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6、常见外道法--广论(二)【共130集】
第50集 略谈色地所摄定
2018-07-13

正珍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广论”,今天要略谈的题目是:色地所摄定。
  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6中说:
  具何相状能令自他了知是为已得作意,谓由获得如是作意,则得色地所摄少分定心,身心轻安心一境性,有力能修粗静相道,或谛相道净治烦恼,内暂持心身心轻安疾疾生起。欲等五盖多不现行,从定起时亦有少分身心轻安随顺而转。……由奢摩他心一境性住定之后,速能引起身心轻安。轻安转增,如彼轻安增长之量,便增尔许心一境性妙奢摩他,互相辗转能增长故。……若心得堪能者,风心同转,故风亦堪能,尔时其身,便起微妙殊胜轻安。此若生起,心上便生胜三摩地,复由此故,其风成办殊胜堪能,故能引发身心轻安。
  刚才所念的那一段是宗喀巴说明,由欲界定直转初禅跳跃的过程,对于未至定重要的转折过程没有说明,那是因为他没有这方面知见与实修的相应。而未至定是进入下一个禅定重要的养成过程,如同欲界定,养成过程就是十善业的相应心。而喇嘛教徒每天拜著、看著、抱著空行母的双身像,念著男女交合的大乐成就,说为成佛;基本的身三业——不对人间有情起杀、盗、淫都做不到,是无法证得欲界天的欲界定,所趣向的是畜生道、山精鬼魅的,无明爱染增长力;再加之以外道法说为佛法,广纳受佛弟子的资财供养,那是地狱增长业,完全和入欲界天的条件相背,当然是无法证入欲界定,何况是完全离欲界爱的初禅。
  达赖十四对于宗喀巴这段文字的解释更省字,他说:
  证得奢摩他之后,由奢摩他的止力,会再次引发身心轻安增上。由身心轻安增长故,又能增长缘境的止住力。即身心轻安和缘境的止力会互相帮助、辗转增长。总之,心和心所依的气流一起运转的缘故,所以当心获得堪能,心的所依——风,也能够获得堪能。(~《觉灯日光》第三册,商周,页98-99)
  学《广论》的朋友们!由这两位所谓喇嘛教的大成就者对修定的解释,您之所以扒文会扒得更迷糊,认为甚深难测是可理解的。因为修定的次第不是只有说不清楚,而达赖十四他在解释中更把初禅说为就是证得奢摩他,更是严重的知见错误。在此我们先诚心地劝,入《广论》学习的朋友们:关于禅定若真的有心了解,不如去请阅大乘汉传中国佛教,安士高、鸠摩罗什所翻译的相关圣典,或研读智者大师解说禅定的相关论书,次第清楚明白,才不会耗费时间、生命、财力;只在外道错误的偏邪知见中混得一身泥泞,一世修学下来得到的是:天界无份、人身不保、下堕期约,更何况论到解脱、证果,那是遥遥无期,岂不冤枉。
  但有关禅定非禅,是 平实导师在此世学佛第二年就解析出的至理,因为 平实导师学佛第一年参加念佛会,就用心于自修净土经典,思惟过求生极乐的目的——上品上生的条件;所以转到禅坐会修学,第二年他又很用心自修禅定相关的经论,对于四禅八定分别所应断、应修、应证的知见具足建立,并用心思惟而能确立禅定非禅的定理;为了要参禅,平实导师自成无相念佛动中定的功夫,而得让后学的学人能够快速地具备基本参禅定力,证得实相空性如来藏。一如 世尊出家头两年,也是随著外道修学而证得四禅八定,也因此确立了:证四禅八定不等于解脱,但对于禅定有著一定的修证成果;这也是在平实导师论书中——如《禅——悟前与悟后》、《起信论讲记》、《楞严经讲记》中——在开解禅定修证法则与证得内涵,可以让读者您读完后,能依之次第起修而得实证;因为那都是 平实导师依自己修学、实证,而依自己实证经验,自心流注所说出的内涵。所以不会如宗喀巴等喇嘛上师,只是抄袭经论文字——配合外道典籍所整理出晦涩不通的文稿,因此会说出“初禅就是证奢摩他”——这是严重的知见不全,这部分我们下集再说。
  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宗喀巴更以男女二根交合之四喜过程和境界,引为初禅到四禅正定的修证过程;更是严重误导善心学佛人,祸害之重不该是正法佛弟子默然以对所当行,会支持喇嘛教的只有一种可能,非佛弟子、是恶心学人。
  这集中我们先来略说明与初禅有关的内涵,真实初禅到四禅正定的修证过程,绝非如宗喀巴所说男女二根交合之四喜过程和境界。学者如果要证得初禅善根,第一要件就是消伏性障,尤其是要断男女的爱欲贪;喇嘛教崇拜、迷于男女性爱,是绝对不可能证得初禅正定的,二禅以上那就更别提了。一般学佛人都不能证得初禅正定,是因为不知道应该从日常生活当中去消伏性障;像有些是迷于以盘腿打坐的方式来追求一念不生,这样纵然他的腿坐断了,还是无法和初禅相应,初禅的相应一如欲界定,如果忽略了十善业的基础,那就不可能证得的。而要修证初禅所忽略的最根本的问题,弥勒菩萨开示:
  如是所有初修业者,蒙正教诲修正行时,安住炽然正知具念,调伏一切世间贪忧。(~《瑜伽师地论》卷32)
  如果没有寻求真善知识的正确教导,不懂得调伏欲界世间五盖等贪忧而盲修瞎练的缘故,那是不可能证得初禅。所以正信的佛弟子应该知道:要修初禅,性障要消伏、五盖要修除,对定力的增长与修证是有很大的关系;性障以及五盖的消除和禅定的实证是有著相辅相成的关系,性障伏除定力就会增加,五盖伏除就能够更微细地除掉深细的性障。所以智者大师才会说:
  若初习禅,破于事障发欲界定;破于性障即发色定。故云事障未来,性障根本;性障若除初禅法起。(~《摩诃止观》卷6)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性障如果不除,初禅永远不会现前。什么是性障?我们在前集有提到,那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中,有五种会遮盖我们禅定修证的障碍,因此性障又称为五盖。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89开示:
  一、为在家诸欲境界所漂沦故,违背圣教立贪欲盖。二、不堪忍诸同法者,呵谏驱摈教诫等故,违背所有可爱乐法立瞋恚盖。三、由违背奢摩他故,立惛沉睡眠盖。四 由违背毘钵舍那故,立掉举恶作盖。五、由违背于法论议无倒决择审察诸法大师圣教涅槃胜解故,建立疑盖。
  所以,所说的性障消伏,不是说断除,而是因为凡夫证得初禅时,其实还没有办法断除我见,因此五盖只能伏除而不是断除;断我见后证得初禅的,才算是初分断除五盖。但是求证初禅时要先伏的五盖;求证二禅时也有要先伏的五盖,但是二禅所要伏的就更细,而且二禅要伏除的也包括你在初禅当中所起的贪;证得三禅、四禅都有各所应伏、应断的五盖,深细有差别;而所有的凡夫实证四禅八定时,都是降伏五盖而不是断除五盖;乃至二乘圣者也只是断了五盖的现行,而不能说他是断了五盖的习气种子随眠。
  再说五盖之首为贪欲盖,众生之所以会在欲界,特别是人间受生,除了乘愿再来的大乘贤圣以外,乃至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境界的贪著,而其中最粗重难断的是淫欲贪,是故经中说人间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五欲之贪是欲界中的平常事,眼睛一张开所见的是色尘,耳听是四面八方的声尘,鼻子嗅香,舌头尝味,行、住、坐、卧都在触中,所以如此难缠的欲界五尘贪染,要怎么降伏呢?弥勒菩萨为我们开示:
  若唯有贪行,应于不净缘安住于心,如是名为于相称缘安住其心。若唯有瞋行,应于慈愍安住其心。若唯有痴行,应于缘性缘起安住其心。若唯有慢行,应于界差别安住其心。若唯有寻思行,应于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瑜伽师地论》卷26)
  这是告诉我们,初学者应先学五停心观,令心安住而不攀缘贪等法,这样子就能够专心禅修而离开愚痴于欲界贪爱的无明暗。所以贪行重的补特伽罗应在色身不净来断除;瞋行重的补特伽罗应该来修慈愍观;痴行重的或者惛睡重的应该在缘起观来除;如果慢很重的可以在界差别观来除;如果寻思行——散乱心——重的则在阿那波那正念来伏除乱心。这些都是以二乘法来说断烦恼。
  初禅天众已经离开了欲界的贪爱,而欲界贪爱最严重,如同刚刚所说莫过于男女爱,所以对于男女爱如果贪著不舍,不可能离开欲界的境界而证得初禅,因此修禅定的人,首先要把淫贪降到最低点——这是证入初禅最基本的条件。
  所以学禅的人,如果有了基本条件以后,再进一步压伏欲界贪。再者,我们可以试著想一下,初禅天的天众是否有抟食?那么我们知道初禅天的天众是禅悦为食,所以他没有鼻识跟舌识,因此如果我们想要证初禅,我们可以从香尘以及味尘来切入,也就是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我们就可以练习对香尘、味尘不要起贪著。
  但是在修欲界定的时候,这也是可以从生活当中入手,也就是说精进禅定的修学不一定是在蒲团上,应该你在生活作息当中就要练习禅定的修学。我们从欲界定来看,在生活作息当中你就要想想,身三、口四、意三的不造作再犯,如果你今天想要证欲界定,你要再思惟,对于人间这些法你要不要贪爱?如果你想要证欲界定,你就应该想:那我不要再贪爱人间的这些粗重的五欲之法。也因此,如果你能够不受到人间五欲之法的系缚,有一天你的欲界定就能够发起。同样,要证得初禅也不是只有在蒲团上,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要起个作意:我应该要长养我初禅的定力。因此在行住坐卧当中,你就要想到,今天初禅是要能够离开欲界贪,所以对于欲界的色、声、香、味、触,我都不要让自己受到它的系缚,尤其对于香尘以及味尘,也就是说不再贪香、不再贪味,再加上有著十善业的基础,有一天你的初禅就不一定是在打坐中发起,说不定在行住坐卧当中,那样的一个初禅乐就发起。
  因此,同修们如果能够有这样的正知见,又能够依著 平实导师实修、实证的论书中的教示,如《禅——悟前与悟后》建立具足的参禅所需的定力还有正知见,有了定力以后,对于色、声以及触这三尘就不会开始攀缘,如此就能够已经压伏较粗重的贪欲盖;压伏了贪欲盖以后,很多瞋都是因为贪而起,没有贪就不会有瞋,那就能够压伏了瞋恚盖;也因为没有贪、瞋,再加上无相念佛的基本定力,所以时时刻刻都能够安止在忆佛的氛围中,这样心不躁动、身不疲惫,那么惛沉、睡眠盖就不会干扰;又因为摄心为戒,除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烦恼现行自然能够伏除,心就不会掉举、恶作,起种种的妄想分别。
  所以修学到这里,就能够具备少分的禅定以及智慧两个层面的止观能力。如果有著宿世大乘法修学的福德,或者慢心不重,没有僧衣崇拜、世间学术学位崇拜的情结,能够对于 平实导师所教导的明心见性的第一义谛正知见,深信不疑而能用心学习,那么不但是能够有禅定的这一分的定力,更能够藉由这分定力而明心见道。也因此当你能够有正知见的引导,你在这趟路上就不会耗费时间,所以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如何觅得真善知识来教导,那就变成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呢!
  有关于初禅,时间的关系已经到了,只能说到这里。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50集 略谈色地所摄定)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