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3)----张正圜老师
接下来要说明诸行无常、苦、无我的道理。为何说诸行无常呢?因为身口意诸行都要以五色根及识阴为缘才能生起及存在,而五色根及识阴六识心尚且是无常之法,依五色根及识阴六识而有的身口意行,又如何能是常住不灭的?即使像藏密喇嘛黄教始祖宗喀巴,在他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密宗道次第广论》等著作中,坚持主张说乐空双运淫乐境界中的喜乐觉受,以及领受乐觉的意识心都是俱生而常住的,但是一切有智慧的学人都可以现前观察而证实:乐受与觉知心却都是有生有灭之法,而且乐受还必须藉由身行、口行(觉观)、意行的不断运作,才能持续现起而存在;身口意行如果暂时停止或灭除了,宗喀巴所谓的俱生乐就消失了,所以乐空双运中的淫乐觉受与意识心,都绝对不是宗喀巴所以为的常住不坏之空性。有智者可以从现量及比量上确知:不论是身行、口行或意行都没有常住不变的体性,证明圣教所说诸行无常至诚不欺。
为何说诸行是苦呢?意思是说,诸行无常,无常则苦,因为不是自己能随心所欲掌控的,即使心中很想要保持现前身口意的乐行不断、不坏也不能如愿,所以说诸行是苦。这也是说,众生的种种行经常会与苦受相应,所以时常有痛苦的行阴存在著,难得有快乐的行阴持续存在;而且,即使有快乐乐受的行阴能一直存在而不中断,也仍然是在识种刹那流注的变异境界中,终究无法常住不变,不是涅槃寂灭之乐,仍然是行阴的无常之苦,所以说诸行是苦。
又为什么说诸行无我呢?这是说,有色众生的身口意行都要由色阴与识阴六识来共同成就,或至少是由独头意识与色阴来共同成就的,而色阴与识阴本是因缘所生之法,要藉色阴与识阴为缘才能存在的诸行当然更是缘生之法;依因藉缘而生的身口意诸行,当然是因缘散坏之时就一定会坏灭的法,所以说身口意行都不可能是常住之法,没有常住不坏的真实我之自性,因此诸行当然是无我性的,故说诸行尚且不可依恃何况贪爱?
第四节 识阴
如何是识阴呢?佛陀在《增壹阿含经》卷28 中说:【彼云何名为识阴?所谓眼、耳、鼻、口、身、意,此名识阴。】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那是什么法而被称为识阴呢?就是一般所说的眼、耳、鼻、口、身、意等六个识,这六个心就称为识阴。】
由这一段经文的开示,就可以很清楚知道:在二乘解脱道中所说的识阴,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个心;而意根则是识阴六识出生所依的缘,也是意识的所依根,因此阿含诸经中都说意根是根而不强调意根是识,所以识阴就是眼识乃至意识等六个心,意根并不摄在识阴之中。
《增壹阿含经》卷28 中,佛陀说到五盛阴苦的时候,曾经说:【云何名为识?所谓识:识别是非,亦识诸味,此名为识也。】也就是说,只要是能了别是非、能了别种种法味的觉知心,都是识阴所摄的识。例如在专心一志而离语言文字时,能了别苦乐、对错,或是能了别食物的味道、艺术的韵味,乃至能了别佛法义理的离念灵知心;或如喇嘛教徒在双身法中,无语言文字妄想而能领受淫行乐触的觉知心;又譬如正当专心听法时,心中远离一切妄念,虽然都没有生起任何言语,却已能分别法味的灵知心;这些都是识诸味而与种种法味相应的心,正是识阴中的意识心。又比如正当专心听闻某大法师说世间法时,此时离念灵知心中虽无语言文字生起,却仍然能识别此大法师有时说错了,这正是能识别是非的识,同样是识阴所摄的意识心。离念灵知既可存在于贪著五尘的欲界境界中,也能存在于清净梵行的境界中,乃至在离五尘的二禅以上等至位中也都有,而在喇嘛教双身法的淫行之中,觉知淫乐的心行则是极低层次的离念灵知,所以同样是离念灵知,却有清净与染污、粗糙与微细等的不同;然而,这些都只是粗细意识的差别而已,都是识阴所摄的意识,正是有生有灭的虚妄法。
离念灵知心虽离语言文字,仍能了别苦乐及是非,这正是识阴所摄的意识,不出识阴六识之外,而意识觉知心这种离语言妄念时亦能了知五尘的离念灵知性,正是意识的心所法,为想阴所摄,佛说想亦是知故;当意识心离念而对六尘了了分明时,不论这离念境界的时间有多长,都仍然可以了然明辨六尘境界,不会因为离念就失去了知性,所以动中定修得很好的人,在路上行走时,虽然一直都处在离念的状态而没有任何妄想生起,却仍然可以了知路上的状况,绝不会失去了知性而全无分别,所以不会跌入水沟或撞上墙壁、行人、车子等等,因为了知的当下就已分别完成的缘故。因此,这离念灵知心当然不可能是诸入不会的真实心、实相心,绝不可能存在于无有六尘的涅槃境界中;而且识阴所摄的意识心,不论是有念或离念,都是藉意根、法尘为缘而从如来藏中出生的,绝对不可能是不生不灭的真心。因此,假使有人继续执著离念灵知心是常住的不生灭心,这个人一定是未断我见的凡夫外道。
识阴六识心的自体与自性,都是藉根与尘为缘而从入胎识如来藏中出生的,都是属于所生法,既然是所生法,当然就不可能是常住的真实心,更不会有常住的自性;如果有人继续坚执离念灵知心,或执著离念的知觉性为常住而不生灭的真心或实性,这种人就是未断我见与我所见的凡夫。学人若想真的断除我见、我所见而预入声闻解脱之圣流,就应该先建立正知见,并实际观行而确认识阴六识的缘生性、可灭性、必灭性,进而现观离念的知觉性就是识阴的自性,是摄属于识阴的心所法,也就是依附于识阴才能存在的我所,若离了识阴,心所法就不可能存在,然而有色众生如果离了色阴,识阴也不可能生起;经由这样如实现观而能心得决定的缘故,我见、我所见才能确实断除。
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中教诫:
世俗人及未悟菩提的修行者,同样存有五阴实有不灭的我见,最常见的是存有识阴常住不灭的我见,却都会自以为已断我见了。但是这个我见极为难断的原因,都是由于不善了知识阴的内涵所致;不善了知识阴内涵的原因,则是由于不懂得如何选择善知识。不能善选真正善知识的原因,则有别因:或因情执难断,是故明知所随之师是假名善知识,却宁可继续信受与追随;或因智慧不够,无法检查所随善知识的说法是否正确;或因封闭心态,不想进一步了知真善知识与假善知识的差别;或因过慢、增上慢,自认为修证高超,对任何善知识都不服气;或因为顾虑名闻、利养、眷属,诚恐修正原有邪见以后,将使徒众了知自己先前所谓的悟都是错悟,导致名闻、利养、眷属的流失;或因爱乐面子,一切以维持面子为重,所以明知自法有误时,仍然不肯改变,不乐重新观行而无法断我见。由此种种缘故,拒绝接受后出的真善知识开示的正法,继续落入识阴、想阴之中,难可出离。1
五阴实有不灭的我见,最难断除的部分是执识阴及受想行阴为我的邪见,而这四阴都是名色中的名所含摄之心与心所法,因此,想要断除我见,当然必须先深入理解名中四阴的内涵;而想要了解名中四阴的内涵,则应该先了解五阴的缘生相及其生起的次第等等,如此才能实际理解名中四阴的真实内涵,我见及我所见才可能如理作意的灭除,而成为预入圣流的初果人,然后才能进入解脱道的修道位中,渐次修除对于自我以及我所的贪爱与执著,渐渐迈向四果慧解脱的境界。
第五节 识阴不能去到后世
多数学佛人将实证涅槃高悬为未来无量世的目标,当代某些未断我见的大法师、大居士们,也常常自称已证得涅槃的境界;然而,涅槃的证得是以什么作为它的境界相呢?这是一切学佛人所应该知道的,否则恐皆难免犯下大妄语业。
解脱道所证涅槃有二,所谓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要能灭尽对五阴十八界之执著,方能证得有余依涅槃,方能于舍寿时灭尽五阴十八界而入无余依涅槃;若有一阴一界未能灭尽者,即不得入无余依涅槃。若执取五阴十八界中任何一法为常住不坏者,皆是未断我见之人,皆是未见道之凡夫,尚且不是断三缚结的初果人,何况能是证得有余依涅槃的阿罗汉?何况能灭尽五阴十八界而进入无余依涅槃?所以学人若想要实证涅槃,先得探究五阴十八界的内容,并且要信受 世尊所说五阴十八界都是生灭法的开示;要能先断除我见等三缚结以后,才有可能渐次修行取证二果、三果,乃至断尽我执而取证四果,方能实证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
因此,五阴的内容,正是想要断我见而入声闻见道位的人必须先了解的;本章前面四节中,已经对五阴色、受、想、行、识的内涵作了精要的说明,相信读者们只要详细思惟观行,就能渐渐如实了解五阴的真实内容 2。除了了知五阴的内容之外,还要如实了知并且信受佛菩萨的圣教:灭尽五阴十八界者并不是断灭空,尚有涅槃本际独存故,名为无余涅槃;先信知此理之后,才能具备正知见而确实断除我见。
又,欲证得无余涅槃者当灭想阴,莫堕想阴所摄的离念灵知之中;当知:若能灭除对想阴(了知)之执著,即能灭除识阴六识而得解脱;兹举述 世尊在《中阿含经》中的开示作为说明: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优陀罗罗摩子,彼在众中,数如是说:‘于此生中,观此、觉此,不知痈本,然后具知痈本。’优陀罗罗摩子,无一切知,自称一切知;实无所觉,自称有觉。优陀罗罗摩子如是见、如是说:‘有者,是病、是痈、是刺;设无想者,是愚痴也!若有所觉,是止息、是最妙,谓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彼自乐身,自受于身;自著身已,修习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身坏命终,生非有想非无想天中。彼寿尽已,复来此间,生于狸中。
此比丘正说者:‘于此生中,观此、觉此,不知痈本,然后具知痈本。’云何比丘正观耶?比丘者:知六更触、知习、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以慧知如真,是谓比丘正观也。云何比丘觉?比丘者:知三觉(三受)、知习、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以慧知如真,是谓比丘觉。云何比丘不知痈本,然后具知痈本?比丘者:知有爱灭,拔其根本,至竟不复生,是谓‘比丘不知痈本,然后具知痈本’。痈者,谓此身也:色麤四大,从父母生;饮食长养,衣被、按摩、澡浴、强忍,是无常法、坏法、散法,是谓痈也。痈本者谓三爱也:欲爱、色爱、无色爱,是谓痈本。痈一切漏者,谓六更触处也:眼漏视色、耳漏闻声、鼻漏嗅香、舌漏尝味、身漏觉触、意漏知诸法,是谓痈一切漏。比丘!我已为汝说痈、说痈本;如尊师所为弟子起大慈哀、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我今已作。汝等亦当复自作:至无事处山林树下、空安静处,宴坐思惟,勿得放逸;勤加精进,莫令后悔。此是我之教敕,是我训诲。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中阿含经》卷28《优陀罗经》)
白话语译如下:【我亲自听闻到这样的开示 那个时候,佛陀于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当时世尊告诉比丘们说:郁头蓝弗他在大众之中,有很多次这样子说:‘于这一生中,如果能够观察这个法、觉知这个法,那幺他本来不知道生死痈疮的根本,经过这样观察以后就能具足了知生死痈疮的根本了。’郁头蓝弗其实并没有了知一切法的智慧,却自称他已经了知一切法了;其实他对解脱无所觉悟,却自称已有所觉悟。郁头蓝弗是这样的见解、这样子说的:‘三界诸有,就是生死病、就是生死的痈疮、是解脱者心中的尖刺;假使把想也灭除而没有了了知的话(想亦是知),那个人是愚痴人啊!如果一心不乱但是仍然能有所觉知,那他就是止息了烦恼,是最胜妙之法,这就是说证得初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的禅定境界。’郁头蓝弗自己爱乐于色身及三想身(了知苦乐舍受的觉知心),自己受用著色身及三想身;就这样子执著于此等身之后,修习初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的禅定境界,在身坏命终以后,就往生到非有想非无想天中。他将来在非非想天的寿命结束以后,还会再次生来这个人间,那时他将出生为猫狸类的旁生之中。
佛法中比丘正说的道理则是:‘于这一生中,观察这个法、觉悟这个法,原来不知道生死痈疮的根本,观察以后就能渐渐具足了知生死痈疮的根本了。’如何是比丘的正观呢?比丘的正观就是:了知六尘是如何被接触与领受的,了知六识对六尘的熏习以及种子积集的道理,了知灭除熏习六尘、积集种子的道理,了知六尘中的种种韵味,了知领受六尘的熏习会产生什么过失而会引发生死的种种灾患,了知出离六尘的熏习、远离六尘的种种法要;以这些观察所得的智慧而如实的了知,这就是我说的比丘之正观。如何是比丘的觉?比丘所觉的是:了知三觉的内容(也就是指三受:苦受觉、乐受觉、舍受觉),了知三种受觉的熏习及种子积集的道理,了知应该如何灭除三种受觉的道理,了知三种受觉的韵味,了知众生贪著三种受觉的韵味而引生的过患,了知出离对三种受觉生起贪著的法要;以这种观察的智慧而如实的了知,这就是我说的比丘之正觉。如何是比丘原来不知道生死痈疮的根本,观察之后就具足了知生死痈疮的根本?比丘所证的境界是这样的:了知自己对三界有的贪爱已经灭除了,已经把贪著后有的根本拔除了,确定以后绝对不会再度出生对三界有的贪爱了,这就是我说的‘比丘原来不知生死痈疮的根本,观察之后就具足了知生死痈疮的根本’。我所说的痈疮,是说我们这个色身:这个由粗重物质色法所合成的四大之身,是藉父母的助缘而出生的;要由饮食来滋长养护,还需要有衣被、按摩、澡浴等的维护,更要常常强忍种种不可爱的境界触;这个色身是无常之法、必坏之法、将会离散之法,这就是我说的生死痈疮。而生死痈疮的根本就是三种的贪爱:对欲界的贪爱、对色界的贪爱、对无色界境界的贪爱,这就是我说的生死痈疮之根本。我所说痈疮就是一切有漏的意思,是说六种尘境被接触与觉受的处所:眼之漏就是喜欢看到色尘、耳之漏就是喜欢听闻到声尘、鼻之漏是喜欢嗅到香尘、舌之漏是喜欢品尝各种的味尘、身之漏是喜欢身体的种种触尘、意之漏是喜欢保持在不断了知六尘诸法的了了灵知境界中,这就是我说生死痈疮中的一切有漏法。比丘们!我已经为你们说明了生死的痈疮,也解说了生死痈疮的根本;就如同世间尊师所为弟子们生起大慈哀、怜念愍伤,寻求正道及饶益,以及寻求安隐快乐的事情,我释迦牟尼如今已经为你们作了。你们也应当接著自己去作这件事情:去到没有喧扰的地方,譬如山林中、大树下、空无他人的安静处所,自己静坐而深入地思惟我刚才所说的法义,不可以放逸;要勤劳的精进观行,不要让自己将来产生后悔。这就是我给你们的教导与敕令,也是我给你们的训示与教诲。佛陀这样子说了这些法,那些比丘们听闻佛陀所说的法义以后,欢喜的奉行。】
由上述 佛陀对于解脱道的开示,很清楚的可以知道:如果落入把色身当成真实有的邪见中,就是不能远离生死痈疮的人;如果落入识阴六识心中,执取离念灵知心或是了了灵知之性为真实法,就是不能出离生死痈疮之根本的人,因为执著识阴六识之离念灵知性,正是不离对三界的贪爱;或者如外道自性见者,落入识阴六识的自性中,不愿远离对六尘中苦乐舍受的觉知,这也是落入妄觉中,不能远离生死痈疮;这些人修行的知见与方法,都与解脱道修行的正见相违背。一般的修行人多认为处在六尘中而能了了灵知就是证悟了生命实相,殊不知这了了灵知的境界,正是识阴六识的境界;在六尘中的能见之性、能闻之性、能嗅之性、能尝之性、能觉之性,乃至能知之性,其实都是识阴六识的自性,若是主张见闻觉知性是恒常自在的体性,而执之为常住不坏法,亦是落入三种觉受当中,不离苦乐舍等三种的觉知,正是自性见外道。佛陀在上述经文中,不断地强调色阴及识阴就是生死痈疮,爱著色阴或识阴六识在苦、乐、舍受中的所有了知性,都是属于三界爱所摄,即是生死痈疮的根本。学人如果想要远离生死痈疮,就应该断除对于色阴及识阴六识等的爱著;如果想要断除生死痈疮的根本,就应该要断除对于苦、乐、舍等觉受的执著而远离对三界的贪爱;而且离念灵知正是想阴中的想所摄——佛说想亦是知故,执著离念灵知不离对三界的贪爱,正是生死痈疮的根本,是应该断除的。因此,禅门中一切执著离念灵知及落入自性见中的人,若能于 佛陀的开示如实了知,且如理作意地详细思惟与观察,确实断除对于离念灵知心或离念灵知性的执著,就能断除我见,远离生死痈疮的根本,否则要取证声闻初果,就是缘木求鱼了。
学佛人之所以不能断除我见的最主要原因有二:一者、不曾亲近真正的善知识,以是不曾听闻正确的佛法,不具正知见故,无法有如理作意的思惟与观行,当然就不能趣向 佛所说的法与次法。二者、自身又没有如实理解四阿含等经典的智慧,无法如实了知五阴虚妄的所有内涵,才会将识阴六识或其中的意识当作真实心,乃至将识阴见闻觉知的识性误认为是常住不坏之法,当然连我见都断不了,何况能断除我执!而大乘真实义菩萨亲证且转依如来藏后所发起的智慧,却是连已断尽我执的声闻四果阿罗汉都不能知、不能证的,所以说这种连取证阿含解脱道初果都不可得的少智寡慧学人,又如何能知阿罗汉所不知不证的大乘真见道智慧呢?所以一切学佛人当前首要之务,就是要深入了解实证初果所应观修的五阴─凡夫五盛阴─的内涵,才能确实观行断除我见、疑见等三缚结。惟有确实断除我见——不是未断而自己误以为已断,才不会误认识阴的变相为真心如来藏,才有可能在未来缘熟时亲证如来藏,并且能如实转依而获得大乘真见道的智慧与功德。我见不断的人永远都是极难亲证如来藏的,纵使与真善知识有缘,能得其加被帮助而在断我见之前亲证如来藏,却由于我见尚未确实断除,久后仍会生疑而返堕识阴中的意识心,再度误认及执取意识为常住的不生灭法,我见未断而自以为已断我见,不仅会错误地认为自己是道业增上,乃至会造就诽谤胜义三宝之极重罪。
由是缘故,一切学佛人不论修学的是南传佛法(解脱道)或北传佛法中的二乘阿含解脱道,乃至北传的大乘佛法,都必须确实理解五阴的内容,要了解五阴─特别是意识─都只能存在一世,不能去到后世,确实是有生有灭之法;并且还要信受有贯通三世的本住法第八识涅槃本际存在,我见才有可能确实断除。如若不然,则我见难断;若始终断不了认取识阴是常住法的邪见,则二乘解脱道的初果尚不可得,何况解脱道的极果——阿罗汉果呢?更遑论大乘见道——亲证如来藏了!有智慧的您,当深思再三!
第六节 五阴的缘起
五阴是如何生起的呢?尊者舍梨子在《中阿含经》里曾作如是开示:
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所以者何?诸贤!世尊说:‘五盛阴从因缘生: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诸贤!若内耳、鼻、舌、身、意处坏者,外法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意识不得生。诸贤!若内意处不坏者,外法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意识得生。诸贤!内意处及法、意识知外色法,是属色阴;若有觉,是觉阴;若有想,是想阴;若有思,是思阴;若有识,是识阴。如是观阴合会。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所以者何?诸贤!世尊说:‘五盛阴从因缘生: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彼厌此过去、未来、现在五盛阴,厌已,便无欲;无欲已,便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诸贤!是谓比丘一切大学。尊者舍梨子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舍梨子所说,欢喜奉行。(《中阿含经》卷7 第30 经《象迹喻经》)
此段白话语译如下:【诸位贤士!世尊也这样说过:‘如果确实看见了五阴是如何从和合众缘而生起的,就看见了法性;如果看见了法性,就看见了缘起法的真义。’为什么这样说呢?诸位贤士!世尊说:‘炽盛的五阴是从因缘和合中出生的:包括了色盛阴,以及受、想、行、识盛阴。’诸位贤士!假使身内的耳、鼻、舌、身、意等诸处所毁坏了,身外的诸尘境界便不会被心的光明所照触,也就不会有想要了知诸尘境界的念头生起,当然意识等觉知心就不能出生了。诸位贤士!假使身内的意处不毁坏的话,外面的诸尘就会被光明所照触,意根就会生起想要了知这五尘的念头,意识觉知心就可以出生了。诸位贤士!身内的意处及法尘、意识所了知的身外有色诸法,是属于色阴所摄;如果因为接触五尘而出生了觉受,那就是受阴;如果因此而有了觉知心对五尘的了知,那就是想阴;如果六识心有了知造作等心行继续存在著,那就是行阴、思阴;如果因为想要了别五尘而有了眼识乃至意识等六识,那就是识阴;应该要像这样来观察五阴是如何地和合而聚集在一起的。诸位贤士!世尊也是这样说的:‘如果确实看见了五阴是藉众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就看见了法性;如果看见了法性,就看见了缘起法的真实义。’为什么这样说呢?诸位贤士!世尊说:‘五盛阴是从因与缘的和合而出生的:所谓色盛阴,受、想、行、识盛阴。’圣弟子们因为现观五阴是和合生起的、现观了五阴的虚妄,所以就厌弃过去、未来、现在所有的五盛阴;厌弃了五盛阴以后,心中就没有想要永远保有五阴的欲求了;对五阴没有欲求以后,便获得了解脱的功德;获得了解脱的功德以后,便知道真正解脱的境界是:后有的出生已经断尽,此世应修的梵行已经建立,于解脱道中所应该作的事情都已经成办了,不会再接受后有了,并且对自己亲证的这个事实很真实地知道。诸位贤士!这就是我所说一切比丘们都应受学的大道理。尊者舍梨子所说的道理就是这样,那些比丘们听闻了尊者舍梨子的所说,都欢喜地奉行。】
事实上,想要看见缘起的真实理,是很困难的;二乘圣人其实只能看见缘起的表相,而不能看见缘起法的真实相。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二乘圣人只看见了缘起法中假号法的部分,只知道五阴都是因缘和合所成之法,例如识阴所摄的六识,是因为有五色根与五尘相触为缘,以及有意根与法尘相触为缘,才能够在人间生起;乃至这六识心的运作,也都是必须有五色根、意根与六尘作为运作时的所依缘而同时运转,识阴六识才能够出生与运作,所以识阴六识都没有真实的自在体性。二乘圣人就是因为有这样的现观,并且信受 佛说有涅槃本际不灭,才能断除我见乃至断尽我执,而不再执著识阴六识等为常住不坏的真我。可是二乘圣人虽然信受却不能现观因缘法的真实缘起——十因缘法中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根本识,所以二乘圣人对于五根与意根是从何处生起而能够存在的?内六入的六尘(含定境法尘)又为何能够生起及存在?藉意根与法尘为缘而出生的意识,又是从哪里生起的?出生意识的根本识在哪里?……等这些问题,都不是二乘圣人所能真实了知及现观的,因为他们只能看见十二因缘观的表相,只能看见诸法为此有故彼有的因缘所生起之法,他们看不见这个甚深的真实缘起,所以智慧是很浅狭的。例如在初转法轮的小乘解脱道时期,阿难尊者尚未闻熏到大乘法,有一天他思惟了十二缘起法之后,就去向 佛禀告:世尊您说缘起法甚深难解,但是在我看来,十二缘起法很浅、很容易了知。于是就被 佛陀当面制止:阿难!你不要这么说!十二缘起法甚深、极甚深!缘起甚深的真实道理并不是你所能知道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是已实证的大乘菩萨来看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则呈现出更为深广的不同层次,因为菩萨是从真实法如来藏的功德来现观缘起法:现观五色根及内六尘都是由如来藏本识所出生,现观识阴六识都是如来藏藉根尘相触为缘而出生,现观十二因缘法的一一支皆不能外于根本识如来藏而存在,众生就是因为有如来藏而能有生死的流转。所以菩萨所看见的是缘起法的真实相,是将十二有支都摄归于如来藏的角度来看缘起法的;而声闻、缘觉则只能从根尘相触为缘而出生识阴六识等等事相上来现观,他们都看不见真实理的法相,所以他们不能看见识阴六识是如何藉著意根与法尘为缘而从如来藏中出生的。因此,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同样这一句佛语开示,菩萨与声闻、缘觉所领会和现观的,却是迥然不同,声闻、缘觉圣人都会将这句开示中的法字解释成世俗谛法,而菩萨则是将这个法字依照 佛陀所开示的真实义来解释为胜义谛如来藏;而这个缘起法的甚深真实义理,世尊在《杂阿含经》中演说十因缘与十二因缘观的关联时,早已经隐覆密意而说,只是二乘圣人不能如实了知罢了;如同在大乘经典《维摩诘所说经》中的赞佛偈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这就是具体的例证;所以大乘经典被声闻罗汉结集以后,都会变成二乘解脱道的经典,其原因也就在此。
由上所述可知,真实证悟如来藏的真实义菩萨,依现观而证知:缘起诸法绝对不是无因唯缘就能生起的,必定是有因、有缘才能生起,并且这个因指的不是因缘法中的所缘因,而是万法生起的根本因如来藏,其他的种种助缘,譬如山河大地、四大物质、无明以及外缘的父精母血等等,全部都只是缘而已。而一神教臆想上帝是诸法的根本因、第一因,完全不知实际上如来藏才是真正的第一因,而且这一切众缘都是从第一因如来藏中出生的——助缘或外缘诸法都是已经先从自、他有情的如来藏中出生了,然后才能成为助缘,第一因如来藏才能间接或辗转藉之出生其余诸法。如果世间万法只要有助缘就能出生,而不须要有根本识第一因,那幺因果律就无法实现了,世间的因果必将错乱而无法如实对现;因此,否定根本因第八识而主张唯缘无因就能出生万法的应成派中观师,都是心外求法的无因论外道。
平实导师于《阿含正义》中也曾经开示:【一切法的生起,都必须有因、有缘才能生起,独因而无缘,或者独缘而无因,则不能生起任何一法。但缘是生灭有为的虚妄法性,因才是从来无生、后亦不灭的真实法性。这里讲的因,不是讲因缘法中的所缘因;因缘法中的缘因,是将前一法作为后一法出生的助因:缘于前一法才会有后一法的出生,所以后法缘于前法而生起,前法是后法所缘的因,简称为缘因,其实仍属于缘法;但因为是后法出生的缘,所以前法成为后法的所缘因。譬如因生而有老病死,生即是老病死的所缘因;以前若无生,则今便无老病死。因无明而有身口意行,前世若无无明,则不会入胎,则不会有此世的身口意行;由是故说无明为行的缘因,但无明只是三行的缘,以无明为缘因而有此世的三行;但身口意三行其实仍以能出生身口意的入胎识为根本因、第一因,无明只是三行从入胎识出生的藉缘。然而若无无明,就不会有三行的出生,三行的出生仍以无明为缘因;虽为缘因,但仍只是前后相因的助缘而已,并非真正的因。
万法出生的根源,才是万法出生的真正因;但若只有因─入胎识─而无其他的助缘(所缘因及所依缘),万法也无法具足出生。这样说明,可能仍然有些人无法理解真义;譬如人们三行的出生,必须以缘因(无明)为缘,也必须有助缘、所依缘(山河大地、父母、有情、物资等)为缘,才可能有人们的三行出现;但是若缺了真实因(万法的第一因、根本因)的入胎识进入母胎中制造了色身,尚且不可能有此世的胎身,何况能有此世的识阴六识等?何况能有此世的离念灵知心、性?更何况能有三行的存在与运作?故说因缘并不是真实因,只是助缘,所以称为缘因,或称为因缘(后法所缘的因)。只有能使众生出生的法,只有能藉众缘而出生离念灵知心、出生识阴六识(含意识)的心,才能说是万法的因。
万法的因,必定是永住法、常住法、不间断法、不生灭法、无间等法;若不是永住法而是生灭法,当这个因有时断灭、有时间断而非无间等法,正当暂时断灭时即无心可以持种、亦无心能持种种法,则所有法应当都将灭尽无余,则不该仍会有眠熟之后醒来而能继续执持前一日所造业种、所熏诸法种子的功能,应该昨日所造一切善恶业种,所熏习的一切善不善法种、一切有漏有为法种、一切无漏有为法种,全都失去无余。譬如离念灵知心,祂若是持种者,当祂夜晚眠熟而告断灭之后,祂所执持的一切法种,都将因为祂的断灭不在而告丧失无余,或者被遗失而由尚在清醒位中的他人意识心所执持。然而现见祂断灭之后,第二天重新出生之时,昨天熏习及造作的业种并未被他人所持有;原来所认识的家人也仍然认识,没有因为眠熟断灭之后而失去原有的记忆种子,显然一切法种都仍然存在而没有灭失或遗失。既然离念灵知心是夜夜都会眠熟而中断的,而祂熏习造作的一切种子又都仍可在祂明天出生时继续保有,可见必定另有一心执持所熏诸法的法种及所造的善恶业种;那个能执持一切种子的心,当然必定是常住性、永住性而永远不曾刹那间断过的心。只有从来不曾间断过的无间等心,才会是永远不曾出生的心;永远不曾出生的心,才会是以后永远不会暂断、断灭的心。也只有这种心,才可能出生万法而让人观察到万法的缘起。如此观察缘起法的人,才是能如实看见真实法性的人。】3
由以上的开示就可以了知,二乘声闻人听闻了大乘法义的经典以后,由于对大乘法没有胜解的缘故,无法成就对大乘法的念心所,所以结集经典时,一定会将开示大乘佛菩提的法要结集成二乘解脱道的经典。因此,虽然二乘圣人已经有实证解脱的功德了,却仍然只能方便说他们是已经见法的人,因为他们其实未曾实证诸法的真实理体,无法现观诸法是从何处生起的?他们只是因为信受 佛说万法由本识出生的至教,故能成就解脱道的功德;而真实证悟的菩萨则是如实亲见一切法的真实缘起,就是一切法都由入胎识直接、间接、辗转出生的,所以菩萨才是能真正亲见缘起的人。如果没有常住的真实法永住不易其性,就不可能会有藉缘而生起的种种法;能现观此一事实的人,才可以说他是真实亲证法性的人;所以 世尊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就是这个意思。(待续)
-------------------
注1 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2016 年11 月初版七刷,页366-367。
注2 平实导师于《阿含正义》中对五阴有更详细的说明,请有兴趣的读者自行恭阅,若能依之如理思惟、如实观修,必能让您在此世实证初果,乃至亲证解脱道极果。
注3 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二辑,正智出版社,2016 年11月初版七刷,页376-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