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鸣菩萨说,佛弟子修证佛菩提的正因,大略来说有四种方便行:第一,行根本方便;第二,能止息方便;第三,生长善根方便;第四,大愿平等方便。这是佛弟子在佛法修证上,直接切入的正因,如果不修这四种方便行,佛菩提道就很难有证悟的因缘。前面两集已经解说:第一,行根本方便;第二,能止息方便;今天要继续探讨第三,生长善根方便。
《大乘起信论》卷2,马鸣菩萨开示说:
三、生长善根方便,谓于三宝所起爱敬心,尊重供养顶礼称赞,随喜劝请,正信增长;乃至志求无上菩提,为佛法僧威力所护,业障清净善根不退;以真如离一切障、具一切功德故,随顺真如修行善业,是名生长善根方便。
意思是说,生长善根的方便行,首先就是于佛法僧三宝应当要生起爱敬心,因为三宝存在,代表着佛法还存在人间,人间还有佛教,众生可以依止它来安身立命。所以对三宝要有爱敬心,特别是修学佛菩提道的学人,于三宝所在更应当要生起爱敬心,才可能有证悟佛菩提的因缘。
如何才能于三宝所在生起爱敬心呢?就是先要认识三宝,对三宝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生起爱敬心乃至归命三宝。什么是三宝?就是佛宝、法宝以及僧宝,又可分为三种:
第一,表相三宝,也就是世俗三宝,各种泥塑木雕的庄严佛像,叫作佛宝;黄卷赤轴的三藏十二部经律卷,叫作法宝;剃发著染衣住于寺院的出家人,叫作僧宝,这又有大乘与小乘的差别。
第二,出世三宝,随类应现的化身佛、应身佛以及报身佛叫作佛宝;四圣谛、八正道、因缘法以及六度波罗蜜、十度波罗蜜的法道,叫作法宝;证道的四向五果以及三贤十地菩萨,叫作僧宝。
第三,自性三宝,所谓自性就是指空性,什么是空性?只有第八识如来藏的真如法性才能称为空性,空性心如来藏是一切众生的根本佛心,叫作自性佛宝;自心如来藏所有的妙法,叫作自性法宝;证悟如来藏之后,转依如来藏的真如性与清净性,使得身口意行渐渐清净,动无违诤,叫作自性僧宝。自性三宝含摄一切三宝,所以归依自性三宝,才是最究竟的归依处。
接着 马鸣菩萨说,于三宝所在生起爱敬心,尊重供养以及顶礼称赞,还要随喜劝请。也就是说,尊重供养、顶礼称赞三宝之余,还要随喜劝请菩萨法师上座说法,说什么法呢?演说 世尊传下来的正法。什么是 世尊传下来的正法呢?这是一个要紧的问题,根据中国禅宗文献《五灯会元》卷1记载: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意思是说,世尊在灵山会上,手上拈起了一朵青莲花展示给大众看,这时候大众都默然,一片寂静,只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心领神会。世尊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要付嘱摩诃迦叶。就这样,世尊将实相无相微妙法门的正法眼藏——如来藏妙法,第一个传给摩诃迦叶。
摩诃迦叶再传给阿难尊者,传到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时,菩提达摩看见东方中国有大乘气象,于是在梁武帝普通年间,从海路抵达广州,再由广州来到南京与梁武帝会面,可惜两个人话不相契。梁武帝问达摩大师说:你从天竺带来了什么教法?达摩大师回答说:一个字也没带来。梁武帝觉得非常惊讶,难道眼前这位大师他对佛法一无所知吗?又问:我即位以来大兴佛事,盖佛寺、造佛像、写经、度僧、斋戒等等,这么作有什么功德?达摩大师回答说:了无功德。完全没有功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执著有漏功德,就不是真实功德。梁武帝又问:何谓圣谛第一义?达摩大师回答说:廓然无圣。没有圣谛,也没有圣人可说。梁武帝听到这里反问:现在在朕面前的这个人是谁?达摩大师回答说:不认识。就这样两个人的对话,鸡同鸭讲,因为达摩大师从理上回答,梁武帝没能听出来。于是 达摩大师渡江北上,进入北魏来到了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而坐。之后,神光立雪断臂求法,达摩大师将正法眼藏——如来藏妙法——传给神光,并且帮他改名为慧可,从此开启了中国禅宗的新纪元。
达摩大师是中国禅宗初祖,慧可是二祖,传到六祖惠能时,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由于大乘佛法的精神,非常契合中国人的胸襟,深受民间喜爱,因此就有句俗谚流传: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特别是中国禅宗的产生与发展,对中国人的生活艺术等等,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已经融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唐代以来诗词书画中就可以看到这个迹象,譬如唐代王维、孟浩然、宋代苏东坡,他们的诗词中禅趣盎然,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学。世尊以禅作为宗门的印证,来确认证得法界实相,以禅来概括所触证的实相心如来藏。大乘佛法就是以实相心如来藏为教理的核心,强调实证实相心如来藏的中国禅宗,称为宗门禅,又称为般若禅。
但是宗门禅不外于教门的教理,所谓宗门与教门不二,所以禅宗证悟的行者能够深入般若教典,教门三藏十二部经都是 世尊证悟宗门才讲出来,讲出来的内容记录下来便成为教门,这些教门所说都是 世尊证悟的内容,所以教门与宗门是一体的两面,不可分离。达摩大师传来的禅法,所以能在中国蓬勃发展,有一个非常要紧的关键,那就是唐朝 玄奘菩萨从天竺带回大量的大乘经论,在唐太宗与唐高宗父子鼎力护持下,陆陆续续翻译成汉文。正因为有了这些大乘经论为后盾,宗门禅才得以不被附佛法外道所破坏,至今仍然屹立不摇,矗立在正觉同修会。正觉大家长 平实导师,他的一个心愿就是希望 世尊传下来的如来藏妙法能够重返内地,利益广大众生。
接着马鸣菩萨说:随喜劝请,正信增长。意思是说,应该随喜劝请菩萨法师上座说法,使得佛菩提道的正信渐次增长。但这里说的是正信而不是迷信,学佛不是盲目信仰,而是要多闻熏习佛法正知见,串串熏习而发起智慧,才有能力简择正法与邪法的分际,学佛的路子才会正确。若世间法走错路头,所影响的只是一辈子;若学佛走入歧路,所影响的却是未来无量世的法身慧命。佛菩提道五十二个阶位,最初十信位的修法,是先要具足修习对三宝的信心,当十信位具足圆满时,才能进入初住位,于外门广修六度万行,这都有它的次第性,不能越次躐等。接着乃至志求无上菩提,这句是说,于三宝所在生起爱敬心,尊重供养顶礼称赞等等,不断地修习次法,当福德资粮具足圆满时,终有一天就会发起志愿,想要追求实证无上菩提。什么是无上菩提?就是成佛之道,也就是佛菩提道。二乘菩提所证只有解脱道,只能出离三界分段生死,但是不知不证法界实相,不能成佛;也就是说,二乘菩提是有上菩提,譬如证得初果是有上,为什么呢?因为还有二果;乃至四果阿罗汉还是有上,因为七住位菩萨所证的实相般若,阿罗汉就不知不证了;但是七住位菩萨也是有上,为什么呢?因为还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萨;乃至等觉、妙觉仍然是有上,必须到达佛地才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说,佛菩提道才是无上菩提,而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解脱道只是佛菩提道中的一小部分。
接着为佛法僧威力所护,业障清净善根不退,这句是说,发起志愿想要追求实证无上菩提,进入菩萨数中,成为胜义菩萨僧中一员,假使敢发这样的大心,福德资粮也具足圆满,便会获得佛法僧三宝的威神力护持,业障就可以渐渐地转为清净,使得善根坚固不会退失,佛菩提道才有证悟的因缘。有的人有个现象,当他来到正法道场想要求证无上菩提时,就会出现障碍,假使回去修世间善法或相似佛法,那又没事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是真正发无上菩提心,而是为了个人利益,他是别有目的,不是为了众生利益而求无上菩提,那表示他的见道因缘还不具足,不能获得三宝的威神力护持,因此就会出现一些障碍。但有的人,他原来生活不是那么称心如意,一旦发了无上菩提心,为了利益众生而求证无上菩提,当他进入正法道场学法之后,努力培植福德,反而不顺心的事情都消失了,每周开开心心来正觉学正法,两年半禅净班结业之后,录取上禅三便证得无上菩提。这就是说,众生发心不尽相同,或有私心、无私心,或心量大、心量小,这些都会导致求道过程中产生种种差异,如果能够真正为了众生而发大悲心,立志求无上菩提,便会获得佛法僧三宝的威神力护持,业障就可以渐渐地转为清净,使得善根坚固不会退失,佛菩提道才可能有证悟的因缘。
接着,以真如离一切障、具一切功德故,随顺真如修行善业,是名生长善根方便,这是说,菩萨应当依第八识如来藏的真如法性来修学佛菩提,如来藏的体性是离一切障碍,同时具足一切功德。然而意识觉知心在六尘万法中,总是会有贪厌取舍,所以就会产生种种障碍;如来藏在六尘万法中离见闻觉知,对六尘万法不会起贪厌取舍,所以不会有障碍。因此意识觉知心应当随顺如来藏,也就是转依如来藏的真如法性来修种种善业。二乘菩提是现前观察五阴我、十八界我都虚妄不实,所以要把五阴十八界全部灭尽,取证无余涅槃。佛菩提道的修法是依如来藏的真实性、如如性以及无我性的自性,去观察五阴我、十八界我的虚妄不实,但是无妨五阴我、十八界我继续存在与现行,而转依如来藏的清净性来修行善业。这就是说,二乘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有很大的差异。修二乘解脱道,只能使人成为阿罗汉,不能使人成佛,唯有修大乘佛菩提道,才能使人成佛,才是无上菩提,而二乘解脱道只是有上菩提。如果能够具备佛菩提道的正知见,了知第八识如来藏离一切障、具一切功德,以如来藏的真如法性作为转依对象,转依之后,随顺如来藏的真如性来修种种善业,就是在熏发修道的种性,正是未来证道的正因。这种发起修道种性的熏习,使得将来证悟之后,可以进入初行位,开始增长菩萨性,也就是增长性种性,就可以渐渐地进入初回向位,开始增长道种性。接着,业障清净,就是进入初行位时,可以开始增长性种性,业障就渐渐地消失。这些都是为了尚未证悟的众生而说,如果能够先熏习这些正知见,就可以在修习信心的方便行中,先种下未来得道的正因;也就是说,还在信位熏习的过程中,菩萨已经善巧方便,把佛菩提道证道的正因,为众生种在心田里。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二》<第031集 证道之正因——生长善根方便> 刘正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