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六度
修习禅定
初禅非初果
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依照四念处观而修学五停心观的话,有一天他会发起初禅,发起初禅称为初禅善根发。初禅的发起有的人会退失掉,有的人不会退失掉而停住,有的人愈来愈深入,有的人可以完全证得初禅里面的各种境界。
依照四念处观来修五停心观,发起了初禅之后,即使不退失,了不起也只是二住菩萨而已,不是初果。因为无漏的智慧还没有出生的缘故。因为三缚结还没有断的缘故,因为他还没有获得无生智的缘故。
如果是外道,他修定照样可以获得初禅。但是如果外道修得初禅,不是依四念处观而修得初禅的话,那叫做外道初禅,还不能称为二住菩萨,不入贤位。
菩萨52个阶位,十信位是凡夫位,称为外凡。初住位开始到十行、十回向总共30个阶位,称之为贤位。对外道或世间人而言,已是圣人;但从佛法别教而言称之为内凡贤人,不能称为圣人。从佛法三藏教、通教来讲,菩萨依四念处观证得初禅,就是贤位的菩萨,明心见性后得到大乘无生智称之为圣位的菩萨。但是在别教来讲这些修证全部都只在贤位而已,不算是圣人,修得初禅还只是在二住位而已。
我们前面说过明心是进入第七住——位不退。但是有的时候修行上会有退失。譬如说今天事情多,心有点烦燥,不打坐啦,不看经啦,休闲一下,看看电视,贪求五欲境界,或者犯瞋,这叫做行有退。行不退是说他修行的过程每天都不退失掉。一个人明心之后,断三缚结了,有的时候还会有行退的现象,但是他所证的果位一定不退。
行不退之后如果再往上进修的话,就到念不退,那就难了。那就是说起心动念都是修行,念念不退。行不退的人有的时候还会起一个念:这么努力修行,时时刻刻都不间断,唉!真是辛苦,放松一下吧。起了这个念之后,他马上又会起另一个念:不行啊!还要再努力。如果是念不退的人,连这种念都不会生起,这就不容易啊。
我们回过头来说,初禅为什么不是初果?因为初禅跟菩萨初果不一样:所知障还在,无生智未得,三缚结未断。他修得初禅只是二住菩萨而已;所以菩萨修得初禅,仍然不是初果。如果是外道修得初禅,不能称为菩萨二住,不能说他是一个贤人,因为他不是以四念处观为根本来修,他修得初禅是执着初禅的境界,所以不同。
三摩提
三昧是包括止与观所得的境界, 不单是禅定的境界。止就是心的决定性,这定包括两部分:其一是觉知心对于法决定不疑——心得决定,其二是觉知心降伏烦恼而能制心一处,住于一境之中而不动摇,这也叫作止;止, 又名奢摩他。三摩提的另外一部分是毗钵舍那,毗钵舍那就是作观——观行;这是要去观察诸法的本质, 证实诸法的虚妄, 或是证得诸法依如来藏心而不生不灭,确实已经心得决定而不疑惑了 ,这就是依于观行而产生的心得决定的定, 也是三摩提——三昧。
止观双运
舍摩他----止----是說他使自心決定不移而能安止于所缘的一个境界,譬如安住于一个信念、一个观念,或一个境界而不动搖,这就是止。但是一般所說的止,含义比較狹隘,是专讲打坐修定,缘于一境,心不散乱,这就是一般所說的舍摩他。
毘婆舍那---观(叫做观察)。观察就是分別、了知、了別;不论是有語言文字相的了別,或是离語言文字相的了知,都是毘婆舍那---观。
止与观二法,在善恶法中都是互相配合、互相增上的;换句話說,佛法的俢证不能离开止观:止是心得決定、心一境性:观是善能分別、善能观察。若无止观並行,就沒有佛法修行可說了!所以 佛說:三昧就是止,智慧就是观!!!
修禅定前先修忏悔之法
《占察善恶业报经》中 地藏王菩萨摩诃萨有这样的开示: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是故当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

(原标题:修习禅定)
下一篇:
关于禅定的问答
上一篇:
初禅非初果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sanmodi.cn

特别声明:
本文摘内容部分转自网络,部分摘录于三乘菩提系列讲座和佛法书籍,更深入系统的学习佛法请参考点击:
三乘菩提学佛 视频影音(共2400集)
三乘菩提学佛 MP3音频(共2400集)
三乘菩提学佛 结缘书 口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