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茶馆
十八界之六识界(上)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一)
第033集 十八界之六识界(上)
正莉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单元是《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
上一集我们说到断我见的本质,就是认知以及现观识阴六识的虚妄性,现观识阴六识都是有生有灭的缘生法,虚妄不实;既然断我见就是要断除那觉知心常住不坏的我见,当然得要深入了解识阴六识的内容。
现在我们就来探讨“十八界中的六识界”。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与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界又称为种子,就是功能差别的意思。譬如眼识界,是说眼识的种子,也就是眼识能见的功能;所以六识界就是六识的种子,也就是六识的功能差别。因为六识的功能都是有界限的,所以叫作六识界,表示六识各有不同的功能。六识的功能差别,就是六识的自体性,譬如眼识能见之性,乃至意识能知之性,所以六识法界的本质,正是六识与心所法配合成就的自性,当然是虚妄法。
五阴、十二处、十八界,指的都是有情的身心,只是法的分类粗细有所差别而已;总而言之,就是指虚妄的众生我。换句话说,我就是五阴身,我就是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如果还有这个我中的任何一阴、一处、一界存在,那么就无法成就无余涅槃。所以凡是修学解脱道的人,都要深入了知五阴十八界的内涵。
《中阿含经》卷47,佛说:
阿难!若有比丘见十八界知如真: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阿难!见此十八界知如真。
意思是说:如果有比丘能够真实了知十八界的内涵以及功能,他就是有智慧的人。在这段经文中,显示出意根和意识就像眼根和眼识一样,都是根与识同时存在,并且共同现行运作,如果不能对十八界真实了知,那么就不是有智慧的人。由于十八界法的假和,成就欲界人类的五阴身心;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具足十八界法,才能说是正常人,如果身上少了一界、二界乃至多界,那么就是有缺陷了。
我们先来介绍十八界中的六根,六根函盖色根与心根二种,也就是有色根与无色根二种。有色根属于色法,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以及身根等前五根,属于色法的前五根,加上属于心法的无色根意根,合起来总共六根。六根是六识的所依,如果六根出现问题时,那么六识就无法生起,也就无法正常运作,譬如眼根是眼识的所依根,如果没有具足眼根,包括眼扶尘根和眼胜义根,纵然外色尘存在,眼识还是无法生起,也就没有眼识的存在以及运作。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乃至意识,也是同样的道理,必须相关的所依根完好无缺,才能生起、存在以及运作。譬如意根是意识的所依根,如果没有意根的具足存在,纵然法尘存在,意识也无法生起,也就没有意识觉知心的存在以及运作。意根同时也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前五识的所依根;也就是说,前五识都必须有意根作为所依根,才可能出生、现行以及运作。所以说,意根是识阴六识的共同所依根。意根这个法非常隐微深细,一般学佛人很难了知,也就无法对意识与意根分别清楚,就像  玄奘菩萨在《八识规矩颂》中所说:“愚者难分识与根。”必须跟随  平实导师这样的大善知识修学,建立正知见以后,在身口意行当中把意根找出来,确认意根的所在,才能少分体验意根的运作。意识与意根的基本不同,主要在于意识只作了别、观察、思惟、分析、归纳等工作,这些工作做完以后,再交给意根去作决定,作决定的永远是意根,但是意根未必完全依照意识所提供的讯息去作决定,意根往往依习惯而作决定。
二乘解脱道的修行,先要闻熏正知见,然后在闲静处深入思惟,再透过四威仪中的实际观行,一一比对识阴六识的不同,也比对意识与意根的不同,实际体验、了知意识与意根的区别之后,进一步观行六入的四圣谛,以及六入处的四圣谛;乃至贪爱执著较重的人,不但要了知六根、六识、六入的虚妄,还要在十二因缘观中,对十二有支每一支的四圣谛都如实了知,并且观行完成之后,才能确实断除我见与我执。
接著我们介绍六尘,六尘就是六根所入之法,包括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以及法尘。什么是法尘?法尘是从五尘上面所显现出来的,也就是说, 前五尘现起的当下,一定伴随著法尘。譬如眼见色,当眼扶尘根接触外色尘时,如来藏就如实显现内相分色尘。当内相分色尘现起时,由于意根接触到内相分色尘,生起了想要了别的作意,便警觉如来藏中的意识种子以及眼识种子流注,使得意识与眼识同时现起。由眼识了别青色、黄色、赤色、白色等显色,同时由意识了别长短、方圆、美丑、姿态、神韵、气质等法尘;前五尘所显现出来的细相,属于法处所摄色,也就是法尘,是由意识觉知心来了别。
接著我们介绍六识,六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以及意识。识就是了别的意思,譬如眼识能看见色尘,耳识能听闻声尘,乃至意识能了知诸法。也就是说,六识一直都只能在三界中的六尘上运作,不能离开三界缘起缘灭的生死法,所以说六识都是虚妄心,不是常住法。《增壹阿含经》卷29,佛说:“以依六入便有六识身。”意思是说:因为依于六入,那么就有六识的功能性出生。六识的功能又称为六识身,就是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以及意识身,总共有六识身,正是识阴所摄的六识。识阴六识是心法,不是色法,为什么称为身呢?身是功能作用的意思,因为六识在人间都各有功能作用,能够见闻觉知。譬如眼识具有见色的功能,叫作眼识身,乃至意识觉知心,具有了知诸法的功能,叫作意识身。因为有功能作用的缘故,能够使人确定祂的存在而有所执著,所以称为身。
识阴六识的功能,就是六识所拥有的我所,也就是六识的自性,称为六识身,如果不能了知六识的自性,误以为六识的自性就是佛性,那么就会堕入自性见中,成为自性见外道。识阴六识都是因缘所生法,没有常住不坏性,缘就是根与尘,譬如眼根触色尘,乃至意根触法尘,才能出生六识,所以《杂阿含经》卷11,佛说:“意、法因缘,生意识。”这是说,必须意根与法尘相触为缘,才能出生意识,但是单凭根与尘等众缘,仍然无法出生识阴六识,必须有根本因入胎识,才能出生识阴六识。就像《杂阿含经》卷2,佛告诉婆罗门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必须同时具足因与缘,因就是根本因入胎识如来藏,祂在识阴六识出生以前,就已经存在了,而且是无始以来就本然存在著,祂是一切诸法的根源。换句话说,六识是依六根与六尘为缘才能出现,当六根与六尘不在时,或意根不想了知六尘时,六识就无法存在,所以说六识虚妄。
接著我们讲六入,六入是一种现象,当六根与六尘相触时,就有六种入,叫作六入。譬如眼入色尘、耳入声尘,乃至意入法尘。六入又分为外六入与内六入两种,外六入是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扶尘根以及意根,接触外六尘的现象;内六入是指眼耳鼻舌身等五胜义根以及意根,接触内六尘的现象。换句话说,藉著六根触外六尘才有外六入,并且藉著外六入的外相分,如来藏就如实变现一模一样的内相分六尘,才有内六入,接著见闻觉知心才能出现,才能了别内相分六尘。譬如,眼扶尘根(也就是眼球)所接触到的外色尘,属于眼扶尘根所摄入的色尘,就是外色入处,所以眼扶尘根是外色入处;外色尘进入眼扶尘根眼球时,色尘影像在眼球的视网膜是倒立的,但那不是我们所看见的色尘相,因为我们所看见的色尘相都是正立的,那倒立的外色入影像,透过视神经传导到眼胜义根,也就是头脑中掌管视觉的部分,如来藏就变现出内相分正立的色尘,与外相分的色尘一模一样,眼胜义根中显现内相分色尘的地方,就是内色入处,眼胜义根中内相分色尘进入眼识心中,就是内色入。换句话说,眼睛只是一个媒介,只是藉由眼睛来摄取外面的光影进入眼球,再传送到眼胜义根,于是如来藏就变现出一个跟外相分一模一样的内相分,所以我们所看见的是由如来藏所变现出来的内相分,不是纯物质的色法,因为外面的色尘是色法;可是觉知心是心法,不是色法,不能直接接触物质色法,所以必须由如来藏变现出和外色尘一模一样的内相分,这个内相分似色而非色,才能被眼识所接触。因此所谓眼见色,是由眼识来了别色尘,眼睛只是助缘。
同样的道理,耳鼻舌身等四种扶尘根,所摄入的四尘入处,也都属于外入处,同样是由如来藏如实变现内声尘、内香尘、内味尘、内触尘等四种内相分,再由耳鼻舌身等四种识心,触知内相分四尘,这就是六入中的四种内入。所以五扶尘根都有外五入,五胜义根都有内五入,这就是外入处与内入处的不同。合并意根、五色根,以及六识心的外法入与内法入,称为外六入与内六入,所以六入有内入与外入的差别。但是外六入的外六尘,并不是十八界法中的六尘,十八界法中的六尘,是指内六入的内六尘,当然是说内相分中的六尘,这才是定性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所灭掉的六尘。所以如果不能了解内六入,不能把内六入的执著加以灭除,那么就不是在灭除我执上用功,因为内六入才是五阴自我所摄的内法,属于我执,因此灭除内六入,才是真正进入解脱道中修行。
接著说十二处,六根与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如果没有十二处就不会有六入,如果没有六入就不会有六识生起,所以十二处是六识依止的处所,六识若离开十二处,那么就不能生起、存在与运作,所以十二处是六识的俱有依。换句话说,六识是依六根与六尘为缘才能出现,当六根与六尘不存在时,或意根不想了知六尘时,六识就无法现起与存在,所以说六识是因缘所生的虚妄法。众生之所以会自觉有我真实常住,误认为六识心真实有,完全是因为有六识见闻觉知的自性,所以才会返缘自己,觉得自己是真实存在的;因为觉得自己真实存在,那么就会感觉自我所拥有的一切享受,世间财物以及眷属等等都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就生起了我执以及我所执。这些见闻觉知性都是六识的功能,而这些六识的功能,必须有六根触六尘,才会有六识生起与运作,才会有见闻觉知性存在。可是见闻觉知性所依的六识,已经是因缘所生的虚妄法了,那么由生灭性的六识见闻觉知性,所感觉到的我与我所,当然更是虚妄假有,都是在六入中的见闻觉知性上误认为实有。如果能这样如理作意去思惟观察,那么对于断除我见以及我所的执著,有很大的帮助。
时间的关系,今天讲到这里。
 阿弥陀佛!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sanmodi.cn

特别声明:
本文摘内容部分转自网络,部分摘录于三乘菩提系列讲座和佛法书籍,更深入系统的学习佛法请参考点击:
三乘菩提学佛 视频影音(共2400集)
三乘菩提学佛 MP3音频(共2400集)
三乘菩提学佛 结缘书 口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