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六度
五上分结
菩萨四果的证得:有的人先修得第四禅以及五种神通以后,明心见性后过牢关而发明舍心,慧光圆通而后到菩萨四果。从祖师禅的修学过程要证得菩萨四果,是先明心见性,学差别智、过牢关。过得牢关,就能舍了。然后还要再断色界惑、无色界惑、才能断五上分结,才能进入菩萨四果。那么这个是祖师禅悟后起修解脱道的过程,我们要走的路就是这条路。断五上分结称之为菩萨四果。
什么叫做五上分结?相对于五下分结而说五上分结,那就是欲界爱的结、色界爱的结、无色界爱的结、慢的结、以及掉举的结,合并称为一念无明。
欲界爱的结,比如说一个菩萨三果,他仍然喜欢住在世间,虽然对于世间的苦乐不贪着,但是世间还有不苦不乐。他还有一个心念,喜欢在欲界里面度众生,这就是欲界爱的结。色界爱的结就是喜欢色界的境界,比如我们有人悟了以后,性障除了,本身也有定力了,结果初禅善根发,色身常常有乐触。然后他心里生起喜欢贪着的心——喜欢这个乐触,所以时常将心向内收敛,让乐触在身中出现,这个,就是色界爱的结,喜欢色界里面的境界。
比如有人证得二禅——心喜。二禅之中无觉无观,但是出定的时候,住于初禅,有心喜的觉受,初禅中的身乐会变得很细腻,若有似无,照样留在胸腔里面。有的人就很喜欢这个境界,这也是色界爱的结。乃至三禅心喜身乐俱足,乃是世间无上至乐。凡夫修得三禅——身心受乐定,无法舍离,所以世尊说:唯有圣人能舍。如果诸位将来有一天进入三禅的时候,有明心见性过牢关的功德,你才能舍它。如果没有明心见性以后过牢关的功德,证得三禅,你要舍离三禅的身心之乐很难舍,这就是色界爱的结。
乃至到了第四禅舍念清净定,这种境界很多外道以及佛门里面,自古以来有许多人以为就是涅槃,但它不是涅槃。现代的人要修得四禅很难,但是古时候很多。他们误以为四禅就是涅槃,但这个不是涅槃,仍然在色界天之中。上去还有五不还天——是三果圣人所住的地方。
为什么色界爱的结要舍除?因为这是虚幻的。初禅身乐、二禅的心喜和微细乐、三禅的身心俱乐,都是因为色界身出现以后和我们这个四大所成的欲界身合在一起,而产生了微细的磨擦触觉,所以才产生了这些乐,所以这些乐不离色界身和欲界身。而欲界身和色界身是因缘和合而生,从因缘而生的欲界身和色界身而生的乐,当然也是因缘而生,那就不是永恒常乐。三禅虽然称为身心俱乐定,但是其中仍然有苦受,你的心中会有一个耽忧——如果三禅的功夫退失了,我这快乐就不见了。这就是苦。乃至四禅之中舍念清净定,也是不离五阴,如果没有一个意识在,是谁舍念清净?所以欲界结要断,色界结也要断。我们如果证得色界的境界而不贪爱,表示我们的色界结也断了。然后无色界的结不断的话,我们还是不能离开三界,不能解脱生死。
无色界的结是什么?四禅之后如果不修四无量心,而直接去修空无边处定;当我们进入空无边处的时候,那是什么的作用?还是有意识在。因有识在,所以你才能证得空无边处定。在空无边处里面仍有苦,还是要离,如果知见不够,就在那边安住,心扩散,定就丧失掉了,又退回到色界天来。所以不能攀缘于空,因此舍离空无边处,那就要往自心里面来安住,心才不会散。
往自心安住时,就要缘于自心的识,但是缘于自心的识时,你将会发觉过去的识无量无数,过去的每一个不间断引生的识,也是无量无边。现在的识也是无量无边,种子无穷无尽。过去识、现在识如此,未来识也是一样无量无边。所以安住一段时间以后,你发觉这还是不究竟,不能让我们究竟解脱,还是得要舍,那就离开识无边处定,进入无所有处定。
在无所有处定中,初期觉得这应该是涅槃了吧!但是住过一段时间,你会发觉偶尔还会起一个念去观察:这个无所有处,名为无所有,其实还是个有。为什么?如果没有我这个心在,怎么会有一个无所有?相对于我这个能够安住于无所有的心,所以才叫做无所有,结果还是不离有。因此又离开了无所有处而进入非想非非想处。
到了非想非非想处,你说我现在是无想,无想怎么又有一个我住在无想的境界?那显然是有想,可是你说我有想吗?我又没有任何的想念,也不对这个境界加以了知,这就是非想非非想定。在这个非想非非想之中,又继续观察,原来有这个非想非非想的时候,就不离非想非非想的觉受,有一个我,有一个心住在这里面,那就不是究竟,所以要把四空定境界的执着也要舍除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出离三界。以上是欲界结、色界结、无色界结,还有两个结,下回分晓。
我们继续谈菩萨四果断五上分结。上周谈了三界的结,现在再谈第四个结——慢。慢的习惯非常的难除,在三果之前虽然说慢已经除了很多,但这个慢犹如五盖一般有很多的层次,就好象五盖一样。
一般人起慢心是在世间法上:如钱财、色身、地位、身份……等。有的人则以有名的传承而生慢,但这个是很粗重的慢心。悟得真如,体会得很深入以后,无我的功德开始出现,慢心就开始除了。可是仍然无法把所有的慢都除尽,就好象修学初禅的人要离五盖才能发起初禅。但是五盖于初禅、二禅、三禅……一直到非非想处,都有它不同层次之五盖。乃至证得灭受想定的俱解脱大阿罗汉也有他的五盖。菩萨也有菩萨的五盖,还没转入菩萨之前的缘觉也有他的五盖,一直到等觉妙觉,地地皆有五盖,慢也是一样。
经中说毕陵尚慢,那就是说即使成为俱解脱的大阿罗汉,到了四果,五上分结之中慢的结已经断了,但是仍然还有余习未尽,还有一些残留的习气,但是慢的本身是不存在了。
所谓慢的余习是说他的习惯性还存在。譬如说断瞋也是一样,瞋恚心断的人,因为过去有个习气在,所以他很用心修行,到了菩萨三果,断了瞋恚心,人家怎么辱骂他都没关系,不会生气。
可是如果遇到的是一个他从小就住在一起,吵架抬扛一直到现在50岁了,还是继续这个习惯的人,两个人一见面还是继续抬摃,讲话还是会大声,对别人就不会。为什么?因为他的种识里面,直接的就会对他发起抬摃的反应,那就是余习——瞋的余习。不是对他生气,只是见了他,嗓门就提高了,变成一种习惯性。
那么慢也是一样,譬如毕陵尚慢:毕陵尊者要过恒河的时候,恒河水很高,他过不去。想要用神通飞过去,世尊又告诫不许无缘无故用神通。所以他只好叫恒河神把河水降低。他就看看恒河神是哪位?他一看:喔!原来是他。他就讲:小婢!把水降低,我要过去。恒河神听了不高兴,怎么骂我是个小婢女!可是大阿罗汉讲话又不敢不听,便把河水降了让他过去。
恒河神就去跟世尊投诉了,说:毕陵尊者骂我,他很傲慢。世尊就找他来问:你有没有骂他?没有啊!那为什么他说你骂他小婢?你有没有骂他小婢?喔!有。那你跟他忏悔。好!毕陵尊者就说:小婢过来,我跟你忏悔。跟人家忏悔时又骂了一句小婢。世尊便向恒河神说:这是一种残留下来的习气。你今天贵为恒河之神,但是你过去五百生都跟着尊者,是他家的小婢女。他叫你小婢叫惯了,所以这一回跟你忏悔还是叫你小婢,是习性使然。忏即无慢,只是因为过去生残留下来的习性还没有除尽,所以叫你小婢,不是对你起慢心。
但是五上分结所断的慢也可能连余习都断尽。如果过去生就是个很谦虚的人,证得菩萨阿罗汉之时,慢即除尽。但是除尽之后往往还会有更细的慢,譬如说他有时候会想起来:我现在是菩萨阿罗汉。但是会立即以空性遣除这想法,那就是更微细的慢,所以慢也是一样地地皆有。只是说他不因为自己的修行或者世间的果报而对别人生起慢心,没有故意起的慢心,或不经意而起的慢心,只是可能有一些余习未尽而已。
第五个结称为掉举。这个掉举就是因前四种烦恼而生的一念无明。所以我们说悟后起修,要大家修习禅定,修习禅定就要同时除烦恼。目的在哪里呢?就是要断一念无明。我们菩萨的入道——见谛,是明心见性。这是破除根本无明,破除掉所知障。菩萨初果已破所知障,因为对真如有真实的体验。可是菩萨初果明心见性,还是没有断尽一念无明。但是阿罗汉、缘觉,一念无明都已经断尽。
那么一念无明要如何断?要从修除性障与断烦恼下手。我们修除性障断烦恼之后,定力就会跟着提升上来。我们悟后起修也要修四禅、四空定,也要修观、练、熏、修四种三昧。但是往往坐下来之时,突然间想起这个法,突然间想起那个法。往往我们在修定的过程里面,突然间会想起世间某一些事情,那么这一些通称之为烦恼。
我们想要到达不掉举的状态,必须烦恼很少。一到了修定的时间就把所有的烦恼丢开。平常在做事情的时候,心里面也不为任何事情起烦恼。该做就做,做过了就丢开。没有烦恼的人才能断除一念无明,能离开掉举的状态。慧解脱的阿罗汉虽然禅定功夫不是很好,但是他不会再有掉举的状态,他完全没有烦恼,过的是无忧无虑的生活。乃至日中一食,出去托钵,倒霉的话碰到这一家刚好没有多余的饭布施,第二家第三家到第七家还是没有,那只好回来了,今天就没饭吃了。有没有烦恼呢?还是没有。
像这样,就是他根本不为了五阴或者为了任何的法生起烦恼。不为法生起烦恼是因为解脱已经亲证,解脱知见已经具足,断除一切烦恼,不起一念无明,所以自己知道永远不受后有。根本不担心这个五阴今天唯一的一餐到底有没有饭吃,他随时准备入涅槃,到这个地步,一念无明才能断尽。断一念无明就是证得尽智。
所以我们出去主持讲座度人时,在度人的过程中,心里面不可以有烦恼,一切随缘。因缘具足了,我必须开二十班传法,那就开二十班。因缘不具足了,必须要结束了,那就结束,一班也不留,根本不担心人家来不来学,菩萨四果就要这样的心态。虽然有大愿要广度有缘人,可是现在来的人都是没有缘的,该结束了,那就结束,没有牵挂。要能够这样,掉举这个结才能断掉,没有任何的烦恼,一念无明就断尽。
断了五上分结之后,三界的结、慢的结、掉举的结统统断了,所以永离妄想妄念。诸位如果有一天完全没有妄想的时候,完全没有妄念的时候,那么贪、瞋、无明、烦恼永尽。那你就知道:我已经解脱了,却没有一个解脱的我。你就知道解脱的这个境界是要怎么样去修证而得,那就是解脱知见具足了。这样的人,他就是证得涅槃的境界。
但是菩萨四果和声闻四果又不一样,菩萨四果是从初果就以慧印证涅槃,只是掉举等五下分结、五上分结没有断尽,所以他还须求尽智——一切后有永尽的智慧,所以要留在世间。因为修学菩萨行不能离开世间,所以他驻在世间。当他断了五上分结,就是不坏五阴而实证涅槃。如果他有四禅的功夫,就可以随时随地提前舍报入涅槃,没有障碍。他如果要延后舍报,照样可以做得到。这是菩萨四果加上四禅的功夫才能做得到。
当他到了这个境界以后,他对有缘的众生开示,他常常会这么讲:五阴、六尘、六根、六识、能知能觉的心、所知所受的境、都是虚妄的。我们自身尚且是虚妄的,何况是父母、兄弟、妻子、姊妹、爱恋亲情,全部都是虚妄。那么因为他亲证的关系,到了这个境界自然而有一种威仪,使得众生听闻以后很快就会信受。就跟着离开了世间的贪爱执着污染而开始修行,渐渐的也可以一样的出离世间,而又常驻世间。
菩萨四果就是这样子亲证涅槃而不取证涅槃。因为他不是声闻种性的缘故,所以菩萨四果有时示现出家,有时示现在家。乃至菩萨初地、十地、等觉都可能示现出家在家的形像。度了无量的众生,可是心里面并没有觉得自己度了无量的众生,不做度众生之想。
他在三界之中自己自主生死,断尽了世间的执着。因此他的解脱境界的修学已经完成了,已经亲证了。走过了这条解脱之路,所以他的解脱知见已经具足了,已经完毕了,所以又名毕地、无学。又称为菩萨阿罗汉、杀贼、应供、无生、应仪。
菩萨阿罗汉的境界,相当于十行里面的第五——离痴乱行。所以菩萨阿罗汉在一切世间舍报受生时,了然分明。在舍寿、中阴入胎时心不颠倒,而他的解脱境界通常认为相当于第八地(实际上应判为六地满心)的菩萨,但仍不是八地的菩萨。因为八地菩萨所应具有的功德他还没有具备。
下一篇:
五下分结
上一篇:
止观双运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sanmodi.cn

特别声明:
本文摘内容部分转自网络,部分摘录于三乘菩提系列讲座和佛法书籍,更深入系统的学习佛法请参考点击:
三乘菩提学佛 视频影音(共2400集)
三乘菩提学佛 MP3音频(共2400集)
三乘菩提学佛 结缘书 口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