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7集 断我见为何一定要有未到定?(三)
2018-07-12
正洁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系列,我们这次要延续前两个回合,要来回答“断我见为什么一定需要有未到地定?”
上两回合讲到了未到地定的部分,简单来说,未到地定是什么样子一个样貌,乃至菩萨要如何证得未到地定?那是我们这一回合所要演说的一个重点。上一次我们有提到所谓的五停心观,五停心观就是要依五种法门——观心的法门──来让众生能够停止心猿意马。取得了初步的定力,再依于这个定力而来进行七方便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四念处的别相观与总相观的一个现前的观行。在四念处的别相、总相观行之后,再进入到四加行,也就是所谓的四善根——煖、顶、忍、世第一法。一般而言,虽然七方便主要是小乘声闻人要断我见所要利用的法门,可是无妨菩萨们,既然断我见也跟小乘人一样,都是同样要证得这个初果的断三缚结、断我见,基本上我们还是需要有同样的一个依循,一样由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这样一个次第。
那以正觉讲堂来讲的话,我们就依照 平实导师根据《楞严经》里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经文与法义,导师再根据经文的法义,又因应于现代人生活起居作息的方便,乃至现代人的根器,而写了这一本《无相念佛》这一本书来教导大家,依无相忆佛、念佛、拜佛的法门来达到能够净念相继,类似于五停心观定力生起的这样子的一个法门。
五停心观简单来说,对于贪欲比较多的人,我们教导他不净观,教导他如何去观行这个色身不净来对治他的贪欲;对于瞋恚比较多的人,我们教导他慈悲观,或者说是慈心观;对于妄念比较多的人,我们教导他数息观,也就是所谓的安那般那这样子一个数息的方法,来制伏他的妄念;对于烦恼等分,或者有人说是业障比较重的人,我们教导他念佛观,这个念佛观,就蛮相似于我们刚刚所说的无相念佛拜佛法门;另外还有一个对于愚痴比较多的,我们可能教导他因缘观来对治好他的愚痴。这个五停心观也好,或者是说无相忆佛、念佛这个法门也好,目的都是要停止众生眼睛一张开、耳朵一张开,就马上著于五尘的分别,建立了五尘五识的一个了知以后,又落于人、我、众生、寿者相。换句话说,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生灭法上,在生灭法上又建立了生灭相的取爱、取执、攀缘贪爱,这是众生轮回的根本。既然修行是为了要断轮回,而轮回主要的就是我见,而我见主要的就是依于这个五俱意识,然后取前五尘,根尘触产生了前五识,去了知分别这一些物质世界的种种法,以它为真了。所谓的取像为真、执梦为实,落入了境界法就很难去挣脱,永远不了知生灭法的生灭,因为连生灭法是什么都不知道,意识一现行马上落入于生灭相的了知分别。五停心观就是要让众生对于这一些一般凡夫所难脱离的语言、文字、声音、妄想,作一个回光返照。把意识这个功能不要往外去散泄、去发射出去,而能够收摄自己的意识心,住于自己所实施的这个法门之上。我们就举无相念佛来说,以一般烦恼的对治,刚刚也说到了,就是著于四相。无相念佛是先让一个众生、 一个菩萨先找到一个无相忆佛念;这个忆佛念本身,它没有语言、文字、声音、影像,可是这个本身没有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的忆佛念,它可能是在于了知一个语言、文字、声音、影像;详细的部分,因为不是我们这一回合所要讲解的重点,我们就简单带过,有因缘的话我们再说。
回到于未到地定,举例来说,您依于无相忆佛、念佛、拜佛,您从一开始的妄念纷飞,没有办法把您的注意力集中在这忆佛念上,慢慢地能够收摄心神,慢慢地依于无相拜佛忆佛十个次第的一个施设,终于能够摄心了,能够让这一个忆佛念慢慢地生起了,能够所谓的慢慢的净念相继了。一开始可能要妄想纷飞、想东想西,可能要一分钟、两分钟,离开忆佛念了才想到:我现在在拜佛、忆佛;终于回到忆佛念。慢慢地,可能定力慢慢的成就之后,可能只要几秒钟,马上就想到了我现在在拜佛,这个我刚刚的妄想不是忆佛念,我要回到忆佛念。这样一个作意、这样一个心志的、心识的制约成就之后,你的定力一定会越来越增强,乃至于到了最后,定力已经生起了之后,一拜之间自然就能够五分钟、十分钟妄念都不会生起。因为很简单,从粗而细,从要两三分钟,从要可能是一两分钟就能回到……;到最后,忆佛念要掉了、妄念要生起了,你马上,还不去了知妄念,也就是妄念背后显现出来妄想的内容,你就一定马上回到忆佛念了。这样一个心得决定,终究能够让你无相忆佛、拜佛成就,而完成整个十个次第,所谓的无相忆佛拜佛功夫成就,这样的一个结果。那这个无相忆佛、念佛、拜佛功夫成就之后,您可以把它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日常生活当中能够摄心为戒,如果连粗糙的语言、文字、声音、影像您都不去攀缘,那您连人、我、众生、寿者相,除非是因为日常生活职务的必要,或是说您的责任,譬如说您当母亲、您当一个父亲,或是说刚刚讲的职责,您是一个课长、您是一个董事长、您是一个工友,在行使这一些行住坐卧里面,您行使的职责的时候,您一样可以忆佛念带著;您把您的注意都集中在您该从事的工作,可是忆佛念不会去掉失。
我们经常会举一个例子,就跟《楞严经》里面 大势至菩萨说的“如母忆子”,好像一个母亲在忆在回忆、在想,忆念、忆想她的小孩子。举现代的生活来讲,您可能是有个女儿、您有个亲人,乃至您有个情人,应该有这样的经验,因为某些因素没有办法共聚一堂,那两个人相隔很远,可是你因为忆念的关系,感情深切的关系,您经常会不需要别人提醒你,经常的忆念他这个对象;这样子一个思惟,很快的,不需要别人提醒马上都会保持住。您可能是母亲,一边炒菜、煮饭,一边在想:现在是吃饭的时间了,儿子不知道怎么样子?这种忆念、想念,您是不需要有语言、文字、声音出现的,您不会需要说想到我儿子姓什么?名什么?什么样的长相?你才会在想。您炒个菜可能不小心烫一下,那您的先生可能就会半开玩笑说:啊!你在想小孩子吗?想得入神了!这些的种种,其实无相忆佛的想跟这种慈母忆子的想,不需要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的想是一样的,差别只在于众生落于这个妄想境界,落于轮回生死的过咎上;而菩萨们呢,却是要依于无相忆佛、念佛、拜佛来成就自己的定力。特别是无相拜佛,因为是动中的拜佛,不能停止这个拜佛的动作,所以修得的定力,它是动中定;这个动中定会方便让我们以后在参禅的时候,于行、住、坐、卧当中保持这样的定力,而能够有所谓的思惟修、思惟观来参禅,来证得那个离于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真实无相的一个实相心、如来藏、阿赖耶识。所依就是这一个无相忆佛、念佛、拜佛,成就了的这个无相忆佛念;乃至由这个忆佛念再发展成为能够看话头,这样的一个功夫,再依这个看话头的功夫,您就能够在断我见之后,然后明心,因为我们这一回合主要重点在于讲说未到地定,这个部分我们就暂时不提。
回到未到地定,当您无相忆佛念定力生起之后,日常生活当中,您对于这个前五尘——色、声、香、味、触的攀缘,绝对是会越来越少;因为越来越少的关系,所以您自然能够越来越摄心,而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摄心,表示您对于性障的伏除已经有了一步一步的成果。日常生活当中,因为不著于人、我、众生、寿者相,因为不著于妄念,所以您定力的生起,可以帮助您很简单的就能够持五戒,很简单的能够去观照世间的无常;对于世间的无常,有了进一步的了知之后,这个定力的生起,其实我们举个例子,就有点像是我们在赏鸟或者观星。您这一个智慧再怎么好,您这一个解析能力再怎么强,如果您的双手会颤抖,这么远远的一百公尺两百公尺的鸟,乃至远在天边的夜间的星辰,即使您的天文望远镜,您的解析度再怎么好,放大倍数再怎么高,即使您这个赏鸟,这个望远镜再怎么样的清晰,色彩怎么鲜丽,您双手握持不住,您没有定力,那您的慧力顶多也只是一个干慧;所谓的干慧没有办法解烦恼渴,没有办法对治您的性障,帮助我们解脱轮回,实证那个三乘菩提。
回来我们刚刚说的,您无相念佛定力生起之后,日常生活当中很显然的,您的烦恼一定很明显的消除掉了。烦恼的消除很简单,会消除是因为您对人、我、众生、寿者相的分别、攀缘,这样子一个习惯性,已经渐渐的因为你摄心为戒,心住忆佛念而慢慢的伏除了。这样的生活当中,您能够在一切烦恼生起的当下,能够依于《大般涅槃经》所说的“先以定动,后以智拔。”烦恼现前,譬如说有人在辱骂你,你现前的时候,你依你在拜佛的时候这样一个经历,这样一个心得决定;你提起来:这是妄念、这是声音、这个是忆佛念,我回到忆佛念。这样子能够心得决定,慢慢的就能够符合在《优婆塞戒经》里面,佛所说的:要断除瞋恚的时候,第一个你要先能够恶来不报,恶口来、恶身行、恶口行来,你都能够定力生起而不要去回报于他。我们有时候说,就好比邮差来开门,按门铃了,你要恶来不报;因为他送来这个包裹,可能是恶音声,可能是恶口行、恶身行,那你不要邮差一按门铃,您六根门头马上就往外去攀缘了,就打开门户了,门户张扬去取这个包裹,去回报于他了,就是所谓的恶来不报。恶来不报必须要有定力,您必须要有定力,才能够在恶因缘现前了,当下您能够作到恶来不报。恶来不报不是仅止于此修行,你背后还要有恶来不报的第二个,就是说有定力生起,能够恶来不报。你要再来要修无常想,要观于这个声音的无常,这是属于智慧的部分。
那后面的话,这个修无常想,要来观无常想、来修于慈悲,后面还要很不放逸,心不放逸,最后才能够断除瞋恚。这样子的整个断除瞋恚的一个过程,基本上一定是有定、有慧。从最前面的心得决定,因为忆佛念的功夫慢慢成就,你能够恶来不报,能够先以定动,定动以后住在忆佛念的当下,再依于你动中的定力的成就,你能够在恶来不报的当下,还能够面对这个恶境界法,而能够观无常想。观于无常,观察众生色身无常,观察众生的六识无常,观察我依于根尘触而有了这些声音的体会、内容的了知也是无常,无常之法。对于无常之法,不管起贪、瞋、痴,那都只是在增益更多的生死轮回;因为这样的了知,您就会在日常生活当中,烦恼慢慢的降伏、性障慢慢的消除,定力当然就越来就越增加。这样的定力增加,也会帮助您在家里,您在无相拜佛忆佛的当下。因为所谓的不定,就是对于前五尘的攀缘,所谓的不能入于定,就是因为前五尘的攀缘,乃至于说我能够离开前五尘,可是你还在妄想;那你这个妄想,意识本身这个散位独头的、散乱心的意识本身,它一样是攀缘于前五识的。譬如说过去,依于前五识而有的那一些回忆,乃至未来基于前五识要面对的那些境界的贪求,譬如明天我要去哪一边吃?我要去哪一边玩?我要看电影,我要吃什么好吃的?我要去买个棉被,我要去买什么一个衣服,有很好的触感。这些虽然是散位独头的意识,可是仍然不离五尘的攀缘。
所以只有像我们刚刚所说的,您对于在生活当中的烦恼,因为能够有初分的定力生起,然后慢慢您再运用烦恼,于日常生活当中能够先恶来不报,然后来观无常。观于无常,所谓的修无常想,然后再次第,您最后才能够远离贪、瞋、痴在日常生活当中性障的慢慢消除。因为有定、有慧,定慧等持,先以定动,后以智拔,这样对于前五尘乃至对于六尘不好的这些心所有法的对治。养成习惯之后,这样一个习惯性也会让您在无相忆佛念佛的当中,您的定力,因为您已经了知这些六尘妄想境的攀缘,都是增加生死过咎,无益于自己生命的解脱。这样的一个心得决定,更会让你在无相拜佛、忆佛的时候,容易有十种次第功夫成就。这样的功夫继续深入下去,您动作就有一个现象:您无相拜佛的动作,一定会越来越慢。不是自己刻意的放慢,是因为心思,特别是这个意识心的攀缘。当然意识的背后,一定有意根的运作,那这不是我们这一回合要演说的主要范围,我们就姑且略过。
因为意识对于过去的五尘、对于现在的五尘、对于未来五尘贪爱、攀缘,越来越被这个忆佛念给降伏住了。不是像外道的这个石头压草,而是了知它的无常、苦、空、无我,而不去攀缘执著。这样的一个决定性、一个决定心生起之后,您忆佛的动作会越来越慢,很自然的可能就一拜之间,您从原先一拜可能一、两分钟,慢慢的、自然而然的,因为心思慢下来了,这个身行自然也就慢慢的越来越缓慢,而能够一拜一、二十分钟。而在这个一拜之间,都不会生起其他的妄念,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说,因为你能够净念相继,你不是住在妄想之中,您净念相继,一直保持著忆佛念,您又能够远离五尘的攀缘;以这样的定力,我们就说您有未到地定。未到地定这个佛法名相的解释,就是未到初禅地的一个定力,未到地因为就四禅来说,初禅有初禅的地,也就是有所谓初禅的境界,二禅也有二禅的境界,三禅也有三禅、四禅也有四禅各自互别的境界,每一个禅都有根本禅──禅定,就是我们叫作根本定。根本定之前会有一个所谓的近分定或者方便定,换句话说,您证得欲界定,还在欲界的层次的时候,您入了未到地定了,这个未到地定特别是指初禅的近分定或是方便定,习惯上大家都把初禅之前的近分定或方便定,特别指称为未到地定。
那当然刚刚说过了二禅、三禅、四禅,在二、三禅之间,在三、四禅之间,也都有一个中间定,一个所谓的近分定或方便定。不过同样的依于通俗的用法,我们经常只是把中间定,用来界定说明是初禅之上二禅之下或者之前那一个无寻而有伺、无觉而有观的近分定,或是方便定。简单地解说完这个未到地定,既然是未到,表示你尚且没有断掉,真实的断掉欲界的这些贪爱烦恼,不过依于这样的未到地定的生起,基本上所谓的五盖,您已经是大分的远离了,不过还没有完全能够伏除,所以您的初禅终究是还没有生起。因为初禅是色界天的境界,是色界天人所证得的禅定,而依止禅定的功德或是福德而往生到色界天,成为色界天的初禅、二禅乃至四禅的天人。色禅天人他是中性身,色禅天人也不需要饮食,纯粹以禅悦为食。我们刚刚也说过了,您五盖不断,或是至少不以像外道的方式压制住、伏除住;这个五盖,所谓的贪欲盖、瞋恚盖,所谓的睡眠盖,所谓的掉悔盖,所谓的疑盖。特别是第一个,相应于欲界境界法,这个男女欲、这个色欲,这个贪欲盖;当然贪欲盖,有时候我们也方便把饮食包括进去,不过贪欲盖终究主要的还是指于让您我系缚在这个欲界层次,有男女身的差别,有男女之间这种淫想的这一个境界,特别以它来区分,跟色界天人是中性身,他没有男女淫合这件事情。
刚刚已经简单的解释过未到地定这个名义,也跟菩萨们简单的讲说了未到地定的证得,是有怎么样的过程。而依于无相念佛,为什么您能够依于在生活当中,定力慢慢生起而能够对治烦恼,先以定动,后以智拔,而远离五尘的攀缘。渐渐的你不只在生活当中能够作到这样子的摄心为戒;你的定力的发起了,慧力慢慢生起,连带的因为对于五尘的远离,您在忆佛拜佛的当下,定力也一定能够慢慢的能够增长,终究能够净念相继,能够一拜之间能够大概可能至少也要十几二十分钟,乃至有的人一拜三十、四十分钟,而不会有相应于前五尘的妄念生起,能够清净的住于这个净念相继的忆佛念。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说您具足了断我见所需要的未到地定,这一种定力的基础。
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先讲说到这里,欢迎继续收看。
祝愿各位菩萨们:学法无碍,一切无碍!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057集 断我见为何一定要有未到定?(三))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