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茶馆
是个人自修还是集体共修好?
《礼记》〈学记篇〉说到,有六个原因造成不能正确而有效地学习: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意思是说:错误的想法如果已经发生了,再想改变,这个错误的观念已经非常坚固,很难改变;正确的学习时间已经过了,才想到要去学,那就算是很努力地苦学,也难有成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学什么,乱学一气,没有节制,那只会使得自己的头脑混乱,得不到成就;一个人自己躲起来自修,没有老师、同学在旁边切磋琢磨,就会因为见闻不足,自以为是,而走入误区;如果结交了坏朋友,还自认为正确,那就一定会违背师长的敎导;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就会荒废自己的学业。这六项是导致我们学习敎育失败的原因。
虽然这是儒家的道理,可是却与菩提道上的情况相通。为什么学佛总是得到的少、失去的多?进步少、退步多?也可以用这六个原因来分析探讨。学佛过程中,如果能够有善知识和同修时时帮助我们检讨,有了错误的见解、想法,立刻有老师和同学来纠正,比如什么时间该学习什么法,我的程度能学习什么东西,纠正个人一厢情愿的见解。在的敎团中,能够亲近善友,远离恶友,一旦有不良习惯,师长、同修可以提醒我们更正。所以在敎团中集体共修,比起自己独自的自修,修行进展会迅速。
更重要的是,共修菩萨道的时候,功德是整个团体一起合作建立的,那么未来生的果报就会是团体中每一分子都会有一分功德;所有的功德我们都能够参与一分,使得菩萨之间未来的缘会结得更深。这一生已经和合在一起行菩萨道了,团体的力量一定会比个人的力量大得多;所以,未来生果报应现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享到一分,这会使得未来生善友们还会共同相聚在一起。到了未来生可以用未来更大的福报,继续造作更为增上的福德功德。在这之间已经不是相加的效果,而是变成相乘的大果报了。也就是和善知识、善友彼此的缘结得深的话,到了未来生我们还是一样会彼此互相提携;仰仗团体里的和合运作,使得每个人的修行速度比自己一个人独修来的快得多!  
佛经记载:有一次佛陀去托钵化缘,正好有一家的主妇,很欢喜地把饭装在佛陀的钵里,然后非常恭敬地供养世尊。世尊在接受了这一钵饭之后,就为她祝愿:种一生十,种十生百,种百生千,种千生万,种万生亿,祈愿善士您精进学佛!这时,这位妇人的丈夫在旁边听到了,生起了怀疑,就笑着说:我只是布施了仅仅一碗饭,怎么可能未来会这样一直长大变这么多福报?世尊就说:不,不,不要笑。你见过尼拘陀树的种子吗?虽然那个种子又小又轻,但是落到土壤里面去,长成了大树,树荫可以茂盛到四五里路这么远,每年可以落下数万斛的果实,这不都是由一颗种子开始的吗?结果,听到这里,这对夫妇就证得了声闻初果——须陀洹果。
也就是说,在当中的福德功德,它就会像一粒种子一样,不断的辗转增上,一粒变成万亿倍,而万亿粒的种子又继续变成万亿倍。它不但是一分一分的加起来,如果藉由大众和合共修的力量,那彼此的福德功德就是一分乘一分地累积,不管是在广度或者是在深度上,都会有这种相乘的功效。这也是大众共修比起个人独自自修更为殊胜的地方。有人会问:如此看来,共修好像要比自修好一点,那以后就不自修了。其实也不是这样。
从表相上看,共修可以振奋懈怠之心、去除慢心、遏止昏沉掉举、互相鞭策等等,从更深层次来看,自修与共修并不是相对待的两件事,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共修就是自修,自修则是在共修的环境里面。看看佛陀时期圣们的修行就清楚了。
圣们跟随着佛陀,结合为一个教团,依佛而住。每天清晨由长老分配,各自前往不同的地方去托钵;托钵化缘拿回来的东西,是属于整个教团常住所共有的东西,再一起来分配;回来用餐以后,大家共同听闻佛陀说法。当佛说法完之后,大众各自离开,或者到树下,或者到水边,或者到山洞里面,各自修行,度过那一晚。即使后来有了安居的精舍,还是一样各自离开用功,互不干扰,因为修行本来就是个人的事情。
佛世的这样一个教团,到底算是个人自修,还是集体共修呢?若说大家聚在一起是共修,但实质上却又是各自修行;如果说是各自修行,他过的明明又是团体的教团生活。所以应该这样讲:过着团体的生活,而有自修与共修的安排,两种生活相辅相成。
大家也都很清楚,人多的地方是非就多,人多嘴就杂!实际上这是每一个道场都会发生的问题,这是众生被自己的无明遮障的缘故,不能说是共修的坏处。在这样的一个共修共住的生活当中,到底应该怎么样做才对呢?
《中阿含经》中记载:尔时,有一片树林叫牛角娑罗林,有三位佛居住(尊者,叫尊者代表他们已经证果了,实际上都是证得四果的阿罗汉),尊者阿那律、尊者难提、尊者金毘罗。这些尊者虽然住在一起,可是每天一早各自出去托钵乞食,先回来的人,就负责整理床座、打水、把装着洗脚水的器皿处理好、把洗脚用的工具以及擦拭脚的布巾准备好,水瓶、澡罐都把它处理好,谁先回来谁先处理。吃完托钵回来的食物,如果还有剩余,就放在器皿里,然后洗净手脚,披好袈裟,进入精舍宴坐,去观行,去禅坐。晚回来的人,吃完自己的东西,如果不够,可以把前面一个人剩下的食物拿来吃。吃完以后还有剩余,就把它放在干净的地上,或者是没有虫的水中,布施给各种众生。然后把钵洗净,同样把东西收好,手脚洗干净,披上袈裟,入室宴坐,或观行或禅坐。这些尊者们就是这样,大概到了下午三五点的时候,如果有人先从修行禅坐当中起来,看到共用的水罐、水缸没水了,就去打水。如果自己能够去把水拿过来的话,就自己去做,捧着水缸到河边去取水;取完之后,再继续修行。如果发现自己没有办法扛动水缸,就用手跟另外一位比丘打招呼——请注意不是讲话聊天,比丘之间在修行的时候,彼此沟通就只有手势,用手招另外一个比丘——于是两个人就默默的共同抬着这个水缸到河边打水,再把水缸抬回来。各不相语,彼此不说话,不聊天,不攀缘;各不相问,彼此不会问你刚才禅坐的好不好啊?你的境界如何啊?因为这些事情都是攀缘,会伤害自己的道业。尊者们每五日一次集会,在会上大家才开始互相说法,互相纠正。如果没有事情,集会的时候叫作圣默然,也就是说即使是集会,无事的时候,大家也是默然而坐,行自己的道业。那到底这算共修,还是算个人独自修行呢?是共修,也是个人自修!
佛是在共修的环境里,在教团的情况下修行,实际上是各自修各自的;甚至彼此不相聊天,也不相问候,除非是在规定的五日一集,这个时候是共同说法,共同布萨、羯磨等等,也还是不聊个人的事情,这才是正确的修行方式。共修与自修是一体两面,没有互相违背的地方,是互相和合运作的,从佛世时佛的规定,圣们的实行就是如此了。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 <第050集个人自修和集体共修有什么不同?> 正伟老师
(原标题:是个人自修还是集体共修好?)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sanmodi.cn

特别声明:
本文摘内容部分转自网络,部分摘录于三乘菩提系列讲座和佛法书籍,更深入系统的学习佛法请参考点击:
三乘菩提学佛 视频影音(共2400集)
三乘菩提学佛 MP3音频(共2400集)
三乘菩提学佛 结缘书 口袋书