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回向位起,就是不断地回向,十回向位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种回向;十种回向的目的,就是在于发起修证佛道的种性。但在发起道种性以前,却必须先发起十行位的性种性、和满足性种性,如果能在悟后认真修行阳焰观,异生性障就可以消除掉——异生性就是凡夫性。如果能认真修行阳焰观,异生性对佛道修行的障碍就可以消除掉,就具备了菩萨性。凡夫性消除掉以后,你的菩萨圣性才能发起,才能具足十行位的性种性;可是圣性发起以后,你还进不了初地,还得要在十回向位中,再修十种回向的菩萨行,利益广大佛子;于无我无私广益佛子的修行过程中,才能成就如梦观而发起初地的道种性。
在广利众生而无私心的十回向行中,同时要再进修唯识学的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两种无我法,这就是地上菩萨所应进修的增上慧学。十回向行满足的时候,你再把这个法无我的智慧修学满足,那就表示你的见地已经通达了;通达了以后就是唯识五位的通达位,你已经进入初地了。但是先要有一个条件——如梦观的现观。
因为你要发起道种性,如果没有如梦观的成就,修道的种性就发不起来;道种性如果发不起来,就无法修十地的菩萨道,就会像俗人一样,老是觉得这个东西很好吃——真的好吃——贪了!我这个太太好温柔——真的温柔——贪了!我这个先生好体贴——真的体贴——贪了!世界可乐——真的可爱——贪了!因为觉得这些都很真实嘛!
可是当你以七住十住的如幻观,以及十行位所成就的阳焰观,你再进一步来修学观察,如实的去观察:能取的我、所取的境,就是「我」的全部了;换句话说:我们所有的人,在人间全部的法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种,离不开这六种,无法超出这六种;而这六种法当中,就是我们能取境的心,在这六尘万法里面混来混去;乃至我以这个如幻观、以这个阳焰观,在修菩萨六度万行的时候,其实跟晚上作梦一模一样,这叫做菩萨道如梦;这种如梦观成就的时候,我性就消除了,就进入「性障永伏如阿罗汉」的境界,修证佛菩提道的圣种性与道种性就具足了,就可地地进修了,就进入初地以上的修道位了。因为你的执着性已经消除掉很多了,以后凡有所作,都是为了佛法、为了众生,不是为了自己;异生性永伏了,发起圣性及道性,就可以准备入初地、就必须以初地的入地心的无生法忍为主修了。
换句话说:以触证领受如来藏为基础,以眼见佛性为基础,去熏习法无我,可以成就大乘十住位的如幻观;以如幻观为基础,去观察能觉知能作主的我,以及相应的各种心所有法悉皆如幻,可以成就阳焰观,发起圣性,远离自我的贪执;以阳焰观为基础,去观照法无我的熏习及菩萨道的修行,可以成就如梦观而发起地上菩萨的修道心,成就道种性。三观若不成就具足,便不能入初地;圣性及道性不发起,便不能入初地,这些现观境界的修证,是环环相扣的。
--------《大乘无我观》
接下去进入初回向位,进修到十回向位时,叫做如梦观成就;十回向位的菩萨在行菩萨道时,现前看见世界如幻、能觉能知能作主的自心犹如阳焰,自己所行的菩萨种种自修与利众上的无量事行,感觉上犹如在梦中实行一样——好像在梦中行菩萨道。
--------《大乘无我观》
在佛菩提道里面的修证,主要就是要对于意根的伏除;也就是要对意根的染污性加以对治,而让意根能够逐渐的清净,从染污的末那逐渐转变为清净的末那;而末那的对治就要经过现观的成就,才能够让意根产生对治的效果,而转变祂的染污性成为清净性。这个地方就有牵涉到说,菩萨要进入初地,乃至要从初地进入各地的增上的过程里面,他有种种的现观,他必须要完成的。譬如说在三贤位的菩萨,他七住明心之后,他还要再向前;他要在十住位的时候,要能够眼见佛性,能够在亲见佛性之下,能够实证身心、世界如幻的如幻观;之后进入了十行位的时候,还要能够依于十行位的修行,发起了他的菩萨性,然后在现观上面,他要能够现观犹如阳焰,也就是要能够现观七识心祂的变幻犹如热地上面的阳焰一般的虚幻不实,他要能够有这样的现观;除了这个现观之外,他还要进入十回向,能够有如梦观。
那什么是如梦观呢?如梦观它的实证,它是要有前提的;也就是说,它一定是要能够发起了初禅,对初禅已经有所实证,真正有禅定的证量。因为有了禅定的证量之后,他就可以时常在定中或者梦中能够相应到过去世修行的过程,能够了知到他过去世曾经为正法的修行上面,做了哪一些丰功伟业;而且能够了知我前几世曾经在什么地方,作什么样的修行,而能够逐渐因为他的禅定证量之后,能够在梦中或定中逐渐相应于过去世的修行。而且从这个地方可以知道,过去世的种种修学的过程里面,所犯下的某种错误所导致的后果,而经过什么样的过程,他又能够逐渐的修行;所以他从这个地方,就可以了知种种的因果;也可以因为这样,而逐渐修正自己修行所犯下的一些错误。而且在定中或者梦中看到过去世种种的菩萨行,一世一世的犹如梦境一般。所以说,因为一世一世的菩萨道的修行,而这一世又同样在修行菩萨道,而菩萨道所行的内容跟过去世所行是相同,而这个相同也因为时节的过往,很快一生就要过去;所以他可以领会到一切的菩萨行,就犹如梦中的梦境一般。因为所见都只是自己如来藏所变现的境界,而自己的觉知心所领受的这个境界,全部都只是内相分,并没有真实的接触到外面的境界,而就犹如只是梦中所见的这些境界,而梦中所见的境界都是内相分;所以这一世的菩萨行,就犹如过去世一样,都是梦幻一般。因为这样子,所以他才能够说他如实的实证了如梦观的现观。因为这个现观,所以他能够对治到意根,使得意根对于一世一世的菩萨修行,不再贪着菩萨对于利益众生、给众生种种利益之后,众生的种种回报——那也犹如梦幻;所以也不贪着于众生的种种的供养、恭敬或是种种的亲近、乐爱,他都不贪着;所以就能够使得意根的染污性,逐渐被对治而逐渐转变清净。这样子才是真正的现观,而现观能够成就,而对治到意根。
能够实证如梦观,一定是他对于禅定确实有所实证,至少已经发起了初禅,已经能够远离欲界爱;因为远离了欲界爱,又伏除了五盖,所以发起了初禅。有了初禅的实证之后,才能够在梦中或者是定中,能够依于禅定的力量,能够相应于过去世多世或是多劫乃至无量劫的菩萨所修行的这些过程。因为能够如实的见到自己过去所修行的种种的过程;所以经过串联之后,能够了解这一世的所行,乃至未来的菩萨行,就犹如自己在梦中所见的这个情形是一样的,所以都是犹如梦幻。因为这样子的实证,所以就能够对治到意根。
所以,要进入初地的实证,一定会经过如梦观;而如梦观的实证前提,就是要能够在禅定的实证上有所实证,而这实证至少是初禅的实证。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修道的现观的内容。
那什么是如梦观呢?如梦观它的实证,它是要有前提的;也就是说,它一定是要能够发起了初禅,对初禅已经有所实证,真正有禅定的证量。因为有了禅定的证量之后,他就可以时常在定中或者梦中能够相应到过去世修行的过程,能够了知到他过去世曾经为正法的修行上面,做了哪一些丰功伟业;而且能够了知我前几世曾经在什么地方,作什么样的修行,而能够逐渐因为他的禅定证量之后,能够在梦中或定中逐渐相应于过去世的修行。而且从这个地方可以知道,过去世的种种修学的过程里面,所犯下的某种错误所导致的后果,而经过什么样的过程,他又能够逐渐的修行;所以他从这个地方,就可以了知种种的因果;也可以因为这样,而逐渐修正自己修行所犯下的一些错误。而且在定中或者梦中看到过去世种种的菩萨行,一世一世的犹如梦境一般。所以说,因为一世一世的菩萨道的修行,而这一世又同样在修行菩萨道,而菩萨道所行的内容跟过去世所行是相同,而这个相同也因为时节的过往,很快一生就要过去;所以他可以领会到一切的菩萨行,就犹如梦中的梦境一般。因为所见都只是自己如来藏所变现的境界,而自己的觉知心所领受的这个境界,全部都只是内相分,并没有真实的接触到外面的境界,而就犹如只是梦中所见的这些境界,而梦中所见的境界都是内相分;所以这一世的菩萨行,就犹如过去世一样,都是梦幻一般。因为这样子,所以他才能够说他如实的实证了如梦观的现观。因为这个现观,所以他能够对治到意根,使得意根对于一世一世的菩萨修行,不再贪着菩萨对于利益众生、给众生种种利益之后,众生的种种回报——那也犹如梦幻;所以也不贪着于众生的种种的供养、恭敬或是种种的亲近、乐爱,他都不贪着;所以就能够使得意根的染污性,逐渐被对治而逐渐转变清净。这样子才是真正的现观,而现观能够成就,而对治到意根。
能够实证如梦观,一定是他对于禅定确实有所实证,至少已经发起了初禅,已经能够远离欲界爱;因为远离了欲界爱,又伏除了五盖,所以发起了初禅。有了初禅的实证之后,才能够在梦中或者是定中,能够依于禅定的力量,能够相应于过去世多世或是多劫乃至无量劫的菩萨所修行的这些过程。因为能够如实的见到自己过去所修行的种种的过程;所以经过串联之后,能够了解这一世的所行,乃至未来的菩萨行,就犹如自己在梦中所见的这个情形是一样的,所以都是犹如梦幻。因为这样子的实证,所以就能够对治到意根。
所以,要进入初地的实证,一定会经过如梦观;而如梦观的实证前提,就是要能够在禅定的实证上有所实证,而这实证至少是初禅的实证。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修道的现观的内容。
三贤位所要现观的世界如幻观,这是属于十住位的眼见佛性,还有十行位的阳焰观,也有十回向位的如梦观;而这些现观,特别是到了十回向位的如梦观,一定是因为这个菩萨他已经有禅定的实证,而且至少是初禅以上的实证。
因为有了初禅的实证,表示说这个菩萨已经离开了欲界爱,把欲界爱断除了。这个时候这个菩萨一定有一个见解,就是对于双身法的修学,他一定不可能去承认的,因为那个跟他的所修所证的相违背。而且事实上,也不用到十回向位的菩萨才可以了知。因为从一个声闻初果的见道者来说,他就知道说他要获得解脱,他也是要远离欲界爱,他才能够逐渐的迈向声闻解脱的修证,他才能够薄贪瞋痴,乃至获得三果的实证;而三果的实证,也是因为他发起了初禅。所以从这个道理就可以知道,声闻人是只要他有实证,他也可以知道欲界爱是要远离的,何况大乘的菩萨,他见道之后,当然他也可以知道欲界爱是应该抛弃之法,而不是要去深入之法。所以,双身法对于三乘菩提的实证者来说,都可以知道它是错误的;因为那违背了三乘菩提所实证的内涵,违背了三乘菩提见道者所实证的见地。所以,只要有人赞成双身法,以为双身法可以获得佛法的实证,我们就可以直接来断定,这个人他是没有佛法的实证。
--------《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51、52集 十地的观行与修证》 正礼老师开示
因为有了初禅的实证,表示说这个菩萨已经离开了欲界爱,把欲界爱断除了。这个时候这个菩萨一定有一个见解,就是对于双身法的修学,他一定不可能去承认的,因为那个跟他的所修所证的相违背。而且事实上,也不用到十回向位的菩萨才可以了知。因为从一个声闻初果的见道者来说,他就知道说他要获得解脱,他也是要远离欲界爱,他才能够逐渐的迈向声闻解脱的修证,他才能够薄贪瞋痴,乃至获得三果的实证;而三果的实证,也是因为他发起了初禅。所以从这个道理就可以知道,声闻人是只要他有实证,他也可以知道欲界爱是要远离的,何况大乘的菩萨,他见道之后,当然他也可以知道欲界爱是应该抛弃之法,而不是要去深入之法。所以,双身法对于三乘菩提的实证者来说,都可以知道它是错误的;因为那违背了三乘菩提所实证的内涵,违背了三乘菩提见道者所实证的见地。所以,只要有人赞成双身法,以为双身法可以获得佛法的实证,我们就可以直接来断定,这个人他是没有佛法的实证。
--------《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51、52集 十地的观行与修证》 正礼老师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