,他就会说:“喔!你的我执很重喔。”但是这个其实都不是佛法里面所说的我慢,也不是佛法里面所说的我执,那个我执其实是刚刚所说的我所执,那个慢也不是佛法里面所说的我慢,那个是因为跟他人比较起来所产生的慢心,所以那个慢是“过慢”,而不是“我慢”。
  所以慢有好几种,“慢”的意思就是说:当有人面对他人的时候,因为自己胜过他人而生起了慢心;也就是说,自己的能力或自己的财富确实胜过他人,所以对于他人生起了自己胜过他人这样子的一个心思,这样子生起了慢心,这个才叫作“慢”。
  那另外一个就叫作“过慢”,也就是说在与别人比较的时候,其实是不分上下的,你也没有比别人更优秀,但是在这种状况之下,其实是不该对别人起慢的,但是心中仍然生起慢心,而说自己胜过对方,这个就称为过慢。所以过慢的意思就是说,其实你跟别人他是一样的,即使你能力跟人家一样的,或是说成绩跟人家一样,那你说:“哼!有什么稀罕,我比他更厉害。”但是其实你是跟人家一样的,这个就叫作过慢。
  另外一个叫作“慢过慢”,慢过慢是其实你是不如对方而仍然生起慢心,而认为自己远胜过对方,那就是慢心之上再加上过失,这个叫作慢过慢。譬如同样在做布施,明明别人比你布施的还多,结果你因为起了瞋心、起了嫉妒心,就说人家所布施的“钱多有什么用、心又不大,我虽然布施的比较少,但是我布施的心远远超过他”。这个就是慢过慢,因为你远远不如对方,远远不如对方的发心,而又自认为自己胜过对方,这个就叫作慢过慢。但是这个全部都是在世间我所上面所产生的相互比较,所产生的高下产生了慢。
  那另外一个慢就叫作“增上慢”,增上慢就是未得言得、未悟言悟。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几种慢,但是以上所说的,都不是摄属在我慢以内。
  今天时间已经到了,我们等下一集再继续来跟各位详细地说明“我慢”。
  阿弥陀佛!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