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如来像者,非觉非知;一切诸法,亦復如是非觉非知。(《大宝积经》卷89)
既然如来之像非觉非知,那我们拜佛像干什么呢?所以这篇就是依实际的理地在看这个佛像的,这是大精进菩萨,这也是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时候,在修观像念佛的时候,记载在《大宝积经》里面所叙述的一段经文。如来像者,非觉非知,也就是说这个纸画的如来像它没有觉知,所以叫作非觉非知。那如来藏一样是非觉非知,如来藏也是没有觉知的。因为觉知是谁呢?觉知就是我们的五阴,觉知就是我们的意识心。就是因为我们有意识心,你才会去执著这个偶像,你才会透过这个偶像去发起信仰的心理;所以要从这个偶像、透过这个偶像,去求无形无相,甚至于缥渺虚无的上帝,这样的一个神,譬如说透过十字架要去求上帝的庇祐,道教透过神像要去求妈祖、要去求天公的庇祐。但是这是什么?这是有觉有知,不是非觉非知,这都是属于意识我见相应的觉知心。
但是,如来之像,非觉非知,所以真正拜佛、真正透过佛像来思维佛法,透过佛像来思维佛像它是非觉非知的,因为佛像是木头做的,佛像是木头做的当然是非觉非知,那佛像是纸画的当然是非觉非知;所以这个就是如来藏的体性,因为如来藏祂不与三界六尘万法相应的,所以祂非觉非知。一切诸法,亦復如是非觉非知,所以如来藏并不跟一切诸法相应,所以非觉非知。但是,如来藏祂却能够了众生心行,因为如来藏祂有了知其他三界六尘万法的这些一切法的其他诸法,所以这一部分就是如来藏祂非有觉知,非无觉知。但是我们从观像这个地方来看的话,这就是在说,如来藏祂本身就不与三界六尘万法相应。
【如是像者,但有名字;一切诸法亦復如是,但有名字。如是名字,自性空寂,无所有,如来之身其相如是。】(《大宝积经》卷89)
就说这些像,譬如说观世音菩萨的像、阿弥陀佛的像、释迦牟尼佛的像,如是像者,但有名字,这些像虽然有名字;但是一切诸法亦復如是,但有名字,这些像乃至于一切诸法,从如来藏所出生的这些法,只是因为假名安立。这些名字其实它自性空寂,这些名字它并没有所有,是因为我们安立了这些名字以后,才会有所谓的观世音菩萨的像,才会有释迦牟尼佛的像;但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除了祂的化身以外,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一样是无形无相。
不要说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无形无相,我们众生自己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本自具足的这个自性佛,一样是无形无相。但是这个自性佛又叫作如来藏,如来藏是祂的名字,那如来藏这个名字——如来藏三个字,这个名字是有文字相的;因为这个文字相只是文字为了要表达如来藏祂的义理、如来藏祂的体性,所以安立如来藏的这个名字。但是,如来藏祂本身自性空寂,所以才会叫作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如来藏祂本来一无所有,因为如来藏出生了三界六尘万法以后,这些三界六尘万法是给五阴所领受的,如来藏并不去觉知它,所以如来藏对这些三界六尘万法并无所有。
如来之身其相如是,所以,不管如来的法身,或是说众生、一切众生的法身,全部都是这样一个真如之相。所以,如来的身相是自性空寂,无所有的。只是因为我们要说明这个名字,所以安立了如来藏,安立了真如,安立了所谓的无心相心,安立了所有的这个名相,譬如说阿赖耶识等等的这样的名相。但是,这都是只有名相,这些名相都是在说明这个名相底下的真正的义理。那这个义理、这个名相它本身,并不跟五阴相应的诸法相到的,这个就是如来之相自性空寂,无所有。
但是,我们刚刚所说的外道,就是一般的民间信仰,他所拜的这个偶像,它不但有名字,它这个名字还赋予它能够保祐你,它能够出生你的色身的虚妄想,乃至于它能够保祐你赚钱,它能够保祐你能够获得事业的满足。但是,佛法不是这样讲的,佛法讲的是各人造业各人担,各人吃饭各人饱,所以不是说透过这偶像崇拜,你就能够得到这样的满足。所以,佛教徒拜偶像,并不是这样一个动机。这样的动机拜偶像的话,本身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是跟我见相应、是跟我所见相应,这是永远没有办法脱离轮回的。
佛又说:如此画像非觉非作,一切诸法亦復如是;如来身相亦復如是。(《大宝积经》卷89)
那这个画像,譬如说我们所说的佛像木雕的神像也好,或是说画作的像也好,这个像并没有觉知,并没有造作;因为它没有身口意行的觉知,也没有身口意行的造作,它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的觉知,没有眼耳鼻舌身识的觉知,它也没有身口意行的造作;那如来藏所含藏这些法、如来藏这个法体也是这样,如来的身相也是这样。
但是,我们刚刚所说的这个偶像,它全部都是有觉有作;因为它不但能够造作出生这个世间,它能够化作众生,它能够化作众生的福业,化作众生的善业,这个是他们说它能够主宰一切的,所以它是有觉有作的。那这个有觉有作,就是因为执著于自己的我所的一个知见,也就是说,认为这个世间是它所造作的。但是,真正佛教如来所说的正法,所说的如来藏祂本身是非觉非作的。所以拜佛礼佛,最主要就是要透过礼佛,而能够去瞭解这个真正的第一义谛的如来之相非觉非作的真正的道理。
如此画像非见非闻,非嗅非尝,非触非知,非出息非入息;一切诸法亦復如是无有知者。(《大宝积经》卷89)
这样的画像它是木雕的,它是纸画的,所以它非见非闻,它没有办法闻见,没有办法眼见,没有办法听闻,没有办法嗅香,所以没有办法尝味道,所以也没有办法去触知身触的觉受,所以没有眼、耳、鼻、舌、身等等诸识的一个觉知,也没有眼、耳、鼻、舌、身五根的作用,也没有色、声、香、味、触等这些尘境的了知的作用,也没有出息,没有入息,它没有呼吸。如来藏一样,如来藏虽然出生了你的五阴身,能够让你见,能够让你闻,能够让你嗅,能够让你尝,能够让你触,而且能够让你的五阴身能够呼吸,但是如来藏祂本身并不跟这些法相到的。所以,如来藏这个佛,也就是说我们的本来佛,祂本来就离开这个像,所以是透过这个画像来思维、来了知,这个本来的自性佛就是非见非闻,非嗅非尝等等诸法。
如此画像非欲界摄,非色无色界摄,一切诸法亦復如是。(《大宝积经》卷89)
祂说,这个画像并不是属于色界所有的,也不是属于欲界所有,也不是属于无色界所有的。因为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是必须要有众生,也就是说你必须要有五阴的时候,你才会有所谓的欲界、色界、无色界;那单单这个画像,它只是一张纸张而已,所以它不是属于欲界众生,也不属于色界众生,也不是属于无色界众生。所以,如来藏祂也不是属于欲界所摄,也不是属于色界所摄,也不是属于无色界所摄。这些都是虽然是如来藏所出生的,但是如来藏不是属于欲界、色界、无色界。
我们刚刚所说的外道相似佛法的这一部分,或是说民间宗教,甚至于基督教的图腾、基督教的十字架这一部分,它这个知见全部都是摄于欲界,乃至于摄于色界、无色界,这样一个流转生死的知见。但是,真正的佛教徒观佛像的时候,是透过这个佛像去观这个佛像,这个如来藏就犹如这个画像一样,它不是欲界所摄,也不是色界所摄,也不是无色界所摄。
如此画像非取非捨,非实非虚,非生死非涅槃,一切诸法亦復如是;如来身相亦復如是。(《大宝积经》卷89)
这个身相、这个画像是纸做的,所以它没有取舍,它不会去取三界六尘万法,它不会去取色、声、香、味、触,它不是实际的一个东西。但是,如来藏虽然祂不是实际的一个东西,因为指的是祂没有跟五阴十八界相到诸法这个相应的诸法相到,所以说祂非实;但是又说祂是非虚,因为祂是有一个实际的理体,但是这个理体是远离了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六尘诸法;所以说祂是非生死、非涅槃,因为祂本来就是无生。
所以,佛教徒就是透过这个画像,来了知所谓的佛像,即非佛像,是名佛像,我们所拜的偶像,其实不是偶像;所拜的偶像,其实最主要是透过这个偶像,来发起对佛法的一个思念;透过对于佛的这个像貌,来发起对于佛的思念以后,进一步能够想要学着佛,能够了脱生死,能够增长智慧,完成佛菩提道的大乘佛法的地地的修行。所以,必须要经过我们真正的修学过程以后,你才有办法进入所谓偶像,即非偶像,是名偶像的真正的拜佛的道理。
这样才是真正的拜偶像,而不是外道的崇拜偶像。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 <第84集 佛教与民间信仰都拜偶像,两者有何差异?(下)> 正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