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是本来就有的,不是因为破无始无明而变来的,不能说「破了无始无明而将六根六尘或者六识变成佛性」,更不是将四大、六根变为佛性,四大及六根从来无知,六识才能知。如果见性以后四大、五蕴、六根都变为佛性的话,那一切已经眼见佛性的人应当永远都不会死亡:因为佛性不生不灭的缘故。既然六根已变为佛性而不生不灭,所以见性的人不应该会死亡,因此世界坏时见性的人也不会死。但事实上,见性人是证知真心不死,色身依旧会死。见性后,六根依旧是原来的六根,没有变为佛性。
由此可知,见性之后四大、五蕴、六根并未变为佛性,而是佛性一向不离四大所成之五蕴六根以及见闻觉知,是本来就有,不是开悟后从五蕴六根变来。
明心见性以后一念无明仍然还存在,一念无明永远不会变为佛性。因一念无明是烦恼,见性以后断除了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但其余三种烦恼是修所断烦恼,不是见所断烦恼。既然一念无明中其它三种烦恼是修所断烦恼,就应该在悟后历缘对境之中去修除;短的话一生修除,长则七次人天往返才能除尽,所以见性以后一念无明也没有变为佛性,说见性之后一念无明变为佛性是错误的,佛子务必评审。
此外一念无明是烦恼不是真心本体,它是真心本体--阿赖耶识里面所蕴含的烦恼,所以见性后必须经由修道来修除,而不是真心之中的一念无明变为佛性。
--------平实导师《正法眼藏‐护法集》
然一阐提人或时因 佛慈力故而生一念善心,复信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名为闻见佛性,即离一阐提趣。
是故(《大般涅槃经》)佛云:「善男子!一切众生不退佛性故,名之为有;阿毘跋致故,以当有故,决定得故,定当见故,是故名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汝先问断善根人亦有如来佛性者,是人亦有如来佛性,亦有后身佛性。是二 佛性:障未来故得名为无,毕竟得故得名为有。......善男子!现在烦恼为作障故,令诸众生不得睹见:如香山 中有忍辱草,非一切牛皆能得食,佛性亦尔。」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五种、六种、七种佛性若未来有者,云何说言断善根人有佛性耶﹖」佛言:「善男子!如诸众生有过去业,因是业故众生现在得受果报;有未来业,以未生故终不生果,有现在烦恼。若无烦恼,一切众生应当了了现见佛性,是故断善根人以现在世烦恼因缘能断善根,未来佛性力因缘故还生善根。」迦叶言:「世尊!未来云何能生善根﹖」「善男子!犹如灯日,虽复未生,亦能破闇;未来之生能生众生未来佛性亦复如是。」
故佛又云:「云何为知﹖知无有我,无有我所;知诸众生皆有佛性,以佛性故,一阐提等舍离本心,悉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云:「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一阐提等无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来有故,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如君今世不见而谤佛谤法,然未来世中定当见故,今世后世必定不取涅盘故,生于地狱乃至人间必定不退佛性故,名之为有佛性;以不见不证故,谤佛谤法故,亦名「一分众生毕竟无性」,非实无佛性现前。汝若来我会中,我诸已见性同修皆能肉眼见汝佛性,唯汝自己不见,然非汝无佛性。然因汝不见故,说汝无佛性,现在不能见故。
--------平实导师《平实书笺》
佛性以真如(如来藏)为体,藉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及所知障为缘,而有有根身、命根、五胜义根、五扶尘根、意根、前六识、八识心王之五遍行、前六识之别境五、烦恼...... 等,而有受想行觉,佛性于中现前运作,亦复不离如来藏所现内外相分,若缺其一,佛性即不于人间现前。而此诸法皆由八识心王所生故,七转识复由如来藏真如生故,命根及诸法亦由真如生故,则佛性云何离于真如独存﹖是故佛告迦叶:「实有杀生,何以故﹖善男子!众生佛性住五阴中,若坏五阴,名曰杀生。」然五阴不得离真如而生,譬如灯光不得离灯独存,佛性亦复不得离于真如而独存,故不可谓真如与佛性是异、是二。
--------平实导师《平实书笺》
佛性须具异生凡夫之一念无明烦恼障、所知障为缘(回心二乘无学以具足所知障为缘,已悟菩萨以少分多分所知障及无相悲愿为缘,诸佛纯以无相大悲为缘),配合意生身或三界有为身等八识 (或缺鼻舌识)相应诸心所法,方使佛性现前运作,非由真如不具诸缘而独能运作,故真如与佛性非一非异。
--------平实导师《平实书笺》
《大般涅盘经》所说佛性常乐我净,乃谓佛地,非谓菩萨地也。一切异生凡夫之佛性不名为常,不离分段死故,正死位中佛性不现前故。须至中阴身时方又现前。处胎前期佛性虽有运作而不现前,须至六月七月方渐现前,不得名常。未入地菩萨佛性有常非常;其常者方便说常,不离变易死故,有爱住地烦恼未断尽故。譬如二乘俱脱圣者修得五神通,回入菩萨之前,已得无漏三昧乐神足身,至五行位已离痴乱,正知入住出胎,以神足身不灭故佛性不灭,然犹未离变易死,不名真常,方便说常。若是慧解脱圣者回入大乘,于七住明心、十住见性,若无无漏三昧乐神足身,舍报时佛性亦不现前,故非是常。
已入地菩萨佛性有常非常:凡二乘俱脱无学有五神通者,回入大乘后明心见性,复加修一切种智,得初地无生法忍道种智,以发起三昧乐意生身不灭故,佛性常现不灭,方便说常,未离变易死故。依《不退转经》先修四禅八定及五神通,后悟如来藏及见性之大乘菩萨,于明心时即可断尽有爱住地烦恼,而不取证灭尽定,保留有爱住地惑润未来世生;加学一切种智而证初地无生法忍道种智,亦有三昧乐意生身,正死位佛性不灭,方便说常,未离变易死故。若是戒慧直往菩萨未修三昧者,依楞伽经、十地经修,悟入初地无生法忍,仍未修学四禅八定等,尚无意生身;复以檀波罗密未满足故,尚未蒙佛加持,不入大乘照明三昧,未起庄严报身,轮宝不现前故,五蕴正死位佛性不现,不离隔阴之迷,是名佛性暂断,不得谓常。戒慧直往菩萨三地满心已去(至迟不过五地满心位)皆必有意生身,一切位中佛性不灭,方便说常,未离变易死故。
唯有究竟佛地之佛性是真「常乐我净」,究竟离变易死故,永无暂灭时故,「无有涅盘佛,无有佛涅盘」故。若未真明自心,未眼见佛性,未修一切种智,未知佛道次第千差万别,而妄说真如佛性是一是异,妄说佛性是断是常,何益于道﹖唯有真实证验真如,亲眼看见佛性,并修一切种智,了解佛道次第参差涉入,获得道种智者,方能真知佛性与真如非一非异之理。若主张真如佛性是一是二者,设使能知真如佛性总相密意,亦不得名为真正见道之人;其所知者乃从学识研究或向悟者探听得来,非自己参得故,无力深入证验,致有错误主张,因而反对真如佛性非一非异之理,因而主张明心即是见性---明心后不须另求眼见佛性,便否定佛性可以眼见之正理及佛语,成就谤法重业。
--------平实导师《平实书笺》
佛性常者有四:一、佛性种子常不断灭,方便说常,非是真常,故名非断非常。佛固尝云:「由本有性,遇业因缘,父母和合则便有生。」故佛性非断非常;非断者,具本有性故;非常者,遇业因缘,父母和合则便有生,生即性现。未入地菩萨见佛性总相,有生灭相,正死位不现,名为暂断;无学位三乘圣者入灭定时,佛性总相不现,故非常;出于灭定及正死位后佛性总相复现,故非断,然犹未是真常。
二、六地菩萨,能离分段死,而不取灭度,以无漏定愿续于人天现有生死,于灭尽定中佛性不现,故非真常。七地菩萨于人间现有受想行觉,而念念入灭尽定,非声闻缘觉俱脱圣者所知,虽佛性不断,而未离佛性种之变易流注,仍非真常。
三、八地已去虽离分段死,多不于人间示现;以二种意生身受变易死故,佛性恒现不断,方便说常;以佛性种子流注不断,仍非真常。
四、佛地真如,具净八识聚,其佛性种之流注已尽,方得名为真常、真乐、真我、真净,其真如能与二十一心所相应,究竟无功用行,佛性别相具足圆满故,成所作智现前,能于十方无量无数国土遍现化身,皆佛性别相之用也。然佛性若离真如法身、意生身、庄严报身或凡夫分段生死身之命根、七识、五遍行别境、五根,则佛性种不能现前,不见佛性用,唯有佛性种尔。既有佛性种,即不得谓断灭,犹真如处于无余依涅盘位,不得谓断灭。
以佛性与真如非一非异故,非不可见;譬如佛云:「无量菩萨虽具足行诸波罗蜜乃至十住,犹未能见所有佛性;如来既说,即便少见。......十住菩萨于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复如是,况复声闻缘觉之人能得知见﹖」此段佛语前后多处皆如是说,兹不赘举;是知如来性即是佛性;若真如即是佛性,应说楞伽经即足,不须复说大涅盘及圆觉、法华也。故如来藏真如为体,佛性(如来性)为用,非一非异也。
--------平实导师《平实书笺》
真如无形无相,说不可见;佛性虽亦无形无相,然可眼见;但因性障深重,致诸佛子福德不具,不能眼见,故佛云:「善男子!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能亲近善知识故,虽有佛性,皆不能见。......贪淫瞋恚愚痴覆心,不知佛性;如彼力士宝珠在体,谓呼失去;众生亦尔,不知亲近善知识故,不识如来微密宝藏,......若尽烦恼,尔时乃得证知了了;如彼力士于明镜中见其珠宝。」又如佛云:「无量菩萨虽具足行诸波罗蜜乃至十住,犹未能见所有佛性;如来既说,即便少见。.....十住菩萨于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复如是,况复声闻缘觉之人能得知见﹖」前后多处亦如是说;是知如来性即是佛性。若真如即是佛性,应说楞伽等经即足,不须复说《大般涅盘经》也。故知如来藏为体,佛性为用,非一非异也。若云真如与佛性是一是二,皆名未入大乘见道佛子,自生淆讹。
--------平实导师《平实书笺》
佛性真实可见,非不可见。佛云:「凡夫常当系心观身,有二十事......五、以何方便得见佛性﹖六、云何修定得见佛性﹖......」又云:「若有人能为法谘启,则为具足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亦复解知名为佛性。......慧庄严者谓诸佛菩萨,福德庄严者谓声闻缘觉九住菩萨。」又如佛云:「三昧多者则修习慧,若慧多者则修习三昧......十住菩萨智慧力多,三昧力少,是故不得明见佛性;声闻缘觉三昧力多,智慧力少,以是因缘不见佛性;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见佛性了了无碍,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又云:「善男子!众生佛性非有非无,所以者何﹖佛性虽有,非如虚空;何以故﹖世间虚空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见;佛性可见,是故虽有,非如虚空。」
--------平实导师《平实书笺》
佛性可以肉眼而见,可以心眼而见,可以耳根乃至意根而「见」;此种正受与定相应,非如明心非必与定相应;未证者不解,必觉玄之又玄;已证者能了知此境,无有丝毫玄妙。未证之人设使多方探问,亦必无法眼见,必须定力方能相应故。
《平实书笺》
佛性非阴界入之所摄持,乃由如来藏摄持,藉阴界入等现行尔。余说佛性得以肉眼而见,要未曾说佛性由肉眼而现,亦未曾说佛性由阴界入之所摄持。譬如色相可以肉眼而见,若非眼见,不名见色,色像虽然要因眼根不坏而见,然非阴界入之所摄持;佛性亦复如是,虽十住菩萨能以眼见,要非阴界入之所摄持,由如来藏摄持而遍于阴界入中现故;阴界入无常,然佛性常,由常不坏灭之真如所持故。
--------平实导师《平实书笺》
眼见佛性者,须以眼根眼识由一切有情无情身上皆能照见自己的佛性,能如此者方名见性之触证,不以了知为眼见佛性。若欲见时,随时能见;不欲见时,则可不见;正当眼见佛性之时,于诸色像亦无妨碍,于六根六识亦无妨碍。佛性可见,非不可见,是故佛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非色,不离于色;非受想行识,乃至不离于识;是常,可见,了因,非作因。」佛性遍于十八界中,故于六根之一得见佛性者,亦必于余五根同时见性,非唯眼根。然虑众生误会,恐众生误会见性是以感觉体会佛性为见,故佛再三再四提示:须以眼见为凭。若非眼见,皆名凡夫随顺佛性,无诸功德受用。
--------平实导师《平实书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