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集 般若禅不是禅定(下)
2018-07-12
杨正旭老师 主讲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在上一集中,我们已经讲完了以定为禅的十个层次当中的九种,也就是讲到“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已经讲完,接下来讲“无觉无观三昧”。
从二禅前的未到地定当中进入了二禅,二禅的等至位当中就是无觉无观三昧。无觉无观这个“觉观”仍然是针对五尘来说,也就是说他对五尘完全不起觉观,因为他把前五识灭掉了,前五识完全不现行,他只有剩下意识缘于定境法尘。所以说二禅的等至位叫做“无觉无观三昧”。从二禅的等至位以上三禅、四禅的等至位都称作“无觉无观三昧”。
到这里就讲完了“以定为禅”的十种层次。从这十种层次来看呢,它都是觉知心相应的境界,也就是有所得、有境界、有入有出的法,基本上它都不是涅槃的境界。其实这十种层次就是 佛所说的“外道五现涅槃”。
佛说“外道五现涅槃”是哪五种呢?第一种:就是以欲界中的灵知心为涅槃真心。也就是把我们前面讲的散乱攀缘心、以法定心,然后常寂常照、一念不生,然后遍满虚空,再来就是未到地定,前面讲的那五种层次就是 佛所说的第一种现见涅槃,也就是它是外道的现见涅槃,所以说把欲界的灵知心当成真心,佛已经定义说是外道。那么第二种就是:初禅,接下来(就是二禅到四禅当中呢),就是把这二禅到四禅当成是涅槃的境界,这样的知见就叫做五现涅槃,也就是外道的认知,把五阴当中的觉知心当成是涅槃真心。
佛说外道的五现涅槃是什么?就是“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五阴中不管哪个心,都不能贯穿三世因果、不能去到未来世,因此 佛就说这种论点就是颠倒论。把五阴当中的觉知心当成是涅槃真心,当然是颠倒。因为把五阴当中的觉知心当成真心,连我见都没有断,怎么可能是涅槃心(开悟)?
除了前面所说的十种以定为禅的层次以外,当然还有四空定:当一个人证得四禅以后,他舍去了对色身的执着,然后就进入了“空无边处”;然后舍弃了空无边处,就进入了“识无边处”;舍弃了识无边处,就进入了“无所有处”;然后再舍弃无所有处,就进入了“非想非非想处”。那么非想非非想处当中,觉知心仍然是缘于定境法尘当中,所以这四空定都仍然是意识相应的境界,也就是它是有所得、有境界、有入有出之法。即使你证得四空定当中的非想非非想定,死后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当中,你经过了八万大劫,也就是最多只能待在非想非非想天当中八万大劫,你还是要下堕,接受六道轮回。因此四空定仍然不是涅槃。
讲完了以定为禅的各种层次,接下来我们从禅宗的一则公案来说明:般若禅不是禅定。
我们来看看《景德传灯录》卷五,我先把这一段公案念一遍,再来作说明:
【开元中有沙门道一,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师作什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耶?”师曰:“坐禅岂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师曰:“如人驾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师又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一闻示诲,如饮醍醐。】(《景德传灯录》卷五)
这是禅宗的一则公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我们开始来作一些简短的说明。也就是说:唐朝开元年中,有沙门道一住传法院,这个道一叫做马祖道一。马祖道一其实是中国禅宗很有名的祖师,在他的座下也有很有名的祖师:譬如百丈怀海禅师、南泉普愿禅师、大珠慧海禅师还有庞蕴居士,事实上他们都是在马祖道一的座下开悟,所以说,马祖道一其实是在古代的禅宗里面,很有名的一个祖师。他住在传法院里面,每天在那边坐禅,就是认为说:坐禅就是学佛的方法。那么这个“师”,“师”指的是南岳怀让禅师。也就是后来马祖道一,在南岳怀让禅师的座下开悟的。
这个南岳怀让禅师知道说这个马祖道一是法器,所以就到了传法院就问他说:“大德!坐禅图什么?”也就是说:“大德啊!你这样每日坐禅,你的目的是要作什么呢?”马祖道一就答了说:“我每天坐禅就是想要作佛。”也就是他的目的就是:以坐禅然后想要作佛。南岳怀让禅师就知道说这个马祖道一有邪见,所以他就用一个很不合理的世间法来点破他。因此南岳怀让禅师就取一块砖,就在他的庵----也就是传法院的门前的石上就开始磨啊磨啊。马祖道一看到了南岳怀让禅师在那边磨砖,他就很奇怪,他就问说:“大师啊!你这样做,到底你是在做什么呢?”南岳怀让禅师就说:“我在这里磨砖,是要把它磨成镜子。”马祖道一就觉得很奇怪,就说:“磨砖怎么可能磨成镜呢?这个砖呢,它怎么磨也不可能磨成镜啊!?”南岳怀让禅师就开始点破他了,就说:“那你这样子坐禅,怎么可能成佛呢?”马祖道一听了以后,就赶快问他说:“那怎么样才是呢?我要怎么样作才对呢?”南岳怀让禅师就说:“如人驾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也就是说:如果说一个人,他驾了一个车子,这个车子故障了走不动了,那你打车也不对,打车还是不会走;那你打牛也没用,因为是车子坏掉。所以他就用这样的一个譬喻,马祖道一听了以后,就没办法跟他应对。
南岳怀让禅师接着就说:“你这样子学坐禅,你到底是在学坐禅呢,还是在学坐佛?如果说你是学坐禅,但是这个禅并不是坐、也不是卧啊!你如果说你是要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相貌,那你这样坐着,坐着不动,它也不是佛。”接下来,南岳怀让禅师就这样子开示说:“于无住法不应取舍。”也就是说:真心祂是无住法,如果你想要求得这样的一个无住法,真心本身就没有取、没有舍,祂从来不取任何法,也从来不舍任何法,所以祂是无住法;你想要求得这样的一个无住法,你就不应该在有取有舍的法上面用心;也就是说:坐禅是有取有舍的法,你如果在这样的法上面用心,那你就不可能找到真心无住法。接下来,怀让禅师又继续说:“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也就是说:如果你说你这样子要坐佛呢,你就是杀佛;你如果说这样坐着都不动呢这样子叫做佛,那根本就道理不通!所以,马祖道一听到了这样的南岳怀让禅师的开示就“如饮醍醐”,也就是说他非常的受用。
从这一则公案,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禅宗所说的般若禅根本就不是禅定。从这样的一则公案,其实各位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再从本质的不同来说明:般若禅不是禅定。
我们先来看《六祖坛经》卷一:“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当五祖知道六祖已经悟得本性以后,他就对惠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能知道有真心存在,也不能知道祂的种种体性的话,那么你学任何法,对于佛法、佛菩提道来讲都没有好处!
那么到底什么是“本心”呢?我们再来说,禅宗的祖师也就是《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卷一)洞山悟本禅师怎么说:“如今学者只知有十方诸佛,且不知有十方诸佛出身处,空知有佛不得成佛。”(《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卷一)也就是说:禅宗这个般若禅呢,它其实是在找佛的出身处,也就是所有的应身佛、报身佛、化身佛祂都有个出身处,这个出身处呢,其实就是真心,也就是本心。一个人不能成佛,其实他就是不知道有个真心存在。一切的应身佛、报身佛、化身佛都是从这个本心所出生,包括你我的五阴也都是从真心如来藏所出生。所以说:一个人一定要找到真心。
为什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呢?我们来探讨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从“入门”这个角度来说:如果说一个人他找到了本心,他在佛菩提道上面就是入了门,也就是说入了不生不灭法的大门,一切常住法呢都在门内;我们来看看:如果说一个人进入了这样的一个常住法里面,他所修学的一切法都是常住法,都跟常住法有关。如果说你没有进入这样的大门,你在外面所学的任何一切法,都是无常法,都不是常住法,它跟常住法都无关。因此,如果你没有进到这样的一个常住法的门内呢,那么你所修学的法,因为都是无常法,最后都归于空,所以如果说一个人不识本心,那么他学法就无益了!也就是说:他在佛菩提道上面就不会有任何的帮助了。
从前面这样所说的来看,般若禅的本质就是佛菩提道上面,菩萨所亲证的境界、所亲证的内涵,这是般若禅的本质,祂是菩萨所证。
再来说禅定的本质。禅定有什么样的本质?我们来看看《大智度论》卷十八 龙树菩萨怎么说:
【外道依止初禅,舍下地欲,乃至依非有想非无想处,舍无所有处;上无所复依,故不能舍非有想非无想处。以更无依处,恐惧失我,畏堕无所得中故。】(《大智度论》卷十八)
我们先来看看说:什么叫做外道呢?心外求法或者是心外见法都叫做外道,也就是想要在真心以外求一个真实法,或者把任何一个真心以外的法当成是真实法,这样子就叫做外道。因此,心外求法的人一定没有断我见,他一定落在五阴当中。
我们再回头来看 龙树菩萨的这一段话说:“外道依止初禅,舍下地欲。”也就是说:外道他证得初禅以后,他就依止于初禅----也就是说他把初禅当成涅槃,或者是说有一种人把二禅、三禅、四禅当成是涅槃,乃至于说到了非有想非无想处,他是舍弃了无所有处,他到了这样的地步以后,因为他发现再过去已经没有觉知心,已经没有依靠了,所以他就没有办法再舍弃非有想非无想这样的境界----也就是我们的意识觉知心最微细的境界就是非有想非无想的境界。到了这里他为什么不敢舍弃呢?不敢舍弃非有想非无想的境界?因为他再过去他就没有依靠了----觉知心没有依靠。那么证得非有想非无想的这个外道他因为恐惧失去我,因为他把觉知心当成我,他害怕堕入了无所得当中。
所以呢,我们来看看,禅定的本质其实是通外道。外道也证得四禅八定,但是为什么还是外道?因为禅定的本质就是这个样子。从这样的观点来看,其实你就可以了解到:般若禅就是菩萨所修学的法;那么禅定呢,它是一切的人都可以修学的法。也就是它基本上、它的本质上是不同的。
接下来说,我们从修学方法的不同来说明:般若禅不是禅定。
要学般若禅,他需要什么样的知见呢?他需要具备佛法的正知见:也就是他必须知道五阴十八界的内涵,还有要知道五阴十八界为什么是虚妄的,这样子他才不会堕入了我见当中。接下来他还要具备第一义的知见,也就是说他要知道有个真心存在;然后当他知道有个真心存在的时候,他就会从经典上去比对,到底这个真心的体性是什么;当他这样子了解了以后,他就具备了佛法的正知见;接下来他还要有参禅的功夫----参禅的功夫需要有定力,定力就是参禅的工具,参禅其实就是参话头。他还要具备思惟观的功夫,经过了这样的有了佛法的知见,也有参禅的功夫以后,他就可以参禅然后最后破参。这就是般若禅的修学方式。
再来说禅定。禅定其实从刚刚的 龙树菩萨的所说的一段话来看,他根本就不需具备佛法的正知见。也就是说:即使你有邪见、有恶见,你也可以证得禅定。禅定的次第就是如同我们刚刚讲的,从散乱心、以法定心、一念不生……这样的一直修来,修到四禅八定具足,四禅八定具足以后,如果没有断我见仍然是外道。
因此,我们从这里就可以了解到说,般若禅跟禅定是不一样的,所以,般若禅一定不是禅定。当然还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说明般若禅不是禅定,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讲到了这里。
我们在这两集当中说明了“以定为禅”的各种现象,让你能够了解到:禅定不是般若禅,般若禅不是禅定。那么各位如果听完了这两集以后,你可以回家详细比对经典,看看我们所说的有没有道理。如果你能虚心接受,你就可以改为参禅的方式。
今天我们“般若禅不是禅定”就讲到这里。
谢谢各位收看!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36集 般若禅不是禅定(下))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