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6、常见外道法--广论(二)【共130集】
第41集 广论所说“对治昏沈之道”的错谬(二)
2018-07-13

正源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在上一集节目中,我们举出根本论《瑜伽师地论》有关昏沉睡眠盖以何为食、何为非食的开示,弥勒菩萨这样说:
  问:惛沉睡眠盖以何为食?答:有黑暗相,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问:此盖谁为非食?答:有光明相,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瑜伽师地论》卷11)
  论中说昏沉睡眠盖是以黑暗相为食,以及对于黑暗相有不正确的认知与思惟,并且反复不断地熏修复习这种不正确的认知与思惟;意思就是说,昏沉睡眠盖是由于黑暗相及不正思惟的修习而增长,越熏习就越来越厚重。假藏传佛教密宗喇嘛教四大派种种希奇古怪的观想法,正是被愚痴所遮盖的黑暗相,它是以在黑暗相中作种种不如理作意的不正思惟为食,越多修习就越容易掉进昏沉和观想的黑暗妄想之中;因此,那些跟著密宗喇嘛教上师学习的人,就会跟著长期处于黑暗相中,可说是已经习以为常。当有人想要以光明智慧来照耀他们,救助他们离开愚痴黑暗时,他们就会心生畏惧,以为是毒蛇猛兽要来侵害他们,就会极力反抗并且还反过来打压慈悲想要救助他们的对方,真是颠倒至极,无以复加!因此,应该如 弥勒菩萨所说的,以“有光明相,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来对治,这样才是除去昏沉的正修之法。
  像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就举出了修正知应有的二种重要的因:一个是“修念法”,另一个是“缘佛像等”,他认为这二种因都能成就三摩地的果。其中“修念法”,譬如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论》说:“于所缘境摄心不散而正观察,是生有力能觉沉掉正知方便。”(《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5)然而,《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说的正念、正知方便,在前面几集节目中,已有老师据理加以辨正,这里我们就再略作补充地说明。
  就是说,用心学佛而想要消除昏沉的学人应该了解,正念之所以不能相续,都是因为自己第七识意根末那识的习气使然。众生的末那识都具有遍计所执性,就是普遍地把其余七个识和所缘的诸法,错误地计度分别为我或我所;因此,第七识意根末那识的我执、我所执的习气特别强盛。然而末那识的分别慧却是极为低劣,当末那识由于无始劫来熏习的染污习气,引发出第八识如来藏中所执藏烦恼种子的时候,烦恼当下就现起了,而扰乱意识的专注性,使意识散乱,进而掉举或昏沉;这时如果没有现起意识的证自证分,根本不能返观去检查自己,已经不住在正念之中,意识就会随著末那习气所引生的妄想而沉沦,这段时间就称之为失正念。
  等过了一段或长或短因人而异的时间后,末那识才又忽然让意识现起观察慧,这时意识才能回复祂证自证分的能力,也才有可能观察自己并不住在正念之中。但是,众生的第六识意识本身并不是真正能作主的心,如果第七识末那识作主而决定有所造作的“决定思”这个思心所,不现起与末那识相应运作,那么意识是无法自己止住散乱等这些烦恼心所的现行。虽然末那在每一刹那之中,都能觉知意识的心行;然而由于末那无始以来遍计执的攀缘习气,就掌控了意识,让意识持续住于打妄想的境界中。必定得意识生起了证自证分作返观时,依著祂熏习的正知正见,除了知道自己已落入妄想之中外,还要相应想要回归正念的欲心所,才能说服处处作主的末那识,让末那识愿意随顺意识的欲心所,而作意回到所修学的止观之中;这样妄念烦恼才能暂时不现起,意识所缘的正念也才得以回复,并且持续运行。
  那么前面说到:正念断续的过程中,失念及失念时间长短,会因人而异。这其中有两个重要关键:第一是末那识意根无始劫来的我执、我所执习气的轻重差异;第二则是意识证自证分的观察慧能否生起。这二者都需要靠学人在日常生活中,藉由意识正知见的熏习以及定力的锻炼,而能逐渐降伏了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以及疑这五盖,使得对于所观察的境界不会产生错谬的解读,就是不会有染污的分别慧,那就能渐渐地不攀缘世间五欲的六尘诸境界相,使得末那识攀缘和执著的习气渐渐改变。这样一再地在历缘对境中熏修,久而久之烦恼就不容易现起,那就能心得决定地安住在三摩地中不失正念。或是大小乘已见道的学人,要时时转依解脱道断我见、断三缚结的见地;或在大乘佛菩提明心开悟,转依亲证万法实相第八识如来藏所得的见地,来伏除我执和我所执的烦恼,这样末那识就不会增长烦恼习气,妄想就会渐渐减少乃至消除;这才是正修初禅等定境止观,而能不昏沉掉举的主因。其次,学人如果能在行住坐卧中时时保持正知正念,让心不散乱,久而久之意识的观察慧也会逐渐变得猛利;这样在修三摩地的过程中,失念的时间会缩短,失念的次数也会减少。
  以上我们所说,乃是对治失去正念正知的治本之道。如果依宗喀巴所说,不是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历缘对境修除五盖性障及熏修正念正知,却只在打坐修定中,才修正念正知。这样想要像《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的保持相续正念,或觉知失念时间长短,或者如宗喀巴引《入行论》密意所说“住念护意门,尔时生正知”等,都是缘木求鱼的妄想。因为宗喀巴其实并不知道何谓正念,以及如何才能使正念相续;他也不知道失念、散乱、不正知,会使修行的烦恼随之增加;也不知道根本的对治方法是什么。更何况这里面所说的“意”就是指众生的第七识意根末那识,宗喀巴既然主张众生只有六个识,否定有第八识如来藏和第七识意根末那识的存在,他对“意门”的内涵肯定是完全不知,又如何能“护意门”呢?由此,我们可以大胆地断言:宗喀巴不见森林,甚至不见一树,而只见该树的枝叶,只能在枝末上钻研,就像是无根的浮萍,永远渺渺茫茫,修道必定唐捐其功;像这样想要对治烦恼,犹如近火车薪,想取远处的杯水来灌救,终究是无济于事啊!
  我们不妨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像《佛说阿弥陀经》中圣教开示: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另外,像《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向 世尊禀白: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5)
  这都是净土行人极为熟悉的经文,在这两段经文中,《阿弥陀经》说:持名念佛就是要能一心不乱,然后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这样就能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而《楞严经》中说:忆佛念佛也能够让行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可见,不论有语言、有文字形相的持名念佛,或是无语言、文字形相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目的都是要让行人能制心一处,就是安住在佛菩萨名号,或想念佛菩萨的忆念中;然后精勤修习之后,就能成就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乃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定、忆佛定功夫;则不仅能去除掉举与散乱,也能去除昏沉。
  而这行门中佛菩萨名号以及对佛菩萨的忆念,正是对治昏沉黑暗相的光明相,并且是《瑜伽师地论》中所说“修习随念佛”的“光明相”。但是还得如我们在前面说明的,能够真实了解正知正念之所以不能相续,都是因为自己第七识意根末那识习气使然,才会使得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不是昏沉就是掉举,不是散乱就是被睡眠盖所遮障。进而,也要以忆佛念佛行门修习令心止息,以对治昏沉、掉举和散乱的原理原则,能够如理作意去思惟理解;然后,还要如 平实导师在《无相念佛》一书中,引禅宗四祖道信禅师:“摒除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的开示,实际在历缘对境中,远离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去除或降低行者对于色身、名号、声音、妄念的执著,多所修习忆佛念佛这个光明相,这样对治昏沈、掉举和散乱,才有成功的因缘。
  那为什么说修习念佛法门,不论是持名念佛或是无相念佛,除了能对治昏沉外,也能对治掉举和散乱这两个大随烦恼呢?在上一集节目中,我们已经引《瑜伽师地论》中 弥勒菩萨的定义说:
  掉举者:谓因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或随忆念昔所经历戏笑欢娱所行之事,心生諠动腾跃之性。
  弥勒菩萨同时也说掉举是:
  于亲属等,所有寻思;于曾所经戏笑等念,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瑜伽师地论》卷11)
  此外世亲菩萨造的《大乘阿毘达磨集论》解释说:
  何等掉举?谓贪欲分,随念净相,心不寂静为体,障奢摩他为业。(《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1)
  总合来说,掉举是指由于对亲人眷属等的思念,或者回想起过去曾经经历愉快、欢乐、嘻笑的这些事情,因而生起了贪欲而不断忆念,致使本来已经清净的心念变得喧闹骚动、不宁静,所显现出来意识、意根的心行;又因为意识没有正知正见,于是对于这些所曾经历事情中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贪著不舍,不能随著本已生起的清净心念,安住于一念不生的正定境界,因而障碍了让心安止一境,也就是制心一处的定力修习。正如《瑜伽师地论》所说:“新修善品者,数数思惟彼形状相故,……从离欲退。”(《瑜伽师地论》卷1)因为不断忆念思惟过去所曾经历的那些令心欢乐愉悦事情的相貌,于是就使得一个才刚刚修习善法清净离欲的行者,又再退回到原来贪著五欲的心思中去。
  在 玄奘菩萨《成唯识论》中区别掉举与散乱这二个烦恼心所的差异,玄奘菩萨说:
  掉举、散乱二用何别?彼令易解,此令易缘。虽一刹那解缘无易,而于相续有易义故。(《成唯识论》卷6)
  窥基菩萨则进一步解释说:
  掉举举于心;境虽是一,令俱生之心、心所解数转易,即一境多解也。散乱之功,令心易缘别境,即一心易多境也。(《成唯识论述记》卷6)
  简单地说:掉举,是意识虽缘于同一个境界,但同时生起思惟理解的心、心所却不断地转变,也就是说,一心多解、心不得定的意思;而散乱,则是说心识不断更易所攀缘的境界相,也就是一心缘多境,不得定心的意思。因此,散乱是心驰散流荡,容易因为邪知、邪见、邪思惟的恶慧而造作恶业;掉举则是心不寂静,令心识不易止息,而障碍定心生起,二者确实是有著明显的差异。但就掉举与散乱,都是令心不能决定安止一境的大随烦恼而言,则并无不同。
  弥勒菩萨教导我们:
  有奢摩他,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
  来对治掉举;并解释说:
  奢摩他者,谓九种住心,及奢摩他品所摄诸法,谓于自他若衰若盛可厌患法,心生厌离惊恐恶贱,安住寂静(《瑜伽师地论》卷11)
  那么能够让行者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一心不乱地安住于忆佛念佛一境,不正是止息一切杂念的奢摩他?因此说,忆佛念佛是能够对治掉举的非食;同样也能对治与掉举体性相近的散乱,当然就不在话下。
  时间的关系,就先解说到此。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41集 广论所说“对治昏沈之道”的错谬(二))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