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佛前大供本仪之“斋佛仪”探讨
(一)“斋佛仪”之内容
(二)三称三请佛菩萨
(三)密咒
(四)总结
二、佛前大供本仪
(一)“南无灵山会上佛菩萨”与“归敬佛法僧三宝”
(二)“归敬佛法僧三宝”之“归敬诸佛菩萨”
(三)十方诸佛赞偈
(四)释迦牟尼佛赞偈
(五)佛力变现普施有情
(六)仪轨之圆满
三、佛法的总持、咒语
(一)总持为陀罗尼:义、法、咒、得菩萨忍
(二)如来方便允可弟子持诵世间咒语以治病及守护色身
(三)如来成满护法龙天护持人间菩萨的愿力
(四)主导中国佛教的大乘佛法
(五)密续的崛起改变了佛法的面貌
(六)密续传入的影响
(七)对佛门仪轨的回顾与探讨
四、佛法的供佛赞佛、变食、施食及其缘起
(一)供佛赞佛、斋僧
(二)佛法中的变食
(三)佛法中的施食
(四)施食原则之建议
五、密教施食仪轨
施食仪轨—不空所译密续为本源
(一)密续施食之缘起
(二)密续规范:施食者须是受过灌顶之密教上师
(三)不空译本的〈施食真言〉
(四)密续:先受密教三昧耶戒,方得施食
(五)“鑁”隐示密教双修行门
(六)金刚水大“鑁”即密教苏悉地功德成就
六、原有供佛之咒语,及其梵文意义
(一)咒语之梵文意思
(二)〈施食真言〉之甘露及手印真意
(三)〈甘露水真言〉之甘露及手印真意
(四)〈普供养真言〉出自密续
(五)〈天厨妙供〉之探讨
七、《瑜伽焰口》、《蒙山施食》及放焰口等
(一)《瑜伽焰口》与《蒙山施食》以密续为根本
(二)出自唐朝不空所译密续的其他真言
八、结论
~本 文~
一、佛前大供本仪之“斋佛仪”探讨
“佛前大供”是供养佛菩萨午斋。因 释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多年前示现于娑婆人间是日中一食,于中午前受供养,故此“大供”又称“午供”,又称“斋佛”;“佛前大供”即恳祈诸佛菩萨降临受供用斋的意思。这相应的仪轨就称为“斋佛仪”,是中国很早就订定下来的仪轨,也是今日〈佛前大供〉所依据的范本。
(一)“斋佛仪”之内容
目前可找到最早收录“斋佛仪”的古本是宋朝永明延寿禅师编纂的《三时繫念仪范》,其中称为〈斋佛仪式〉,是在三时繫念的第一时与第二时之间斋佛,内容包含:“起《三十五佛忏悔经》(次举),归敬常住十方佛、法、僧,归敬本师释迦牟尼佛及观世音菩萨、护法诸天菩萨,法师之遍食宣唱(遍洒法筵),变食真言、甘露真言及‘此食色香味’至‘普同供养’之颂偈,普供养真言,供香花赞、供四圣赞、供法宝赞、供三界赞、供六道赞、供六道赞其二及‘禅悦酥酡’至‘南无禅悦藏菩萨摩诃萨’的颂偈”[1],其内容可说是今日〈佛前大供〉的原型。
后来发展的结果,可能由于具足“起《三十五佛忏悔经》(次举)、法师之遍食宣唱(遍洒法筵)、供香花赞、供四圣赞、供法宝赞、供三界赞、供六道赞、供六道赞其二”等仪轨会令斋佛时间变得很长,或是有其他原因考量,明朝莲池袾宏法师《云栖法彙》卷2所列的〈斋佛仪〉,就将上述之内容移除,只留下了“归敬常住十方佛、法、僧,归敬本师释迦牟尼佛及观世音菩萨、护法诸天菩萨,变食真言、甘露真言及‘此食色香味’至‘普同供养’之颂偈,普供养真言及‘乳酪醍醐’至‘南无禅悦藏菩萨摩诃萨’的颂偈”[2],其中“禅悦酥酡”之偈颂改成“乳酪醍醐”之偈颂。这样变更之后的仪轨架构,可说与今日通行之〈佛前大供〉是几乎吻合的。
清朝的《诸经日诵集要》所编辑的〈斋佛仪〉,仪轨架构也与《云栖法彙》相同,只是将“乳酪醍醐”之颂偈改回“禅悦酥酡”的颂偈。[3]
(二)三称三请佛菩萨
“三称三请佛菩萨”的部分,宋朝永明寿禅师的《三时繫念仪范》和明朝莲池袾宏的《云栖法彙》,在〈斋佛仪〉中都是“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护法诸天菩萨”,而在清朝所编纂的《诸经日诵集要》卷下则是“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护法诸天菩萨、南无伽蓝圣众菩萨”。
至于今日通行的〈佛前大供〉中所列出的诸佛菩萨,又是如何参考而得呢?一种可能是来自《三时繫念》仪轨“第二时”的“弥陀忏仪”,赞 阿弥陀佛等淨土三圣,因此后人就在佛前大供本仪中,将“阿弥陀佛”列在“本师释迦牟尼佛”之后,“大势至菩萨、清淨大海众菩萨”列在“观世音菩萨”之后,亦即因应华人对弥陀淨土的归仰而加入。
还有其他尊佛菩萨的列入:相对于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因此东方琉璃光世界 药师如来也被加进来[编案:也因为中国不少寺院中都同时供奉 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及药师佛]。再加上中国佛教所崇奉分别代表“智、行、悲、愿”的四大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还有广为人知的 弥勒菩萨;由于 弥勒菩萨是当来下生佛,因此就列在佛的称颂中。
至于禅宗证悟的“历代祖师菩萨”因应中国传统而被加入,与“护法诸天菩萨、伽蓝圣众菩萨”同列。
(三)密咒
本来清淨仪轨是在于契入佛菩萨的恩泽、明瞭佛菩萨的意旨,因而可以敦勉自己力行佛道,因此,行斋佛仪供养佛菩萨时,应该以明确的文字来表显这义理。然而为遵循古来中国“五不翻”原则之“祕密故不翻”[4],所有的密咒皆为音译,而斋佛仪中又收入了密咒,所以大众并没有办法真实领解所唸诵之密咒的意思,致使许多人参加午供多年,亦不知所诵是何意思,这样就全然失去唸诵的意旨。
譬如“般若”二字有甚深的义理,也为了尊崇圣教的意思,因此就不翻译的道理是一样的;大众必须先知道这密咒的意思,就如同知道“般若”的根本意思是“实相智慧”,然后唸诵到“般若”一词时,即明其意,这才能达到领解意旨及更为尊敬的目的。是以在此还是要建议〈佛前大供〉恢复採用能让人读懂的颂偈,这样大众普遍都能轻易理解。
(四)总结
大致从以往的〈斋佛仪〉和今日通行的〈佛前大供〉比对,同时考量要更能符合简单庄重及摄受大众的心意,以使大众易于契入佛法,而依上述讨论的方向来作调整:
1.“迎请佛菩萨”的部分,可予以节要处理,回归简要的初衷,又能肃穆庄严。
2.学人对密咒的意思并不清楚,因此若改以直接表白的偈颂,反更能增益大众对三宝的恭敬心。以清淨句来举说,以便学人唸诵时可知其意,可摄受自心。
二、佛前大供本仪
(一)“南无灵山会上佛菩萨”与“归敬佛法僧三宝”
以今日通行之〈佛前大供〉所列,“南无灵山会上佛菩萨”三称之后,转称“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本质上是接近的。由于从中国较早的〈斋佛仪〉来比对,可清楚知道原本仪轨是简要肃穆庄严,因此回归这样的初衷,这“南无灵山会上佛菩萨”可与开始迎请佛菩萨莅临法会时称念的“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合併: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由于十方各地道场本非设定为坛场,因此宜说“迎请佛菩萨莅临法会”,不再说是坛场。然“南无常住十方法”所说的“法”在作为“迎请”的对象时,“法”本身也难以吻合受斋食供养的意思,因此“迎请佛菩萨莅临法会”的仪轨标题须作调整以符合斋食之供养,以此处行迎请的称颂都是使用“南无”开头,即“归敬”的意思,因此可知这真正本质是在藉由诵念佛法僧、诸佛菩萨的圣号来“归敬佛法僧三宝”,所以整个仪轨的行次小标题就订为“归敬佛法僧三宝”。“三称三请”也代表内心殷重地归敬。
(二)“归敬佛法僧三宝”之“归敬诸佛菩萨”
佛圣号的称念
在仪轨上接续的是称念佛的圣号,仪轨中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对诸佛的称念与迎请。中国人喜从“消灾延寿”的现世利益著眼,因此多有人依此称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然如果以“斋佛仪”中归敬三宝的庄严起念,则是否更应以 药师佛显示的佛地功德为主?因此依 玄奘菩萨所翻译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5],还有隋朝已翻译的《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卷3:“南无药师琉璃光王如来”[6],如是合起来考量后,订为“南无药师琉璃光王佛”。“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依此世间大众之所熟悉的缘故,因此就不作调整。
再来作调整的是“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来是迎请目前住世的十方诸佛如来受斋食供养,方是符合实际;二来是前面起首时,已经有“南无十方一切佛”。中国人尚简是闻名的,所以当年 鸠摩罗什菩萨也是以此简要之原则来翻译经典,因此《佛说阿弥陀经》在中国广为流传。此处便以“斋佛仪”肃穆庄严的精神为改订之准绳,就不再列出“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总结调整后的结果是: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王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菩萨圣号的称念
关于“大菩萨”的顺序,比较差强人意。这是因为有些版本在五位大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王菩萨)中间插入了一个比较不那么适当的“清淨大海众菩萨”[7]。由于“大海众菩萨”证量不一、菩萨数不定,而且若非很明确地举列一菩萨摩诃萨名,于唸诵者来说无法相应,自难以广大增益对佛菩萨明确的名号与德行之缘想,故而不易生起景仰之情。
在此暂略去“清淨大海众菩萨”,先单独来谈五位大菩萨。由于大家都知道 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早已成佛,且与 释迦古佛有因缘,故倒驾慈航来此,示现为妙觉菩萨;因此于午供仪轨中排序在前。这三位菩萨也是列在传统中国佛弟子崇拜的“四大菩萨”(或五大菩萨)中。
地藏王菩萨
若单独以 地藏王菩萨摩诃萨的证量来探讨,以本迹因地来说明,是从华严部经典比较能知其梗概。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与同一部经典之异译本《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中,说有十个佛刹世界微尘数的诸佛如来来到这世界庄严 毘卢遮那佛的成佛道场,示现为菩萨,其中有 观自在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等菩萨摩诃萨[8]。在《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也提到了有十个佛世界不可说亿万那由他微尘数的菩萨摩诃萨来此娑婆世界示现,其中有 普贤菩萨、地藏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也有 弥勒菩萨。[9]
由《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的“十佛刹极微等诸佛”、《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的“十佛刹微尘等他方诸佛”,与《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的“十佛世界不可说亿万那由他微尘数等菩萨摩诃萨”来对比,都是以由十个佛刹(佛世界)磨成微尘的数目,比喻来到此娑婆世界的“诸佛”与“菩萨摩诃萨”。除了 弥勒菩萨是贤劫当来下生佛外,《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所列菩萨摩诃萨都可能是古佛倒驾慈航的示现。因此可知,地藏菩萨证量确实不可思议。
又考量“地藏王菩萨”之称号比“地藏菩萨”较为盛行,而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1〈序品 第1〉中也有提到“地藏王菩萨”[10];且中国人多尊称“地藏王菩萨”,也因为仪轨中多唸诵“地藏王菩萨”,因此就不予更动。[11]
大势至菩萨
从证量来看,依 大势至菩萨的译名,亦应是邻于佛地的一生补处大菩萨。《佛华严入如来德智不思议境界经》与同一部经典之异译本《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说明了十个佛土世界微尘数等菩萨摩诃萨都是一生补处菩萨来此世界,有 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弥勒菩萨为首。[12]
由《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的“十佛刹极微等诸佛”、《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的“十佛刹微尘等他方诸佛”、《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的“十佛世界不可说亿万那由他微尘数等菩萨摩诃萨”、《佛华严入如来德智不思议境界经》说“十佛土不可说俱致那由多百千微尘等菩萨摩诃萨”、《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说“十佛刹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微尘等菩萨摩诃萨”,可知经于“十佛刹”无有二说;而从证量来看,“地藏王菩萨”与“大势至菩萨”皆甚为殊胜。
所以实不宜将“地藏王菩萨”列于“清淨大海众菩萨”之后,因为菩萨证量广及三贤、十地乃至等觉妙觉,故此确实应予斟酌重新排列。建议一种方式是将“地藏王菩萨”列于“清淨大海众菩萨”之前,另一种则是将“地藏王菩萨”列于“大势至菩萨”之前;由于佛菩萨为摄受世间有情,并不存在顺位可言,这两种方式都可。至于顺应世间以显示菩萨的功德庄严面向而言,中国传统佛法多以“智、行、悲、愿”来论“四大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与“地藏王菩萨”,因此这里如果能与传统所说合辙,或许比较理想。这也是在安排诸菩萨顺序时的考量之一。
总结此处对诸大菩萨圣号的顺序改订是: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清淨大海众菩萨等探讨
现行的仪轨中有“南无清淨大海众菩萨、南无护法诸天菩萨、南无伽蓝圣众菩萨、南无历代祖师菩萨、南无大圣紧那罗王菩萨”,这和原本〈斋佛仪〉中所称诵迎请的“南无护法诸天菩萨”单纯一句概括有别。这可能是到了民初,后人越加越多所导致的结果。实则以一句称诵简洁代表,可能更符合本意,因此就以“南无十方大乘贤圣菩萨摩诃萨”来包含“南无清淨大海众菩萨、南无护法诸天菩萨、南无伽蓝圣众菩萨、南无历代祖师菩萨、南无大圣紧那罗王菩萨”。其中“菩萨摩诃萨”本属大乘,然为了摄受众生对于大乘的尊崇,不至于受人轻慢毁谤大乘的误导等,因此在此特别举出“大乘”,并且列“贤圣”。
归纳结论
在此归纳仪轨本仪之“归敬佛法僧三宝”部分:
※归敬佛法僧三宝(三称三请)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王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十方大乘贤圣菩萨摩诃萨
(三)十方诸佛赞偈
恭请十方诸佛莅临法会后,大众应至心赞歎佛。然古往法会仪轨,由于多有唸诵咒语,大众称唸时对这咒语本身的意涵难以理解,唯有发音,无法契入真正崇敬三宝的意思。所以今日就以华文来直接表示对诸佛的礼赞,以呈现供佛现场大众学人的景仰之情。
首先赞歎十方诸佛:
十方无量大雄尊 大悲拔苦度群生
横超竖出成正道 心佛众生本一体
这道出了对十方一切诸佛的赞歎:“一切”诸佛就是“无量无数”诸佛,故此用“无量”;世尊即是“大雄尊”,以无垠的悲心来拔除众生的一切忧苦,令有情可以“横超、竖出”,都可以成就正道,彻悟这“心、佛、众生”本自一体,都是如来藏妙心所摄,从来无有差别。
此中所透露的是由仰信走到证信,让大众知道佛法是应该实证的;这首赞偈就是要表达十方诸佛如来对大众开示悟入如来境界的恩德。
(四)释迦牟尼佛赞偈
其次赞歎娑婆世界教主本师 释迦牟尼佛:
如来愿海难思议 恆沙梵刹济含识
释迦古佛宣法音 今犹现为人天师
归命本师如来尊 三乘菩提证真如
最上妙法报四恩 普熏三有度群萌
如来广大悲心摄受众生的大愿海实在难可思议,在犹如恆河沙般数量的清淨梵刹佛土中救济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妙法莲华经》中说自己很早就已经成佛,是古佛再来这娑婆世界示现 如来人天尊。学人归命本师 释迦牟尼佛,尊敬 如来不可思议的悲心与胜德,修学三乘菩提,求亲证自心真如如来藏,以此最上的妙法传播四方来报答四重恩,普令三界有情都能熏习真实佛法而得以广度众生!
(五)佛力变现普施有情
稽首无上功德主 三界感应通群机
伏愿垂怜现神变 普施十方有情共
依佛力加持,变现广大施食,摄受群生。稽首礼敬 如来无上功德主,于三界众生机缘一切感应摄受,弟子伏愿 如来垂怜众生悲苦,得现不可思议神变,令此施食亦得广遍十方,普施一切有情!
(六)仪轨之圆满
仪轨最后的圆满处,则依“成佛”为结语,有“供佛圆满”以及“迴向”。
“供佛圆满”是:
供佛已讫 当愿众生 所作皆办 具诸佛法
“迴向”是:
供佛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迴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亲证菩提皆成佛
三、佛法的总持、咒语
(一)总持为陀罗尼:义、法、咒、得菩萨忍
从经典中看到,佛世时 释迦世尊对弟子们宣演佛法,从第一转法轮的阿含二乘法,第二转法轮的般若义,到第三转法轮的方广唯识,可知 世尊著重在法的实证,因此三转法轮都是以佛法内涵作为重点。大乘法教导菩萨对法的连结是以一串总持提纲挈领、整体勾勒提示,方便记持,因此称为“总持”,这和一般咒语并不相同。总持,就是菩萨陀罗尼,本身有菩萨法陀罗尼、菩萨义陀罗尼、菩萨咒陀罗尼、菩萨能得菩萨忍陀罗尼[13];意即不同的陀罗尼虽有偏重的重点,然都是深入佛法的内涵,已超越世间咒语之层次。这样的咒语可见于大乘经典所提出的明咒,如最广为人知的〈楞严咒〉、〈大悲咒〉以及《般若心经》结尾时的一小段咒语。这些咒语本身既有法义的内涵,也有劝勉摄受学人之处,以使学人契入佛法。
(二)如来方便允可弟子持诵世间咒语以治病及守护色身
至于不同于前述总持的世间咒语,如来慈悲为了方便摄受弟子们,也有限度的允可弟子们持诵。依律部说明,原则上修习这些世间咒术、音声,口受诵念本身都是违犯 如来的清淨戒的[14];但若佛弟子在学佛法前,已经有熏习相应若干世间咒术(咒语),而这些咒语本质上并不牴触佛法之法义,其目的往往是为了治疗、防护色身,如来原则上虽不予鼓励,然可容许弟子唸诵这些咒语。例如要治疗腹内虫子引发的疾病,或宿食不消的问题,行此方便(诵咒)是没有过失的;再比如说在专心阅读书籍与思惟修学时,为防护色身免于外道和毒蛇等危险侵害,亦方便允可弟子诵念世俗降伏外道的咒,或诵念对治毒物(如毒蛇等)的咒[15]。这些就是 如来依世间方便以摄受众生,而不是说这些世间咒语本身是如理的。
(三)如来成满护法龙天等护持人间菩萨的愿力
佛世时,有护法龙天或夜叉鬼神等各类有情一同闻 佛说法,他们非常愿意护持人间大乘学子,只要学子诵持咒语呼唤,他们就会协助。这是因为修学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萨有五十二阶位之多,而尚未三地满心者还没有远离胎昧[编案:此依戒慧直往菩萨说],而且三贤菩萨往往有业障随身,但他们却敢勇猛地一世又一世在人间护持如来正法,因此这些龙天等护法众一方面以同在 如来座下修学的同修情谊而来护持菩萨们,一方面也藉以累积自身的功德及福德。如来为了成满护法龙天等护持的心意,便于法会上方便随顺其宣说某些咒语[16]。因此,对佛弟子来说,持诵这些咒语是可与护法龙天及鬼神相应而得到护念,乃至遇到严重困厄时诵咒求助。这也是在人间学法时的一个方便,但身为佛弟子自当清楚持咒是为方便行道,不可用来取代佛法的修行。
(四)主导中国佛教的大乘佛法
佛陀在公元前486年四月八日示现灭度,以首朝北,预记菩萨乘的般若真谛会在中国震旦发扬于世;在 如来示现灭度一千年后,这禅宗亲证法界实相心的传承,在公元520年由禅宗菩提达摩祖师带到中国,而真实的大乘佛法义理则由玄奘菩萨于公元645年将经论典籍带回到中国并开始译经工作,使得原本数百年间来自印度、西域的佛法经论真正串连起来。玄奘菩萨翻译佛经的大业与功绩,建立了中国大乘佛法不可撼动的根基;玄奘菩萨楷定了八识正理,让中国大乘佛教从此成为人间佛法的正宗。
宗门有 菩提达摩祖师推弘教典《楞伽经》[17],教门也有 玄奘菩萨在亲笔著作之《成唯识论》中引证了《楞伽经》[18],清楚证明了禅宗宗门与大乘教门两者是合辙不悖的。释迦如来教外别传的禅法[19],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之后未便广传,及至 玄奘菩萨阐述教理,禅法始获得了雄厚支持,而得以在唐宋时代绽放出一花开五叶的佛法光明,辉煌照耀当代及后世学人。可惜的是《成唯识论》义理深远而文字艰深又极简略,《述记》则是旁引博杂又文字简略令人难解,以致大乘佛法妙理不彰,慈恩宗全面性的佛法难以为继;为正法久传故,应有深入之详释出于人间,以利正法久住。
(五)密续的崛起改变了佛法的面貌
相对于中国大乘佛法成为佛法实证与发扬实义之正宗,印度佛法从中世纪密续大量问世后就逐渐没落,最后在公元八世纪左右,密教外道实质地掌控了印度大多数的佛法寺院道场。史学家根据这现象而判断真正的佛法已荡然无存,无论是二乘的声闻、缘觉法,或大乘的真实般若、方广唯识法,后起的密教之密续都与之难以吻合;在这一时期,佛法从兴起到覆灭仅有数百年光阴,此后密教就攫取了天竺佛教所有的资源。
密教的特色在于糅合了原本印度宗教的种种仪轨、气脉明点的色身执取等修炼方式,以及融入了对印度教诸鬼神的崇拜、血食祭拜,供奉“大主宰”[20],口诵鬼神咒、手结密印,乃至力行恶名昭彰的男女双修、恣行淫欲玷辱佛门,而这与当时印度盛行一时、令年轻人趋之若鹜的坦特罗性爱主义相互关连。这些内容使得密教(祕密教)的附佛邪淫外道本质非常明确无疑,以至于密教虽在名相上都抄袭佛教,然而其所谓的归依、受戒、观行等,无一不是密教自创,内涵皆与佛教相悖,印度佛教从此只存表相而实质已然灭亡。
(六)密续传入的影响
密续于唐朝开始大量传入中国,但是对大乘佛法的本质、总持、法义都难以撼动;这是因为一直有大乘胜义菩萨在中国努力,延续教理和实证的光辉,因此邪谬不如理之邪法很难影响正信的佛教学人。然而,密续所包装的种种密教仪轨,尤其密教咒语(召唤鬼神乃至徵求双修),都真伪难辨。古来学人不疑有他,以为密续也是佛陀所传经典,即使并不特别研究、依循密教法义,但在仪轨上则是作了许多方便,就在不清楚这些密咒的本质与义理的情况下,开始逐渐将之置入佛门的日常仪轨中。
从佛门早晚课加入了大量密教咒语,已可见密教邪法的影响力;此外还有佛前斋供(即佛前大供),以及杂入密教施食仪轨的施食法会,如蒙山施食、放焰口等。由于本来清淨庄严的佛教仪式,对照于密教的繁複仪轨,反而让一些不明就里的中国法师以为本来的法会不够庄严、仪轨不够隆重,因而开始加入了密咒,一步步慢慢改变了原来的早晚课、午供、施食、超度等清淨仪轨,实则是融入了密续所标榜的外道风采乃至紊乱的男女双修等咒语。(待续)
[1]参见《卍续藏经》册128,页127,下18-页129,上10。
[2]参见《云栖法彙(选录)》卷2〈斋佛仪〉,《嘉兴藏》册32,页581,中10-23。
[3]参见《诸经日诵集要》卷3〈斋佛仪〉,《嘉兴藏》册19,页180,上17-中8。
[4]《翻译名义集》卷1:“唐.奘法师明五种不翻:一、祕密故不翻,陀罗尼是;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义故;三、此无故不翻,如阎浮树;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实可翻之,但摩腾已来,存梵音故;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令人生敬,是故不翻。”《大正藏》册54,页1057,下7-12。
[5]《大正藏》册14,页405,上2-3。
[6]《大正藏》册14,页328,下5。
[7]现今通行的〈佛前大供〉版本,在称念菩萨圣号的顺序上,各家稍有差异,其中有些是将“南无清淨大海众菩萨”放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之前。
[8]《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时,有十佛刹极微等诸佛,各各从本国土来至于此,为欲庄严鞞卢遮那,为众会故,示菩萨形。其名曰: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曼殊室利菩萨、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摩诃萨等,而为上首,如是等众皆来集会。”《大正藏》册10,页905,中14-21。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时,有十佛刹微尘等他方诸佛,为欲庄严毘卢遮那道场众故,示菩萨形来在会坐。其名曰:观自在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大正藏》册10,页909,上18-24。
[9]《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复有十佛世界不可说亿万那由他微尘数等菩萨摩诃萨,其名曰:普贤菩萨摩诃萨……地藏菩萨……文殊师利童子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精进菩萨……弥勒菩萨。如是等诸菩萨,十佛世界不可说万亿那由他微尘等菩萨摩诃萨……”《大正藏》册10,页912,中22-下24。
[10]《大正藏》册3,页291,中19。
[11]这主要是考量多数人的习惯与喜好。实则不论称念“地藏菩萨”或“地藏王菩萨”,用的是中文、梵文或任何语言,地藏菩萨都知道众生是在称念祂,因为众生与佛菩萨是以心相应的,名号只是为摄众所施设的方便。
[12]《佛华严入如来德智不思议境界经》卷上:“有十佛土不可说俱致那由多百千微尘等菩萨摩诃萨,彼谓:普贤菩萨摩诃萨……曼殊尸利童子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慈者菩萨摩诃萨,如是为首。十佛土不可说俱致那由多百千微尘等菩萨摩诃萨,皆是一生补处,各异世界来集。”《大正藏》册10,页918,上4-中4。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复与十佛刹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俱,皆是一生补处,从余方界来集于此……具持三世如来所说诸法句义无有忘失,通达一切有为无为世、出世法,成就三世诸佛智轮。于念念中现天宫没、受生、出家、修行苦行、诣菩提树、降魔成佛、转正法轮、般涅槃相……其名曰: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弥勒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大正藏》册10,页924,下9-页925,下1。
[13]《瑜伽师地论》卷45〈菩提分品 第17之2〉:“云何菩萨妙陀罗尼?当知如是妙陀罗尼略有四种:一者法陀罗尼,二者义陀罗尼,三者呪陀罗尼,四者能得菩萨忍陀罗尼。”《大正藏》册30,页542,下16-18。
[14]《四分律》卷27,《大正藏》册22,页754,中2-6。
[15]《四分律》卷27,《大正藏》册22,页754,中6-9。
[16]平实导师,《法华经讲义》第24辑:【当你诵陀罗尼的时候,只要诵一种就好;当你诵这个咒的时候,你就被他们所护持。每一种咒都有一群的部族,这是同一个族类,专门来护持某一个目的。也就是说,每一个咒都有一个固定的目的,如果你是为了那个目的而去持那个咒,这一些部族就会完全拥护你。所以诵咒之前,你先要瞭解这一首咒的目的是要作什么?然后才诵这一首咒。给你这个咒的菩萨或者天、人、天主,他们施设这个咒要来帮忙你,当你诵了以后他们就暗中照顾你。】正智出版社(台北),2019年5月初版三刷。
[17]《景德传灯录》卷3:【(菩提达摩)师又曰:“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慧可)。”】《大正藏》册51,页219,下19。
《续高僧传》卷16:【初,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授(慧)可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大正藏》册50,页552,中20-22。
[18]如《成唯识论》卷3:【《入楞伽经》亦作是说:“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大正藏》册31,页14,下14-18。
[19]《无门关》:【世尊昔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大正藏》册48,页293,下13-16。
原标题:从〈佛前大供〉到佛法——供佛、变食、施食之探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