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六度
(大乘)三三昧
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有关大乘与二乘之三三昧这个题目,这个议题在修学上是属于非常重要的知见之一。今天探讨的内容,主要是在说明三三昧的基本知见,以及了解大乘与二乘所证之三三昧的差异。一般来说三昧可以概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属于禅定的境界,第二种是属于观行以后产生的智慧境界。
今天我们要谈的主要是智慧三昧的部分,也就是说,对于这个观行的内容能够心得决定,使得心能够安住在一个境界而不退转。我们先来看这个三三昧的意思:三三昧包括空三昧、无相三昧,还有无愿三昧。三三昧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在《长阿含经》卷10中的开示:云何三法趣向涅槃?谓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虽然有无量的百千三昧,但是三三昧是趣向涅槃解脱,这里面三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因此佛世尊特别要把它标示出来,而施设这个三三昧,目的是让修学者容易掌握重点。
......(二乘三三昧)
接下来我们就分别来看,大乘法中的这三种三昧:第一个空三昧,这个空三昧就是说,菩萨除了观察蕴处界诸法,空无真实体性之外,也能够观察诸法的根源----空性心如来藏,这个如来藏心虽然有真实的体性,但是空无形色、空无蕴处界法的心行、空无对于三界法的执着,所以又称为空性。菩萨能够分辨蕴处界法的缘生性空,以及相对于这个如来藏,祂是空性、是不生不灭的,所以说菩萨证悟这个空性,也代表他一定也是断我见的。
接下来我们看大乘法中的无相三昧,这个无相三昧就是说,如来藏虽然祂有真如法相,但是不了别六尘境界,所以没有任何六尘的境界相,也没有任何对六尘境界的执着相。如来藏也不反观自我,因此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跟寿者相。而事实上后面这三个相,是由我相所引生出来的,所以菩萨历缘对境中能够转依如来藏,就能够逐渐不执着六尘上的诸法相。
第三个大乘的无愿三昧,也就是说,如来藏因为祂不了别六尘境界,所以没有六尘的境界相,而且如来藏也不领受六尘中的一切苦乐,加上如来藏本身是无作性的;所以如果能够转依如来藏的无造作、无追求的体性,对于世间法就能够住于无愿的境界中,而能够随缘度众行菩萨道。所以这样也就能够不违背菩萨利乐众生的大愿,这个大愿就是要成佛及尽未来际利乐众生,这是菩萨的究竟目标。对如来藏来说,祂也不会去分别这个菩萨大愿,因此究竟来说还是无愿三昧。修行人的愿是他前进的动力,因此在三三昧中,施设这个无愿三昧,可以让修学者分辨哪些法要无愿,而对于哪些法是要有愿的,这样才能有效率地朝着目标快速前进。
而菩萨对于世间法,虽然能够因为了知它的虚妄性,以及转依如来藏的关系,而住于无愿三昧之中;然而,无余涅槃并不是菩萨所要追求的目标,因此菩萨不会生起远离蕴处界法的作意,反而是要在种种境界中来自利利他,但是却能离开对于种种境界的执着。因为菩萨知道种种三界有为诸法,都是自心所现,皆能够摄归于如来藏心,所以在三界中行菩萨道,照样能够处于三三昧之境界中。我们来看,在《维摩诘所说经》卷2中的开示: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也就是说,事实上依上述我们在大乘三三昧的说明,我们就知道三解脱门只是一个如来藏解脱门而已。也就是说,依如来藏的角度、或者转依而作的观察,这个才是真正依实相心而修行的不二法门;菩萨实证后就能够入不二法门,因为能够现观、及真实转依不堕两边的如来藏心。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三自性的角度,对于三三昧或三解脱门作不同面向的了解。在《瑜伽师地论》卷74中有这样的开示:
【三种解脱门亦由三自性而得建立。谓由遍计所执自性故,立空解脱门;由依他起自性故,立无愿解脱门;由圆成实自性故,立无相解脱门。】
这里第一个说的是空解脱门,就是说透过观察,对于诸法自性的种种错误的遍计执着,就能够了知这些遍计都是虚妄想,所以能够观察所遍计为空,意思就是说,这些遍计不是真实存在的。在《显扬圣教论》卷12中,对于遍计所执有这样的开示:
【此遍计所执自体有多种名,……亦名和合所成,亦名所增益相,亦名虚妄所执,亦名言说所显,亦名文字方便,亦名唯有音声,亦名无有体相,如是等类差别应知。】
也就是说遍计所执它的范围是很广的,这些遍计所执都是空三昧所要破的一个对象。包括说第一种,对于因缘和合所成之法,把它执为实有之法,而能够遍计的这个能取心,本身也是和合所成;第二点是说对于诸法的增益执,譬如说,以为意识可以到未来世,或者是说意识可以储藏种子等等;第三个是说因为虚妄了知而产生了种种错误的知见,譬如说,依六识论产生种种的虚妄见;第四种是因为语言文字、音声等等,也就是说,不晓得这一些法是有它的局限性,而产生执着,落在语言文字、声音之中;第五种的遍计是说,不能如实了知诸法的本质跟法相,这样当然就没办法跟三三昧相应。对于生灭有为法跟不生灭法,我们就必须要有正确的了解跟观察,才能够跟三解脱门相应,以上就是说依遍计所执而立空解脱门。
第二个属于无愿解脱门,这部分是透过观察,依他起的生灭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都是变异无常,没有究竟真实所得,当然这一些就不是修行者的究竟目标,这一部分就是依依他起而立无愿解脱门。
第三个是无相解脱门,也就是说如果能够依照正知见,来观察及简择真正的无心相心,就能够证圆成实自性。将来能够转依不缘六尘境界的如来藏心,就能够安住于无相三昧,也就是实相无相的道理,这个是依圆成实而立无相解脱门。
以上我们简单地说明大乘的三三昧,因此菩萨除了能够证得二乘以观察蕴处界生灭法为基础的三三昧之外,也可以证得以亲证及转依如来藏为基础的大乘三三昧。而无论是大乘或者二乘的三三昧,其重点除了要依据信受八识论来了解之外,另一方面便是需要破除对于诸法的错误知见跟执着,因此可以达成智慧上面的心得决定而安住于智慧三昧之中,并且能够跟解脱境界相应;而大乘的三三昧,则要再加上对于真如法性的观察,因此其智慧当然能够超胜于二乘的三三昧智慧。
还有一点就是:今天是以智慧的角度来说明三三昧,但是这里面定力还是非常重要的。在《大智度论》中有这样的开示:
【问曰:是三种,以智慧观空、观无相、观无作;是智慧,何以故名三昧?答曰:是三种智慧,若不住定中,则是狂慧,多堕邪疑,无所能作;若住定中,则能破诸烦恼,得诸法实相。】(《大智度论》卷20)
也就是说,虽然是以智慧来观三三昧,但是仍然需要配合定力,因为定力可以让智慧发生它的真正力量,而不只是干慧或者狂慧而已。这代表说修学定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修学定力的过程就是在降伏性障,因此有定力才可以让真实智慧出生,而不被五盖性障等遮盖,因此可以真实心得决定不被境界所转。所以说智慧上的心得决定,也能够称为三昧,而真正的智慧,必须是要有定力作支撑的。
以上对于三三昧的基本介绍,让我们可以从二乘跟大乘的不同角度来理解,大乘菩萨可以同时具有两种角度的观察,因此智慧是超胜二乘的。而这里面虽然两者都称为无愿,可是菩萨的无愿三昧是要转依如来藏的无为无作体性。然而在菩萨道的过程中,却是要发起成佛与利乐众生的大愿,尽未来际而不退转。
由上述的探讨,我们可以知道菩萨道的修学,绝对必须要依止如来藏才能成就,当然也包括三三昧,也才能够真正入不二法门。菩萨对于三界法能够了知其出生的根源及因缘果报与缘起道理,而这其中包括尽所有性与如所有性的完整观行,因此当然是可以具足大乘三三昧,然而菩萨却是不离三界法,而能够发起大愿来利乐众生以及成就佛道。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门》<第095集 大乘与二乘之三三昧> 正国老师
下一篇:
(二乘)三三昧
上一篇:
三三昧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sanmodi.cn

特别声明:
本文摘内容部分转自网络,部分摘录于三乘菩提系列讲座和佛法书籍,更深入系统的学习佛法请参考点击:
三乘菩提学佛 视频影音(共2400集)
三乘菩提学佛 MP3音频(共2400集)
三乘菩提学佛 结缘书 口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