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的法分成两个系统,一个系统称为通教,另一个系统称为别教。通教的意思是说,它所修的法跟二乘法是相通的,所修的是求出三界、求出轮回,同于二乘菩提、声闻菩提、缘觉菩提,纯粹是解脱道。有一部分人由于福德因缘不足,或善知识难遇,没有好机缘,只好遇到什么法就学什么法,结果遇到的是二乘法,所以就学解脱道;可是他有菩萨种性,看到众生轮回生死好可怜,起了悲心,所以发愿:我不入涅槃,要生生世世用这样的法门度众生,就发起大悲心度众生而不入涅槃,是菩萨的种性。他所证的菩提果是声闻菩提、或者叫作缘觉菩提,跟解脱道相应的,可以出三界;但是他证得解脱果的时候,可以出三界却不出三界·。这个法在大乘里面也有,它跟二乘法是相通的,内容没有很大的差别,通二乘人所修的解脱道的法,所以叫作通教:通三藏教,通二乘教,也通大乘教,所以叫作通教的菩萨。
第二个系统讲别教菩提,诸位来这里要学的就是别教的菩提法。别教菩提讲的是真如与佛性,以真如与佛性为中心;证得真如,再证得佛性,以后再修一切种智,进入到初地得道种智,住于无生法忍当中;这样地地往上前进,初地满心时转入第二地中进修,一直到等觉位,断尽最后一分故意保留的极微细烦恼障习气、以及最后一分无明随眠,然后成为大乘别教所说的佛,这就是佛菩提道。
佛菩提又称为般若的证觉,菩萨六度所讲的修证内容就是般若,但是六度在初地前修,到了地上,要修十度,这样才能成就佛果。般若有总相智、有别相智、有种智。总相智就是大乘别教的真见道位,刚刚找到如来藏的那一剎那开始,以及随后的那一两天、三五天在整理的过程当中,都是真见道,证得根本无分别智,表示说真实的找到本心了:如来藏并不是想象中有一个如来藏,而是真正找到如来藏,可体验它、验证它。
真正看见了佛菩提修证的道路以后,接下去修学法无我智,就是《楞伽经详解》所讲的东西,就是一切种智的内涵、,也就是无生法忍智;这在以后开讲《解深密经》中,我们也会以讲记的方式批注出来;这时候再继续修,在十回向位之前叫做别相智;初地以后称之为种智。种就是讲真如——阿赖耶识——里面种种的种子,这一切种子你能够修证,能够证验它,证得少分而通达般若的时候,就起了法眼而进入初地,就称为道种智;在道种智的基础上地地进修,一直到佛地圆满,就是真如——无垢识——里面所有的功能差别、所有的种子你都具足了知了、圆满了,这时候的般若实相智慧就叫作一切种智,也具足了大圆镜智等四智。二乘菩提的解脱智慧叫做一切智,与般若实相智慧无关;大乘菩提所证得的却是般若的总相智、别相智,别相智就是后得无分别智,进修圆满时具足了知第八识中所含藏的一切种智,就称为一切种智——成佛了。
初地以上的般若智慧是道种智,到佛果时圆满时称为一切种智,这是别教的菩提。这个法,二乘无学位的圣人——阿罗汉、辟支佛——统统不懂;除非他们回小向大,来学别教的法,证得自性真如理体第八识如来藏,进入到别教的菩萨位当中。所以说没有证得如来藏的人,也没有证得二乘菩提——*还没有断我见的人——称之为凡夫;二乘无学的阿罗汉,以及回小向大以后,还未证得如来藏的那些圣人,都称之为愚人,因为他们仍然愚于法界的实相。他们虽然不是凡夫,可是他们都还没有般若实相的智慧,所以称之为愚;既没有证得如来藏、也没有证得解脱果的人,就称之为凡。诸位进来的时候看见韦陀菩萨旁边的两行字,就是在讲大乘别教的菩提,不同于大乘的通教,也不同于二乘的菩提(编案:正觉同修会第一讲堂玄关韦陀圣像旁之对联为:正智亲证本来性净涅梁唯我大乘,正觉菩提现观人法无我不共凡愚)。
大乘佛法为什么叫作大乘?这是因为别教的菩提,难闻、难信、难修、难证,所以称之为大。这个大是依于第八识心体的真如自性而说它是大:体大、相大、用大,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它叫大乘。但是就算你证得自性藏识,一直到你成佛的究竟位,要修行将近三大无量数劫。这三大无量数劫中,你想想看,可以度了多少人在未来成佛!一切佛弟子,一定要摄受众生,才可以成佛,不然的话,福德不满足就不能成佛;也就是说,除了法大以外,心量也要大,大乘主要就是讲这个道理。
--------平实导师《起信论讲记(第一辑)》引言
有古人写论说:释迦佛是通教佛。那当然不对!通教的第十地是佛地,而通教的佛地只相当于别教的初地而已。但是佛陀在四阿含诸经中,其实都已经预埋伏笔的把般若和唯识种智的妙法,在四阿含诸经中隐隐约约的说过了;只是太简略、太少讲、太隐晦了,而且是特重在二乘菩提的解脱道上来讲法,所以大家往往忽略了,就以为佛在初转的原始佛教四阿含时期没有说过大乘般若等法。
--------平实导师《起信论讲记(第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