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茶馆
宗通与说通的关系
宗教一词一直都是佛教的专有用词,而不是其他的用词。而且,这个宗教指的就是宗门跟教下。宗门最主要就是在指,以证悟第八识如来藏为标的的,这个就是宗门。所以,宗门虽然佛教在中国分成有八宗,但是,不是只有禅宗叫作宗门。虽然我们平常都习惯把禅宗称为宗门,把天台宗称为教下,所以叫作宗门教下,合起来叫作宗教;但是,只要是你依止着佛的教导、依止着佛的教示而修行,修行为了要干什么?为了要证悟第八识如来藏,乃至于能够如实的修行,而证悟了这个真心理地如来藏,证悟了这个宗谛之心,那这样子透过教说而去完成修行,去证悟这样子的宗——这个宗谛,这个就叫作宗教。所以,这个是佛教的宗教的真正的义理。
岂可支离去本逐末,随言语机境作窠(《佛果圜悟禅师语录》卷16),也就是说,既然知道说宗门教下,也就是说宗通、说通是以宗门为主,怎么可以舍本逐末,而在语言相、闲机境上面遭到它的束缚呢?所以应该要以心为宗。所以,这里开宗明义就说佛语心为宗。也就是说,佛说的所有一切教法,都离不开如来藏,离不开这个真心;如果离开如来藏、离开这个真心,那个佛语就不是叫作说通。所以这边才会说宗通说亦通,必须你真的能够宗通,能够证悟如来藏以后,才能够开始慢慢的进入初分的说通,乃至于多分的说通,乃至于到佛地究竟圆满的说通。所以,真正要完整地解释佛所说的教示,必须要能够有说通的,有说通的这样子的一个功夫;那你要有说通的功夫,你就必须要先通宗,你不通宗的话就没有说通的功夫,所以,必须要先有这个宗通;自不通宗的话,就没有办法能够说出这个真正的佛法,所以才会说宗通说亦通。
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的注解里面,这边这么说:盖宗者道之本,说者教之迹。宗以明趣,趣不明则失其所归;教以诠理,理或昧则迷其所入。故宗通而说不通,理虽精而不显;说通而宗不通,言虽辩而非要,而二者实相须为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註解》卷3)
《楞伽经》里面的注解里面就讲到这样子,所谓的宗,宗者道之本,也就是说,所有一切佛道,修学佛法如果离开了如来藏、离开了如来藏这个心宗的话,如果离开如来藏这个心宗去修行的话,那这样子说者教之迹,离开如来藏这个道迹的话,你就没有办法趣入正宗了,所以宗以明趣,趣不明则失其所归。所以宗以明趣就是说,你必须要立定修学佛法的目标,也就是说你必须要立定修学佛法的趣向,你要修学佛菩提道,你要修学佛道,你要认清方向。那这个方向在什么地方呢?这个方向就是要以心为宗。如果不是以这个心为宗的话,就叫作心外求法,所以心外求法说的就是外道。外道不是说在贬抑或是说在骂某些人,也就是说外道其实是在说,他是外于这个如来藏心,不以这个如来藏心为宗,而去求取万法。
那在外面也有人知道说,知道这个道理说:这个心外求法就是外道,所以我们必须要心内求法。结果,他所认为的心内是哪一个心呢?他所认为的心内是意识心。他认为只要把这个意识心,能够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够一念不生,能够不沾染所有一切烦恼,所以说若无闲事上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他以为这样子在这个意识心上面去用心,这样子就是修学佛法,所以说这样子叫作心内求法。请问各位:这个是心内求法,还是心外求法?佛说的心内求法是以如来藏心,你必须趣向如来藏心,你必须要找到这个如来藏,你必须要证悟如来藏,以这个如来藏为理体,以这个如来藏为你所观;这个如来藏里面所含藏出生万法的这样子的一个功能,乃至于从如来藏所出生的这些万法,包括祂所出生的意识心,从这样去看诸法的变化、诸法的一个生灭的时候,这个才叫作心内求法。你如果离开如来藏而单独在意识心上面去求法的话,这个还是属于心外求法;因为还是依止着意识心在求法,所以还是叫作心外求法。
所以这边就说宗以明趣,趣不明则失其所归,所以就是说,这个心宗用来让你指明你的趣向。如果你修学佛法,你这个方向不正确的话,譬如说要到台北去,结果给你指的方向是往南的方向,那继续往南走就是掉到太平洋里面去了;如果所指的方向是往北走,不管你再怎么走,不管你再慢,只是快慢的差别,终究是会到达台北的。但是,现在很多人所谓的心内求法指的这个意识心,就是刚刚好,譬如说你从台中出发,要往台北走,他叫你把这个意识心必须要修得一念不生,要把这个意识心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犹如叫你往南走,犹如叫你坐着火车往高雄、往屏东的方向走,一直没有办法到达台北;所以你没有办法到达台北,一直往后走,一直往南走,走到最后就只有掉到太平洋里面去了。那你如果能够依止着这样子的佛心佛宗往前走的话,就能够到达佛所说的修学佛法的道路,所以这个就叫作成佛之道。所以,成佛之道必须以心为宗,所以这边才会说宗以明趣,也就是说以这个宗明白你的趣向。
趣不明则失其所归,这个就是我们刚刚所举的例子,你如果你趣向不明确的话,就会失其你所要依止、所要归止的方向。所以,如果你这个方向所指的是颠倒的一个方向,不但不明白,而且是颠倒的一个方向,这个意识心就是一个颠倒的方向,而且是让你的趣向不明;所以失其所归,失其所怙,没有办法有依归。
那教以诠理,理或昧则迷其所入,教以诠理,所以不能以教说、不能单独以教说来依文解义来说明佛法,依文解义,三世佛怨;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所以,其实很多人误以为佛法就是缘起性空,所以佛就是说一切法空。缘起性空其实是在说,这个蕴处界诸法它本身是缘起性空,但是,缘起性空的蕴处界诸法,它是由如来藏所出生的。所以,这样子讲说一切法空的人,就是以教来诠理;但是以教来诠理,他又理昧,也就是说他昧于理的真理;所以这边说理或昧则迷其所入,因为你不明真正的这样子的理趣的时候,一定会迷失你所趣入的方向。
所以这边说故宗通而说不通,理虽精而不显。所以,宗通而说不通的话,如果你只是开悟明心,但是没有增长你的智慧,虽然宗已经通了,但是没有办法在教门上面去增长智慧,没有去增长你的差别智,没有增长你的方便智;所以,你虽知道这个理,知道如来藏这个理,所以理虽精,但是,没有办法为众生显发出这个宗门的真正的道理,也就是说你并没有办法去利益众生。也就是说,必须要透过你亲证的这样子的一个理地,而透过佛法的教说,隐覆密意为众生宣说开悟的真实的道理;所以必须要宗通与说通,所以如果宗通的话,理虽精而不显。
而说通而宗不通,言虽辩而非要,就是说你虽然懂得满腹的经论,但是并不通宗,所以你纵然满腹的经论还是没有用;你纵然世智辩聪,讲得满腹的经论,但是你所说的全部都没有契中要害,全部都没有契中佛的真谛,全部都没有契中佛所说的真理如来藏,没有契入佛所说的这个真如,这样子虽然你言词非常的辩了,所以言虽辩,但是没有真正的真正的了知佛法的法要。那这个在我们佛法的故事里、佛典的故事里面,这个《高僧传》里面,就很有名的这个故事。
当时,德山宣鉴禅师他当时号为周金刚,为什么会号为周金刚呢?因为他认为,认为他非常的通《金刚经》,后来就写了《金刚经疏钞》。写了《金刚经疏钞》,从北方就挑着《金刚经疏钞》要到南方来对禅宗已经开悟的这些祖师,要对这些祖师挑战;认为说他非常的了得,所以他认为南方这方獦獠(什么叫作獦獠?獦獠就是蛮人),这些蛮荒之人他们根本不懂佛法。他认为禅宗这些人,他们根本不懂佛法,不懂这些教门,所以就挑着《金刚经疏钞》要过来。结果在半路上面,就遇到了一位老婆婆,老婆婆就在那卖油糍,就肚子饿了。肚子饿,这个老婆婆其实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就要去跟她买油糍。
那个老婆婆就问他说: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呢?这个德山宣鉴禅师就把他要往南方的原由,跟这个老婆婆来说明这个原委。老婆婆就说:你懂得这个《金刚经》,那我问你一句话,你如果答得出来的话,那我这个油糍就供养你;你如果答不出来的话,那就非常的抱歉,就没有办法供养你。她就问他说:《金刚经》里面不是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上座,您现在点的是哪一个心?因为德山宣鉴禅师是要买油糍这个点心,就是说他要吃点心,所以她就问他说您点的是哪一个心?当时德山宣鉴禅师马上口挂壁上啊!后来因为这样子的典故,后来才把《金刚经疏钞》整个把它烧掉了。烧掉了以后,才依止着宗门的正式的修学,依止着宗门的法要,真正的来修学这个宗通。也就是说,真正的修学宗门的正法,而没有依文解义、依着他原来的慢心、依着他的教说依文解义,继续的执著这样子的言说。这个就是言虽辩而非要。
言虽辩而非要,所以你没有办法通达宗门,没有办法通达宗门,你所说的全部都是在这个语言文字上去作思惟而已,那这个全部都是意识心的一个思维的作用。当然,我们还没有开悟之前,这些阅读经典乃至于听受经教也是必要的;因为这个属于相似般若,相似经教的、相似佛法的、相似般若的这个部分还是需要的;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子就依文解义,说这个就是已经完全通达佛法了,所以言虽辩而非要。
也就是说,如果真的要懂宗教的话,你必须要宗通,也要说通,说通也要宗通,这个才是真正懂得宗教的义理。所以这个就是佛法里面所说的宗教的真正的意涵。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 <第86集——佛教是不是宗教?(二)> 正文老师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sanmodi.cn

特别声明:
本文摘内容部分转自网络,部分摘录于三乘菩提系列讲座和佛法书籍,更深入系统的学习佛法请参考点击:
三乘菩提学佛 视频影音(共2400集)
三乘菩提学佛 MP3音频(共2400集)
三乘菩提学佛 结缘书 口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