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集 证道之正因--大愿平等方便
2018-07-12
刘正莉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单元是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前面三集我们已经解说了证道的三种方便行:第一,行根本方便,第二,能止息方便,第三,生长善根方便。这些都是佛弟子在佛法修证上直接切入的正因,今天要继续探讨:第四,大愿平等方便。
《大乘起信论》卷2马鸣菩萨开示说:
四、大愿平等方便,谓发誓愿尽未来际平等救拔一切众生,令其安住无余涅槃;以知一切法本性无二故、彼此平等故、究竟寂灭故随顺真如,此三种相发大誓愿,是名大愿平等方便。
意思是说,菩萨必须发一个大誓愿,尽未来际平等地救拔一切众生,使得众生能安住在无余涅槃的本际;纵然未来成佛了,这个誓愿也不会终止。
为什么叫作大誓愿呢?因为这个誓愿尽未来际都不会休止,所以叫作大誓愿。什么是平等?这是说立足点上的真平等,而不是齐头式的假平等。譬如有的人他往世修学大乘佛法已经无量劫了,那么来到这一世当然就缘熟而证悟了;有的人他往世修学大乘佛法只有十百千生,那么他这一世证悟的因缘还没有成熟,也就是见道资粮还没有圆满,所以这一世他还得要继续修集见道的福德资粮。意思是说,假使两个人往世修学佛菩提的时程、精进、懈怠各不相同,那么来到这一世,却都同样地帮他们证悟佛菩提,让他们都同样地证悟了,叫作齐头式平等,那是假平等,不是真平等,必须是立足点上的机会平等,才是真平等。学佛不能只看这一世,而是过去无量世累积下来的福德庄严以及智慧庄严。
令其安住无余涅槃,这是说无余涅槃的本际如来藏确实可以实证,所以菩萨立下誓愿尽未来际平等地救拔一切众生,使得众生有能力去实证无余涅槃的本际如来藏,但是必须要吩咐众生不能入无余涅槃。什么是涅槃?就是涅者不生、盘者不灭,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也就是依不生不灭的第八识如来藏来安立名称,而不是外于如来藏另外有涅槃可说。所以依如来藏的四种不同境界,施设了四种涅槃名称,叫作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以及无住处涅槃,这四种涅槃的理体,都是第八识如来藏。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说,依凡夫地乃至佛地的第八识如来藏,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体性离见闻觉知,不贪不瞋,永远不作主取舍,而把它施设一个名称,叫作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本来,是说本来就有,而不是从修行得来的,也不曾断灭过,尽未来际永远都不会坏灭;自性,是说有自体的性用,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性,也就是有作用,能生万法、能了知众生心行;清净,是说心体永远清净,于六尘境界离见闻觉知,不贪不厌,不会与烦恼相应;涅槃本来就在,不是灭尽五阴十八界才得。所以 佛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涅槃,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有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在轮转生死有为现象中一直都分明显现。所以中国禅宗真悟祖师:“金刚正体露堂堂。”又说:“头角混泥尘,分明露此身。”禅宗明心开悟所亲证的正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是其他三种涅槃的根本。二乘阿罗汉与辟支佛所证得的叫作有余涅槃,这是断尽见惑与思惑,舍报之前十八界尚未灭除,依第八识如来藏中有漏法种的断除,建立一个名称叫作有余涅槃,也就是依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施设有余涅槃的名称,还是不离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定性二乘圣人舍报时灭尽五蕴十八界,只剩下第八识如来藏独自存在,离见闻觉知,无境界的境界,而施设无余涅槃的名称。
换句话说,定性二乘圣人舍报后的无余涅槃,只是显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境界,使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法性独自存在,立名为无余涅槃。所以说,有余涅槃、无余涅槃,都是依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立名,然后又依佛地第八识真如心,断尽烦恼障的习气种子以及所知障随眠,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把它叫作无住处涅槃。佛地的无住处涅槃,仍然不离第八识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由于断尽烦恼障的习气种子以及所知障随眠而证得大菩提果,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利乐有情于未来际永无穷尽,称为无住处涅槃。
这四种涅槃都是依第八识如来藏而存在与显现,都是依如来藏所处不同的状态而施设不同的名称,假使离开如来藏,那么就没有任何涅槃可修可证。无住处涅槃只有佛地才能证得,十方诸佛都具足证四种涅槃;七住位菩萨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不是二乘圣人所能理解,除非回小向大;二乘圣人所能证得的是有余涅槃以及无余涅槃,但是二乘圣人证得涅槃,其实是方便说,事实上并没有真的亲证涅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阿罗汉舍报前,无余涅槃里面是什么?不知道!因为阿罗汉只要断见惑与思惑,不必修证般若就能出三界。也就是舍报时把五蕴十八界全部灭尽,只剩下离见闻觉知的本际如来藏独自存在,就称为涅槃。这时候阿罗汉自己都不存在了,还有谁来入涅槃?还有谁来了知无余涅槃里面的境界呢?都没有了!所以二乘圣人始终无法了知无余涅槃里面的境界,所谓证涅槃、入涅槃,都是方便说,除非回小向大修证佛菩提。
但是七住位菩萨活著时,就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也就是还在生死当中,就已经在不生不死的涅槃彼岸。换句话说,七住位菩萨正在生死此岸,同时跨足于涅槃彼岸,也就是脚踏两条船,一只脚在实相界,另一只脚在现象界,就这样看待一切诸法。意思是说,明心开悟之后,不会一直住在实相界里面,必须另外伸出一只脚,跨到现象界去利乐众生,乃至成佛都永无止尽。换句话说,真正的佛法,就是一方面在现象界中,明明有佛、有法、有众生,很清楚分明;一方面站在实相界来看的话,无佛、无法、无众生,这样才是真正的佛法,含摄两边,不落一边。
接著,马鸣菩萨说:“以知一切法本性无二故。”这是说,一切法的本性其实没有二性,一切法的本性都是如来藏性,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都是从如来藏心体出生,本来就是如来藏无量自性中的局部体性,所以《大宝积经》卷69说:“一切诸法即是真如。”真如讲的就是第八识如来藏,自古禅宗祖师开悟了,都说是找到了真如,大小品般若诸经也是用真如来指称第八识如来藏。为什么《大宝积经》说一切法就是真如呢?因为一切法都是从如来藏中出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附于如来藏,而不断地生灭与运作,所以说一切法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一切法。
这就是禅宗祖师常讲的“一真一切真”,一切法都是从如来藏中出生,就好比万法影像在摩尼宝珠表面来来去去,虽然影像是生灭的,可是影像归属于宝珠所有,宝珠既然不生灭,表面的影像就会一直存在不灭,就算是把灯光都熄灭了,还是有黑暗的影像,这颗摩尼宝珠就叫作“一真法界”。
同样的道理,如来藏生一切法,一切法摄归如来藏时就成为一真法界。所以菩萨证悟无余涅槃的本际如来藏之后,不必像二乘圣人那样,急著灭掉五蕴十八界而入无余涅槃,因为一切法本性无二,都是如来藏假借因缘而出生,所以一切法之间没有二性,同是摄属于如来藏所生的自性,都是如来藏无量自性中的局部,所以不必急著灭掉一切法入无余涅槃,一旦入了无余涅槃就不可能成佛。
接著,彼此平等故。这是说一切法之间都是彼此平等,因为都是从如来藏中出生,虽然表现于外的事相有所差别,譬如有人相、畜生相、地狱相的种种差别,但是每个有情内在的本体,都是相同体性的如来藏,当一切法摄归如来藏时,统统都是平等平等,所以说彼此平等故。一切法与如来藏也是彼此平等,因为如来藏还得要依靠一切法才能在三界中平等运作,所以说,如来藏与所生诸法也是平等。换句话说,必须在三界诸法中才能找到如来藏,一旦入了无余涅槃,谁也找不到祂。所以《杂阿含经》卷12说:
今当说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意思是说,现在应当说譬喻,就好比有智慧的人从譬喻中能够了解,譬如把三枝芦苇竖立在空地上,必须展转彼此倚赖才能竖立起来,如果去掉其中一枝,另外两枝也立不起来,如果去掉其中两枝,剩下一枝也立不起来。入胎识如来藏与名色之间也是同样的道理,必须展转彼此倚赖才能在人间存在与运作,因为入胎识如来藏的自住境界是三界外的涅槃境界,不能单独在三界中运作,必须借著所出生的名色五阴才能在三界中现行与运作,彼此在三界法中是互相依缘的,所以说彼此平等故,就好比秤砣与秤,焦孟不离,彼此平等。
接著,究竟寂灭故。在三界中,不论多么寂静的地方都还是有声音。譬如在人间,弄个很坚固的密闭室,里面完全没有声音,可是住进去之后,还是会有声音;因为有六识心的见闻觉知性,还是会听到自己的呼吸,以及心跳的声音,而不是完全寂静。如果是住在四禅,或四空定的等至位中,觉知心还是会与定境法尘相应,仍然不是究竟寂静。也许有人说:如果把六识心灭了,总该寂静了吧!譬如无想定与灭尽定中。但是,那还是有第七识意根存在,还是可以了别法尘的大变动,仍然不是究竟寂静。唯有无余涅槃境界才是究竟寂灭,五蕴十八界统统灭尽,只有如来藏独自存在,没有见闻觉知的我,也没有能作主的我,也没有六尘境界,统统都没有。就像《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卷1所说:“庄严绝能所,无我亦无人”。意思是说,无余涅槃真正是无我亦无人的境界,究竟寂灭;但不是断灭空,有本际如来藏独自存在。所以《杂阿含经》卷2说:“寂灭、清凉、清净、真实。”
接著,随顺真如。这是说,因为知道一切法本性无二,彼此平等,究竟寂灭的缘故,而随顺真如心的体性。接著,此三种相发大誓愿,是名大愿平等方便。意思是说,以这三种正知见,发起三种正见相来随顺真如心,就可以发起大誓愿,愿意从邪见、我见深坑,尽未来际平等地救拔一切众生,叫作大愿平等。有了这些方便性的观行,建立正知见而发起平等大愿,就是大愿平等方便行。这个大愿平等方便,主要是从初回向位开始,发起金刚心救护众生回入正道。在证悟之前先熏习正知见,并且发大誓愿,未来有一天真的证悟了,才有能力进入初回向位,去作破邪显正的正行,才能尽未来际,平等地救护众生离开众生相而回入正道。
我们连续以四集解说了证道的四种方便行,如果您闻熏之后有加以思惟、观行,确实付诸实行,便种下了证道的正因,未来就有亲证佛菩提的因缘。今天就讲到这里。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32集 证道之正因--大愿平等方便)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