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集 实证佛教观行法门
2018-07-13
正礼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今天是我们正觉同修会新的年度的系列讲座,这一次我们要跟各位介绍的是《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兼论唯识学的最早根据》。
我们所采用的教材是 平实导师他所著作的《阿含正义》,导师会著作这本《阿含正义》,就是因为在2006年之前,佛教界或是佛学界普遍都把阿含当成是二乘的这种小乘的经典,而且认为说,佛法就只有解脱道,对于 平实导师所说的如来藏正法产生很大的争议,于是 平实导师就根据阿含,然后把阿含里面有说明到大乘法的这个部分,把它举示出来。因为我们如果举示大乘经典,他们会说这个大乘经典是后来集结的,所以他们不相信。所以 平实导师就特别在《阿含正义》里面,完全举示四部阿含来作为文献证据,将四阿含里面所隐说的大乘法义把它举示出来,来证明 佛陀已经亲口说过大乘法,这样子就可以把佛教界或是佛学界里面,以阿含当作“大乘非佛说”的文献证据把它扭转过来。
所以 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里面,他这样说:
本书不从大乘经典中举证如来藏之实有,唯采撷阿含诸经中有关大乘唯识增上慧学之法义,证明四阿含中早已处处隐覆密意而说第八识法,故都只由四阿含诸经中举证之,令彼等不能不信服,欲令未来佛教正法流传无碍。《阿含正义》第一辑,正智出版社,(自序)页5-6。
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的序里面这样子说明。那我们在后面的系列里面,我们可以看到 平实导师举证的《阿含经》里面有非常多大乘的法义,而且处处都在说有第八识如来藏的存在,只是这个第八识如来藏的存在并不以如来藏这三个字来呈现,祂有非常多的名相都在说明如来藏,譬如说涅槃本际、入胎识……还有非常多的证据,我们在后面也会来举证这些文献证据。所以说 平实导师的《阿含正义》就一举翻转了大家把四阿含当作是“大乘非佛说”的一种文献证据,然后把它变成是《阿含经》作为大乘是佛说的文献证据,这个就是 平实导师著作《阿含正义》的最伟大的贡献,也令大乘是佛说的这项历史事实可以获得证明。
平实导师的《阿含正义》有七辑,可是这七辑里面因为内容非常的丰富,所以 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里面没有办法再细分三乘在《阿含正义》里面的区分。所以我们在这一次要稍微补充一下,在四阿含里面不只是有很多大乘的法义,而且它清楚地呈现出声闻、缘觉还有菩萨这三乘它的见道的内涵的不同,我们在阿含里面也应该要把它举示出来。只是 平实导师如果在《阿含正义》里面还要再把它区分三乘的不同,那这个篇幅可能还要再加一倍,因为这个缘故,所以 平实导师就只有举示大乘的部分。那我在前面这几集里面,就跟各位稍微补充一下,在阿含里面如何区分三乘,这三乘的内容是有所不同的;因此能够更清楚地看出来大乘的法义确实跟声闻、缘觉有截然的不同。
我们在看《阿含正义》里面,其实它所涉及的就是所谓佛教里面的观行法门,而这个观行法门是因为实证,所以如果我们要来总括《阿含正义》这本书它所要谈的内容,我们可以说它所说的就是实证佛教的观行法门。为什么要谈到实证佛教的观行法门呢?因为在阿含里面,它有谈到很多将来在大乘法里面的一些唯识的一些基础的概念,譬如说“遍行跟别境”的差别,这个“遍行”跟“别境”其实跟观行里面的,我们后面可以看到的这个五受阴的观行有极大的关系。所以说这个实证佛教的观行法门可以来总括这个《阿含正义》里面的内容,我们在看《阿含正义》的时候,我们也要了解到在佛法中,我们导师所举示的如来藏正法其实在阿含里面,有人经常会提议说,在阿含里面从头到尾就是没有看到如来藏这三个字啊!这样的质疑其实是非常的荒谬而且是幼稚的。其实在《阿含正义》里面,或者是说在《阿含经》里面,其实它并不以如来藏这三个字来作为第八识的唯一名相,祂可以称为阿赖耶识、也可以称为本际、也可以称为是入胎识,祂可以有种种的名。那我们看在《阿含经》里面,我们也可以来说明,其实在四阿含里面,佛陀把如来藏把祂称为叫作“甚深微妙大光明法”,而这个大光明法祂是隐藏在五神通里面,特别是在宿命通或是宿命明里面,其实它就涉及到我们现代人在科学研究上面的记忆研究,也就是现代的人对于记忆是什么?它是如何存在呢?产生疑惑。可是我们如果翻阅四阿含,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在《阿含经》里面早就已经在作这样的研究。
我们可以看《长阿含经》的《梵动经》里面就有这样的说明:
佛告诸比丘:“更有余法,甚深微妙大法光明,唯有贤圣弟子能以此言赞叹如来。何等是甚深微妙大光明法,贤圣弟子能以此法赞叹如来?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尽入六十二见中;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尽不能出过六十二见中。”《长阿含经》卷14。
佛陀在这个经文里面说,有一个甚深微妙大光明法,只有贤圣弟子能够用这个法来赞叹如来;这个是说明只有实证如来藏的贤位菩萨或圣位菩萨,才能够知道什么叫作甚深微妙大光明法。我们相信有很多佛教界或是佛学研究者,他们也都读过这部经典,可是“什么是甚深微妙大光明法”则没有人能够清楚地解释,我们也从来没有听过人家在说“什么是甚深微妙大光明法”。可是我们可以说甚深微妙大光明法所指的就是如来藏、就是第八识、就是阿赖耶识、就是涅槃本际……还有种种的名,佛陀说这个甚深微妙大光明法是超越一切的六十二见,这六十二见可以分为本劫本见跟末劫末见。什么是本劫本见?什么是末劫末见呢?本就是有所本,就是根据一个劫里面所发生的事实, 因为这样子的事实然后产生的见解、有根据的见解,可是有根据的见解不一定是正确的见解;如果说是末劫末见呢?那就是没有根据的、随意所说,所以 佛陀说有种种无数,甚至是随意所说的这些见解非常多,可是整个把它含括起来不超过六十二种。这六十二种其实分为十种论,有常论、断论……种种论,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没办法详细介绍其中的内容。可是我们可以知道 佛陀非常重视的,就是这个甚深微妙大光明法,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在《阿含经》里面,佛陀只有在这个地方用这么高的赞叹的言语来说明这个法,然后说这个法可以超越一切的外道见,不管是本劫本见还是末劫末见,一切都能够超过,而且一切的外道见也不超过这六十二种外道见,也就是说这个甚深微妙大光明法可以超越一切的外道见啊!
好!那 佛陀就在后面马上就说明,那什么样的甚深微妙大光明法可以超越六十二外道见呢?佛陀就举了六十二种外道见的详细内容,我们举其中的一种,就可以看出为什么这个就是如来藏,我们可以看到 佛陀在举这个常论里面的第三种见,佛陀这样说,佛告诸比丘:
或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八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言:“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八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此是三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长阿含经》卷14。
佛陀说,有一些沙门或婆罗门他们有禅定,他们可以入定意三昧,然后以这个三昧心可以看到过去八十个成劫跟败劫,也就是说这些外道他可以依于他的宿命通可以看到过去多生多劫的生生死死的内容。那这里就产生一个问题了,那为什么过去的八十个成劫败劫里面的那些记忆可以从过去来到现在呢?显然一定要有个法祂能够留存记忆,使得过去八十劫的生死的记忆的内容可以来到现在,被这些有定意三昧的这些外道能够看到。所以要能够留存记忆,祂一定是能够穿越成劫跟败劫的,成住坏空能够穿越的,显然祂一定是一个什么样的法呢?祂一定是不可毁坏、祂一定是真实存在,而且祂一定是不可分割、而且一定不可变异。因为如果储存记忆的处所祂不存在,那根本不可能把过去世的记忆带到现在;那祂也不可毁坏,如果有一个法祂储存记忆,结果祂是可毁坏的,那么记忆也可能被毁坏而不能把过去世的记忆带到现在;祂也不可以分割,因为如果祂可以分割的话,那显然有一部分的记忆可能因为分割而丧失,那这样子也不能看到完整的过去八十劫生死的内容;那祂也不可以变异,因为如果说祂可以变异的话,那祂所储存的记忆也可能因为这个储存处祂的变化而产生记忆的变化,那这样祂所记忆的内容也不会是正确的。
可是 佛陀在这里说,他是以三昧心忆八十成劫败劫,显然 佛陀是肯定这个三昧心的内容,因为他看到的确实是事实。所以的确是有个法能够储存记忆,从过去八十劫的生死的内容全部记忆,把它留存起来,然后来到现在让这一些有四禅八定、有宿命通的外道可以看到。可是他们看到虽然是事实,可是他们有一个过失,因为他们认为说:“我看到这么多的内容,那我就是永远存在,而且这个器世间也是永远存在。”所以他们就产生了“我及世间是常”的邪见,所以他们看到的内容是正确,可是他们得出来的结论却是错的。所以 佛陀就认为说,其实不是我及世间是常,因为我及世间都是五阴十八界,都是生灭变异的,它不可能作为记忆储存的处所。所以说 佛陀就以这样子的甚深微妙大光明法来破尽一切的外道。所以我们说如来藏祂有一个很具体的功能就是储存记忆,因为祂具有储存记忆而且永不坏失的这个功能,所以说祂才能够成为众生流转生死的根本,所以说如来藏在《阿含经》里面,就是 佛陀所说的甚深微妙大光明法。
好!可是这个甚深微妙大光明法,如果要实证祂是极为困难的,所以 佛陀就采用一个非常聪明而且有效的方法,什么样方法呢?就是当我们要寻找第八识如来藏之前,我们要先确定哪一些处所绝对不可能是作为记忆储存的处所;那我们说什么样的处所一定不可能是储存记忆的处所呢?很简单,如果说它是不存在的,或者是说它是可毁坏的、它是可分割的、它是可变异的,那它一定不可能作为记忆储存的处所。因为作为记忆储存的处所,我们已经说明过了,祂一定是确实存在,祂一定是不可毁坏、不可分割、不可变异。所以 佛陀就以这样的方法,先帮众生确定说,哪一些处所绝不可能是甚深微妙大光明法,也就是说这些东西一定不可能是如来藏;所以要寻找如来藏之前,一定要先确认什么东西不可能是如来藏。所以 佛陀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剖众生,把众生的生命作解剖,凡是可以解剖的、凡是可以分割的、凡是可以毁坏的、凡是可以变异的,那统统都不是如来藏,佛陀就以这样的方式建立了四阿含,然后隐覆密意说有第八识如来藏。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表,这个表就在说明有情的生命,其实是由记忆的储存处所,以及不可能是记忆储存处所的名色所共同组合,也就是说生命是由甚深微妙大光明法以及可以分割的、会毁坏的、会变异的名色(这个名色就是不可能作为记忆储存的处所)。所以有情的生命就由甚深微妙大光明法的这个坚固的法,以及可被分割、可被毁坏的名色共同组合,可是阿含里面隐覆了甚深微妙大光明法,在四阿含里面经常所说的就是名色,然后再将名色作更仔细的解剖。
好!那我们看看名色,佛陀怎么说。【云何名为名?所谓名者,痛、想、念、更乐、思惟,是为名。彼云何为色?所谓四大身及四大身所造色,是谓名为色。色异名异,故曰名、色。】《增壹阿含经》卷46。《增壹阿含经》说,那什么是名呢?很多喔!痛啊或是觉得快乐啦!或是思惟啦!计划啦!想象啦!非常多……。那什么是色法?就是物质,物质就是四大,四大就是物质还有这个四大所造的各种物质。这些心法叫作名,心法有心法各种的内容,色法有各种色法的内容,所以色异、名异;既然色法跟心法有种种的不同,所以说,就把它说就是名跟色。可是名跟色还是太抽象了,所以才要更进一步作解剖,再把名色作更进一步的解剖,解剖在佛法里面就叫作观行;只是在过去的佛法的术语里面,在古代没有解剖这两个字,所以用观行这两个字来代表一种观察。所以只有名(就是我们有佛法的名相)是没有用的,因为不知道它详细的内容,还是不能了解真正的佛法;所以才要进行观行,也就是要对于佛法中的名相,能够在现象界里面、在生命里面详细地观察它的内容,这个详细观察它的内容而能够了知,就是了知到它的义;然后了知它的义之后,还要知道它的自性,每一个名相它的自性是什么?然后它的差别相是什么?所以形成了名、义、自性、差别的这种四寻思的观行的道理。能够有这样的观行的道理,能够体会而且能够如实地去观察,这样子这个人才有可能先了解解剖的道理,了知了解剖的道理,才最后能够有可能去最后实证到甚深微妙大光明法的具体内涵。因为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介绍到这边。
谢谢各位菩萨的收看。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001集 实证佛教观行法门)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