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4、常见外道法--广论(一)【共130集】
第60集 五蕴虚妄(四)
2018-07-13

侯正惠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常见外道法——广论”,上一堂课我们讲到,肉体的舌头就像偃月形,也就是半弦月。舌根的部分,它是包括舌的扶尘根与舌的胜义根。依舌头的肉体这个扶尘根来领受外味尘,透过味觉神经——这个部分还算是扶尘根——味觉神经来传达进入大脑的味觉中枢,这个部分已经是舌的胜义根了,才能有映照外味尘的能力。但是舌根本身并没有尝到味道、了知味尘的能力。
  好!接著讲身体,身体像个肉桶。身根不光指身体的部分,而是说依色身的身体——这个部分是属于扶尘根——领受外触尘,透过触觉神经——这个部分属于扶尘根——来传达外触尘,到大脑的触觉中枢,这个大脑的部分,这属于身的胜义根;这时候,这些都完整的运作,才能有映照触尘的功能,但身根本身并无领受了知触尘的作用。所以五色根又有聚积的意思,因为五色根都是四大聚积所形成的,譬如身根是积地、水、火、风四大所造成,全身有三十六种不净物,所以称为“聚积”。因为身根它又含有依止的意思,因为身根是四肢骨骸,以及眼、耳、鼻、舌等根所依止的地方,同时也是五识所依,因为五识所依的五根都是依身根而有,所以又称之为“依止”。五识所依的五根都有色根,这个是说前五识都同时有“扶尘根”与“胜义根”两种。扶尘根是粗糙的四大所造,即是我们所见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肉体的部分,由于它的相貌比较粗糙、混浊,扶尘而用,虚妄不实,所以称它为扶尘根;扶尘根本体不会有生起识的作用,它有接触外五尘的功用,并可以安住胜义根,使胜义根能够映照外尘境界。胜义根又称为“清净根”,也就是净色根。这个部分是因为它是清净的四大所造,即是我们所称的感觉神经中枢,因为位于脑内,它是一种极细的四大所成,隐藏在脑壳内,古时候的人在一般情况下,是肉眼不能看到的,在脑内它也不受外垢的影响,所以它是清净的;透过阿赖耶识的作用,它能够映照外相分成为内相分,所谓内相分就是指内五尘,根尘相触由阿赖耶识生出五识,所以说五根是五识的所依根。不论是扶尘根或者胜义根,都是由阿赖耶识的大种性自性,摄取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成的。五色根与阿赖耶识所造成的内相分——色声香味触五尘,合计有十种色法,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造,与依附此十种色法的法处所摄众色总称为“色蕴”。一般论有谈:
  
  【谓言色者,即十色处及堕法处所摄众色,是名色蕴。】(《瑜伽师地论》卷25)
  扶尘根能扶持胜义根,是胜义根能正常运作之所依;而胜义根又能为增上缘,能起五识的活动,是五识之所依根,但两者都必须依附于身根之中。
  以上所说前五根都是有色根,当知我们必定要以阿赖耶识入母胎为因,以父精母血及四大饮食为缘,而得成长;它需要依缘而生,缘尽必灭,是有生灭之法,毕竟虚妄。凡夫异生把虚妄的色身当成真实自我,为护此虚妄、为了保护这个虚妄的自我色身,而起种种的贪爱执著,以致在欲界中轮回不断。因此在学佛的初期,断身见、断我见是第一重要的事情。
  意根,我们又称“末那识”,祂既是根也是识,祂是第六意识所依根,所以称为意根;凡夫位的祂又恒常与我贪、我痴、我慢、我见四种烦恼相应,所以又称为“染污意根”。祂无始以来,还有恒常审察思量的极粗略的了别,另外有处处作主的功能,祂恒内执阿赖耶识为我,并能依意识的分别作用,而作种种的决断、能作主,所以祂也有识的作用,因此第七末那识,有这样的称呼。末那识直接由阿赖耶识所生,不必藉由其他的心,或者心法为缘,是无始以来就与阿赖耶识同进同出,乃至未来成佛时也是如此。但是,在二乘定性声闻缘觉舍寿入无余涅槃时,末那识就永远不会再现起了;至于我们这个夜夜眠熟时,意识祂是会暂时断灭的,与阿赖耶识不同的状况,第七末那识有恒审思量的功能,前五识既不恒常、也不思量;第六意识,有分别及思量的功能却不恒常,因为祂在眠熟等五无心位中会断灭。第八识祂是恒常却永无思量,所以无始以来不曾作主,也不曾对六尘加以了别。第六意识虽然对境界有分别了知的作用,但无执取、决定的功能,当意识认为应该执取的时候,最后下决定执取或不执取的,仍然是末那识,所以只有末那识才有执取、决定的功能。末那的心行非常微细,刹那刹那作主而不间断,祂的了别慧又很低劣,但执著性很强,所以遍计执诸法为我、我所,都是让第七识把它执著。“我”是指心,“我所”就是心所或者是色法,依五位百法来说,第七识祂全部遍计执性都执持为我,是起惑造业的因。因为末那祂本身是无记性,不能作善恶的分别,末那又常常内执阿赖耶识为自我,恒常外执色身及识阴六识为自我,所以无明遮覆是一种有覆性。
  意识若不能了知我见、我执的内涵,或者了解以后,不能证知这种我见、我执,祂是有过失的;意识如果不能了知的话,就足以影响到意识不愿信受自我的虚妄性,导致无法证得声闻或者大乘通教中的初果,除非意识能透过如理思惟,来现观、来说服末那识。所以学佛的过程,意识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靠意识不断地熏习善净法的知见,然后让末那习于善净法、认同善净法,才不会使末那对于一切法普遍的执取而造恶业,这样我们就不会堕入三恶道。在知见上了知自我的虚妄之后,还要进一步如理思惟的现观修行,说服末那识断除我见,确实接受五蕴身心、知道五蕴身心不是真我的这个正理,如此断除我见,才能成为初果人。所以我见确实断除之后,才能进一步证得菩萨的见道,也就是破参。如果不断我见,即使证得或者是知道第八识的如来藏密意,也会因为无法安忍而加以否定,不能安住于第七住位中。因为亲证如来藏的同时,必须要有断我见的解脱功德,这样才能够有这个解脱受用,若没有这个解脱功德的同时存在,或者是无善知识的摄受,即使打听密意而知如来藏的所在,必无法心得决定,智慧也将无法现起,迟早会退失菩提的。
  总而言之,外道厚厚的一本《广论》,讲了一大堆相似佛法,却从来不提蕴处界虚妄,这个下士道,声闻菩提的基本知见,他们都不懂,反而主张意识是常住不坏的真实心。外道教学人跟著他们认定意识常住不坏,不知道这个是虚妄性,反而牢牢地抱紧我见,就永远没办法以下士道的声闻道取得实证;一边要求学人断我见,证得一切智智,高唱断我见,证得一切智智的口号,其实完全都没有修、没有证。外道连下士道的学理与实证知见都没有,高唱中士道、上士道,那都是空话。外道贬抑自己所不知、不能证的大乘显教,说是不究竟法,反而高推外道我见未断的这种法为究竟佛法,使得已知道内情的这些菩萨都觉得不可思议!学佛它的基本知见是要按功夫很扎实的一一作到,每一个位阶都要实修实证,按部就班不能遗漏、躐等,更不可能一步登天。外道我见不断,主张要认取生灭性的意识心为常住心,这是具足我见,空言成就报身佛,这个都是虚妄想,这样的《广论》整本书的内容,只能说完全是戏论而非佛法。
  我们现在来介绍六尘界。外相分的色尘是地水火风四大所成,是眼根所对的境界,由于眼识与外色尘不能相触,因此外色尘必须由阿赖耶识藉著眼扶尘根以及意根为缘,摄入外色尘,而以根据这个来变现似色非色的带质境(这种内相分的色尘),显示在眼根的胜义根,能让眼识生起,并让眼识与意识来作辨别分析。眼识所缘生的是显色——青黄赤白,是较粗的分别;意识所缘的色尘有四种,是较细的分别,了别显色的细相,这个是属于意识的范畴,如显色的明、暗、浅、深各种差异。那一般来讲,我们把色分成显色、形色、表色、无表色,上述是讲显色的部分;第二我们来讲形色,这个也是意识所了知的范畴,如长、短、方、圆等;第三个我们要讲的是有表色,有表色就是行来去止,这些行动都属于有表色,是意识所了知的范畴;第四是无表色,如仪态、神韵、气质,这些都属于意识才能够了知的范畴。外相分它又有声尘,我们整个都是依这样来了解,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一一都是透过扶尘根摄取外相分,然后再经由这些神经转到脑部的胜义根中,然后根尘相触。至于内相分的尘,是属于我们的阿赖耶识祂所变现带质的内相分,这个相触的位置,然后才能够现起了各种识。譬如说色尘与眼根相触,在这个脑部的部分,我们就能够了知,然后这样就变成眼识的现起。以上我们大概可以一一的去了知外相分的触尘,或者是前面的这五尘,都是依此可以一一去了知现观。至于法尘,是意根、意识所取的境界,这个是阿赖耶识在前面说的五尘现起的时候,祂直接的显现,也就是跟著显现的。所以有内相分的五尘现起的时候,必定有一些法尘是依附在内五尘的这个地方同时现起,这时候意根就触法尘而生意识。但是也有这些例外的原则,如梦中的见分所显示的法尘,并不需要五尘而有,是依于意根的要求,直接从阿赖耶识中引生内相分的五尘而显现出这个法尘;这个时候大脑中的六尘,并不与外面的六尘有所连结,不是缘外尘,而独自现行的内相分,这种状况是这样。
  上面所说的六尘境,总说都是相分,所以相分又分外相分与内相分,都是唯心所现的境界。外相分是器世间所现的六尘,是众生阿赖耶识共业所成。内相分则是有情各自阿赖耶识,由六根对外境的六尘,在自心如其所触,在自心现起,如实的显现内六尘;就是外六尘,祂把它变现成内六尘,让我们的胜义根可以去接触,这个时候就如人照镜,镜中如实显现人影一样,但镜子本身对自己映现的影像,并不会加以分别,但似同外境的这个内相分,它是唯心所显;这时候仍然需要有健全的五色根为依,因为我们的五色根如果是有损坏,那这样的话,所传达的外相分就会扭曲,那到内相分的时候,也跟著就扭曲,就没办法详细地了别外相分。所以我们无始来,我们从来没有接触外尘境界,我们所见所闻都是自心所现,都是在有情的内相分上琢磨。凡愚不知道这种道理,见到山河大地、见到一切人事物,都误以为是真实之见,其实是错啦!其实都只接触到自心如来所显现的内相分罢了。至于六识,当然就是因为有根尘相触,所产生的各种了别状况,这个我们大概都可以一一地去了知,知道内相分的五尘生起的时候,这个法尘就现起;只有意根与意识,才能够触这些法尘,所以当意根触法尘时,在相触的地方就引生阿赖耶识所含藏的意识种子,然后不断地流注,而产生了意识对法尘的辨别分析作用;当五识了别五尘时,意识同时就了别五尘中的细相(也就是法尘),所以五识现起的时候,意识必定同时俱在,十八界就具足了,万法就从此而生。
  好!今天我们讲到这里。
  祝福各位:福慧增长、学法无碍!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60集 五蕴虚妄(四))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