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
往生论注卷上 (北魏.昙鸾)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婆薮槃头菩萨 造
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此《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盖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者也。“无量寿”,是安乐净土如来别号。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于大众之中,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即以佛名号为经体。后圣者婆薮槃头菩萨,服膺如来大悲之教,傍经作《愿生偈》,复造长行重释。
梵言“优婆提舍”,此间无正名相译。若举一隅,可名为“论”。所以无正名译者,以此间本无佛故。如此间书,就孔子而称“经”;余人制作,皆名为“子”;国史、国纪之徒,各别体例。然佛所说十二部经中,有“论议经”,名“优婆提舍”。若复佛诸解佛经教,与佛义相应者,佛亦许名“优婆提舍”,以入佛法相故。此间云“论”,直是论议而已,岂得正译彼名耶?又如女人,于子称“母”,于兄云“妹”,如是等事,皆随义各别。若但以“女”名,泛谈母、妹。乃不失女之大体,岂含尊卑之义乎?此所云“论”,亦复如是,是以仍存梵音,曰“优婆提舍”。
此《论》始终凡有二重:一是总说分,二是解义分。总说分者,前五言偈尽是。解义分者,“论曰”以下长行尽是。所以为二重者,有二义:偈以颂经,为总摄故;论以释偈,为解义故。
“无量寿”者,言无量寿如来,寿命长远不可思量也。“经”者,常也。言安乐国土佛及菩萨清净庄严功德、国土清净庄严功德,能与众生作大饶益,可常行于世,故名曰“经”。“优婆提舍”,是佛论议经名。“愿”,是欲乐义。“生”者,天亲菩萨愿生彼安乐净土如来净华中生,故曰“愿生”。“偈”,是句数义,以五言句略颂佛经,故名为“偈”。
译“婆薮”云“天”,译“槃头”言“亲”。此人字“天亲”,事在《付法藏经》。“菩萨”者,若具存梵音,应言“菩提萨埵”。“菩提”者,是佛道名。“萨埵”,或云众生,或云勇健。求佛道众生,有勇猛健志,故名“菩提萨埵”。今但言“菩萨”,译者略耳。“造”,亦作也。庶因人重法,故云“某造”。是故言:“《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婆薮槃头菩萨造”。
解论名目竟。
△偈中分为五念门,如下长行所释。
第一行四句偈,含有三念门:上三句是礼拜、赞叹门,下一句是作愿门。
第二行,论主自述:我依佛经造论,与佛教相应,所服有宗。何故云此?为成“优婆提舍”名故。亦是成上三门,起下二门,所以次之说。
从第三行,尽二十三行,是观察门。
末后一行,是回向门。
分偈章门竟。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世尊”者,诸佛通号。论智,则义无不达;语断,则习气无余。智、断具足,能利世间,为世尊重,故曰“世尊”。此言意归释迦如来。何以得知?下句言“我依修多罗”。天亲菩萨在释迦如来像法之中。顺释迦如来经教,所以愿生。愿生有宗,故知此言归于释迦。若谓此意遍告诸佛,亦复无嫌。夫菩萨归佛,如孝子之归父母,忠臣之归君后。动静非己,出没必由。知恩报德,理宜先启。又所愿不轻,若如来不加威神,将何以达?乞加神力,所以仰告。
“我一心”者,天亲菩萨自督之词。言念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
问曰:佛法中无我,此中何以称“我”?
答曰:言“我”有三根本:一是邪见语,二是自大语,三是流布语。今言“我”者,天亲菩萨自指之言。用流布语,非邪见、自大也。
“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者,“归命”,即是礼拜门;“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是赞叹门。
何以知“归命”是礼拜?龙树菩萨造《阿弥陀如来赞》中,或言“稽首礼”,或言“我归命”,或言“归命礼”。此《论》长行中,亦言“修五念门”。五念门中,礼拜是一。天亲菩萨既愿往生,岂容不礼?故知归命即是礼拜。然礼拜但是恭敬,不必归命。归命必是礼拜。若以此推,归命为重。偈申己心,宜言“归命”。论解偈义,泛谈“礼拜”。彼此相成,于义弥显。
何以知“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赞叹门?下长行中言:“云何赞叹门?谓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依舍卫国所说《无量寿经》,佛解阿弥陀如来名号:“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阿弥陀。又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问曰:若言无碍光如来光明无量,照十方国土,无所障碍者。此间众生,何以不蒙光照?光有所不照,岂非有碍耶?
答曰:碍属众生,非光碍也。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见,非日光不周也。亦如密云洪霔(灌),而顽石不润,非雨不洽(沾)也。
若言一佛主领三千大千世界,是声闻论中说。若言诸佛遍领十方无量无边世界,是大乘论中说。天亲菩萨今言“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是依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赞叹。故知此句是赞叹门。
“愿生安乐国”者,此一句是作愿门。天亲菩萨归命之意也。其“安乐”义,具在下观察门中。
问曰:大乘经论中,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云何天亲菩萨言“愿生”耶?
答曰:说众生无生如虚空,有二种:一者如凡夫所谓实众生,如凡夫所见实生死,此所见事,毕竟无所有,如龟毛、如虚空。二者谓诸法因缘生故,即是不生,无所有如虚空。天亲菩萨所愿生者,是因缘义。因缘义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
问曰:依何义说往生?
答曰:于此间假名人中,修五念门,前念与后念作因。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不得决定一,不得决定异。前心、后心,亦复如是。何以故?若一则无因果,若异则非相续。是义《观一异门论》中委曲释。
第一行三念门竟。
△次成“优婆提舍”名,又成上起下偈。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虽叹秽土如来大慈谦忍,不见佛土有杂秽相。虽叹净土如来无量庄严,不见佛土有清净相。何以故?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若于佛土起优劣心,假使供养如来,非法供养也。是故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何等世界无,佛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软心菩萨,但乐有佛国土修行,无慈悲坚牢心。是故兴愿:“愿我成佛时,我土菩萨,皆慈悲勇猛,坚固志愿。能舍清净土,至他方无佛、法、僧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示如有佛,使佛种处处不断。”是故言:“何等世界无,佛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观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讫之于上。
△次下四句,是回向门。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此四句,是论主回向门。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
【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
问曰:天亲菩萨“回向章”中,言:“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此指共何等众生耶?
答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佛告阿难:“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称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案此而言,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又如《观无量寿经》,有九品往生。下下品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当以此消五逆罪也)。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以此经证,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问曰:《无量寿经》言:愿往生者,皆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观无量寿经》言:作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亦得往生。此二经云何会?
答曰:一经以具二种重罪:一者五逆,二者诽谤。以此二种罪故,所以不得往生。一经但言作十恶五逆等罪,不言诽谤。以不谤故,是故得生。
问曰:假使一人具五逆罪,而不诽谤,经许得生。复有一人但诽谤,而无五逆诸罪,愿往生者,得生与否?
答曰:但令诽谤,虽更无余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经言:五逆罪人,堕阿鼻大地狱中,具受一劫重罪。诽谤人,堕阿鼻大地狱中,此劫若尽,复转至他方阿鼻大地狱中。如是展转经百千阿鼻大地狱,佛不记得出时节。以诽谤罪极重故。又者,即是佛法。此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假使但贪彼土安乐而愿生者,亦如求非水之冰、无烟之火,岂有得理?
问曰:何等相是诽谤?
答曰:若言:“无佛、无佛法,无菩萨、无菩萨法。”如是等见,若心自解,若从他受,其心决定,皆名诽谤。
问曰:如是等计,但是己事。于众生有何苦恼,逾于五逆重罪耶?
答曰:若无诸佛菩萨说世间、出世间善道,教化众生者,岂知有仁、义、礼、智、信耶?如是世间一切善法皆断,出世间一切贤圣皆灭。汝但知五逆罪为重,而不知五逆罪从无生。是故谤人,其罪最重。
问曰:《业道经》言:“业道如称,重者先牵。”如《观无量寿经》言:有人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无量苦。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南无阿弥陀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乐净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不退。与三途诸苦永隔。“先牵”之义,于理如何?又旷劫已来,备造诸行有漏之法,系属三界。但以十念念阿弥陀佛,便出三界。“系业”之义,复欲云何?
答曰:汝谓五逆十恶系业等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为轻,应为罪所牵,先堕地狱,系在三界者。今当以义较量:轻重之义,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
云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譬如千岁闇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闇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是名在心。
云何在缘?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首楞严经》言:“譬如有药,名曰灭除。若斗战时,用以涂鼓。闻鼓声者,箭出毒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首楞严三昧,闻其名者,三毒之箭自然拔出”)。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耶?是名在缘。
云何在决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后心、有间心生。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生。是名决定。
较量三义,十念者重,重者先牵,能出三有。两经一义耳。
问曰:几时名为一念?
答曰:百一生灭,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时节也。但言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观缘,心无他想。十念相续,名为十念。但称名号,亦复如是。
问曰:心若他缘,摄之令还,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复非无间。若凝心注想,复依何可得记念之多少?
答曰: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如言“蟪蛄不识春秋”,伊虫岂知朱阳之节乎?知者言之耳。十念业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但积念相续,不缘他事便罢。复何暇须知念之头数也?若必须知,亦有方便。必须口授,不得题之笔点。
〖据《净土十要》附本、《大正藏》电子本校订〗
.清凉书屋点校.
2003.05

(原标题:往生论注卷上 (北魏.昙鸾))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sanmodi.cn

特别声明:
本文摘内容部分转自网络,部分摘录于三乘菩提系列讲座和佛法书籍,更深入系统的学习佛法请参考点击:
三乘菩提学佛 视频影音(共2400集)
三乘菩提学佛 MP3音频(共2400集)
三乘菩提学佛 结缘书 口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