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欲、瞋恚、愚痴、忿怒、缠盖、焦恼、嫉妬、悭悋、奸诈、谀谄、无惭、无愧、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放逸、贡高、怼恨、诤讼、邪命、谄媚,诈现异相、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有恭敬,不随教诲、亲近恶友,贪利无厌、缠缚难解;欲于恶欲,贪于恶贪;身见有见,......;心缘异想,不善思惟;身口多恶,好憙多语;诸根闇钝,发言多虚;常为欲觉、恚觉、害觉之所覆盖,是名烦恼障。」
--------《大般涅盘经》卷11〈6 现病品〉
了了正见真我才是真解脱,这个真我就是大乘解脱的密码。所谓大乘mahāyāna,找到了可以解脱生死烦恼的法教,而得到正等正觉智慧到彼岸的法则。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尽除二障——烦恼障及所知障,才是真正的解脱;而执持二障业种、惑种以及一切种的就是执受识。无着菩萨开示:惑种、一切种,由能缚二人。执受识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惑种就是烦恼障的种子,会系缚二乘人;对一切种的不究竟了知,就是所知障,会系缚菩萨;所知障,不障碍二乘人的解脱,所以得除掉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才是能称为真正出三界的解脱。
在《楞伽经》中,佛陀开示:愚夫依七识身灭,起断见;不觉识藏故,起常见。自妄想故,不知本际;自妄想慧灭,故解脱。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一切过断。(《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四住地、无明住地,也就是烦恼障与所知障,这两种障都依于阿赖耶识而有。因此一定要先实证阿赖耶识,自己明确且真实亲证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实体法、是法源、法母,不同于前七识;有其本自清净无染的真如体性,能圆满真实的成就一切法,不是施设法、不是假名法;所以能明确地转依于第八识中的真如体性,而来灭除烦恼障、进断所知障。因为阿赖耶识又称执受识,能执持业种、执受根身,具有结生相续的功能;也正因为阿赖耶识能无私无我执持业种不失,所以我们无始以来所造的烦恼习、无明痴,也是依止于阿赖耶识的执持不失,一世又一世的轮转,这就是为什么会说菩萨畏因的真实道理所在。明心见道后才知道不是大事已办,而是真实认知这时才是修行的开始。换言之,想要成就二乘解脱果,烦恼障一定要断,成就阿罗汉及辟支佛;想要成为菩萨一定要断所知障,才能成就度众的善巧方便的圆满,以及种种相好庄严的佛果。
今天我们进一步了解,什么是烦恼障?我们先了解什么是障,障就是障碍、遮障,阻挡在前使我们无法前进,在认识前方在前进的时候,会受到局限无法自在。佛法中障的种类分为许多种:如烦恼障、所知障、业障、报障等等种种的分类,不脱于烦恼障和所知障所引发的其他障。烦恼、所知二障是生死相续中,阿赖耶识业种流注最主要的助缘。而大乘法道的所知障障菩萨道,不障二乘解脱;烦恼障障二乘解脱亦障菩萨;再者有烦恼障必有所知障。
再接下来,我们再来渐次的讨论,什么是烦恼障呢?不论是善事、恶事、喜欢的事、讨厌的事都是烦恼。也许您会觉得恶事、讨厌的事是烦恼,那个没有问题;为什么善事、喜欢的事也是烦恼呢?因为三界中善恶、憎厌、欢喜都脱离不了无常,所以一定是苦乐相随。如世间人常说先苦后乐,或者也说富不过三代,这都是苦乐相随的经验语。又如修学禅定,一出定又会与世俗粗重的五尘相应;生到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也有一定的寿命,福报享尽还是会下堕;因此只要身心有热恼无法定下来、无法寂静,对三界任何一法有所着,都无法脱离烦恼的范围与系缚。而为什么修行人要对治烦恼障呢?只要是三界烦恼所系,障碍出离三界,这个烦恼障就无法让我们顺利地实证解脱果。
在二乘法中就是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以及五下分结的修除;五下分结的修除,就是三缚结的修除,加上贪与瞋。以及五上分结,五上分结第一个就是色界爱,虽然没有了欲界杂染粗重的贪爱,但是上妙的五欲还是会取着,而受到色界爱的烦恼系缚;第二个是无色界爱的结,虽然没有色质,但是取着四空禅定的欲乐境界,对于受、想等法不能舍离,受到无色界禅定境界的爱惑系缚;再来是掉结,就是在色界、无色界的众生,心里面产生了散动,而退失了色界、无色界的禅定的这种烦恼;第四个慢结,就是指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仗恃着自己能够有这样的禅定修为,而起了自己高于他人的慢习的烦恼;最后一个是无明结,也就是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他们耽于定境,而于真实的涅槃法不能够了知,这就是无明的系缚,所以不能真实出离三界,也就称为结。
在大乘法中将阿赖耶识所执持的烦恼分为两大类: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一念无明又分为见惑与思惑;见惑就是见一处住地,就是三界的一切见惑,也就是以五蕴身心,或意识觉知心在三界中所执取的种种了别相,视为我、我所,视为常住、涅槃,这是见道所断的烦恼;只要能够得到真善知识的摄受,依善知识的教导,如实的闻思起观,则能够速断我见、疑见,以及戒禁取见得证初果。佛门中有句话说:在家人爱重,出家人见重。这句话对愿意精进修行的人来说是个警语,因为一个真正有心要出三界的人,对爱的舍离是能有决定性,但问题在是否能得到真善知识的教导之方,而不会落入恶见、邪见。在现今整个佛教界的氛围来说,真的有困难度,现今又有多少道场能依于大乘见道来为初果的较量呢?所见或是落入六识见或外道化,每天汲汲营营的都是增长僧俗二众的世俗习性,出家人不但不能有自己正确的修行见地,反而被世间学术界的见解,世俗人的习性带着走,乃至甚至有明里、暗里暗修双身法,而以双身修法以为究竟。所以现今佛教界有许多是见重、爱更重,而只要是支持喇嘛教、广论的,都是在为欲界最下堕法为前行的加行,受三昧耶戒的都是在为欲爱作准备以及护航,以为这真能够逃过三界流转的法则吗?不可能!绝对是下堕!下堕于自己所设的金刚地狱而无有出期。而凡是否定第八识持种心的人,也绝对不可能去断烦恼障,当然更不可能实证解脱果。所以见一处住地能正确的断除,能真正的证初果,在现今佛门中有正确的教导,并有实证的经验是相当难得的;但在 平实导师所带领的正觉同修会学人,依着大乘法教,这却只是基本入门并不困难。
一念无明另外一个分类就是思惑,也就是修所断的烦恼,就是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的三种住地烦恼。欲界的思惑之中,以贪瞋痴三毒都具足,但是相较于上二界以贪爱为重。色界已经离开了欲界贪,但有着瞋与痴,不过因为护惜禅乐会有排他的念,所以瞋习为重。例如郁头蓝弗,他是佛陀时代一位非常有知名度的外道修行人,他一心想要求生非想非非想天,所以非常精进用功地打坐;他在水边的树林下打坐,每当他觉得自己的定功快要成就的时候就会被惊动,因为水中有鱼的跳跃击水声,树林中有小鸟在那里飞舞鸣叫着;而当我们越想心静的时候,对外面的这些声音就越敏感,所以这让郁头蓝弗无法安然的入定,他心中就生气了,起了瞋恨的恶愿,他想着我以后要作飞狸,他这样想,就是以后要去捉鱼、捉鸟来当作食物报复,他对鱼和鸟产生了瞋恨心想要除掉它们;心里起了这个恶愿后,他找了一个更安静的地方然后去修定,修定也真的让他成功了,后来就往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但是因为他有错误的邪见,认为非想非非想天就是涅槃的境界,而不知道这样的定,也只是在耗损福报;在那个痴定里面可以活八万大劫,可是等到八万大劫寿命结束的时候,他从定中出来一看,我怎么没有得到涅槃呢?那涅槃的法是不是不存在呢?于是这样子又成了一个邪见,然后又依着他曾经有的恶愿,所以当他非想非非想天的天福享尽,就堕落到飞狸当中去了。堕到畜生道后,他真的就到树林里面去捉鸟、到水里面去捕鱼,也因为瞋习而有了很重的杀业,所以当他飞狸身报结束后,又因杀业而下堕地狱。这就是因为有着瞋习与邪见的无明痴,所以第四种住地烦恼,就是无色界的有爱住地,是痴分相应,这四种住地烦恼合称一念无明。因为无始劫来一向与见闻觉知心刹那刹那不断地相应,也就是我见与我执都和贪瞋痴刹那刹那的相应,不断地生起三界一切的烦恼,会障碍出三界,所以称为烦恼障,也称为事障,因为会造就生死轮转事的相续。
有学者主张:阿罗汉就是佛,佛与阿罗汉是一样的,甚至说因为当时的时代风潮是正觉解脱,佛陀只是随顺,也就是受限于这样的主流风潮来弘扬佛法。这位学者如此主张,心态上就是不承认有成佛之道,只承认有阿罗汉道。然而在 佛示现涅槃后,没有一位大阿罗汉敢自称成佛;不像现在的喇嘛教里面的活佛,究竟成就者的人数分布,比里长的密度都还高,集体造大妄语业相互吹捧。
因为大阿罗汉他们是自知他们所断的见惑与所修的思惑,是属于三界中世俗法上的烦恼;修除一念无明烦恼障与增上慧、般若慧无关,更谈不上成佛之道的内涵。所以依于阿赖耶识所执藏的惑种、一切种,一是烦恼障的见道所断;二是所知障的见道所断。烦恼障扰乱众生的身心,使众生轮回生死,所以它是生死的根源;烦恼障的根本自性就是惑种,因为所谓的烦恼不是只有像表面上所看到的,追究其根源就是我见、我执。所以二乘人见道断我见而证初果时,断烦恼障中分别所生的惑种,断了错误所生的知见,就不会再落入修行的歧路中;但还没有断除俱生的烦恼障中异生性的种子,也因为尚未断除俱生的我执,所以阿难尊者乞食时,被摩登伽女用幻术摄入淫席,几乎将要毁了戒体;因为阿难尊者那时虽然已经断见道所断的异生性种,所以什么该作,什么不该作,心中是很清楚的,但为什么几乎要毁破戒体呢?因为俱生的异生性障还没有修除。
佛菩提道的真见道位,虽然断尽烦恼障中见道所断的分别异生性种,然而还不能断尽所知障中见道所断的分别异生性种子,要见道位中继续修除,在相见道中继续的来修学。七住的菩萨断除了烦恼障中见所断的烦恼,所知障中见所断的烦恼,但都只是断其少分还没有能力断尽,要经历多劫的修行,相见道以及一切的观行才能断尽;因此一定要见道后,继续追随善知识的修学,进修相见道的功德才能断尽。烦恼障都是依于阿赖耶识而存在,二乘阿罗汉、辟支佛断烦恼障的现行,大乘到了八地尽断烦恼障的现行与随眠,第八识这时离开阿赖耶识的名,改名为异熟识;因为已经断了见、思二惑,也就是已经断了事障,而第八识这时候就去掉了阿赖耶识的名,改名为异熟识。因为修断烦恼障后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不再有烦恼障的现行,所以就不会再收藏一切会导致重新受生,新造烦恼障的业种,这也就是《唯识三十颂》中所说:阿赖耶识,阿罗汉位舍的意思。这不是舍掉第八识的心体,因为三世一切佛都无法舍掉第八识;第八识是金刚心,一切真实证得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人,都能够现前证实第八识,祂常、乐、我、净的真实体性,没有人能够舍掉祂。
当声闻人证得阿罗汉果,烦恼的现行是断了,可是还会有残留的习气,所以 世亲菩萨说:今虽惑尽,所为相状似染形仪。例如:有一次,有一只鸽子,佛陀从它身边走过去,影子照到它,它一点都不惊慌,还是非常的自在;可是舍利弗的影子去接近它时,它就开始发抖。舍利弗就觉得很奇怪,他和 佛同样都证得了解脱,也都是有慈悲心,也断烦恼,为什么鸽子还怕他呢?他想想自己完全没有伤害鸽子的心念。于是 佛就告诉他:这是由于他过去有杀生的余习还在,所以让鸽子有着杀气逼来的不安全感。也因此在烦恼断得彻底与否的状况下,二乘解脱道与佛菩提道还是有相当的深浅差别。在大乘法的修学过程中,是直接依于大乘见道的功德,转依如来藏的真如体性来断烦恼障;解脱道的四果是依于大乘如幻观、阳焰观、如梦观等来成就。所以有着殊胜于二乘解脱果,但是更能真自在于五尘的功德力用,这是目前仅存于大乘汉传佛教殊胜殊胜的行门。我们应该要珍惜自家珍宝,发挥自家珍宝的妙用,而不是汲汲营营地向外汲求。以上略说烦恼障的内涵。
在《楞伽经》中,佛陀开示:愚夫依七识身灭,起断见;不觉识藏故,起常见。自妄想故,不知本际;自妄想慧灭,故解脱。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一切过断。(《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四住地、无明住地,也就是烦恼障与所知障,这两种障都依于阿赖耶识而有。因此一定要先实证阿赖耶识,自己明确且真实亲证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实体法、是法源、法母,不同于前七识;有其本自清净无染的真如体性,能圆满真实的成就一切法,不是施设法、不是假名法;所以能明确地转依于第八识中的真如体性,而来灭除烦恼障、进断所知障。因为阿赖耶识又称执受识,能执持业种、执受根身,具有结生相续的功能;也正因为阿赖耶识能无私无我执持业种不失,所以我们无始以来所造的烦恼习、无明痴,也是依止于阿赖耶识的执持不失,一世又一世的轮转,这就是为什么会说菩萨畏因的真实道理所在。明心见道后才知道不是大事已办,而是真实认知这时才是修行的开始。换言之,想要成就二乘解脱果,烦恼障一定要断,成就阿罗汉及辟支佛;想要成为菩萨一定要断所知障,才能成就度众的善巧方便的圆满,以及种种相好庄严的佛果。
今天我们进一步了解,什么是烦恼障?我们先了解什么是障,障就是障碍、遮障,阻挡在前使我们无法前进,在认识前方在前进的时候,会受到局限无法自在。佛法中障的种类分为许多种:如烦恼障、所知障、业障、报障等等种种的分类,不脱于烦恼障和所知障所引发的其他障。烦恼、所知二障是生死相续中,阿赖耶识业种流注最主要的助缘。而大乘法道的所知障障菩萨道,不障二乘解脱;烦恼障障二乘解脱亦障菩萨;再者有烦恼障必有所知障。
再接下来,我们再来渐次的讨论,什么是烦恼障呢?不论是善事、恶事、喜欢的事、讨厌的事都是烦恼。也许您会觉得恶事、讨厌的事是烦恼,那个没有问题;为什么善事、喜欢的事也是烦恼呢?因为三界中善恶、憎厌、欢喜都脱离不了无常,所以一定是苦乐相随。如世间人常说先苦后乐,或者也说富不过三代,这都是苦乐相随的经验语。又如修学禅定,一出定又会与世俗粗重的五尘相应;生到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也有一定的寿命,福报享尽还是会下堕;因此只要身心有热恼无法定下来、无法寂静,对三界任何一法有所着,都无法脱离烦恼的范围与系缚。而为什么修行人要对治烦恼障呢?只要是三界烦恼所系,障碍出离三界,这个烦恼障就无法让我们顺利地实证解脱果。
在二乘法中就是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以及五下分结的修除;五下分结的修除,就是三缚结的修除,加上贪与瞋。以及五上分结,五上分结第一个就是色界爱,虽然没有了欲界杂染粗重的贪爱,但是上妙的五欲还是会取着,而受到色界爱的烦恼系缚;第二个是无色界爱的结,虽然没有色质,但是取着四空禅定的欲乐境界,对于受、想等法不能舍离,受到无色界禅定境界的爱惑系缚;再来是掉结,就是在色界、无色界的众生,心里面产生了散动,而退失了色界、无色界的禅定的这种烦恼;第四个慢结,就是指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仗恃着自己能够有这样的禅定修为,而起了自己高于他人的慢习的烦恼;最后一个是无明结,也就是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他们耽于定境,而于真实的涅槃法不能够了知,这就是无明的系缚,所以不能真实出离三界,也就称为结。
在大乘法中将阿赖耶识所执持的烦恼分为两大类: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一念无明又分为见惑与思惑;见惑就是见一处住地,就是三界的一切见惑,也就是以五蕴身心,或意识觉知心在三界中所执取的种种了别相,视为我、我所,视为常住、涅槃,这是见道所断的烦恼;只要能够得到真善知识的摄受,依善知识的教导,如实的闻思起观,则能够速断我见、疑见,以及戒禁取见得证初果。佛门中有句话说:在家人爱重,出家人见重。这句话对愿意精进修行的人来说是个警语,因为一个真正有心要出三界的人,对爱的舍离是能有决定性,但问题在是否能得到真善知识的教导之方,而不会落入恶见、邪见。在现今整个佛教界的氛围来说,真的有困难度,现今又有多少道场能依于大乘见道来为初果的较量呢?所见或是落入六识见或外道化,每天汲汲营营的都是增长僧俗二众的世俗习性,出家人不但不能有自己正确的修行见地,反而被世间学术界的见解,世俗人的习性带着走,乃至甚至有明里、暗里暗修双身法,而以双身修法以为究竟。所以现今佛教界有许多是见重、爱更重,而只要是支持喇嘛教、广论的,都是在为欲界最下堕法为前行的加行,受三昧耶戒的都是在为欲爱作准备以及护航,以为这真能够逃过三界流转的法则吗?不可能!绝对是下堕!下堕于自己所设的金刚地狱而无有出期。而凡是否定第八识持种心的人,也绝对不可能去断烦恼障,当然更不可能实证解脱果。所以见一处住地能正确的断除,能真正的证初果,在现今佛门中有正确的教导,并有实证的经验是相当难得的;但在 平实导师所带领的正觉同修会学人,依着大乘法教,这却只是基本入门并不困难。
一念无明另外一个分类就是思惑,也就是修所断的烦恼,就是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的三种住地烦恼。欲界的思惑之中,以贪瞋痴三毒都具足,但是相较于上二界以贪爱为重。色界已经离开了欲界贪,但有着瞋与痴,不过因为护惜禅乐会有排他的念,所以瞋习为重。例如郁头蓝弗,他是佛陀时代一位非常有知名度的外道修行人,他一心想要求生非想非非想天,所以非常精进用功地打坐;他在水边的树林下打坐,每当他觉得自己的定功快要成就的时候就会被惊动,因为水中有鱼的跳跃击水声,树林中有小鸟在那里飞舞鸣叫着;而当我们越想心静的时候,对外面的这些声音就越敏感,所以这让郁头蓝弗无法安然的入定,他心中就生气了,起了瞋恨的恶愿,他想着我以后要作飞狸,他这样想,就是以后要去捉鱼、捉鸟来当作食物报复,他对鱼和鸟产生了瞋恨心想要除掉它们;心里起了这个恶愿后,他找了一个更安静的地方然后去修定,修定也真的让他成功了,后来就往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但是因为他有错误的邪见,认为非想非非想天就是涅槃的境界,而不知道这样的定,也只是在耗损福报;在那个痴定里面可以活八万大劫,可是等到八万大劫寿命结束的时候,他从定中出来一看,我怎么没有得到涅槃呢?那涅槃的法是不是不存在呢?于是这样子又成了一个邪见,然后又依着他曾经有的恶愿,所以当他非想非非想天的天福享尽,就堕落到飞狸当中去了。堕到畜生道后,他真的就到树林里面去捉鸟、到水里面去捕鱼,也因为瞋习而有了很重的杀业,所以当他飞狸身报结束后,又因杀业而下堕地狱。这就是因为有着瞋习与邪见的无明痴,所以第四种住地烦恼,就是无色界的有爱住地,是痴分相应,这四种住地烦恼合称一念无明。因为无始劫来一向与见闻觉知心刹那刹那不断地相应,也就是我见与我执都和贪瞋痴刹那刹那的相应,不断地生起三界一切的烦恼,会障碍出三界,所以称为烦恼障,也称为事障,因为会造就生死轮转事的相续。
有学者主张:阿罗汉就是佛,佛与阿罗汉是一样的,甚至说因为当时的时代风潮是正觉解脱,佛陀只是随顺,也就是受限于这样的主流风潮来弘扬佛法。这位学者如此主张,心态上就是不承认有成佛之道,只承认有阿罗汉道。然而在 佛示现涅槃后,没有一位大阿罗汉敢自称成佛;不像现在的喇嘛教里面的活佛,究竟成就者的人数分布,比里长的密度都还高,集体造大妄语业相互吹捧。
因为大阿罗汉他们是自知他们所断的见惑与所修的思惑,是属于三界中世俗法上的烦恼;修除一念无明烦恼障与增上慧、般若慧无关,更谈不上成佛之道的内涵。所以依于阿赖耶识所执藏的惑种、一切种,一是烦恼障的见道所断;二是所知障的见道所断。烦恼障扰乱众生的身心,使众生轮回生死,所以它是生死的根源;烦恼障的根本自性就是惑种,因为所谓的烦恼不是只有像表面上所看到的,追究其根源就是我见、我执。所以二乘人见道断我见而证初果时,断烦恼障中分别所生的惑种,断了错误所生的知见,就不会再落入修行的歧路中;但还没有断除俱生的烦恼障中异生性的种子,也因为尚未断除俱生的我执,所以阿难尊者乞食时,被摩登伽女用幻术摄入淫席,几乎将要毁了戒体;因为阿难尊者那时虽然已经断见道所断的异生性种,所以什么该作,什么不该作,心中是很清楚的,但为什么几乎要毁破戒体呢?因为俱生的异生性障还没有修除。
佛菩提道的真见道位,虽然断尽烦恼障中见道所断的分别异生性种,然而还不能断尽所知障中见道所断的分别异生性种子,要见道位中继续修除,在相见道中继续的来修学。七住的菩萨断除了烦恼障中见所断的烦恼,所知障中见所断的烦恼,但都只是断其少分还没有能力断尽,要经历多劫的修行,相见道以及一切的观行才能断尽;因此一定要见道后,继续追随善知识的修学,进修相见道的功德才能断尽。烦恼障都是依于阿赖耶识而存在,二乘阿罗汉、辟支佛断烦恼障的现行,大乘到了八地尽断烦恼障的现行与随眠,第八识这时离开阿赖耶识的名,改名为异熟识;因为已经断了见、思二惑,也就是已经断了事障,而第八识这时候就去掉了阿赖耶识的名,改名为异熟识。因为修断烦恼障后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不再有烦恼障的现行,所以就不会再收藏一切会导致重新受生,新造烦恼障的业种,这也就是《唯识三十颂》中所说:阿赖耶识,阿罗汉位舍的意思。这不是舍掉第八识的心体,因为三世一切佛都无法舍掉第八识;第八识是金刚心,一切真实证得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人,都能够现前证实第八识,祂常、乐、我、净的真实体性,没有人能够舍掉祂。
当声闻人证得阿罗汉果,烦恼的现行是断了,可是还会有残留的习气,所以 世亲菩萨说:今虽惑尽,所为相状似染形仪。例如:有一次,有一只鸽子,佛陀从它身边走过去,影子照到它,它一点都不惊慌,还是非常的自在;可是舍利弗的影子去接近它时,它就开始发抖。舍利弗就觉得很奇怪,他和 佛同样都证得了解脱,也都是有慈悲心,也断烦恼,为什么鸽子还怕他呢?他想想自己完全没有伤害鸽子的心念。于是 佛就告诉他:这是由于他过去有杀生的余习还在,所以让鸽子有着杀气逼来的不安全感。也因此在烦恼断得彻底与否的状况下,二乘解脱道与佛菩提道还是有相当的深浅差别。在大乘法的修学过程中,是直接依于大乘见道的功德,转依如来藏的真如体性来断烦恼障;解脱道的四果是依于大乘如幻观、阳焰观、如梦观等来成就。所以有着殊胜于二乘解脱果,但是更能真自在于五尘的功德力用,这是目前仅存于大乘汉传佛教殊胜殊胜的行门。我们应该要珍惜自家珍宝,发挥自家珍宝的妙用,而不是汲汲营营地向外汲求。以上略说烦恼障的内涵。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89集 什么是烦恼障?》何正珍老师
三障,一般指的是烦恼障、业障、报障。如《佛说佛名经》有这样的圣教:所言三障者:一曰烦恼障、二名为业障、三是果报障。(《佛说佛名经》卷1)《大智度论》中 龙树菩萨也说:三种障:烦恼障、业障、报障。(《大智度论》卷5)首先来说烦恼障。《瑜伽师地论》中说:烦恼障者:谓猛利烦恼、长时烦恼;由此烦恼,于现法中,以其种种净行所缘,不能令净,是名烦恼障。(《瑜伽师地论》卷29)这意思是说,烦恼障所说的烦恼,就是猛烈而势力强大的烦恼,是长时间以来一直存在的烦恼;由这些烦恼的缘故,导致众生今生虽然行种种清净行,都不能得真正的清净,因而障碍了佛道正法的修学,这就是烦恼障。详细地来说,烦恼障就是见惑与思惑,或称为我见与我执;在大乘法中称为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就是见一处住地、欲界爱住地、色界爱住地、无色界爱住地。住地,是说觉知心所住的境界,觉知心住于一个境界中,不能了知该境界是虚妄而执着不舍,所以称为住地。见一处住地,就是住在我见的境界中,误认为五阴的全部或部分为恒常不坏的真实法。欲界爱住地,就是住在欲界五欲的境界中,对于五欲境界执着不舍。色界爱住地,就是指修学禅定的人对于从初禅到四禅的禅定境界,或修道的人对于色界天的境界产生了贪着。无色界爱住地又称为有爱住地,是指修学禅定的人断除色界爱烦恼证得四空定,或修道的人超越了欲界、色界到了无色界,没有了色阴但是还有受、想、行、识四阴,就是四空定中的意识心,也还有能作主的意根心,这二个心还在就是有,也是三界之中的有;执着无色界有,就是执着四空定中微细的离念灵知心,以之为常住不坏法,误以为安住在四空定境界中就是无余涅槃,这样安住不舍,就称为有爱住地。见一处住地的我见,既然认为五阴为真实;而欲界爱、色界爱及无色界爱的我执思惑,则是执着三界境界而不弃舍;可见我见、我执的四种住地烦恼会障碍众生出离三界解脱证涅槃,因此称为烦恼障。
那它具体的内容又是什么呢?像《大般涅槃经》中这样说:烦恼障者:贪欲、瞋恚、愚痴、忿怒、缠盖、焦恼、嫉妬、悭悋、奸诈、谀谄、无惭、无愧、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放逸、贡高、怼恨、诤讼、邪命、谄媚,诈现异相、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有恭敬,不随教诲、亲近恶友,贪利无厌、缠缚难解;欲于恶欲,贪于恶贪;身见有见,及以无见;频申憙睡,欠呿不乐;贪嗜饮食,其心[夢-夕+登]瞢;心缘异想,不善思惟;身口多恶,好憙多语;诸根闇钝,发言多虚;常为欲觉、恚觉、害觉之所覆盖,是名烦恼障。(《大般涅槃经》卷11)可以说,唯识五位百法五十一心所法中的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根本烦恼,以及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无愧、掉举、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二十随烦恼,以及悔(或者称为恶作)、睡眠、寻、伺等四不定法,都是属于烦恼障所摄。
因为不能弃舍三界境界,当然就有一个三界中的我存在;有我,就有了对境界的觉知性、了知性在,就是六识中眼识见色、耳识闻声、鼻识嗅香、舌识尝味、身识觉触及意识知法的见闻觉知性;这六个了知性,在三界中或者具有全部——如欲界,或者只有一部分乃至少部分。如色界初禅等持位虽然仍有全部六种觉知,但二禅以上等至位中离五尘觉观而仅剩意识,等持位中也无鼻、舌二识,只剩眼、耳、身及意识;无色界无色身,所以也只剩下意识对定境法尘的了知。然而三界中不论哪一界的见闻觉知心,都必须以六尘为缘才能现起,所以见闻觉知心中不可能没有六尘;要继续保有见闻觉知心,就要不断有六尘,既然有六尘,那就有万法,因此就生起了对三界六尘万法的贪爱执着,然后经过不断熏习增长,就会有这许许多多的烦恼障碍着众生解脱出离三界生死。
........
知道了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三障的意涵,这三障彼此之间的关系如何呢?《佛说佛名经》中这样说:所言三障者:一曰烦恼障、二名为业障、三是果报障。此三种法,更相由籍:因烦恼故,所以起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又此烦恼,诸佛菩萨、入理圣人种种呵啧:亦詺此烦恼以为怨家,何以故?能断众生慧命根故;亦詺此烦恼以之为贼,能劫众生诸善法故;亦詺此烦恼以为暴河,能漂众生入于生死大苦海故;亦詺此烦恼以为羁锁,能系众生于生死狱,不能得出故;亦詺此烦恼犹如蟒虫,食啖众生真如佛性故,所以六道牵连四生不绝,恶业无穷苦果不息,当知皆是烦恼过患。(《佛说佛名经》卷1)就是说,这三种障彼此之间有着先后因果的关系:众生因为有我见、我执等种种烦恼的缘故,就会造作恶的身口意行而种下恶业种子;将来种子成熟,就要去受不可爱的异熟果报。所以诸佛菩萨及证入真实理的圣人,都以种种譬喻来诃责烦恼:说烦恼就是众生佛道修学的怨贼——就是怨家与盗贼,怨家会夺去众生的法身慧命,盗贼会劫夺众生种种善法财宝;烦恼也是众生佛道修学的暴河——就是汹涌湍急的河流,会使众生漂流而沈溺在三界生死的大苦海中;烦恼也是众生佛道修学的羁锁——就是拘系众生的锁钥,会把众生在生死的牢狱中不能出离;烦恼也像众生佛道修学的大蟒虫及老虎,会吞食众生的真如佛性。因此,众生之所以在三界六道中不断造作种种恶业,导致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牵连不绝,受着无穷无尽永不止息的苦恶果报,都是因为烦恼的过失与灾患所致。
那么佛道修学的这三障该如何消除呢?《菩萨地持经》中圣教开示:诸根成熟,解脱报障;善根成熟,解脱业障;智慧成熟,解脱烦恼障。(《菩萨地持经》卷3)经中并解释说:诸根成熟者,寿具足、色具足、种性具足、自在具足、信言具足、大力具足、人具足、力具足,身得报果堪能勇猛、精进、方便,心无疲厌,于一切明处悉方便学。善根成熟者,性少烦恼,不起恶法;阴盖轻微,质直随顺。智慧成熟者,明慧具足,善说、恶说、能解义趣,受持分别,生智成就,堪能究竟离诸烦恼。(《菩萨地持经》卷3)意思是说,菩萨长寿久住、容貌端正,出生于豪贵上族之家,拥有众多资财及广大眷属,不欺诳、不诈伪、处世公正,众人对他所言无不信受,有大名称、大方便、大智慧,又有为人恭敬尊重赞叹的种种技艺工巧,具有讲理守伦常的人格特性,少病少恼堪能任持重责,获得这样的果报身,就能勇猛精进并有方便善巧,心中没有疲劳厌倦地在五明之学—就是语言典籍的声明、工业技艺的工巧明、医药学术的医方明、论理逻辑的因明及佛陀法藏的内明等大乘菩萨所应学处—都能方便修学,这就是诸根成熟;菩萨诸根成熟,就解脱于报障。又菩萨心性贪瞋痴等烦恼微薄,不会起心动念于之法;种种遮覆盖障明性智慧、妨碍道业,乃至定业的修学过程当中的烦恼还有性障都极为轻微,个性朴实正直又随缘和顺,这就是善根成熟;善根成熟的菩萨不会去造作恶业,就解脱了业障,不再有修道、行道上的障碍。而菩萨因实证见道与修道,具有明达的智慧,对于良善正确的说法及偏邪错误的说法,都能真实了解其中的义趣差别而分别简择善恶,正确地受持生与无生的智慧成就,能究竟远离种种烦恼,这就是智慧成熟;智慧成熟,就解脱烦恼障。
三种障的消除,当然得经过菩萨五十二阶位修学渐次渐修。但既然报障是由众生过去造作恶业的业障所感生的异熟果报;众生又是因为我见、我执的烦恼障不能消除,而作了不如理、不如法的身口意行,因此造作了种种恶业而有了业障;那么要消除佛道修学的这三种障,当然应该从烦恼障下手。而烦恼障的源头正是恶见—五利使,而五利使中最根本的就是我见、身见;所以消除三障的首要就要先断我见。断我见是正觉同修会三乘菩提系列节目重点之一,诸位菩萨可以参考其它单元中详细的解说。这一集我们就为大家解说到此。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 第115集 何谓三障?》 陈正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